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8 09: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表为中国黄河流域早期器物纹饰的发展历程,这一变化反映出(  )
时间 特点
仰韶文化 纹饰生动形象、灵动活泼,直接来源于真实事物
马家窑文化 纹饰大量采用几何图案,设计感强,简约大方
商朝 纹饰精致繁复,威严神秘、古朴庄重,造型庞杂,神秘庄重,高度几何化
A.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B.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嬗变
C.纹饰社会功能的转变 D.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2.根据考古地层学理论,地层越靠上,时代越晚。下图为河南安阳某遗址地层图。据此推断,地层③中存在(  )
A.彩绘陶器 B.马车残件 C.竹简残片 D.青铜礼器
3.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处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时期。在龙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龙山文化(  )
①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②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③社会阶层分化已出现 ④墓葬建筑工艺高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据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存有占地数百平方米、厚度约20~50厘米的稻谷堆集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发掘区域,也发现了大小不等的地窖200多个。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 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
C.社会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D.人们已有原始的储备意识
5.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尊神”、“敬天”传统信仰发生动摇,天神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而是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夫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这(  )
A.揭示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完成
C.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价值取向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6.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他们的观点共同体现出(  )
A.自然界对世俗世界的影响 B.人可以战胜和改造自然
C.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人类对天地本原的认识
7.春秋时期,尽管周王室衰微,天子威权下降,列国之间仍然有许多基本遵循和高度认同的基本原则,例如尊王攘夷、恤孤、济困、扶危、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这说明(  )
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形成 B.礼乐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C.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D.不同地域文化冲突逐渐消失
8.《商君书》载:“訾(度量)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民平,则慎;慎,则难变。”商鞅此举(  )
A.客观上稳定了农业生产 B.一定程度抑制了工商业
C.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D.蕴含了儒家仁政的理念
9.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带领观众品味湖湘文化。剧名“天宠湖南”折射出中国一种传统观念——将个人乃至家国的成功与“天”的眷顾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比较契合(  )
A.殷商的“上天鬼神” B.老子的“天人合一”
C.西周的“敬天保民” D.荀子的“人定胜天”
10.考古资料显示,战国中晚期的秦国庶人(没有贵族身份)墓中,出土带有礼器特征的玉器的比例明显高于同一时期的东方六国。这一差异可说明当时的秦国(  )
A.社会结构剧烈重组 B.礼乐教化得到普及
C.率先确立官僚政治 D.农民阶级相对富裕
11.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要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墨家把“私利”作为人的自然权利:“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商君书·刑法》说:“民之欲富贵也,其阖棺而后止。”材料反映了(  )
A.追求功利成为主流价值取向 B.经济发展促使观念更新
C.平民利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 D.国强民富成为共同追求
12.下图是秦始皇出巡行路线示意图,公元前219年巡行至琅琊时,刻石曰:“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据此可知,秦始皇东巡(  )
A.旨在强化臣民国家认同 B.有利于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C.重在考察边疆军政事务 D.消除了关东士民敌对情绪
13.汉初,陆贾主张“璧玉珠玑不御于上,则玩好之物弃于下;雕琢刻画之类不纳于君,則淫伎曲巧绝于下。”晁错提出“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这些主张(  )
A.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保障了汉初局势的安定
C.表明汉初尊崇儒学以恢复经济 D.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政策
14.西汉初年的《二年律令》规定如下:“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弃市,死刑的一种)”。这说明汉初法律(  )
A.维护长幼尊卑秩序 B.承继前代严刑酷法
C.受尊崇儒术的影响 D.是律例合编的典范
15.西汉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有郡、国两种。其中“国”多是刘姓诸王的封地,其属下的官员,多数是由国王自行任命的,但王国的国相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县同级的侯国(多为功臣食邑所在)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突出。由此可见,西汉地方政区中的“国”(  )
A.带有一定过渡性色彩 B.兼具行政和监察属性
C.随着“推恩令”而消亡 D.为割据势力提供庇护
16.汉宣帝诏曰:“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该材料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
