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魏晋南北朝时期,“铨衡专于台阁”的情况盛行。有统计显示,两晋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据此可知,该时期( )
A.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B.选官注重公平公正
C.士族门阀政治盛行 D.王朝统治基础扩大
2.东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如贾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他在晋孝武帝时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七百多卷。由此可知修谱旨在( )
A.维护门阀特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保证选官公平 D.吸纳庶族参政
3.有学者指出:“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由此可知( )
A.社会阶层身份趋于平等 B.阶层固化局面逐渐被打破
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选官制度保证官员的廉正
4.北魏孝文帝以中正“辨天下姓族”“定四海士族”,“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令之中正也。”孝文帝此举( )
A.旨在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B.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C.体现出民族交融对政治的影响 D.重视士人才学促进了阶层流动
5.表1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关于羊、牛等与谷物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折射出当时( )
表1
“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凡秋刈草,非直为羊,然大凡悉皆倍胜” 《养羊篇》
“其土黑坚强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履践之;湿,则不用一迹入地。稻既生,犹欲令人践拢背。践者茂而多实也” 《早稻篇》
A.农业商品化生产受到重视 B.小农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C.农牧民族交融的时代态势 D.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6.太和十九年,孝文帝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由,取消了传统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后来,这一祭祀制度得到了继承。这反映出,孝文帝( )
A.取消了崇拜天神的祭祀 B.改革了汉族的礼仪制度
C.依据周礼改善国家治理 D.受到北周政治文化影响
7.南北朝时期,寺院经营的典当借贷业相当繁荣,用作借贷的抵押物大多是借贷者的个人财产,如房舍,园田,农具等,也有以人身为质进行的借贷。此时寺院借贷经济兴盛的主要背景是(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B.重农抑商流于形式
C.儒学受到佛教冲击 D.寺院承担救济职能
8.据韩联社报道,对百济时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宁王陵及王陵园挖掘,发现带有文字的墓砖(如图),砖侧面刻有“造此是建業人也”的字句。另外附近的墓中铭文砖上刻有“梁官瓦焉師矣”“梁宣以焉師矣”的字样。这可用于说明( )
A.韩国墓葬照搬中国 B.陵园墓砖来自中国
C.百济和中国的交流 D.朝鲜引进中国文化
9.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
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10.如图1所示,影响隋朝运河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图1
A.自然地形 B.历史基础 C.经济交流 D.政治考量
11.据史书记载,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也。与此同时,又于中书门下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正厅之后,“分曹以主重务”。这些变化( )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权力 B.反映了三省分工体制的完善
C.有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D.促进了六部职能进一步细化
12.唐代,官员被授予“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职衔,即可进入政事堂议政,表2为唐太宗时期这些职衔的设置情况。这一措施( )
表2
时间 人物 官职
贞观元年(627) 杜淹 检校礼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三年(629) 魏征 秘书监参预朝政
贞观四年(630) 萧瑀 御史大夫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635) 侯君集 兵部尚书参预朝政
贞观十五年(641) 刘洎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A.颠覆了传统的中枢体制 B.强化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C.推动了监察权力的扩张 D.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13.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郎官御史,先与县令三考以上,有政绩者取”。唐肃宗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这体现出唐朝( )
A.重视监察官员任职素养 B.官员考核注重政绩
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 D.监察职权的广泛性
14.下图是唐朝前期(左图)和唐朝后期(右图)城市文化吸引力热力分布。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图2 唐朝前后期城市文化吸引力势力分布图
A.经济发展助推南方文化地位提升 B.唐朝后期文化中心已转移至南方
C.政治中心转移影响文化中心变迁 D.文化中心转移主要缘于政局变动
15.陆贽(754—805年)曾就唐朝赋役之弊端提出:“凡欲拯其积弊,须穷致弊之由,时弊则但理其时,法弊则全革其法……”推动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时弊”是( )
A.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B.以家户为收税主体的确立
C.租庸调制存在制度设计缺陷 D.土地买卖和兼并风气盛行
16.唐初法律规定,“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凡受田,先课役者后不课役,先贫后富,先无后少。”这一规定体现了( )
