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8 09: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单元自测
一、选择题
1. 西晋初期,南人仕进艰难,晋武帝调整治吴政策,吴地“牧守已下皆因吴所置”,还屡次下诏征召南方人士入朝为官。晋武帝的这些举措旨在(  )
A. 鼓励北方人口南迁 B. 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 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D.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 下表为南朝时期的民歌,据表可知(  )
内容 出处
妾家五湖口,采菱五湖侧。 《采菱曲》
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 《大堤》
妍姿艳月映,罗衣飘蝉翼。 《阳春歌》
A. 手工纺织技术精湛 B. 南朝士族生活奢靡
C. 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D. 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3. 北魏太武帝时期,行政语言以鲜卑语为主,为方便交流,在官署内“悉置比官,皆使通虏汉语,以为传译”。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汉语从此成为北魏统一的行政用语。据此可知,北魏行政用语的统一有利于(  )
A. 缓解民族矛盾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强化君主专制 D. 促进边疆开发
4.南北朝时期,南方既能生产“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的白纸,也能生产颜色鲜艳的彩纸和防虫蛀的染潢纸。为了使纸张更加光滑均匀,改善其吸墨性,还发明了将白色矿物粉借淀粉糊成胶粘剂均匀涂在纸面上的技术,这说明(  )
A. 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B. 南方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文学繁荣促进科技发展 D. 统治者支持科技的创新
5.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材料反映的贾思勰的思想主张是(  )
A. 重农抑商 B. 工商致富 C. 不违农时 D. 知行合一
6. 据《隋书》记载“炀帝即位,是时户口益多,府库盈溢”。然而到隋朝末期“百姓废业……无以自给……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旱涝灾害频发,粮食短缺 B. 工商业发展繁荣,忽视农业
C. 地方起义不断,民不聊生 D. 统治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7. 唐代均田制规定: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然而据武则天时期的户部文书记载,有一户主王万寿只受田十亩,却要交租二石。田少租多使农民不断逃亡,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情况。这说明唐代(  )
A. 放松对民众的控制 B. 无主荒地大量增加
C. 均田制度存在弊端 D. 纳税标准发生变化
8.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资治通鉴》载:“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至唐玄宗时期“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二为一,由宰相担任中书令。据此可知,唐玄宗时期(  )
A. 解决了皇权相权间的矛盾 B. 三省平衡互制关系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加强 D. 中央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9. 如图分别是唐代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局部)和日本工匠于754年前后制作完成的《鸟毛立女屏风》(局部),观察两幅图片,可知(  )
A. 两国具有共同的审美意趣 B. 中日绘画技艺交流频繁
C. 两图皆以市井女子为主题 D. 唐文化对日本影响较大
10.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文章《天说》中说道:“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认为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虚弱的表现,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使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这说明柳宗元(  )
A. 主张积极改造自然 B. 批判佛道天命观点
C.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D. 摒弃传统迷信思想
11.在唐代,马球运动以其独特优势受到王公和百姓的喜爱。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马球图》壁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妇女打球图铜镜,都反映了当时马球运动的普及情况。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从侧面反映了(  )
A. 女性地位的提高 B. 君主的骄奢淫逸
C. 唐代经济的繁荣 D. 市民的娱乐需求
12. 唐睿宗时期始设节度使一职,起初是为了主管军事,防御外敌。而唐代宗时期设置节度使的方镇不断增多。《十七史商榷》中记载,此时的节度使“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节度使势力的发展(  )
A. 威胁了唐朝的安危 B.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D. 改变了地方行政设置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立国之后,隋文帝废止了北周时期的“入市之税”,取消盐酒官营专卖,取而代之的是隋朝的租调制。具体来看,隋朝以户为单位,对农业丁男及其妻子收取租调(未婚男丁及奴婢折半收取租调,道德高尚的义夫节妇等可免交租调),开皇三年(583年)降为原来的一半;隋代徭役由最初的30天降为20天,年满50岁者可以免役交庸(一定数量的纺织品),在保障农业人口更好地进行耕作劳动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隋朝先后进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两次大规模户籍清查整理登记工作,极大地扩充了交纳国家税赋的编户数量,进而增加了隋王朝的财税收入,这成为隋朝快速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二 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越发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而安史之乱导致的生产停滞、人口迁徙避难和土地荒置使得唐朝税收、户籍制度遭受重创。唐代宗任用刘宴进行财税改革。刘晏首先将盐政由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由此唐王朝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在漕运上,刘晏积极整治漕运,长安、洛阳两京物资匮乏情况基本得以缓解;在物价方面,刘晏在地方设置巡院,定期报告当地物价信息,防止丰年谷贱伤农、荒年商人囤积物资哄抬物价,刘晏在各地设置常平仓,丰年以高于市场价格买进物资,在灾年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民众,有效地平抑物价。
——摘编自马鑫旺等《隋唐时期财税制度演变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赋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中后期实行赋税改革的必要性和刘晏改革的意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操时,实行“唯才是举”,“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但是东汉末已成势的门阀世族,随着北方社会的稳定,迅速强大起来。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一改前策。为了取得门阀世族的支持,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中正”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各郡大小中正官都由朝官担任,令其对本州郡士人进行品评,按门第与德才定出“品”“状”。“品”即等级,分九等,从上上到下下;“状”即鉴定书,也就是简短的评语。然后将其呈送朝廷,作为选官的依据。
