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25道共75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包含朴素辩证法的是( )
A.“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2.春秋时期,郑庄公利用周天子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讨不庭”,成其霸政。其后的霸主无法获得卿位,便通过周王临时授予会盟征伐之权,求的霸政的合法性。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分封宗法制度不断强化 B.周天子仍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
C.霸主地位来自于周天子的认可 D.周天子卿士的地位崇高
3.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 乐毅闻之,从赵归燕; 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4.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 )
A.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B.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
C.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D.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
5.公元前638年,晋国将东迁的陆浑姜戎安置在“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的“南鄙之田”,仅几十年以后,南鄙一跃而为晋国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齐、楚等各国也有大致相似的开发情况。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 B.姜戎文化风尚的改进
C.华夏认同观念的普及 D.各国经济交往的密切
6.学者在对安徽金寨遗址中的陶器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整个大汶口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中期,该遗址生产各类陶器的原料较为固定,如鸭嘴形足鼎均属于加蚌陶,凿形足鼎均为加陶渣陶;不同陶器的成形和修整、装饰也不相同,如夹砂陶均为泥条盘筑成形,泥质陶多为泥条盘筑加拉坯成形。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陶器 B.陶器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
C.手工业生产呈专业化趋势 D.生产领域分工日趋精细化
7.汉武帝临终前,以侍中、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遗照辅政;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时年八岁,“政事一决于(霍)光”。这反映出当时( )
A.君权强化冲击传统权力体系 B.汉匈民族矛盾日渐缓和
C.军功集团长期把持朝政权力 D.外戚干政现象开始显现
8.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神秘色彩,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也常见商王亲自问卜。而到了西周,祭祀、占卜、教育则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变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教观念逐步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
C.礼乐制度影响加深 D.国家管理机构完善
9.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
A.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 B.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
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 D.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
10.如表为中原地区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铜器与玉石器统计。这表明( )
期段 铜礼器 其他铜器 玉石器
一期 无 刀 绿松石牌
二期 无 铜铃 龙形器、柄形器
三期 铜爵 铜铃、兽面牌饰 璋、钺、圭
四期 爵、盉、鼎等 戈、钺、斧、圆牌等 戈、刀、壁、钺、圭、石磐等
A.民营手工业规模扩大化 B.青铜冶炼占据主导地位
C.早期政治文明有所发展 D.早期礼乐制度渐趋成熟
11.战国晚期,楚国贵族集团中,原处于“士”之上层者(上士),因军功而获得了大量土地;处于“士”之下层者(下士),如皂人、舆人,也不乏因军功而变为土地的持有者。这反映出当时楚国( )
A.贵族集团权势增强 B.社会秩序有所变动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贵族政治趋于瓦解
12.《汉书·循吏传序》记载:“相国萧(何)、曹(参)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皇帝)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治国政策的适时调整 B.根源于轻徭薄赋的政策
C.表明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D.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13.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
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秦统一后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14.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牲牛,于是在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只有一个家变成了“国家”,于是其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宰相”的说法有误的是( )
A.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 B.掌管贵族家庭最高祭祀权
C.体现家国同治的职权特点 D.封建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15.据下图可知,周朝( )
A.疆域面积日益扩大 B.政治构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
C.贵族统治趋于瓦解 D.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6.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17.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B.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
C.秦朝统治者选择儒法融合 D.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
18.“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
A.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传统秩序的逐步瓦解
C.华夏认同感日益增强 D.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19.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 )
A.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了长治久安 B.察举选官制度的出现和逐步推行
C.刺史监察意识在中国社会逐渐强化 D.中国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20.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下列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 )
A.A B.B C.C D.D
21.出于对农业的重视,西周王室设置了层层农官管理农业生产,各诸侯国也仿照王室,有一套类似的农业管理职官体系。农官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管理,如农田规划、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
23.关于“秦二世即位”,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下表是有关“秦二世即位”的相关内容。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文献 内容