A.休养生息 B.锐意开边 C.怀柔远人 D.因俗而治
17.秦统一六国之后,将《苍颉篇》作为字体、字形的标准和初学范本颁行全国。汉代以后真正发挥“教小学、正文字”孩童启蒙的功用并广泛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从相关材料可知(  )
右为出土于尼雅遗址的《苍硕篇》,尼雅遗址位于新磴和田地区,为两汉魏晋时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设置“译长”一职;负责教授汉语文小学博士;所使用的课本就是当时通行全国的《苍硕篇》
①反映了“书同文”大一统政策 ②是政令畅通、上情下达的保证 ③有利于秦王朝对西域直接统治④汉字成为西域官方通用的文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下表为汉初采取的部分措施列举表,这些措施(  )
“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
“上於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以赋於民。”
“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A.体现了道教的无为思想 B.有利于提升国家认同感
C.减轻徭役促进经济恢复 D.关注民生缓和阶级矛盾
19.东汉中期,“用人多以试取之,诸科之中孝廉、贤良,有道皆有试,迁官则如博士,如尚书皆先试”。阳嘉元年(132年),汉顺帝更是明令:举孝廉的儒生要考经学,官吏出身的(被地方政府推举到中央的人才)则要考公文。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B.克服察举制本身存在的不足
C.扩大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权威 D.培植抑制宦官专权的“清流”
20.阅读下列表格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选取史料 结论
梁涛 (秦朝)政府委派的官吏一般只到县一级,且人数有限,往往只有两三人,王权以下是地方自治传统 秦统一后,王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是“有限的”
刘敏 据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尹湾汉简》所载,西汉中后期最大的两个县海西县、下邳县在编吏员均达107人之多 王权触角已达社会机体里层,地方行政管理成本较高
A.史学观点取决于人的主观臆断 B.研究者的立场决定了历史解释
C.历史过程是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学术研究的认知问题可以争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楚文化探究
材料一
A.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距楚国晚期都城寿春15公里。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为楚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自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已提取各类文物共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等。下列为部分出土文物及简介。
墓中出土的鼎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口径超过88厘米,通高111.5厘米,鼎耳间距111.7厘米。此墓还出土许多青铜礼器,如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 墓中出土的铜篮(读fü,盛放稻粟的食器)及铜篮口沿上的铭文:楚王舍(读yan)前作铸金篮以供岁尝。墓中一些出土文物至少有10件青铜器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舍前”是楚考烈王的名字。)
B.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名完(或元),楚国君主。战国后期随着秦国对江汉地区的咄咄进逼,楚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一带)。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楚人一再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但楚人多师法中原制度文明尤其是华夏礼制。在青铜礼器制度上,楚人始终保守周制。楚国官制从草创之时即力图自成体系,但许多官职如师、傅、司马、左史、司徒等诸官,均源于中原周制。《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时的太子师傅为了教好太子,请教贤大夫申叔时。申叔时对他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春秋》《诗》《礼》《乐》等典籍均产生于河洛地区。楚辞虽“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但许多楚辞作品仍然是采用了《诗经》中的四言句式写成。“抚有蛮夷”“以属华夏”已成为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望。
——摘编自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1)有专家认为武王墩一号墓主人有可能是楚考烈王,依据材料一列举支持此观点的相关证据。(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特点,说明其影响。(8分)
2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农业发展和以伐木为主的林业开发导致山林原生植被屡受损害,时人从生态和经济需要出发而制定了护林制度: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汉代颁布保护林木的诏书,要求基层官员严格检查和上报。秦汉政府重视人工造林、育林,秦驰道两旁“三丈而树”,汉代交通要道两侧也大都植树;秦将蒙恬抗击匈奴时曾“树榆为塞”,汉武帝时对这一人工林带进行了延长和加宽,被学者称为“绿色长城”。此时经济林经营兴盛,《史记》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等记载。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的代表性城邦之一。其森林资源主要用于建造军用船只和商船,以及用作燃料、建筑木材、饲料等。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及周边地区树木由于乱砍滥伐,加之过度放牧以及持续增长的燃料需求而严重退化,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淤泥沉积在沿岸地区,许多河流面临枯竭,随之而来的是农业产量的下降,以及森林资源的持续短缺。为了防止森林退化,柏拉图曾提过几点建议:首先,对羊群进行看管,避免破坏树木和作物;其次,禁止滥采树枝作燃料;最后,禁止放火烧山。
——摘编自(美)唐纳德·休斯《世界环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发展林业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汉与雅典林业发展的经验。(8分)
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登基后开始使用年号,此后形成制度。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部分皇帝的年号:
朝代 皇帝 年号 对应时间 释义
西汉 汉武帝 征和 前92—前89 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西汉 汉宣帝 甘露 前53—前50 天降甜美的雨露,太平瑞征
三国 曹魏魏明帝 青龙 233—237 青色之龙,祥物现世
