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07:50:25

文档简介

华东师大二附中 2025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阶段测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卷面满分:150 分)
一 积累与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 ,任重而道远。(《论语·里仁》)
(2) ,知至而后意诚。(《 ·大学》)
(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十二章》中与此意思接近的
两句是: , 。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空缺处,语意最为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用人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这个人而不用那个人,而在于怎么样使组织
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最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潜能。
①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
②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长与短都可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
以变长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策略
④这种长与短互换的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
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
成不变的短
A. ①③⑤②④ B.③⑤②④① C.②④⑤③① D.④②①⑤③
(2)学校将举办“《乡土中国》深度阅读交流日”,下面是关于活动日的主题策划及活动
说明。原拟开展四项活动,但因时间关系,需删去一项活动,从主题要求的角度看,最应删
去的是( )。(2 分)
选项 主题 说明
A 聚焦“差序格局”,分组绘制对比图 用图表方式梳理“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
格局”的差异,每班派代表解说设计思路
B “乡土智慧与现代生活”圆桌讨论 结合“乡土中国”与如今社会的某些现象,
探讨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形变
C 舌尖上的战场——书中金句我来辩 收集书中值得思辨的观点,班级自由选择立
场,结合书中论据与自身观察展开辩论
D 手上丹青:我为《乡土中国》定封面 依据你的理解,为《乡土中国》一书设计封
面图,每班派代表解说其设计依据及创意
1
二 阅读 70 分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 3-7 题。(16 分)
休谟归纳问题
萨米尔 奥卡沙
①归纳推理在逻辑上并非无懈可击,但它似乎是形成关于世界之信念的一种很合理的方
法。至今太阳每天都升起的事实也许不能证明明天它会升起,但这一事实是否的确给我们理
由相信太阳明天会升起?如果你遇到某个人声称完全拿不准明天太阳会否照常升起,你即使
不说他神智不清,也一定会觉得他很古怪。
②然而,归纳推理正确吗?如何证明?18 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对这一问题给
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激进的答案。他认为,运用归纳的正当性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得到证明。
休谟承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时刻都在运用归纳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一种与理性
无关的动物性习惯。若要为归纳的运用提供充分的理由,我们不可能办到。
③你或许困惑——休谟如何推出这一令人惊讶的结论?他首先提出,无论我们何时进行