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以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故罪,令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乃秘之,不发丧……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吕思勉《秦汉史》(1944) 按当时的传统,皇太子一般不出京,不担任军中职务,而扶苏出京担任监军,这就是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篡位一说不尽可信
李开元《秦崩》(2015) 上郡离咸阳不远,是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北部军的总部所在,也是拱卫首都的要地。扶苏到上郡监军,与大将蒙恬共事,直接参与军政,掌握军事,得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内外相助,形成不可动摇的接班态势,又未尝不是秦始皇苦心安排继嗣的布局
A.吕思勉有专业史学素养为依托,且与秦简中秦二世“奉遗诏”即位的说法相佐证,“二世即位合法”说可信
B.李开元基于地理和政治关系的推断结论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二世篡位”说可信
C.秦简有秦二世主观编造的可能性,且《史记》距秦久远,记载不一定真实,二世即位是否合法证据不足,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D.由于研究的角度、立场和所掌握的资料不同,有可能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看法,二世即位是否合法,不可能下定论
24.汉初,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大多“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由此可知,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缴纳罚款,增加收入 B.增加人口,恢复生产
C.重视民心,解决单身 D.严刑峻法,巩固统治
25.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这表明( )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
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
二、材料分析题(共13分)
2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
——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 《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炯在《六代论》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和夏商时期的“邦”、“国”有何异同。
(2)材料二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并对该制度进行评述。
三、论述题(共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为后世历朝历代所遵循。秦汉两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准确、深刻地理解秦汉制度的发展脉络,意义重大而非凡。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自拟论题阐述你对“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的理解(要求:观点清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意思是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显现,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观点是老子提出的,D项正确;“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是商鞅提出的,强调的是变法革新,不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排除A项;“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是墨子的主张,体现的是墨家的尚贤思想,也不包含朴素辩证法。排除B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要表达的是人、地、天、道之间的依从关系,没有体现出辩证的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以王命讨不庭”“通过周王临时授予会盟征伐之权,求的霸政的合法性”和所学可知,郑庄公及其之后的的霸主会盟征伐行为依然要得到周天子形式上的授权,说明当时周天子仍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B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度正向瓦解,排除A项;在春秋时期要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是得到诸侯们的认可,其次周天子的认可也很重要,但一般来说由于周天子威权不在,周天子的认可无非只是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合法化,排除C项;周天子卿士的地位崇高并非材料主旨,而且周天子的地位衰弱,周天子卿士的地位也不可能崇高,排除D项。故选B项。
3.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 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 乐毅闻之,从赵归燕; 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做法,与诸侯争夺春秋霸主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可,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招贤纳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王以违约为借口,对六国发动战争;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对战争合理性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宣扬统一战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强调民众支持是一种更为柔和的统治策略,注重争取民心,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统治策略的调整,即从强调外部理由(如他国违约)转向强调内部因素(民众支持),以寻求新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社会结构重大改变无直接关联,且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覆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皇帝制度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时期,原先凋敝的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成为繁荣地区,这是因此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A项正确。姜戎文化风尚的改进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而不是“普及”,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金寨遗址中的陶器,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流程上较为统一和规范,这反映出当时陶器生产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该遗址陶器生产的规范化趋势,与陶器的使用范围无关,排除A项;“日臻成熟”的说法过于夸大,当时仍处于制陶工艺发展的初期阶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当时的金寨在制陶上的分工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分工日趋精细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作为内侍官职的“侍中”“尚书”等职位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而丞相在权力中枢中的地位日益旁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中外朝制度,任用内侍官员参与决策,丞相及其官僚集团成为执行机构;汉昭帝时期,霍光大权独揽正是君权不断强化下,以丞相为核心的传统权力体系边缘化的表现,A项正确;此事件主要围绕汉武帝临终的权力安排以及新君即位后霍光专权等问题展开,重点在于汉朝内部的政治权力分配和运作,并没有涉及与匈奴关系及民族矛盾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和田千秋是否因军功而任职,排除C项;汉朝的外戚干政现象开端于吕后之乱,故外戚霍光专政现象不属于外戚干政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商朝崇尚鬼神,设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天文历法、典籍史料都充斥迷信色彩。西周时期统治者主张敬天保民,强调统治者的德行,统治行为的理性色彩增强,鬼神迷信色彩减弱,所以与鬼神相关的人事机构地位降低,而政务官职机构得以扩大,反映治国理政观念调整,B项正确;祭祀、占卜在商朝是重要的国家事务,而非一般的宗教行为,因而材料主旨是政治体制而非宗教观念,排除A项;礼乐制度主要内容是利用礼仪音乐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材料虽提到“掌礼机构”,但未提及对贵族在行为方面的规范,材料主旨是商代尊神重巫特点的发展演变,而非礼乐制度,排除C项;材料对比的是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和文化特性,西周相比商代,政务官职机构扩大,巫职机构缩小,并非所有方面的国家机构都比商代复杂完备,排除D项。故选B项。