三国 孙吴孙权 嘉禾 232—238 生长奇异的禾,吉祥征兆
前秦 苻坚 建元 365—385 正式开国,开创伟大事迹
北魏 孝文帝 太和 477—499 阴阳协调,万物和谐
隋朝 隋炀帝 大业 605—618 伟大的事业
唐朝 则天后 天授 690—692 上天所授
唐朝 唐武宗 会昌 841—846 会当兴盛隆昌
辽国 辽太祖 神册 916—922 上天的符命
北宋 宋神宗 熙宁 1068—1077 兴盛安宁
北宋 宋哲宗 绍圣 1094—1098 继承先圣宋神宗的意志
北宋 宋徽宗 建中靖国 1101 兼容调和之意
北宋 宋徽宗 崇宁 1102—1106 尊崇“熙宁”
元朝 元世祖 中统 1260—1264 中原正统
明朝 明成祖 永乐 1403—1424 永远和谐安乐
清朝 清高宗 乾隆 1736—1795 天道昌隆
——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整理
选择上表中的二至四个年号,根据所选年号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需与所选年号关联密切,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据表中信息可知,器物纹饰的特点在经历仰韶文化时期、马家窑文化时期和商朝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设计感越来越强,并且威严神秘、古朴庄重,造型庞杂,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嬗变,故选B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使用工具的水平越来越高,这与材料中器物纹饰发展历程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原始社会和商朝时期,器物纹饰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美好的心理预期和愿望,并不具有具体的社会功能,排除C项;截止目前,还未有确凿史料证明仰韶文化时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国家形态,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变化的说法不能概括表中信息,排除D项。
2.A
【解析】地层学中越上方的地层时期越晚,地层③在龙山文化层下,时期应该早于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而彩陶碎片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的常见文物,所以地层③可能存在彩陶碎片,故选A项;马车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所以总体上晚于龙山文化,不可能出现在地层③,排除B项;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时代晚于龙山文化,所以不可能出现在地层③,排除C项;青铜礼器的起源可追溯到夏代,盛行于商周时期,时间上也晚于龙山文化,所以不可能出现在地层③,排除D项。
3.B
【解析】据材料“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故①正确;材料只涉及墓葬的信息,并不具备国家形态的其他典型特征,如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等,“趋于成熟”说法有误,故②错误;据材料“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可知,龙山文化的墓葬从规格和陪葬品方面均有明显差别,该时期阶层分化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墓葬大小和陪葬品方面的差异,没有建筑工艺水平的描述,“工艺高超”说法错误,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4.D
5.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夫民,神之主也”和“神,依人而行”表明了一种民本思想的价值取向,即民众是神的主体,神的行为依赖于人的行为。这与西周时期的“尊神”、“敬天”传统信仰形成了对比,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故选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西周灭亡的具体原因,而是讨论了信仰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仰变化虽然可能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但并没有直接说明这种信仰变化加速了社会转型的完成,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文化现象,与材料中的信仰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6.C
【解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的运行和万物的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言语,体现了对自然的尊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表达了人、地、天、道都应遵循自然的法则,同样体现了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这句话虽然更多地在探讨天地常道,但其中也隐含了对自然永恒和规律的尊崇,他们都表达了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和顺应,故选C项;自然界确实对世俗世界有影响,但三位思想家的言论并未直接强调这一点,而是更多地关注自然本身及其规律,排除A项;B选项与三位思想家的言论相悖,他们更多地是在尊崇自然,而非强调人可以战胜或改造自然,排除B项;老子的思想涉及天地本原,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并未涉及这一点,排除D项。
7.B
【解析】据材料“列国之间仍然有许多基本遵循和高度认同的基本原则”,“尊王攘夷、恤孤、济困、扶危、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可知,春秋时期,尽管周王室的权力逐渐衰弱,但礼乐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仍然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尊王攘夷、扶危济困等行为准则反映了礼乐文化的作用,它是一种强调道德、秩序和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这些原则和行为规范即使在政治上较为分裂的情况下,依然得到广泛的认同,故选B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战国及其后期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和文化的融合,才开始有较为明确的民族认同,春秋时期各国之间虽然有某些共同的文化规范,但在政治上仍然分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未完全形成,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虽然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形成和发展,但真正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是在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之后,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社会虽然有一些文化共识存在,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仍然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各国政治独立、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春秋时期更多的是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并没有完全消除地域文化的冲突,排除D项。