归纳推论,似乎都要预设他所称的“自然的齐一性”。其实,我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众多推理
似乎都依赖于一个假设,即我们未检验过的物体将在某些相关的方面与我们已经检验过的同
类物体相似,这就是“自然的齐一性”。那么,我们如何获知自然的齐一性假设是正确的?
我们能否证明呢?
④不,休谟说,我们不可能做到。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到,宇宙并不是齐一的,并且宇宙
每天都在任意地改变。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电脑也许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爆炸,水也许会在毫
无征兆的情况下使我们中毒,台球在碰撞中也许会停止运动,等等。既然这样一个“非齐一”
的宇宙是可能存在的,我们就不可能严格证明自然的齐一性的正确性。因为如果我们可以证
明其正确性,这个非齐一的宇宙在逻辑上就不可能存在了。
⑤不过,自然的齐一性虽不可证明,我们却有可能寄望于找到证明其正确性的经验证据。
毕竟,迄今为止自然的齐一性一直保持其正确性。这是否就给我们理由相信它是真的?休谟
说,这种观点回避了我们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归纳推理,所以它本身就要依赖自然
齐一性的假设。一个从一开始就假定自然齐一性的观点,显然不可能被用来证明自然齐一性
是正确的。换句话说,一个确定的事实是——至今为止自然在大体上是齐一的,但是我们不
能引用这一事实去论证自然将持续齐一。如果我们试图依靠经验来论证自然的齐一性,我们
就会陷入循环推理。
⑥休谟观点的力量可以通过下述情况来理解,即设想你如何去说服本该相信而不相信归
纳推理的人。你也许会说:“看,归纳推理至今都在发挥着很好的作用。通过运用归纳方法
科学家已经分裂了原子、使人类登上月球、发明了计算机,等等。反之,那些不曾运用过归
纳方法的人已经走向痛苦的死亡。他们吞下砒霜,认为它们能滋养身体,从高楼上跳下,认
为可以凌空飞翔,等等。因此,运用归纳推理显然会让你受益匪浅。”但是,这当然无法说
服怀疑者。因为,声称归纳值得信赖是因为它迄今为止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以
一种归纳的方式在进行推理。对于尚不信任归纳方法的人来说,这种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
2
⑦这就是问题所在。休谟指出,我们的归纳推论建立在自然的齐一性假设之上。但是我
们无法证明自然齐一性是正确的,并且我们只有回避这一问题才能为它的正确性提供经验性
证据。休谟断定,我们对于归纳的信心只是盲目的确信——无论如何它无法在理性上得到辩
护。
⑧这种引人兴趣的观点已经在科学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力今天仍
在持续。休谟观点的影响并不难理解。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科学正是理性探究的范式。
对科学家们所说的关于世界的一切,我们深信不疑。每一次坐飞机旅行,我们都把自己的生
命放在设计飞机的科学家的手上。但是科学却依赖着归纳,休谟的观点似乎表明归纳不可能
被理性地辩护。如果休谟正确,建立科学的基础看起来就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坚固。这种
使人困惑的情形被称为休谟归纳问题。
(节选自《科学哲学》,译林出版社。有删减。)
3.如果要替换第⑤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因为 B.其实 C.因此 D.况且
4.根据文意,以下推理形式不属于归纳推理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上层建筑都具有阶级性,所以以后新的社会形态中也是如此。
B.铁在加热时就与硫化合,铜、锌也是如此,所以一切金属加热时都会与硫产生化合反应。
C.菠菜和羽衣甘蓝都是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 A 和 C,且都带苦味,故绿色蔬菜都是如此。
D.这个学校的所有学生都必须穿校服上学,甲同学是该学校学生,所以他也得穿校服上学。
5.以下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推论是( )(3 分)
A.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形成信念。
B.一个“非齐一”的宇宙是可能存在的,可被设想的。
C.正是因为宇宙每天都在任意改变,所以宇宙不齐一。
