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8 09:2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模拟卷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单选题
1.如图可用于说明( )
A.南北文化交往的密切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C.中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D.早期国家形成的必然性
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目前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种类最齐全的青铜容器,包括鼎、舜、葢、爵等,其中鼎为食器,其他三种均为酒器;另外,还出土了属于乐器的铜铃、嵌绿松石铜牌饰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物。这表明当时( )
A.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 B.礼乐制发展趋于成熟
C.青铜器兼具多种功能 D.青铜器得到普遍应用
3.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获准列入此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拥有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稻作生产、统一的文化信仰、礼仪建筑和分化的社会阶层等,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据此可以推测当时( )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禅让制是权力传承的主要方式
C.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黄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4.下表为湖北、四川考古遗址出土的器物,它们与位于河南的二里头遗址有相似的风格。这可用于佐证( )
湖北盘龙城遗址 四川三星堆遗址
盉 绿松石镶嵌器 玉牙璋 铜牌饰
A.长距离的贸易活动频繁 B.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突出
C.周文化扩张到了川、鄂 D.早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
5.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传》中有关于禹制九鼎的记载,比之更晚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九鼎有饕餮纹,但被认为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唯一的一个青铜鼎却制作粗糙,只有简单的网格纹,完全不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说明( )
A.文献资料必须得到考古实物的印证B.文献记载会受到其成书时代的影响
C.二里头文化并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研究价值
6.《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实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统一 B.儒家与阴阳家思想已出现交融
C.阴阳家思想崇尚儒家的德治 D.儒家完整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7.《吕氏春秋》是秦相国吕不韦招集门客编纂而成的一部杂家名著。下图所示为《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
*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是谓大凶! *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人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
A.统治者重视工商业发展 B.秦国具备了称霸的社会条件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各国积极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8.战国时期的中山王是白狄的分支鲜虞的后裔。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中山王墓。该墓出土了“中山三器(铜鼎、铜方壶、铜圆壶)”,其铭文书法隽永,文辞典雅,很多语句与《论语》《诗经》《礼记》《周礼》《左传》等儒家经典颇为接近。这反映了中山王( )
A.推崇儒家正统思想 B.深受华夏文化影响
C.认同同源共祖观念 D.重视青铜铸造生产
9.下图是关于春秋时期国君的非正常死亡率与贵族势力强度的增长关系情况。该图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B.奴隶制政治日趋没落
C.商品经济发展弱化宗族认同
D.秦国权威日渐地增强
10.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由下图可推出这一时期( )
A.君主专制建立 B.地主阶级衰落 C.局部走向统一 D.百家争鸣兴起
11.秦朝建立后,大力推行“书同文”政策,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但考古发现诸多秦简牍使用隶体书写。《汉书·艺文志》提到隶书是因狱事繁多,为便于徒隶(狱卒)使用而创制。此外,当时民间书写中,隶书的使用也较为广泛。这一现象反映出秦朝( )
A.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对立 B.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矛盾
C.文化发展与政治意图存在差异 D.法家思想助推隶书的广泛传播
12.湖南里耶出土秦简户籍简牍,下图户籍简释文为:“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由此可见编制户籍的目的是( )
A.维护井田制度
B.深化华夏认同
C.推动货币流通
D.保障赋役征收
13.如表,对下述史料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人物 史料
西汉 贾谊 “(秦人)借父耰鉏(农具),虑有德色;母取(其子)箕帚,立而谇语。”
西晋 庾峻 “秦时不知德,唯爵是闻。故闾阎以公乘(爵位)侮其乡人,郎中以上爵傲其父兄。”
A.因具有鲜明的“非秦”色彩不足采信
B.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秦人家庭关系改变
C.意在突显汉、晋两朝基层治理的改善
D.秦国(朝)抛弃儒家伦理造成道德问题
14.战国时期发展本国文字成为诸侯异政、思想纷纭的主要表现。秦朝规范了语言和书写方式,建立了一个国家认可的文化体系,把所有从事帝国事务及渴望为帝国服务的人都联结起来。这有利于( )
A.结束列国纷争分裂局面 B.推动中华共同体的形成
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 D.结束学术与政治的分离