材料二 唐初,科举考试分常举与制举两大类。常举设的科目非常多,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制举,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祥明政术可以理人等。两种举制共设有90多科。其中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的认识。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更是趋之若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九品中正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之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单元自测答案
1. C 西晋初期,晋武帝“屡次下诏征召南方人士入朝为官”可知,晋武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提升南方士人对西晋统治的认可程度,从而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C项正确。
2. C 材料中只有“妍姿艳月映,罗衣飘蝉翼”一句反映的是丝织品已薄如“蝉翼”,做工精美,A项错误。由“民歌”可知,材料描绘的是百姓的生活,B项错误。《采菱曲》《大堤》《阳春歌》三句诗歌分别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反映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D项错误。
3. B 北魏太武帝时期,行政语言以鲜卑语为主,为了方便官员的交流,设置了翻译官,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朝廷内统一使用汉语,这减少了翻译的流程,方便了官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
4. B 由“南北朝时期,南方既能生产……白纸,也能生产颜色鲜艳的彩纸和防虫蛀的染潢纸……发明了……均匀涂在纸面上的技术”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造纸技术先进,不仅类型多样,而且质量较好,这说明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
5. A 由古文大意可知,贾思勰认为经商只会暂时富裕,而使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最终会导致贫困,所以在其农书《齐民要术》中不记录经商之事,说明贾思勰受到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较深,A项正确。
6. D 这一变化是隋朝由隋炀帝即位时的“户口益多,府库盈溢”到隋朝末期的“百姓废业……无以自给……初皆剥树皮以食之”并结合隋炀帝执政期间,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苦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民不聊生,D项正确。
7. C 由“规定: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有一户主王万寿只受田十亩,却要交租二石”可知,均田制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不合理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农民逃亡情况日益增多,说明均田制本身存在弊端,C项正确。
8. B 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人数较多,重大事务均由门下省讨论,而唐玄宗时期“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二为一,由宰相担任中书令”,这说明宰相掌握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相权增大,打破了原本的三省权力制衡的关系,B项正确。
9. D 中日两国具有文化差异,两幅绘画只是相似,并不能说明审美相同,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交流频繁”,B项错误。仕女并非市井女子,C项错误。由图片人物形象可知,日本绘画与唐朝绘画具有较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说明当时其文化受唐朝影响较大,D项正确。
10. C 材料中的“支配自然”是认识规律,顺应自然战胜自然,并非改造自然,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天命”思想,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柳宗元反对迷信鬼神,强调认识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支配自然,这说明其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C项正确。“摒弃”说法绝对化,D项错误。
11. C “妇女打球图铜镜”只能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不能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A项错误。材料只说马球“受到王公和百姓的喜爱”,并不能说明君主骄奢淫逸,且体现的不仅是市民的娱乐需求,B、D两项错误。唐代马球运动普及到王公、百姓、妇女,说明社会文化娱乐盛行,这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
12. A 节度使的设置起初是为了主管军事,后来“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可知,节度使权力逐渐膨胀,多数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这给唐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A项正确。
13. (1)①放宽商业限制;②针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税收政策;③减轻农民负担;④清查隐匿户口。
(2)必要性:①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②安史之乱对经济的破坏;③藩镇势力膨胀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意义:①建立了分工比较明确,体系较为完备的财税组织框架;②改善了唐王朝财税状况,延续了唐朝国祚;③顺应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④为后世的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经验借鉴。
【解析】(1)“概括隋朝赋税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
(2)本问分为两小问,第一小问“简析唐中后期实行赋税改革的必要性”,根据材料及所学,从导致朝廷税收受到打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刘晏改革的意义”,主要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14. (1)①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②儒家注重个人品德的人才观。
(2)①选拔机制更加公平公正;②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④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用。
【解析】(1)“简析九品中正制实施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及所学,主要从政治局势的变化、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2)“说明科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之处”,主要从对朝廷、对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