D.尝试说服本该信但不信归纳推理的人,易陷入循环。
6.本文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 分)
7.纵览全文,概述休谟“归纳推理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得到证明”这一结论的推论过程。(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6 分)
泗水长,水芹香
李翰
○1 泗水桥在城南。桥早已湮没无踪,只留下一个地名。但“泗水桥”至今还活在居民的
口耳之中,是因为附近种植的水芹。芹菜田由北向南略倾,坡势和缓,从山头流来的活水渗
入地下,形成暗流,不急不躁地按摩着芹菜的根部,刺激着它的生长。土壤因沙土相杂,形
成特有的“沙灰泥”,土层松软,富含营养矿物,菜农谓之“香灰泥”。受这份独一无二的
水土滋养,泗水桥水芹营养美味,成为地方名特产。现采的水芹,叶绿干肥,根白须细。摘
3
净老叶,洗净根须,配上香干、千张、肉丝一起翻炒,热腾腾出锅,用筷子夹上一口,清香
水嫩,满嘴回甘。
○2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芹菜便宜,就成了餐桌上的日常。那时城里也没有正规的菜市
场,每天早上,城郊的农民挑着时令蔬菜、鸡鸭鱼肉、豆制品等等,沿街叫卖。南门老街的
早市最为热闹。除了卖菜的,还有包子铺,烤烧饼、煎锅贴、蒸丰糕的摊贩,等等,把一条
路挤得热火朝天。水芹冬春之际味道最好,但实际上是四季菜,因此在菜场极为常见,且价
格低廉。饶是如此,爸爸也总要等到中午快下市才去买菜,他觉得菜农急着收摊,能捡到便
宜。但便宜没好货,买的菜也多是蔫头耷脑,人家挑剩下的。好在爸爸擅烹饪,油盐调配适
当,哄我们吃两碗饭不在话下。“下饭”是那时菜肴的主要功能和使命,与其他蔬菜相比,
水芹清脆爽口,是理想的下饭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芹菜叶子一般直接就扔掉,那时可舍
不得,只是把发黄枯老的部分摘掉,其他都还留着。
○3 提起拣水芹,让我想到过世已久的大姑。从我记事起,大姑就寡居在一座老宅里,靠
五保户救济金过活。大姑是旧时代大家闺秀,听说也有过孩子,早夭。大姑自小熏陶了富家
人的气息,尽管是在领救济,过日子反而比我们家手脚阔绰。她经常请我们吃葱油浇面,隔
几进院就能闻见葱油香。奶奶心疼得直咂舌:“啧啧啧,把油当水用哦!”大姑做葱油面,
习惯配一盘香干水芹。大姑拣水芹,叶子仅留菜叉口几粒小嫩芽,菜杆也摘掉一大半,最后
拣剩一小截淡绿发白的嫩杆。一斤多的水芹,经她挑拣,能吃的不到三两。爸爸买菜回来,
大姑总是要帮忙拣菜,她的热情每每令爸爸无比苦恼。奶奶看到大姑拣好的菜,一个劲摇头,
背后笑着说:都新社会了,还不改大小姐的架子。
○4 大姑自小生活优渥,出嫁到城里,夫婿家也是门当户对的大户。据她日常唠叨,从前
在夫家住的房子,长廊曲径,院中能开车跑马,下人站成一排……这些都是我那小脚奶奶不
敢想,也是爸爸在数九寒冬,挑着瓦罐走在冰冷的长街上时想象不到的场景。后来大姑家“走
马跑车”的房子被充公,大姑父也跑得没影了。大姑财产家庭都散了,落得一身孤零,也没
人再计较她家的历史,倒也保住了平安。
○5 自我们一家在老城安居,大姑的身边也算有了亲人。大姑的屋子受西晒,夏天热得不
行,每到那季节,她一把蒲扇不离手,傍晚就过来乘凉。她先是帮我们把户外晾的衣服收起
来,一一叠好。然后就坐在那,一下一下用力摇她的大蒲扇,和奶奶家长里短地聊着,直到
夜凉透了才回去睡觉。大姑对我们兄弟,有时候比爸妈管得还宽。放学贪玩,回家晚了,她
要说;爬树上墙,弄得满身泥灰,她要说;跟小朋友打得鸡飞狗跳,她要说……大姑管我们
的着眼点,往往和父母、奶奶不同。比如我们放学回家做作业,大姑看见了会说,屋里这么
暗,还不开灯;而奶奶则会说,天光还这么亮,开什么灯,真是浪费哦!
○6 大姑寡居的老宅,就在南门老街,南门街基本还保留着原貌,只是住户越来越少。每
次回家,我都会去那走走。街上人很少,老店铺门板长阖,油漆剥落,旧砖墙上由浓而淡地
层叠着不同时代的标语,偶见白发翁媪步履蹒跚,风穿过长长的弄堂,包浆的麻石路锃亮如
镜、光影流转,拉长我孑然独行的影子,也拉长了时光和心绪。
○7 走出南门街,就看到泗水桥的芹菜田,现在依然种着水芹。春节前后,水芹味道最好。
4
大鱼大肉吃厌了,来点水芹,恰好中和了鱼肉中的油腻,倍觉爽口。现在无论是哪种档次的
宴席,最后都会上一道水芹香干,老城人称“细菜”。“细”与“喜”谐音,又被叫成“喜
菜”,据说现已成为婚宴上的必配菜。“细菜”成了“喜菜”,身价也尊贵起来。春节自然
少不了“喜菜”做口彩,水芹的价格随之直线飙升。即便价格昂贵,而今老城人炒“细菜”
用的水芹,仅取根心处的“白栳”,也就是最白最嫩的一段。要是大姑还在,估计也看不过
眼,至于奶奶和爸爸,更是要啧啧咂舌,连呼“作孽”了!
