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新课标情境式命题真题卷(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识字与写字
古典文明就像灯塔,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探索古典文明的旅程。
材料一:追迹最早的中国
“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这里,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孕育了中国历史上首个王朝——夏朝,
①xiàng zhēng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中国”,每年从②tiān nán hǎi běi慕名而来的游客众多。活动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学专家学者们,以他们敏锐的学术眼光,审视着每一件出土的文物,聆听着每一句③chù dòng人心的解说,④lǐng lüè着这座博物馆的独特魅力。网格纹青铜鼎、龙形牙璋、骨猴、陶龟、玉戈……这些古老而神秘的⑤wú jià zhī bǎo,静静地⑥shù shuō着夏王朝的灿烂文明。
1.把材料中用汉语拼音代替的词语,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方格中,注意字迹工整、美观。(6分)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载歌载舞
B.敏锐的学术眼光老眼光
C.独特魅力 想法独特
D.灿烂文明文明有礼
龙形牙璋是二里头出土的一个文物,下面选项最有可能和“璋”字字义相关的是
( )(2分)
玉器 B.兵器 C.石器 D.陶器
4.下列词语最适合填入横线上的选项是( )(2分)
研究发现,国君少康治国有方,在他的统治下夏王朝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然而,夏桀继位后,推行暴政,对百姓不断压迫剥削,致使 ,最终走向了灭亡。
A.政通人和 多事之秋 B.安居乐业 夜不闭户
C.国泰民安 民不聊生 D.路不拾遗 兵荒马乱
材料二:典籍里的中国——《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从《诗经》开始,古典诗歌历经两千余年,源远流长。诗歌不像小说那般情节曲折动人,也不及散文文笔自由,但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人们内心最真挚的声音。
相传在周朝,有专门负责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的差(chāi chā)事是遍访各地,搜集民间传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百姓的喜乐与困苦,官员将其誊(juàn téng)写整理好,再由太师谱上曲调,唱给周天子听。通过这种方式,天子能够直接听到百姓的声音,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5.请为材料二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1分)
6.下列句子描写事物的方法与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不同的是( )(2分)
A.春天的原野是生机勃勃的,但我更爱秋天的原野,爱它的果实累累。
B.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D.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7.《诗经》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表现爱国情感的作品,这种情感也一直延续了下来。诗人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 ”和陆游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都表达出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同时,《诗经》表现手法巧妙,常借物言情、言志。古诗《蝉》中的“居高声自远, ”,以及词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 , , ”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6分)
8.周天子生活骄奢,没有考虑到危难可能随时会来临,如果要把下面的警句唱给周天子听,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材料三:“国潮”兴起正当时
从汉服□马面裙□新中式服饰流行□到打卡中式糕点□古风茶饮□再到热门传统舞剧□戏曲一票难求……如今,国风潮流席卷我们的生活,年轻人热衷国潮复兴,便是现代人对古典文化的生动传承。
带动国潮热的领头者,竟然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文创馆内,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令人应接不瑕,让人爱不释手。这些产品,再造了故宫的自我形象,打破了故宫古板传统的印象,让年轻一代人爱上了一个个出自皇宫的小物件。
9.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字形竖长,结构严谨。下面文创产品采用他的楷书创作的是( )(2分)
10.给画线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写在小方框内。(3分)
11.材料三中有两个错别字,请圈出来,并把正确的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2.请你把材料三中“爱不释手”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米(2分)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
同学们,让我们再开启一场“寻美之旅”!去品味人间美味,探寻人间真情!