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趋向重现实的利益......趋向诈伪和计谋”和所学可知,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各国竞争日益残酷,其外交经历了道义宣示向功利主义的转变过程,A项正确。忽视道义趋向功利并不意味着外交思想的成熟,排除B项;法家作为一种主要派系是在战国时期出现,排除C项;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使得外交战略技巧变化,因果倒置,而且外交战略谋划和外交技巧的持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可以促进由兼并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政治文明具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早期国家中铜器和玉器具有礼器的性质,表格中三期和四期中铜器和玉器的使用品种呈逐步增加趋势,表明早期政治文明有所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推知表格中的铜器和玉石器来月于民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青铜冶炼的地位,排除B项;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排除D项。故选C项。
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不乏因军功而变为土地的持有者”可知,士阶层中出现了新兴地主。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过程中,士纷纷成为地主,体现了社会秩序有所变动,B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阶层的整体势力是不断削弱的,分封宗法秩序不断瓦解,仅凭“士”阶层获得土地不等于整个贵族集团权势增强,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楚国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趋于瓦解”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汉高祖、汉惠帝时期的宰相萧何、曹参推行宽厚清静的政策,就是汉初休养生息国策的体现,汉初治国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汉初休养生息的基本政策,轻徭薄赋只是具体措施之一,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豪强、大商人、诸侯王势力的膨胀,从这个意义上看,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君权与相权矛盾在明朝废宰相之前一直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可知,秦朝官营手工业都使用服役工匠、刑徒和奴婢,这些人口属于国家管理下的人口,与战国时期雇佣的工匠相比,更有利于控制,侧面反映了当时大一统国家建立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手工业水平,且国家统一有助于手工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家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重农,也与商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官营手工业多数不面向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宰”本是贵族公卿管家,无法判断其是否掌握最高祭祀权,符合题意,B项正确。从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是封建时代贵族的私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随着历史演进,秦汉时代的宰相,由皇帝的私臣、管家转化而来,既要管理皇家事物,又要管理国家政务,具有二重职权,体现“家国同治”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汉时代封建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宰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B【详解】西周初创时齐国由姜尚创立,但是到战国时期齐太公变成了田和,这就是田氏代齐,意味着政治构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疆域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依然存在贵族统治,排除C项;田氏代齐明显与嫡长子继承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A【详解】“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样的史实不一定能反映历史真实,因此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故A项正确;第一手材料指文献资料(指原创的)和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并非都是通过田野考古获得,故B项错误;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经过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也可以带来史实表述的确定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门技术的支持,故D项错误。
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虽然推崇法家思想,但是在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却兼用儒家思想,这说明秦朝的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秦朝的统治,B项正确。法家思想是秦朝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某方面并存,而不是儒法融合,排除C项;D项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诸子”一词指的是官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解体,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官学逐渐向私学演变,“士”阶层崛起,“诸子”成了知识分子的代称,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宗法分封政治秩序逐步瓦解,B项正确;材料中"“诸子”内涵的变化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优化,排除A项;华夷关系是指华夏与四夷关系,与材料中“诸子”内涵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诸子”内涵的变化是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的表现,并不是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
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可知,秦朝郡县制推行全国后,围绕郡县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且地方基层组织也有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政治文化格局,D项正确;上计制度具有一定监察作用,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形成于汉朝,排除B项;刺史制度开始于汉朝,排除C项。故选D项。