○8 水芹田所在的区域,以前面积很大,有村落人家遥遥相望。除了水芹,旁边还有稻田。
稻田轮作,在插秧前种满花草,春天到了,花草缤纷,铺开一望无际的花毯。少时顽劣,逃
学去水田逮鱼,在花草地打滚。现在城市开发,村庄变成四面环绕的高楼,稻田不见了,水
芹田也被不断挤压。或许某一天,它也会像泗水桥一样消失。“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
到今疑”,想想这老城旧影的宿命,不禁叫人惆怅起来。
(有删改)
8.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1 段画线句。(3 分)
9. 文本标题谈及“水芹”,但较多篇幅回忆大姑,请从构思角度分析?(4 分)
10. 第○3 段和第○7 段画线句两次写到炒水芹用的是最白最嫩的部分,分析其作用。(4 分)
11.“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引自杜甫《咏怀古迹》,结合杜诗及本文内容,
你认为引用是否恰当,说说你的理由。(5 分)
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2-13 题。(8 分)
谪岭南道中作①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②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③啼。
【注】①此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②津吏:管理摆渡的人。③越鸟: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是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中“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让人感觉地势迂曲、不易辨
别方向,是“岭水”刻意“争分”造成的。
5
B. 颔联“一语双关”,以险恶的自然来比喻凶险的官场,用“毒雾”“蛇草”“沙虫”等
来喻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
C. 颈联转向了对岭南风物的具体描写,五月间田地里即收稻米,三更时分津吏就开始摆渡
乡民的家禽,可见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劳苦。
D. 全诗以敏感笔触描写了岭南地区的山光景物、民俗风情。语言凝重,诗情沉郁,流露出
诗人的抑郁不平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
13、本诗卒章显志,“不堪肠断思乡处”。结合全诗,试分析哪些内容触发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9 题。(19 分)
孔子世家
①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
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②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
蔡之间,于是反鲁。
③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
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1),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
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⑤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婴进曰:“自大贤之息,
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
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
“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⑥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因史记作
《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
而指博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注](1)五羖:秦国大夫百里奚。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六卿擅权( ) (2)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合理的一项。(2 分)
(1)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
A. 健壮肥硕 B. 繁殖增多 C.管理有序 D.欣欣向荣
(2)陵轹中国 ( )
A.隔绝 B.统治 C.定居 D.欺压
6
16.可填入第⑥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 分)
A.方 B.乃 C.且 D.而
17.第⑥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4 分)
约其文辞而指博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5 分)
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19. 第⑤段晏婴是怎样攻击孔子主张的“礼”的?请你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里的相关
内容和你对“礼”的理解,为孔子辩护。(5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2 题。(11 分)
留别亭记
【明】戚继光
①隆庆六载,三屯西郊,缮完代舍,余以“留别”名其亭。舍人复于余:“兹亭亦备郊
劳,独名之以别,谓何?且人臣奉命去,孰得而留诸?”
②余曰:“留别之义大矣哉。夫人情之恒有初而鲜终,必观于别,其情乃见。若所留之
何如,则人不能与矣。春秋而下,责任专,历年久,民不忍别,犹得而留之。亦有以官为氏,
或于其地居焉,子孙以之百世祀,而民之奉尝唯谨,何则?留者善也。
③近世溺其职焉,居公府如传舍,视部民如塗人。故其贬则诋丑之,而腾以睚眦之词矣,
卒之磨灭而名不称。甚则行或柅①之,又伺之于其所往。乃先归囊中装,惴惴然微服戒塗,
未尝敢与人别。居亡何,部索者至,□没齿,而且追案之,贻仇雠于子孙,暴名状于史册,
所留不善,一至于此。
④嗟夫!兹亭非其得失之林与?余自越抵闽,会海夷猖獗,从事踰纪②。当危急之秋,
稍有微劳,人不忍弃。幸藉朝廷之宠灵③赴召,免于罪戾而别。乃待罪于兹,业已五年,齿
则骎骎④长矣,事事者何?倘幸生别,或可卜乎?所留一旦冒锋镝,则非所敢知,不将留之
子孙,其或为余卜之耶?虽然,大人者,天地为蘧庐⑤,古今为旦暮,其留其别,曷与焉?