(一)杨梅红满枝
【材料一】
①初夏,是属于杨梅的季节。走进萧山所前镇杜家村,漫山遍野的杨梅缀满枝头。一颗颗闪烁着亮丽色泽的果实,或紫或红,鲜艳欲滴,比乒乓球略小。
②【A】杨梅的产季很短,采摘期一般在每年的夏至前后,比苹果、梨、葡萄等短得多,差不多半个月。将采摘下的杨梅送入口中,唇齿间满是诱人的果香,汁水满盈,令人回味无穷。但是杨梅不能存放过久,一日变味,二日变色,三日色味俱变。
③最对味的吃法,就是提着篮子现摘现吃,感受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B】除此之外,萧山人也探索出了很多种杨梅的吃法,比如盐藏、蜜渍、糖收、晒干等,每一种都别具风味。许多人还喜欢用烧酒来浸泡杨梅,据说可以祛风湿、解痧气。家中来客时,以一杯杨梅烧酒待之,佐以几个下酒小菜,浅斟低酌,不亦乐乎。
【材料二】
①杜家杨梅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前。早在宋代,萧山地区就开始种植杨梅,南宋《嘉泰会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天乐杜家产此有名,世称杜家杨梅。
②相传,萧山杨梅原叫红梅,素来便是江南鲜果,鲜嫩可爱,但名气并不大。唐朝有位王尚书回萧探亲,当时正值夏至前后,亲戚送了他一篮红梅。他吃着味道鲜美,看上去也水灵,于是在回京时带了上好的红梅,装入毛竹筒中并垫好果叶嫩草,日夜兼程进贡给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品尝后,赞不绝口,便问此果为何名。王尚书禀告称:“尚无果名,恳求皇上御赐佳名。”皇帝啧啧称道:“此果色美味美,贵妃又吃得美,就赐名为杨梅吧。”杨梅,因此得名。
【材料三】
“夏至杨梅满山红,满山杨梅数杜家”,所前素有“茶果之乡”的美誉。杨梅给
所前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C】据统计,目前所前杨梅种植面积共约8000亩,9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常年产量约120万公斤,产值达4000余万元。据悉,杨梅已成为萧山所前一带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小杨梅果,成为所前农户的“致富果”。
——改编自《萧山八千年》公众号《杨梅红满枝,畅享好“食”光》
13.说明性文本可以帮我们认识事物,了解知识。三则材料,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杨梅的 请填写下图。(4分)
14.根据文意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3分)
(1)萧山人探索出了用烧酒浸泡杨梅的吃法,这是杨梅最对味的吃法。 ( )
(2)引用《嘉泰会稽志》的资料,是为了说明萧山杜家杨梅的栽培历史悠久。 ( )
(3)王尚书把杨梅装入毛竹筒中并垫好果叶嫩草,日夜兼程进贡给皇帝,主要是为了让皇帝早点吃到杨梅。 ( )
15.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那么怎样才能说得清楚明白呢 三位同学针对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展开了对话,请把对话补充完整。(7分)
萧萧:我的看法是,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明白。如B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了杨梅吃法丰富的特点。
山山:有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如A句综合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白了杨梅 的特点。
湘湘:我觉得C句中“约”“几乎”等词(可以 不可以)删掉,因为
16.萧萧还联读了有关杨梅的其他资料:
萧山杜家杨梅的果实相对较大,直径通常在2~3厘米左右,有的甚至更大。果实呈紫红色或深红色,表面有光泽。
(1)联读的内容对应材料一中的哪个句子 请用“ ”画出来。(1分)
(2)如果要向游客介绍杜家杨梅,你会引用(A.材料一中的语句 B.联读的资料),因为 (3分)
寻人间真情 (二)陌上枸杞红
①我家住在小河边,河岸的灌木丛中,夹杂着枝条纤细的枸杞树。仲春,枸杞枝条抽出嫩嫩的叶片,没过多少时日,叶片变大变绿,不知哪一天,淡紫色的花朵缀在绿叶丛中,绿色染上紫光,显得生机勃勃。初秋,纺锤状的果实布满枝条,宛如一颗颗红宝石。红彤彤的枸杞子色泽诱人,令人垂涎。但我们都不敢吃,听大人说枸杞子有毒,吃了会肿脖子肿脸。故而,男孩子摘了当子弹互相扔,你打我,我打你,一阵激烈的战斗之后,大家身上、脸上都红红的。女孩子摘了则当作耳坠儿,用棉线穿了吊在耳朵上,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煞是好看。
②上五年级那年,我患上了假性近视。那时家境贫穷,哪配得起眼镜,母亲很是焦急,生怕耽误了我读书,她不知从哪儿听到枸杞子能疏肝明目。第二天一早,她就踏着晨露,来到河岸边寻找枸杞子,她用镰刀劈开荆棘,寻到一丛枸杞,一手牵住长刺的枝条,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颗颗红彤彤的枸杞子。有时手被尖刺戳破了,她不顾疼痛忙着采撷,因为枸杞子可以清亮儿子的眼睛啊。
③母亲将采回来的枸杞子用清水洗净,晾晒在一块干净的白棉布上。晒干后,用玻璃瓶装起一部分,留待日后慢用。剩下的一部分放在瓷碗内,现沏现喝。而我却对枸杞子的作用半信半疑,对母亲的做法不以为意。
④那天晚上,母亲将泡好的枸杞茶端到我面前。看着那红艳艳的枸杞子在杯内
忽上忽下地沉浮,我犹豫了。【A】母亲努努嘴,耐心道:“哪有什么毒啊 医生说它还是一味中药呢,吃了它,你眼睛就明亮了。”听母亲这么一说,我才壮起胆子喝了一口,枸杞茶不但不苦,反而还甜津津的。我大口大口喝完,满嘴甜滋滋的,齿颊生津。我不禁称奇:好东西,的确是好东西,过去为什么没发现呢
⑤再后来,母亲经常给我煮枸杞粥。|【B】“快,多喝点枸杞粥,趁热!”母亲一边唠叨,一边端给我一碗满满的枸杞粥。我在她的唤声中,满意地喝完。坚持一年多,我的眼睛果然和过去一样明亮了,成绩也和以前一样好了,后来我考上了中学、大学。我的内心充满感激:故乡的枸杞子,给了我光明,给了我知识,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
