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经济与社会》复习
第4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学在前面
弄懂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
1.谁创造社会财富(国民收入)?
2.由谁分?分给谁?
3.怎么分?
企业和劳动者创造
由谁分
初次分配
——主要是企业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再分配
—— 国家
(通过财政)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分给谁:
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国家应当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关系,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体现效率也要促进公平。
第三次分配
——以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
【社会力量——社会机制发挥作用】
知识·概览
为什么:地位、作用
是什么
理顺关系+构建体系+健全制度
两个基本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社会保障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
收入来源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社会保险—核心;vs商业保险
社会救助—最先、最后
社会福利—最高层次
社会优抚—特殊
其他—企业年金/社区服务
公平对待保障适度
权责清晰
应保尽保
按劳分配:是什么、为什么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什么、为什么
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为什么
怎么做
考点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是什么
为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根本因素: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
生产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
决定
决定
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性质
范围
地位
基本内容和要求
原因
意义
(1)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2)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按需分配)
(3)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不能按需\平均分配)
(1)提高效率: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促进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否定了不劳而获)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2)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①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及公有制经济控股的股份制经济中,其形式是工资、津贴、奖金。②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自己)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2、按劳分配为主体:
不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谋生手段、存在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类别 对应形式 意义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①劳动要素 在个体、私营、外资(非公)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注意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②资本要素 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所得,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民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③土地要素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所得
④知识要素 智力成果,如出版著作、绘画等获得的收入
⑤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和技术转让的收入
⑥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⑦数据要素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注意:1、单纯按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甚至收入差距悬殊,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通过再分配调节的机制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2、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 3、①仅存在于非公有制,②-⑦公有或非公有均可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2)不能认为“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3)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4)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1)按劳分配的形式:①公务员、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③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民承包本村土地获得的收入。
特别注意
【方法指导】 快速辨别收入分配方式
①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凡是看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等信息,可以判定其为按劳分配收入。
②按要素分配存在于各种所有制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营企业工资、数据、数字经济等信息,可以判定其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③当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如果国有、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其员工工资、奖金等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
如果非公有资本控股,其员工工资、奖金等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所得。
劳动性 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公有制:按劳分配 非公有制:按劳动要素分配
财产性 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股票,股权,债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投资收益等
经营性 收入 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经营餐馆、服装店等获得的收入,属于初次分配范畴)
转移性 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属于再分配)
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分配
一般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4.居民收入来源/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社会保障性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政府收入差距,企业对非盈利组织的捐赠也是一种重要的转移支付。
项目 分配方式 收入途径
爸爸在一家国企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
妈妈是一家私人控股企业的总经理,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
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
姑姑和姑夫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
姑夫业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收入
姑夫的爸爸退休在家,每月都有养老金
姑夫的妈妈是个残疾人,每月政府都有发放残疾人补贴。
小吕一家的故事
注意区分
按劳分配
劳动性收入
劳动要素
资本要素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资本要素
财产性收入
土地要素
劳动要素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技术要素
财产性收入
福利性分配
转移性收入
福利性分配
(保障性分配,不是按劳分配)
转移性收入
知识拓展1:正确认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和途径
项目 分配方式 收入途径
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农民以土地入股民营企业分红所得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
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
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补偿收入、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和集体土地财产收入,或者是租金、土地征用补偿和土地转包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按劳分配
土地要素
土地要素
劳动要素
(再分配)
正确认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4)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
(3)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所得收入
(2)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
(5)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包括:
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属于转移性收入
土地补偿收入、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和集体土地财产收入,或者是租金、土地征用补偿和土地转包收入。
知识拓展
5.弘扬劳动精神
(1)原因: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
①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②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必要性: 地位+改善民生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意义 效率与公平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分配与消费关系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发展理念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协调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有利于形成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为什么)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根本途径
制度保证
两个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奠定物质基础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区别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分配领域
分配主体
分配手段
分配目的
举例
物质生产部门
全社会
企业(市场)
国家(政府)
社会
(企业或者个人)
全社会
市场机制
政府调控机制
个人自愿捐赠(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更体现公平
知识拓展:区分三次分配
①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②企业向国家企业向国家交的“增值税”、“关税”等;
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租金、股息、利息、红利等收入。
税收(如:提高个税起征点、财产税)
社会保障(如: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
转移支付(如:补贴)
民间捐赠;
慈善事业;
志愿行动。
拓展深化
收入差距的表现 国家宏观政策
城乡收入差距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区域收入差距,主要指东西部收入差距 贯彻新/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发展
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指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上交利润率,对国企高管实行限薪制等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具体的国家政策
1.(2024·新课标高考)以下是某县关于如何盘活本地闲置耕地的讨论。
农户:家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了,耕地闲置了,不如流转给村集体吧!