A.租庸调制的严酷 B.唐初采取不抑兼并政策
C.均田制度的萌芽 D.政府对小农经济的重视
17.民间竹枝词在唐代一开始属于“野唱”,经文人的“发现”,逐渐由“入教坊、在朝市”演变为“精唱”。唐代文人竹枝词中还较多地保留了民间竹枝词所咏内容,即对男女爱情和对地方风物的吟诵。唐代竹枝词的变化( )
A.迎合了科举考试的发展需要 B.反映出不同阶层文化的融合
C.强化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
18.白居易被朝廷改授太子少傅后曾作诗自嘲:“月俸百千(10万文)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如表3所示为部分史书对太子少傅及与其俸禄相当的官职的相关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表3
史书 官职 月俸禄
《新唐书》 各部尚书(正三品)、御史大夫(从三品)、太子少傅(从二品) 100万文
《唐会要》 各部尚书(正三品)、御史大夫(从三品)、太子少傅(从二品) 10万文
A.一手史料比后世的记载更加可信 B.白居易作诗遵从现实主义原则
C.诗歌信息可作为历史研究的佐证 D.正史往往会有贬低前朝的倾向
19.807年,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其中河东、范阳等十五道不申报户口,“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这表明,当时( )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B.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C.中央集权趋于瓦解 D.封建财政管理日益完善
20.文物无言,历史有声。以下三幅图片所呈现的文物,能够共同论证的历史主题是(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商品世界范围流动 D.中国陶瓷工艺精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3 北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 图4东晋建康城及宫城位置图
图5 北魏洛阳城复原示意图
(1)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4分)
(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合理阐释。(10分)
2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碑刻文化
唐代碑刻举要 备注
碑刻一《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又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由书法家颜真卿书撰写、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
碑刻二《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碑刻三《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或《长庆会盟碑》。823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竖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碑刻文化兴盛的主要因素。(6分)
(2)“碑刻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者丰厚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块唐代碑刻的证史价值。(8分)
23.(12分)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6 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
图7 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从秦到唐道路交通的变迁及变迁原因。(12分)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占入仕者一半,这说明当时选官权在中央吏部,即选官权向中央集中,故选A项;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有多种入仕途径,无法说明选官过程公正与否,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盛行,但材料强调的是官员入仕途径,而非门阀的具体影响,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统治基础扩大,排除D项。
2.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贾弼之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这样的大规模修谱活动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的门阀特权。通过谱牒来确定士族的身份,使得士族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特权得以延续,故选A项;促进宗族团结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士族自身的特权,促进宗族团结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东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依据门第出身,而不是公平的标准,排除C项;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政治占主导地位,士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地位,是排斥庶族参与政权核心事务的,排除D项。
3.B 解析:略
4.C
解析: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皇帝,他通过改革来吸收和融合汉族文化,包括设立中正官来辨别和选拔士族,这确实体现了民族交融对政治的影响。孝文帝此举不仅是为了巩固统治,也是为了加强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故选C项;这一措施并非针对汉族实施,无法体现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排除A项;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不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排除B项;以家世门第为选官标准,会固化阶层,不利于阶层流动,排除D项。
5.C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与养羊、牛耕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成为时代潮流,游牧民族的畜牧业在中原影响力逐渐增强,因此材料记载折射在民族交融的影响下,农牧两种生产方式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项;谷物种植并未出售,不属于农业商品化生产,排除A项;北魏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小农经济并不繁荣,排除B项;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