虽以夫子之盛,不能卜之。当年猥余何人,敢卜其世?第引可为劝戒者,庶得见君子财⑥择
焉。”
⑤舍人敬诺,志之。
(选自《止止堂集》,有删节)
【注】①柅(nǐ):阻止,遏止。②踰纪:超过十二年。③宠灵:恩宠光耀;使得到恩宠福
泽。④骎骎(qīnqīn):迅疾。⑤蘧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⑥财:通 “裁”。
20.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分)
A. 故 B.然 C.虽 D.以
21.以下哪一项符合作者所表达的政治主张?( )(3 分)
A.官员在离任时应与百姓郑重告别。
B.官员在任应施行惠及百姓的善举
7
C.官员应当重视子孙与百姓的祭祀。
D.官员在朝廷遇战乱危急时应赴召。
22. 根据文意,作者认为“留别”能够反映人情之“大”的根本原因是?( )(3 分)
A. 离别时人们会尽力表达情感,展现出人情的真实面貌。
B. 人臣奉朝廷任命离开,可由留别仪式卜知世事的走向。
C. 百姓对善政官员的不舍与对失德官员的唾弃形成对比。
D. 官员的去留直接影响其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子孙的命运。
23.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 分)
三 写作(70 分)
24.有人说,每天重复的生活造就了我们。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看法。
82025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月考 参考答案
1.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1)B; (1)③强调“扬长避短”的一般用人策略,⑤指出现实生活中,长短并非绝对,
两者构成转折,确定③⑤的顺序,排除CD;(2)①中的“短中见长,善用其短”,其意与⑤
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短”一致,故③应该在①前,排除A。
(2)A(侧重于文本本身内容的梳理,不能很好体现“深度”);(D 是否给 1 分,可商榷)
3. A
4. D(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5. C(强加因果)
6.(1)语言平实直白,平易近人,没有深奥的专业名词,易于读者理解。
(2)对话感较强,如文中多次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3)行文中多次使用问句,通过反问、设问引导读者思考,推进文章写作逻辑。例如“归
纳推理正确吗?”“我们能够证明呢?”
(4)文中举例选材多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现象(太阳升起、电脑、水、台球……),
简单易懂、生动形象地阐释道理。
评分标准:每点答出特点+举例,得 1 分。
7.(1)(第 3 段)我们进行归纳推论的前提是“自然的齐一性”。但这个前提无法得到证明。
(1 分)
(2)(第 4 段)因为一方面从逻辑上看(1 分),宇宙之非齐一性存在逻辑上的可能性。(1
分)
(3)(第 5、6 段)另一方面,从经验证据上看(1 分),至今为止自然在大体上是齐一的,
由此推论出“自然必定是齐一的”。这里使用的推论方法本身就是归纳推理,而归纳推理是
否有效并未得到证实,所以这一推论也无法成立(循环推理)。(1 分)
(4)总结(第 7 段):归纳推论的前提无法得到证明,意味着归纳推论本身无法从理性上
得到证明。(1 分)
8.参考答案:用白描的手法,以“绿”、“肥”、“白”、“细”写出新鲜水芹的特点;再以一连
串动作描写“摘净”、“洗净”、“翻炒”、“夹”等体现品尝美味芹菜的急切;多感官结合,从