村集体:可是我们不擅长经营!不如把闲置耕地外包给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和专
业合作社,三方按合理比例分红。
专业合作社:这个咱在行!咱把流转的这 800多亩耕地整治后,进行规模种植和管理。
县政府:这个经营模式好!谁种植就补贴谁!
该经营模式好在( )
①让农户闲置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②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③运用初次分配机制,调动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④增强村集体的经营能力,扩大集体收入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①②:农户把闲置的耕地外包给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和专业合作社,三方按合理比例分红,这是让农户闲置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体现,也有利于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进行规模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①②符合题意。③:县政府:“这个经营模式好!谁种植就补贴谁!”,这意味着种田补贴转移给经营者,这是在运用再分配调节机制,而不是运用初次分配机制,③排除。④:农户把闲置的耕地外包给专业合作社时,村集体按合理比例分红,这是村集体凭对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获得收入,村集体对流转耕地并没有经营权力,此举也没有扩大集体收入来源,④排除。故本题选A。
A
1.社会保障承担责任的主体:国家和社会
2.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3.社会保障的作用
(1)(稳定作用)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的作用。
(2)(调节作用)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互助作用)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救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考点三: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4.是什么 基本形式 地位、特点 资金来源 保障对象 内容 作用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其他形式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
核心
政府、单位、个人共同等集资金
公民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最后一道防线,最先形成、历史最悠久
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
最高层次
政府和社会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
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
特殊的社会保障,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
国家和社会
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
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
使其得到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补充性社会保障
不同的具体保障形式有不同的保障对象
弥补四个主要保障形式的不足
企业年金、社区服务
单位、社区
【拓展延伸】个人养老金助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个人养老金又被称为养老第三支柱,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第二支柱)共同组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我国其他的社会保障形式
企业年金:是企业依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战略需要建立的,旨在在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其直接目的是激励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客观上会提高劳动者的退休养老金水平。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社区内部成员的互助活动,主要针对特殊困难成员,以扶贫、帮困或提供必要的服务的形式进行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相关链接:比较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
性质 自愿的市场行为 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
经营目标 追求利润 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维护社会稳定
经营方式 保险公司经营 由国家经办
费用来源 全部由个人承担 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分担
保障对象 签订保险合同并按照约定缴费的人 法律规定有权享受社会保险的人
保障水平 满足被保险人的较高层次的保险需求 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
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避免风险)
(1)疫情失业期间可从政府处领取失业金。
(2)烈士家属获得抚恤。
(3)国有企业职工的取暖补贴。
(4)四川地震灾区得到政府救助。
(5)65岁以上老人发放公交免费乘车卡。
(6)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
社会保险
社会优抚
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
课堂巩固
1、判断下列各项属于哪一类社会保障?
3.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1)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全覆盖原则)
①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②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适度原则)
(3)要做到权责清晰。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总要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从根本上说,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共同富裕原则。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性质、地位、适用范围、基本内容和要求
原因:(必要性+重要性)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
意义:一切要素活力迸发,优化资源配置
原因: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根本措施、制度基础、理顺关系、两个同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消除贫困
收入途径: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分配制度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怎么做?
①社会保险:核心;②社会救助:最后一道防线;
③社会福利:最高层次;④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
含义: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内容:
是什么?
为什么?
意义:社会稳定、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措施:公平对待、量力而行、权责统一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第四课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