8.A
【解析】据材料“訾(度量)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可知,商鞅按照粮食产量征税,使得农民的负担相对稳定和明确,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举措主要针对的是农业税收,不能说明对工商业的抑制,排除B项;据材料“上壹而民平”可知,国家的税收制度统一,百姓承担的赋税公平,没有加重百姓的赋役负担,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思想主要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的仁政理念,排除D项。
9.C
【解析】“天宠湖南”将成功与“天”联系,西周“敬天保民”体现敬天的同时重视百姓,把国家命运与上天关联,与其观念契合,故选C项;殷商的“上天鬼神”侧重祭祀鬼神和占卜,如商王频繁卜问吉凶,但未系统化天眷与德行的关联,与材料观念不符,排除A项;老子的“天人合一”属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如《道德经》强调天道自然,未突出政治成功的天眷因素,排除B项;荀子的“人定胜天”出自《天论》,倡导人利用自然规律而非依赖天意,如战国荀子否定天命主宰,与材料天眷观念矛盾,排除D项。
10.A
【解析】秦国没有贵族身份的庶人在秦国社会中的地位相对提高,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得原本可能只有贵族才能拥有的物品,这种变化反映了秦国社会结构的重组,旧有的贵族特权受到冲击,新兴阶层逐渐崛起,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不是普及,排除B项;官僚政治主要体现在官员的选拔、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上,仅凭庶人墓中带有礼器特征玉器比例高这一点无法直接说明秦国率先确立官僚政治,排除C项;庶人不等同于农民阶级,排除D项。
11.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于财富和地位的认识也在更新。孔子强调了统治者应该关注民众的实际利益;墨家的观点则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自然权利;而《商君书》中的话则表明了人们对于富贵的渴望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观点的提出,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促使社会观念更新的表现,故选B项;仅凭三位思想家对于功利(即富贵)的追求,并不足以证明追求功利已经成为主流价值取向,排除A项;虽然孔子的言论体现了对民众利益的关注,但墨家和《商君书》的观点更多地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对富贵的追求,而不是社会对平民利益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直接提到国家强大和民众富裕的追求,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对富贵的欲望,排除D项。
12.A
【解析】据刻石内容“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可知,秦始皇通过此次东巡向臣民展示其统一天下、建立郡县制的功绩,以及天下和平的局面,旨在加强国家认同和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因此此次东巡主要目的是强化臣民的国家认同,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国家的认同,与“家国一体”的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刻石内容信息可知,秦始皇东巡的目的是宣扬秦始皇天下一统和太平盛世的功绩,而非针对军政事务的考察,排除C项;秦朝晚期,关东地区的一些人仍然对秦政权存在敌对情绪,“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
13.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陆贾主张君主应节制对奢侈品的追求,晁错则强调粮食的重要性,二者都是针对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的现状提出的应对策略,旨在促进社会的休养生息,故选A项; 他们的主张虽然对汉初局势的稳定有积极影响,“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忽视了其他多种因素的作用,排除B项; 汉初并未尊崇儒学,而是以黄老之学为主,排除C项; “以农为本”只涵盖了晁错的部分观点,而陆贾的主张更多是从道德层面出发,并未直接体现以农为本,排除D项。
14.A
【解析】据材料“子告父母……而弃告者市”可知,汉初法律规定,孩子状告父母,奴婢状告主人及其亲属,惩罚非常严厉,可以判处死刑,这体现了汉初法律维护亲子和尊卑关系,即维护长幼尊卑秩序,故选A项;秦朝实行严刑酷法,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并未实行严刑酷法,“承继前代严刑酷法”说法错误,且材料仅涉及一条法律条文,不能体现汉初实行严刑酷法,排除B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明朝《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A
【解析】据材料信息,这些“国”虽然权力不小,但中央政府还能通过任命国相来掌控一部分权力,这就像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有点过渡的意思,故选A项;虽然“国”有行政权力,但监察属性并不明显,国相也不是专门负责监察的,排除B项;“推恩令”主要是让诸侯王的子孙都能得到封地,从而分散诸侯王的权力,但并没有直接导致“国”的消亡,排除C项;虽然“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并不能说它就是割据势力,D项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
16.A
【解析】据材料“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可知,汉宣帝认为长期屯兵边疆,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因此下令罢兵,体现了汉宣帝的治国理念是休养生息,故选A项;锐意开边是坚决用武力开拓疆土,与“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不符,排除B项;怀柔远人指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因俗而治是中国古代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策,核心思想是在保持少数民族原有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官员来进行有效治理,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是边疆治理,排除D项。
17.A