视觉、味觉等角度表现芹菜新鲜、味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泗水桥水芹的喜爱之情。
手法 1 分(白描、动作、多感官),分析 1 分,情感 1 分(喜爱、赞美)
9.宕开一笔,插叙(叙述顺序);由水芹想到大姑,进而回忆大姑捡芹菜的习惯及关心我们
等细节,展现其在生活发生变故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精致和关爱小辈的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
(丰富内容);以水芹为载体,展现了时代变迁和故乡人事变化带来的惆怅之感(主旨表达)

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10.第三段,大姑捡芹菜只剩白嫩部分这个细节,与我们家买剩下的芹菜,把芹菜当下饭菜
形成对比,(1 分)精准刻画出大姑即便生活拮据,仍保留旧时代大家闺秀精致讲究的生活
习惯的形象(人物形象概括 1 分);第七段,以尽管价格昂贵,但人们芹菜叶白嫩部分,直
观展现人们从 “求饱腹” 到 “追品质” 的变化,体现出故乡人们生只吃活水平的提升,
1
以此表现故乡“变化”这一主题(时代变迁 1 分)。两处描写均围绕 “水芹”展开,水芹既
是承载家庭日常的食材,也是串联 “过去” 与 “现在” 的媒介,使得全文结构更紧凑。
(结构串联 1 分)
11.不恰当 1 分:
杜诗画线句写楚国和楚国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舟人对巫山神女的故事指点附会,以此表达
出杜甫对宋玉的崇拜、追忆,并为宋玉生前不为人理解,死后还要被人曲解鸣不平(“为后
人指点附会宋玉文章,曲解宋玉鸣不平”2 分)。而本文结尾表达对故乡为代表的古城镇在
城市化进程中慢慢被挤压,甚至消失的感叹(1 分)。两者无论是写作对象,还是作者由此
引发的情感都完全不同,因而引用是不恰当的(1 分)。
恰当:1 分
杜诗借凭吊古迹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叹(1 分);本文作者以人们处理芹菜的方式的变化为
载体,表达以故乡为代表的古城镇在时代变化中逐渐改变甚至消失的感慨(1 分);二者都
以小见大,借助载体抒发了对时代变化的感慨,因而引用是恰当的。(手法情感各 1 分)
12. 【答案 C 】“三更时分津吏就开始摆渡乡民的家禽,可见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劳苦”错
误,此句应为“三更时分,潮汛到来,公鸡就会打鸣,津吏立即把这消息告诉乡民”,这是
岭南地区当时特有的物候习俗。
13. ①首联点出了岭南山水的恶劣环境,“路转迷”,地势迂曲、不易辨别方向,同时也是诗
人对自身仕宦和羁旅的前途迷茫。这一心情触发了诗人对家的依恋。
②颔联叙述了贬谪途中的种种危险:害怕遇到毒雾瘴气,碰到蛇草;更担心能使人中毒身亡
的沙虫,连看到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岭南地区自然的荒僻险恶,以及官场的险恶,从而
触发了诗人想回家的愿望。
③颈联描述了岭南之地的特别风俗,五月间岭南即收谷米,潮汛到来,三更时分公鸡就打鸣,
管理摆渡的人就将潮信通报给乡民。这一与北方截然不同的物候风俗,牵惹了诗人身居异地
的怀乡之情。
④尾联诗人被贬异地,看到“红槿花”开,听到越鸟在枝头啼鸣,联想起“南方的鸟北飞后
仍旧巢于向南的树枝”的典故,勾起了诗人思念家园的情绪。
(评分说明: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4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4. (1)独揽,占有 (2)害怕,担忧
15. (1)B;(2)D (陵:通“凌”,欺压、侵犯;轹:车轮碾压,引申为侵犯)
16. B
17.约其文辞而指博/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18.(秦穆公)亲自提拔五羖大夫百里奚,封赏他大夫的爵位,让他从牢狱中被起用,与他