6.C
解析:据材料“祭天于南郊圜丘”可知,孝文帝以 “《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 为由,将传统的西郊祭天改为南郊圜丘祭天,这表明他依据周礼来调整祭祀制度,而祭祀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依据周礼改善国家治理,故选C项;据材料“祭天于南郊圜丘”可知,孝文帝并没有取消崇拜天神的祭祀,而是改变了祭祀天神的地点和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孝文帝依据《周官》改变了祭天的地点,不能扩大到改革了汉族的礼仪制度,排除B项;孝文帝是北魏时期的,北周在北魏之后,时间顺序不对,排除D项。
7.A
解析: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民众可能面临经济困境,难以从官方或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更倾向于向寺院这样的宗教机构寻求帮助。寺院由于拥有一定的财富和影响力,能够提供典当借贷服务,满足民众的需求,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流于形式,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儒学受到佛教冲击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象,但与寺院借贷经济的兴盛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救济职能更多地与慈善、救助相关,而非典当借贷,排除D项。
8.C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今时代韩国出土百济时期武宁王陵墓砖属于建业人制造,且表达学习的意愿,这体现中朝两国存在政治及文化交流,故选C项;百济时期韩国还未产生,且“照搬”说法错误,排除A项;墓碑属于建业人员制造,不等于墓砖来自中国,排除B项;墓砖提及以人为师,并不代表引进中国文化,排除D项。
9.A
解析:据材料“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解决的方略”可知,唐贞元年间处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逐步形成,进士科录取标准以策问为主,且强调实用性,且涉及藩镇割据、恢复生产等问题,这体现了科举更关注现实问题,侧面反映了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影响了科举变化,故选A项;唐贞元年间藩镇割据出现,且策问的主要内容与藩镇割据等有关,并不能体现“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排除B项;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社会主要阶级还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未出现根本变化,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是在明清之际,策问内容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的变化,并不能直观反映社会思潮的变化,排除D项。
10.D
解析:隋朝时期,统治者出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决定开凿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政治控制和军事调度,因此政治考量是影响运河状态的主要因素,故选D项; 虽然地形条件对运河的开凿和走向有一定影响,但隋朝在选择运河路线时,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和军事需要,而非仅仅受自然地形的限制,排除A项; 隋朝运河的开凿并非主要基于前代的水利建设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需求做出的决策,因此历史基础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 经济交流虽然会因运河的开凿而得到促进,但这是运河建设后的间接效果,并非其建设初衷和主要考量,排除C项。
11.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设置不同机构分管各项事务,这一改革使政府机构更加合理高效,各部门各司其职,能更快地处理各类政务,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 这一改革并没有削弱君主权力,反而通过提高政府效率加强了君主对国家的控制,排除A项; 此时的中书门下已经不仅仅限于三省,而是涵盖了更多的职能部门,因此不能简单看作是三省分工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据材料“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可知,此时的改革并不直接针对六部,“进一步细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国家允许秘书监、御史大夫等官员以“参议朝政”等职衔参与朝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故选D项;“颠覆了”夸大化、不合史实,应为“调整了”,排除A项;“强化了”不合逻辑,应为“弱化了”,排除B项;“推动了监察权力的扩张”不合题意,兵部尚书、黄门侍郎等不属于监察官员,且材料所提及的官员在“参议朝政”,排除C项。
1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这反映了唐朝对于监察官员的任职要求,强调其必须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地方情况的了解。再结合“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进一步体现了唐朝对监察官员专业素养的重视。这些规定均指向了提升监察官员的任职素养,以确保其能有效履行职责,故选A项; 题干虽然提到了“有政绩者取”,但这是作为御史任职的条件之一,并非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 题干主要讨论的是监察官员的任职要求,并未直接涉及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C项; 题干信息未涉及监察职权的范围或广泛性,排除D项。
14.A
解析:据图片信息,唐朝前后期城市文化吸引力热力分布图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吸引力明显扩大,反映了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故选A项;南宋时期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才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排除B项;唐朝时期的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地区,但是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排除C项;当时文化中心的转移主要缘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15.D
