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28 11: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的第一节,作为全书的开篇,具有奠基和导向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围绕“信息社会是什么”以及“信息社会有哪些典型特征”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信息社会的内涵及其四大特征(网络化社会、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在线政府),为后续深入学习信息系统与技术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经验:学生们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对智能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有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操作经验,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虽身处信息社会,但对其宏观概念、本质特征及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可能模糊和碎片化。对信息社会的四大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需要教师引导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和提升。
二、教学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本节具体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敏锐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的信息社会现象,主动关注信息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理解信息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和驱动力量,认识到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价值。
计算思维 1. 能够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信息社会的核心特征。
2. 尝试运用信息社会指数(ISI)等量化工具,理性分析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工具检索、筛选、处理信息社会的相关资料,辅助学习。
2. 能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数字化手段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创造性地表达观点。
信息社会责任 1. 辩证看待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等),初步形成技术伦理观。
2. 明确作为信息社会成员的责任,树立规范、安全、负责任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
传统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本质及其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理解并能描述信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网络化社会、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在线政府)。
了解衡量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信息社会指数(ISI)及其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剖析、小组协作探究等方式,经历从现象观察到本质归纳的思维过程,培养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资料检索和探究,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变革作用,增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关注信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初步形成信息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网络化社会、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在线政府)。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社会四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
运用信息社会的特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兴趣,以探究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和讨论深化理解,教师精讲进行总结与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感知“信息社会”概念。
2. 思考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1. 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
- 视频简要介绍信息社会的现象。
- 任务单包含引导性问题:“观察你一天的生活,列举哪些方面离不开信息技术?你认为什么是信息社会?”
2. 提供预习资料(教材P5-P7内容导读)。 1. 观看微课视频,阅读导读资料。
2. 思考引导性问题,记录观察结果和初步想法。 1.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学习兴趣和初步印象。
2. 为课堂深入探究做好铺垫,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课中阶段:探究新知、深化理解与应用迁移 (35-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出“信息社会”主题。
2. 明确学习目标。 1.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示现代生活(扫码支付、智能家居、在线学习、远程会议等)的短片(https://www./video/BV1BW411B75Q/ 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2. 提问互动:“短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形态?我们的生活与父辈相比有何巨大差异?”
3. 趣味引入:播放一段与智能机器人对话的视频(问它“什么是信息社会”),请学生评价其答案的准确性。
4. 揭示课题: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1. 观看短片,感受生活变化。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3. 观看机器人问答,思考并发表看法。
4.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
3. 自然引出课题,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知探究 (15分钟) 1. 信息社会的含义与本质。
2. 信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
3. 信息社会指数(ISI)。 1. 讲解含义与本质:
- 含义:结合《原则宣言》及学者观点,讲解信息社会是“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
- 本质:强调其“以信息活动为基础”。
2. 剖析四个特征:结合实例,系统讲解:
- 网络化社会: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普及,强调互联互通与社会重构。(例:全球网民数量,我国“网络强国”战略)
- 信息经济:知识与信息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及GDP占比)
- 数字生活:生活工具、方式、内容数字化,虚拟空间成为生活一部分。(例:在线学习、移动支付、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入)
- 在线政府:政府利用数据实现科学决策、高效治理、公开透明和互动参与。(例:“一网通办”、数据开放平台)
3. 介绍ISI:简要说明信息社会指数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量化工具,由网络化、信息经济、数字生活、在线政府等指数构成。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信息社会的核心概念。
2. 结合自身经验,理解四大特征的具体表现。
3. 在学案上记录要点,初步建立知识框架。 1. 系统传授核心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2. 通过丰富实例,将抽象特征具体化,化解教学重点。
3. 引入量化概念,培养理性分析意识。
三、活动一:小组探究——特征归类与案例分析 (10分钟) 1. 巩固对信息社会四个特征的理解。
2. 培养从案例中抽象特征的能力。 1. 布置任务:提供多个现实案例描述或图片(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平台”、“智慧农业传感器网络”、“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扫码骑行共享单车”、“人工智能写作”)。
2. 提出要求:请小组讨论,判断每个案例主要体现了信息社会的哪个或哪些特征,并将案例归类到四大特征维度下。
3. 组织讨论与巡视:给予学生时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答疑解惑。
4. 分享与点评: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归类结果和理由,教师给予精要点评和深化讲解。 1. 小组协作,分析案例材料。
2. 运用所学特征知识进行判断和归类。
3.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倾听他组分享和教师点评,修正完善认识。 1. 巩固新知:在应用中对四个特征进行辨析和再认,强化理解。
2. 培养能力:训练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和合作交流能力。
3. 突破难点:促进理解特征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活动二:深度辨析——探寻特征间联系与“粤康码”剖析 (7分钟) 1. 深入理解四个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
2. 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复杂案例。 1.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信息社会的这四个特征是孤立的吗?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特征间的内在联系(如:网络是基础,经济决定发展水平,生活是体现,政府提供保障与引导)。
2. 案例分析:以“粤康码”在疫情管控中的应用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 它如何体现了“在线政府”的特征?(高效治理、科学决策)
- 它的运行又依赖于哪些其他特征?(依赖网络化社会进行数据传输,运用大数据技术体现信息经济,市民使用是数字生活方式)
3. 总结提升:强调四个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勾勒出信息社会的全景图谱。 1. 跟随教师提问进行深度思考,尝试阐述特征间的联系。
2. 综合运用所学,多角度剖析“粤康码”案例。
3. 聆听教师总结,形成整体性认知。 1. 突破难点:深化对特征内在联系的理解,形成系统观念。
2. 综合应用:提升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价值引领:感受信息技术在解决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中的价值。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 (5分钟) 1. 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
2. 辩证看待信息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1.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信息社会的含义、本质和四个基本特征。可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板书总结。
2. 辩证升华:
- 肯定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大便利与发展机遇。
- 引导学生关注并讨论信息社会面临的挑战(如“数字鸿沟”、信息过载、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思考如何应对。
3. 强调责任:鼓励学生做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负责任的使用者。
4. 布置课后任务:明确课后作业要求及提交方式。 1.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
2. 辩证思考信息社会的两面性。
3. 理解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4. 记录课后作业。 1. 强化知识记忆,构建清晰知识框架。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看待技术的意识。
3.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课后阶段:拓展实践与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实践与反思 1. 应用所学知识调查分析本地的信息化发展。
2. 反思学习过程,关注社会现实。 1. 布置分层作业:
- 基础题:调查你所在城市或社区在“网络化”、“数字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如5G覆盖率、智慧社区应用等),并简要分析。
- 提高题:尝试查找你所在省份或城市近年的“信息社会指数”(或相关信息化发展报告)数据,分析其优势与短板,并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1. 选择完成课后作业。
2.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和社会调查。
3. 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 1. 将课堂所学迁移至真实社会环境,深化理解。
2. 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