谈了三天话,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
评分点:补充主语、身、爵、累绁、省略状语后置“起(于)累绁”、“以政”状语后置
19.晏婴认为自周王室衰微礼乐已经荒废多年,而孔子反其道而行之,服饰、行止的礼仪都
很繁琐,难以学习,也无法用来移风易俗、教育百姓。(晏婴内容概括 2 分)
“礼”是秩序和规范(对“礼”的理解 1 分),由“克己复礼为仁”可知“礼”是“仁”的
保障,【补充:“礼”是实现“仁”的手段,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如若能够恢复“礼”就可以引导民众相互关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所以晏婴的攻击过于绝对忽视了“礼”的积极作用。(联系课文反驳 2 分)
20.C,“即使死后,搜查的人还是会追讨审问下去”,A 表因果,所以;B 表转折,但是;D
2
表因果或表并列。
21.解析:B 结合前文“民不忍别”的背景可知,“留”的根本在于官员在任时施仁政、得民
心,故百姓不愿其离开,甚至以官名为氏、世代祭祀。“善”即指官员留下的惠民政绩。
A 项近世有官员为转移贪污赃物,微服离开,但并非为政主张。C.百姓祭祀是出于感激,并
非官员重视推动的。D.戚继光虽然抗击倭寇,但 D 选项是事实,是他的人生经历,不是观点
和主张。
22.解析:原文中“夫人情之恒有初而鲜终,必观于别,其情乃见”说明离别能检验人情的
真假。接着通过古今对比,古人因善政被百姓挽留,今人因失德被唾弃,因此“留别”反映
的是人情在离别时的真实表现,即善恶的显现。选项 C 正确,因为作者通过百姓对不同官员
的态度,说明离别时的人情真伪。
23. 交代亭名的深意,阐释“留别”的核心内涵,以亭为载体观察官员得失,体察真切的民
情(1 分)。(通过追溯春秋以来的政治传统,)表达对专于职守、造福一方、深得民心的良
吏的赞赏推崇(1 分)。批判近世官僚积弊,轻视百姓,贪污怠职(1 分)。结合自身宦历,
传递士大夫的责任与襟怀,敬畏本职,对人世得失又能超脱豁达(1 分)。借亭记劝诫后人,
倡导以“留善”为准则,施行德政,惠民留善迹,践行正确的为官之道与人生选择(1 分)。
参考译文:
①隆庆六年(公元 1572 年),在三屯营西郊修缮馆舍时,我以"留别"为此亭命名。属官
向我进言:"此亭亦用于郊外饯行,独以'别'字命名,是何用意?况且臣子奉调离任,谁又能
真正留下呢?"
②我答道:"'留别'的寓意极为深远。人之常情多有始无终,必至离别之际,真情方显。
至于能留下什么,则非人力可强求。自春秋以来,若官员专于职守、久任一方,百姓不忍其
离去,尚可挽留。亦有以官职为姓氏者,或终老于任地,子孙世代祭祀,百姓敬奉祭品从不
怠慢,为何?因其留下善政。
③近世官员溺失职守,居官衙如暂宿旅舍,视百姓如陌路之人。故遭贬斥时百姓恶言相
讥,甚以微嫌积怨之辞广为传播,终至声名磨灭不存于世。更有甚者行程受阻,百姓更在其
赴任地暗中监视。于是先运走私财,惶惶然便装潜行,不敢与人话别。没过多久,朝廷派来
追查的官员就到了,(这些官员)即使终身隐退,也要被追究查办,将仇怨祸患遗留给子孙,
使劣迹恶行暴露在史书之中——(为官者)所留存(于世的)如果是不好的政声,竟然会到
这种地步。
④唉!此亭岂非得失之鉴?我自浙江调任福建,适逢海寇猖獗,任职已超十二年。当危
急存亡之秋,略建微功,百姓不忍相弃。幸赖朝廷恩宠奉召还京,得以免罪离任。而今在此
待罪任职,已历五载,年齿渐长,所成何事?若侥幸生离,或可预卜前程?倘若某日战死沙
场,则非敢预料,莫非要将身后名寄托子孙?或可由他人为我预卜?虽如此,德高之人视天
地如逆旅,观古今如旦暮,其留其别,何足萦怀?纵以孔子之圣明,尚不能预卜当代之事,
我这般微末之人,岂敢妄测后世评价?仅列举可作劝诫之事,或可供君子斟酌取舍。"
⑤属官恭谨应诺,记录此文。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