2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可知,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表明,宋公为商汤之后裔,宋国为西周分封,与“兴灭国,继绝世”相符,即分封灭亡之国,使得绝祀的世族得以承继,D项正确;《甲骨文合集》提供了殷商史料,“丁未卜,王贞,余惟羌循”说的是商王关于巡视羌的问卜,排除A项;“武王……王室”大意是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掌国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燕国为姬姓侯国,与“兴灭国,继绝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农官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且当时农业生产力低下,设置农官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等行为有助于当时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中央集权建立于秦朝,排除A项;井田制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小农经济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贤的主张,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对人民进行严加管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乃秘之,不发丧……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扶苏出京担任监军,这就是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篡位一说不尽可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有关秦二世即位的文献史料,文献史料都存在主观性,秦简有主观编造的可能性,《史记》为汉代编纂的史书距离秦时代久远且也存在主观性,记载不一定真实,通过秦简和《史记》记载不能完全确认秦二世即位不合法,有待进一步研究,C项正确;吕思勉的研究同样存在主观性,同时面临史料不足的情况,所以吕思勉的研究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排除A项;李开元基于地理和政治关系推断,结合了其他学科的研究,但作为主观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正确,排除B项;由于研究的角度、立场和所掌握的资料不同,有可能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看法,但可综合多种史料进行整体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对于晚婚者重罚,这样有助于推动早婚早育,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恢复生产,B项正确;打击晚婚缴纳罚款不能增加赋税,其增加收入有限,排除A项;西汉初期,政府打击晚婚者其目的是恢复生产,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对于民心的重视,排除C项;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其直接目的恢复经济发展,这也不是严刑峻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信息可知,古史传说不仅把周边民族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许多发明都归功于黄帝,说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B项正确;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描述信息和史实均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黄河中下游的地位,排除C项;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压迫和剥削,排除D项。故选B项。
26.(1)不同:分封制之下,诸侯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比如在封国内设置官吏、 征收赋税、建立军队,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随从作战、听从命令等。分封制的实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实行之初,不但形成了对周王室的众星拱月格局,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稳定统治秩序,还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促进了西周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
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处理区域,即商王直接统 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在内外服制度下,商朝的 国家结构是比较松散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方国联盟,商王和各邦伯诸侯之间虽是政治隶属关系,但联系并不紧密,各方国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并不算深刻。
(2) 态度及理由:不全面。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 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制度:郡国并行制。评述:该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最终造成七国之乱。
【详解】(1)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时期(中国)。不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关于二者的不同可从联系的纽带、权力义务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分封制之下,诸侯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比如在封国内设置官吏、征收赋税、建立军队,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随从作战、听从命令等。分封制的实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实行之初,不但形成了对周王室的众星拱月格局,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稳定统治秩序,还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促进了西周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处理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在内外服制度下,商朝的国家结构是比较松散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方国联盟,商王和各邦伯诸侯之间虽是政治隶属关系,但联系并不紧密,各方国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并不算深刻。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忘万国之大德”“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可知该观点具有片面性,并不全面。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三“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和所学可知,汉初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的推行,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后来导致了七国之乱。
27.观点: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作了某些调整和变化。
阐述:汉政权初建时,面对天下初定,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吸取秦亡的教训,在统治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秦朝初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如下:承袭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设立直接由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
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进行巡视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
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时期,其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秦汉时期。设问是结合中国古代史,自拟论题阐述你对“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的理解。首先,根据材料“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为后世历朝历代所遵循。”可得出观点: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作了某些调整和变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政权初建时,面对天下初定,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吸取秦亡的教训,在统治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秦朝初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别从承袭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了中朝制度;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的影响等方面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时期,其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