15.贾思勰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宣曲任氏趁秦末战乱之际,“豪杰皆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通“据”,指两军相持)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的材料来佐证其财富观。可见,贾思勰的财富观( )
A.强调聚敛财富之道 B.推崇以商致富理念
C.倡导以义取财原则 D.带有明显重农色彩
16.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17.自汉武用弘羊计,置均输官,笼天下之货,贵卖贱买。又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仕宦为吏,重赋税以困辱之。乃用卜式,下缗钱令,用张汤、杜周腹诽法,以税民深者为明吏,自是商贾中人之家大率破产入官,不事畜藏,而贾人亦大困矣。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A.铸币权力收归中央 B.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C.政府加强干预经济 D.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8.秦汉时期,政府针对商业制定了诸多政策。如秦朝对市场商品有严格的价格规定,还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官员;汉朝不仅在城市中设有“市令”等管理市场,还通过均输平准等措施调节物资供应与物价。这些举措( )
A.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 B.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优先地位
C.促进了商业长期繁荣发展 D.表明商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
19.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 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以法为教受到冲击 D.七国之乱的必然性
20.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阗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
A.得益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华夏天下观的拓展 D.便于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二、材料题
21.【泰半之赋的争议】
材料一 泰半在古汉语中意为“大半”“过半”,通常指三分之二左右的比例。“泰半之赋”意为征收百姓收入或产出的一半以上作为赋税,在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经常用于形容暴政,例如:二世皇帝,……发闾左之戍,收泰半之赋……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回应。
——整理自(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注:《淮南子》成书于汉初,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兼采纳儒家和阴阳家的观点)
材料二 (某田地)宽24步,长20步,面积2亩,其中税田面积为40步。
——译自北大秦简《田书》8-007
(注:(1)《田书》卷8反映了安陆、江陵等县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征收田租的情况。
(2)秦朝征收田租是从农户耕种的土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税田,税田的比例即是田租税率)
材料三 对于秦朝的“泰半之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学者黄今言指出:自殷周以来,“租”与“赋”的用途不同。“赋”是供军备给养之用的,历来如此。从《淮南子》《淮南王传》《伍被传》等材料的行文来看,凡言收“泰半之赋”的地方,都是和兵役、徭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带有军赋之性质。……收“泰半”的田租,超脱了秦代当时农业产量的实际水平。据此,黄今言认为____。
——整理自黄今言《秦代租赋徭役制度研究》
材料四 迁陵县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垦田总面积为5295亩,税田面积为451亩。
——译自里耶秦简8-1519
(注:里耶秦简为秦朝迁陵县官方文书档案)
(1)已知秦朝粮食亩产约65千克,现假设始皇三十一年安陆县某农户名下有田地10亩,请你根据材料二,估算他当年需要缴纳的田租数额(单位:千克,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为整数),并续写材料三的划线部分(40字以内)。
(2)并结合所学与上述材料,分析材料四中里耶秦简的记载是否能够澄清有关秦朝“泰半之赋”的争议?请简要说明理由。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商朝后期的司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
材料二 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掌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并简析它们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
(2)若要进一步探究材料背后古代政治权力运行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从史料的“缝隙”中挖掘哪些隐藏信息,请举例说明,并阐述如何利用这些隐藏信息进行深度解读。
23.两“孙子”之谜
春秋末年孙武《孙子兵法》与战国中期孙膑《孙膑兵法》是中国兵法名著,但因两作者都被尊为“孙子”且《孙膑兵法》失传,历代学人对两人及其著作的真实性产生了争议。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齐)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膑脚(遭受膑刑),《兵法》修列。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孙武由齐奔吴进献兵法,若从下侧地图中画出相应路线,应为( )(单选)
A.③→① B.①→④
C.③→④ D.②→①
(2)从以上材料中,还能得出两“孙子”哪些历史信息?
两“孙子”问题之辩
随着《孙膑兵法》的佚失,自宋代开始,对两“孙子”及其著作的真实性辩诘延续千年。不同学者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一:(宋)叶适认为:与孙武关系密切的伍子胥等人在《左传》中被一一罗列,孙武破楚为大将,《左传》却无记载。《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孙武其人也是“辩士妄相标指,非事实”。
观点二:(清)姚鼐认为:吴国虽有孙武其人,但十三篇非其所著,而是战国人士托名孙武为之。书中对战争规模的描述、对君主的称呼等,都有明显战国痕迹,与春秋不同。
观点三:梁启超认为:从《孙子兵法》文体和内容,不能信其为春秋时书,但也不像秦汉以后所写。“此书若指为孙武作,则可决其伪,若指为孙膑作,亦可谓之真”。另一学者钱穆甚至认为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3)三段材料对两“孙子”问题的观点有何异同?