⑥大学毕业后,我在异乡工作,同事经常买宁夏枸杞子泡茶喝,于是我依葫芦画瓢,也买来宁夏枸杞子饮用。而每到秋季,母亲总还要采些枸杞子晒干后给我送来,我说:“妈,宁夏枸杞子比老家的枸杞子药效好多了。”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枸杞子啊。”母亲的话,使我的心头一颤,半天才回过神来。
⑦我把母亲送来的枸杞子分一些给同事,留一些给自己,闲暇时分,我就撮一点枸杞子浸泡在茶杯中,慢慢品啜,觉得清甜爽口,甘洌宜人。喝后,还感觉余香袅袅,不绝如缕。其实,那哪是枸杞子的余香啊,分明是……
————改编自《萧山日报》2024.10.12第03版《陌上枸杞红》
17.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本文,以下做法中不可取的一项是()(2分)
A.看到题目,我很想知道文章写了与“枸杞”有关的哪些故事。于是,我带着疑问开始读文章。
B.读到第①自然段“但我们都不敢吃,听大人说枸杞子有毒,吃了会肿脖子肿脸”这一句时,我就边读边想象下文可能要写作者不敢吃枸杞子的事情。
C.在读到“纺锤状”“齿颊”“品啜”这些词语时,我对意思不太理解,于是马上去查资料理解意思。
18.本文围绕“枸杞”描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场景 借助下面的表格进行梳理。(4分)
19.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3分)
(1)第④自然段中“我不禁称奇:好东西,的确是好东西,过去为什么没发现呢 ”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家里贫困,从来没吃到过这样的美味。 ( )
(2)第⑤自然段中说“我”内心充满感激,是因为枸杞子不仅能给“我”光明,还能给“我”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 )
(3)第⑥自然段中“孩子,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枸杞子啊”,这一句话中母亲比的不是枸杞子药效的优劣,而是感情的深与浅,这与《桂花雨》一文中母亲说的话异曲同工。( )
20.语言鉴赏:品析描写,体会感情。(7分)
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能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本文结尾:“其实,那哪是枸杞子的余香啊,分明是 ”
(1)你觉得这个结尾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的结尾最相似 ( )(2分)
A.《珍珠鸟》 B.《父爱之舟》
C.《“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D.《慈母情深》
(2)“分明是”什么呢 请结合你的理解补充完整。(2分)
其实,那哪是枸杞子的余香啊,分明是 。
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
22.很多场合,我们都要学会“介绍”,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未知与熟悉。选择下面其中一项任务,完成一篇习作,要求语句通顺,书写规范,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400字左右。(30分)
任务一:你的同学来家里做客,你最想向他(她)介绍家里的一种什么事物 是同学未见过的新物品 是你珍藏着的心爱之物 是你自己设计的书房 还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题目自拟。
任务二:班主任第一次来家访前,爸爸妈妈想先了解你的班主任突出的特点,想请你介绍一下。请你以“ 的班主任”为题,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进行介绍。
新课标情境式命题真题卷(三)
1.①象征 ②天南海北 ③触动 ④领略
⑤无价之宝 ⑥述说
2. C 3. A 4. C
5. chǎi téng
6. C
7.直把杭州作汴州 王师北定中原日 非是藉秋风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 D 9. A
10.、
11.竞竞 瑕暇
12.[示例]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国民间故事》,我非常喜欢,一有空就捧着它认真地读,就连睡觉前也要拿出来看一看。
13.(从左到右)颜色 吃法 名字由来 经济价值
14.(1)× (2) (3)×
15.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产季很短 不可以这些词语表示大致的、不完全精确的数值或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果删去,则变成了确数,与实际不符。
16.(1)一颗颗闪烁着亮丽色泽的果实,或紫或红,鲜艳欲滴,比乒乓球略小。
(2)[示例]B联读的资料提供了更客观、更具体的描述,包括果实的大小、颜色、光泽等特征,这些信息对游客来说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17. C
18.①半信半疑、不以为意 ②母亲泡枸杞茶给“我”喝③满意、感激 ④母亲采枸杞子送“我”,说宁夏枸杞子比不上家乡的枸杞子
19.(1)× (2) (3)
20.(1)动态 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静态 色泽鲜艳、饱满诱人
(2)语言 动作 对“我”的耐心、关爱
21.(1)D
(2)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母亲给我的无尽的爱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