《项目一 色彩丰富的声音世界》第1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聚焦于不同乐器音色融合产生的丰富音响效果,以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钢琴版和拉威尔配器的管弦乐版对比欣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配器魅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对音乐色彩的认知,为后续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音乐基础,但对乐器音色融合理解较浅。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音乐元素感兴趣,但在音乐分析和感知能力上有待提高。教学中可通过对比欣赏、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破对不同乐器音色融合理解的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图画展览会》中钢琴独奏与管弦乐合奏不同的音色特点和音响效果。
2. 体会作曲家配器时对乐器音色的巧妙运用所营造的独特音乐意境。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描述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
2. 尝试用简单语言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创意实践
1. 思考并讨论对作品进行其他配器改编的可能性。
2. 小组合作,用简单节奏乐器模拟作品中的部分音乐片段。
文化理解
1. 了解穆索尔斯基和拉威尔两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2. 认识俄罗斯音乐和法国音乐在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对比欣赏《图画展览会》的钢琴版和管弦乐版,感受不同版本的音色差异。
2. 识别原曲中钢琴旋律在管弦乐曲中对应的演奏乐器。
3. 理解配器在音乐创作中对丰富音色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难点
1. 体会不同乐器音色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音响效果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作曲家在配器时的创作意图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分析能力,用专业术语描述音乐特点。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简单节奏乐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创设情境
(1) 教师播放一段由多种乐器随机组合演奏的嘈杂音乐,然后再播放一段经过精心配器的管弦乐作品,让学生对比感受两者的不同。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聆听过程中的感受,提问:“哪种音乐听起来更和谐、更有层次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 展示一些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将音乐中的音色类比为绘画中的色彩,讲解配器就如同画家调配色彩一样,能让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4)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色彩丰富的声音世界,引出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以及拉威尔对其进行的管弦乐配器改编。
(5) 简单介绍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强调他是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代表性作曲家,作品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独创性,代表作有《荒山之夜》《跳蚤之歌》等。
(6) 提及拉威尔作为法国作曲家的身份,以及他在配器方面的高超技艺。
(7) 提出问题:“作曲家是如何将独奏作品改编为音色丰富的管弦乐队合奏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8) 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入后续的学习。 1. 认真聆听两段不同的音乐,对比感受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积极分享自己的聆听感受。
3. 观察绘画作品,理解音乐与绘画的类比关系。
4. 对本节课的主题和即将欣赏的作品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音乐和展示绘画作品,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作品赏析做好铺垫。同时,介绍作曲家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者有初步了解。
作品赏析 活动一:逐段对比欣赏 播放与引导
(1) 播放《图画展览会》的钢琴版原曲片段,提醒学生安静聆听,感受钢琴演奏的旋律特点。
(2) 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钢琴旋律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如旋律的快慢、强弱、情感等。
(3) 再次播放钢琴版片段,让学生跟随旋律轻轻哼唱,加深对旋律的记忆。
(4) 播放拉威尔配器的同名管弦乐曲相同片段,同时展示管弦乐队的乐器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乐器的位置。
(5) 在播放过程中,适时暂停,指出原曲中钢琴演奏的旋律在管弦乐曲中是由哪些乐器来演奏的,如长笛、小提琴等。
(6) 引导学生对比钢琴版和管弦乐版中同一旋律的不同表现,提问:“两种版本在音色、音量、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对比感受,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8)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管弦乐版通过多种乐器的融合,使音乐更加丰富、立体。 1. 安静聆听钢琴版原曲,感受旋律特点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2. 跟随钢琴旋律轻轻哼唱。
3. 观看乐器分布图,聆听管弦乐曲片段,寻找对应演奏乐器。
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比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逐段对比欣赏,让学生清晰地感受钢琴版和管弦乐版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小组讨论和发言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知识拓展 活动二:了解配器知识 讲解与互动
(1) 结合刚才的欣赏内容,讲解配器的概念和作用,强调配器是将各种乐器的独特音色巧妙融合,以展现绚丽多彩的音响效果。
(2) 举例说明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如长笛的清脆明亮、大提琴的低沉浑厚等。
(3) 展示一些常见乐器的图片和演奏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器的外观和音色。
(4) 提出问题:“在《图画展览会》中,作曲家为什么选择某些乐器来演奏特定的旋律?”引导学生思考配器与音乐表达的关系。
(5) 组织学生再次聆听管弦乐曲片段,尝试找出不同乐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如营造氛围、突出主题等。
(6)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自己是作曲家,会如何为《图画展览会》进行配器,每组记录下讨论结果。
(7)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8) 总结配器的重要性,强调它能为音乐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表现力。 1. 认真听讲,了解配器的概念和乐器音色特点。
2. 观看乐器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 思考配器与音乐表达的关系,参与小组讨论。
4.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听取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配器知识和组织讨论活动,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理解配器的重要性。
创意实践 活动三:小组模拟演奏 实践与指导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简单的节奏乐器,如木鱼、沙锤、三角铁等。
(2) 让小组选择《图画展览会》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简单的节奏分析,确定每个乐器的演奏节奏。
(3) 指导小组进行排练,提醒学生注意乐器之间的配合和节奏的准确性。
(4) 在排练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5) 组织各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给予评价。
(6) 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
(7)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不同乐器的组合方式,尝试进行更多的创意实践。
(8) 总结本次创意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实践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和乐器的关系。 1. 分组领取节奏乐器,进行节奏分析。
2. 小组排练,相互配合。
3. 进行表演,聆听其他小组评价。
4. 听取教师评价,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模拟演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的组合和演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课堂总结 总结与回顾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图画展览会》的钢琴版和管弦乐版对比欣赏、配器知识、创意实践活动等。
(2) 再次强调配器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乐器融合所产生的丰富音响效果。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和小组。
(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5)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独奏作品,尝试进行简单的配器改编,并写下自己的创意思路。
(6) 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和困惑,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7)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
(8) 提醒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有序离开教室。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内容。
2. 聆听教师总结和评价。
3. 明确课后作业要求。
4. 整理学习用品,有序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独奏作品,尝试进行简单的配器改编,并写下自己的创意思路。
2. 再次聆听《图画展览会》的钢琴版和管弦乐版,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音乐赏析短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对比欣赏和创意实践活动,学生对不同乐器的音色和配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
2. 小组讨论和表演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乐器图片和演奏视频,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配器知识时,部分内容较为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后续应更加注重深入浅出地讲解。
2. 创意实践活动时间有限,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意,下次可适当延长活动时间。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外,可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