两“孙子”问题释疑
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汉武帝时期)出土海量竹简。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简,很大程度上对宋以来两“孙子”问题之辩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答案。
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简概况
《孙子兵法》竹简含13篇,与已有传世本篇目大致相同。另有若干失传的佚篇。其中佚篇《吴问》中记载了孙武与阖闾讨论晋国内部政治大势的内容。但竹简中有些文字也出现了“苏秦”这一战国人物,明显是战国后人添加之语。
《孙膑兵法》竹简含16篇,是该兵法失传以来重现人世。其中一简有“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字样。其中虽然有不少对《孙子兵法》引用的例证,但其著述体例与《孙子兵法》有明显不同,具有明显的战国时代特征。
(4)两部兵书竹简的出土,对释疑两“孙子”问题有着怎样的价值?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骑兵逐渐成为各国主力兵种之一。因武器多为击刺性兵器或弓、弩,杀伤力较小,骑兵多充当军队“耳目”。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击溃刘邦56万步兵)和白登之战(匈奴以骑兵围困32万汉军)后,汉朝统治者不惜重用匈奴降将,以训练统御骑兵。汉政府还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厩”“苑”负责军马的繁殖、饲养、训练,并鼓励民间养马。环柄长铁刀、钩镶、手戟、铩等武器出现,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格斗能力。至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后,中国古代骑兵最终完成了向战略兵种的转变,成为战场上的主导力量,车兵逐渐被淘汰。
——摘编自汪翔等《论战国至西汉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建立》
材料二 汉末,公孙瓒坐镇幽州期间,创建了一支精于骑射、又擅长冲击的精锐骑兵部队,因战马毛色多为白色,故称“白马义从”。下表为《后汉书》和《三国志》裴松之注关于“白马义从”的描述。
史书 简介
《后汉书》(范晔·南朝宋)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
《三国志》裴注(裴松之·南朝宋) 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趁着)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时期骑兵成为战场主导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汉书》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关于“白马义从”记载的不同之处,并就其合理性谈谈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两汉时期骑兵发展的影响。
共3页
共3页
2025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模拟卷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B B B C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B D C C B B C
21.(1) 4千克。
续写:“泰半之赋”若指田赋,则超出了秦朝的农业生产水平,所以“赋”应当是军赋而不是田赋。(答案唯一,但大意符合即可给分,超过40字不给分)
(2)不能。
材料二和材料四虽然是实物史料且相互印证,但它们所涉及的地区和时间仍有局限性,不能完全代表秦朝所有地区和整个时期的赋税情况;材料一中的《淮南子》成书于汉初,其观点可能存在作者抨击前朝(秦朝)贬抑法家的主观动机,而材料三的观点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基于现有史料的推论,缺乏更多直接证据支持。因此,仅依据现有材料难以完全澄清“泰半之赋”的争议,还需要更多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进一步佐证。
22.(1)史料类型: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为典章制度类文献史料。价值:材料一为研究商朝政治统治状况提供文字依据,有助于研究鼎在王权中的象征意义和商代礼仪制度,为探究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发展提供线索。材料二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符节制度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呈现政治制度运行中的等级规范与权力行使方式,对全面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意义重大。
(2)从记载缺漏处挖掘:材料一未提及铸鼎的具体流程和参与人员,这可能暗示当时的生产组织方式与权力分配情况。通过研究同时期类似大型器物的制作,如铸造遗址的规模、结构等,可推测国家在资源调配、技术控制方面的权力运行模式,以及中央政权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方式,从而理解权力在经济生产领域的渗透。
从制度空白点挖掘:材料二虽规定符节用途,但未涉及符节的制作管理机构。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权力制衡与分工体系。研究当时的官制体系、手工业管理模式,结合其他朝代符节制作管理情况,可分析权力在官僚机构间的分配与协作,以及对重要信物制作的监督管控机制,揭示政治权力运行中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关系。
从事件关联逻辑挖掘:铸鼎象征王权,符节保障政令执行,两者体现权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对比不同时期鼎与符节的使用场景变化,如鼎的象征意义强弱与符节使用频率、严格程度的关系,可洞察政治权力在稳定与动荡时期的动态变化,以及权力核心如何通过不同象征物维系统治秩序和权力运作的连贯性。
23.(1)C
(2)孙武和孙膑都擅长兵略;孙武和孙膑存在血缘关系。
(3)同:《孙子兵法》非春秋时期的著作,其作者可能并非孙武;
异:(宋)叶适认为孙武并非真人,而是辩士杜撰的;(清)姚鼐认为孙武是真实存在的,但《孙子兵法》不是孙武著作的;梁启超认为《孙子兵法》可能是孙膑所作,孙武、孙膑可能为同一人。
(4)价值:两部兵书竹简的出土,极大程度上表明两“孙子”是真实存在于不同时代的人物;两部兵书也是真实存在的,两者存在一定联系。
24.(1)有利条件: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战争形式的复杂化;统治者和有识之士的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渐建立和发展;西汉主要战争对象的变化;马政建设逐渐完善。
(2)不同之处:“白马义从”的规模,《后汉书》为数十人,《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数千人。
认识:“数十人”和“数千人”的记载都合理,这反映的是公孙瓒军事实力的增强。《后汉书》记载合理,东汉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低,马匹颜色难以统一,数千人规模的白马军队难以组建。《三国志》裴注记载合理,公孙瓒作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其精锐军队规模不可能只有数十人之少。
(3)影响:有助于推动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维护了国家边疆的稳定;在王朝末年也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力量;激发了两汉社会的尚武精神。
答案共2页
答案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