解析:题目描述了陆贽对唐朝赋役弊端的看法,并提到要拯救积弊需要找出致弊的原因,区分是时弊还是法弊,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土地买卖和兼并的盛行导致土地占有关系发生变化,原有的按丁征税的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唐朝政府推行了两税法,改按土地和财产征税,这是唐朝中期社会的一个显著变化,也是推动两税法实施的重要“时弊”,故选D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这是两税法实施后带来的一个结果,而非其实施的原因或“时弊”,排除A项;以家户为收税主体的确立。这是对两税法内容的一个描述,而非其实施的原因或背景,排除B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其设计上的缺陷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一个法弊,而非时弊。时弊通常指的是与时代变迁、社会状况变化相关的弊端,排除C项。
16.D
解析:据材料“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足者为狭乡…受田先课行后不课役,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可解释为:在一个州县范围内,如果所有居民都能按照田令规定获得足够的土地,这个地方被称为“宽乡”;如果土地不足,居民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则这个地方被称为“狭乡”,在分配土地时,优先分配给需要服劳役的人,然后是不需要服劳役的人;优先分配给贫穷的人,然后是富裕的人;优先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少地的人,然后是有较多土地的人。从这段话可知唐初政府对小农经济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不是租庸调制的严酷,排除A项;唐初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均田制在北魏时就开始推行,排除C项。
17.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民间竹枝词在唐代一开始属于“野唱”,经文人的“发现” 后演变为“精唱”,同时保留了部分民间竹枝词的内容,这体现了民间竹枝词逐渐演变为文人竹枝词,社会民间文化与文人士大夫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这反映了反映出不同阶层文化的融合,故选B项;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并没有竹枝词,排除A项;唐代民间竹枝词演变为文人竹枝词后,体现的是文人士大夫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一开始的民间竹枝词属于“野唱”,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的是唐代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18.C
解析:据材料可知白居易诗中记载作为从二品官职的太子少傅后每月俸禄为10万文,这与《唐会要》的记载相符合,这说明诗歌信息能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与史书记录相互佐证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故选C项;史料存在主观色彩和虚构成分,一手史料不一定比后世记载更加可信,排除A项;材料强调白居易诗歌与历史部分记载相符合,而不是强调白居易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不能得出白居易作诗遵从现实主义原则,排除B项;《新唐书》和《唐会要》都成书于宋代,记载的官职俸禄并未贬低唐朝,排除D项。
19.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6课所学藩镇割据可知,唐朝后期,四十八“方镇”(藩镇)中“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反映了唐朝后期中央集权被削弱,故选C项;“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不合题意,与题旨为藩镇割据的危害相悖,排除A项;“开始形成”不合时空,应为“日益严峻”,排除B项;“管理日益完善”不合逻辑、题意,应为“压力日益沉重”,排除D项。
20.A
解析:据材料“仰覆莲六系青瓷瓶”“他们来自中亚”“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可知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瓷器工艺的外传,故选A项;佛教传入中原和中亚商人来到中国主要经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商品的世界范围流动,排除C项;图三的瓷瓶是波斯人模仿中国的产物,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
(1)考古发掘、文献记载。(4分)
(2)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6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2分)
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22.(14分)
(1)可从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如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宗教文化发达和雕刻水平的提高;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统治者政治宣传、道德教化和历史记述的需要。(6分)
(2)唐代碑刻作为重要的唐文化遗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多宝塔碑》反映出唐朝政府对待宗教文化的开明开放理念,也体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日臻成熟;《石台孝经》体现出唐朝政府在治国理政方面仍遵循传统的儒家思想;《唐蕃会盟碑》表达了唐朝时期汉藏民族历史悠久的亲密情谊,是汉藏人民和平友好交往的见证。(8分)
23.(12分)
变迁: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趋向均衡;通往异域的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6分)
原因:唐代疆域辽阔,推行积极的边疆政策;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外贸易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6分)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