【解析】据材料“《苍颉篇》......颁行全国”可知,秦为巩固统一,将《苍颉篇》作为字体、字形的标准和初学范本颁行全国,反映了“书同文”的大一统政策,故①正确;据所学可知,统一文字的使用,便利沟通和交流,是政令畅通、上情下达的保证,故②正确;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西汉时期而非秦朝,故③错误;新疆和田地区出土的《苍颉篇》可以说明西域地区出现了汉字,但仅以《苍颉篇》这一个史料说明汉字成为西域官方通用的文字的结论不成立,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8.B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大赦天下,赐予军队中的士兵、无罪的人爵位予以优待,减轻百姓田租赋税负担,这些措施使得民众能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国家的感激和认同感,故选B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受到道家无为、黄老之学影响,而非道教的无为思想,排除A项;据材料“赐爵为大夫”“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轻田租,十五而税一”可知材料涉及政治上的选官、经济上的田租赋税,未提及徭役,排除C项;材料除了提及减轻租税等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领域即民生领域,还涉及赐予大夫爵位的政治领域,且汉初休养生息主要是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并最终实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排除D项。
19.B
【解析】据题干可知,东汉中期,孝廉、贤良等采用考试的形式加以测试,这反映了统治者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不仅考察孝廉品德,还要测试经学、文书等知识,有利于克服察举制本身存在的不足,选拔真正的人才,故选B项;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仍然是察举制与考试相结合,而非纯粹的考试制度,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选官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没有涉及封建统治者政治权威的扩大,排除C项;东汉中期尚末形成宦官专权,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0.D
【解析】据材料结论可知,梁涛和刘敏根据秦汉的地方管理的不同史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个认为王权对基层社会管理有限,一个认为王权触角已达社会机体里层,这表明学术研究的认知问题可以争鸣,对史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故选D项;史学观点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史料考证、政治立场、史学理论、研究者视野以及学术传统,并非取决于人的主观臆断,排除A项;研究者的立场不能决定历史解释,会影响历史解释,排除B项;历史过程是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说法错误,历史过程不是人意志的产物,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其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1.(14分)
(1)证据:墓葬规格高,出土了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以及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符合楚王身份;部分出土文物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且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舍前”是楚考烈王的名字;墓葬位置距战国晚期楚国都城寿春15公里,与楚考烈王在位时都城迁至寿春相契合。(6分)
(2)特点: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楚人虽自称蛮夷,但多师法中原制度文明,如在青铜礼器制度、官制等方面学习中原;文化具有独特性,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体现出鲜明的楚地特色;文化发展具有融合性,既保留自身特色,又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如采用《诗经》中的四言句式创作楚辞,同时追求“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融合华夏文化。(4分)
影响:促进了楚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使其在文学、艺术、制度等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如楚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楚国青铜文化独具特色;推动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楚地与中原地区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为华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做出贡献,如在官制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制度文化的相互借鉴;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楚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和精神被后世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楚地神话传说等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4分)
22.(14分)
(1)措施:制定护林制度,强化基层监管;推动人工造林与育林;发展经济林经营。 (6分)
(2)经验: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需求的平衡;发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干预作用;注重林业功能的多元化开发;对开发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8分)
23.(12分)
参考示例
选择年号:甘露、青龙、嘉禾、天授。(2分)
论题:儒家思想影响年号的命名。(2分)
论述: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汉武帝接纳了董仲舒“尊崇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董仲舒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吸收了阴阳家、法家等学派思想,主动将儒学进行改造,提出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权神授思想,同时宣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儒家走向神学化,封建时代一些帝王的年号明显体现了儒学神学化对政治带来的影响,年号中关于“祥瑞”及“天命”等比较普遍,汉宣帝通过“甘露”年号来粉饰太平;魏明帝的“青龙”年号则表明曹魏政权的建立并非篡夺汉室,而是天命所归;同时期的孙权因为在正统性方面不足曹魏及蜀汉,所以大量采用例如“嘉禾”一类的年号,以标榜其政权的正统性;武则天为了获得称帝的合法性,也使用“天授”的年号来表明自己的政权是上天所授。(6分)
总之,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之后,影响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可见年号的命名体现了学术思想和政治的互动联系。(2分)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