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信息技术的影响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信息技术的影响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信息科技(信息技术)
更新时间 2025-09-28 11: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信息技术的影响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的第三节,在本章乃至整本教材中都具有总结升华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地位。前两节分别阐述了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本节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以及个体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以及如何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深化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更能学会理性看待其双面性,从而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为成为一名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经验: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并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如智能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有丰富的感性体验。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对信息社会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演进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思维活跃,对技术话题感兴趣,但看待技术影响时可能容易片面化(只看到便利或只关注弊端),对其深层、系统性的社会影响和伦理挑战缺乏深入思考。将信息技术的影响归纳、提炼到科技、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并理解其间的联系,对学生而言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本节具体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敏锐感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关注其应用实例。
2. 能初步判断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积极价值和潜在风险,形成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识。
计算思维 1. 能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信息技术对科技、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影响。
2. 能尝试运用数字化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平台)搜集、筛选、处理有关信息技术影响的资料,支持探究学习。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工具(如UMU平台、在线协作文档)开展小组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能在探究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和表达小组的探究成果。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辩证看待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如效率提升与隐私风险、数字鸿沟等),认识到技术应用的“双刃剑”效应。
2. 能思考并讨论如何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初步形成规范、安全、道德的网络行为意识,以及利用技术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传统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对科技革新与进步(如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的推动作用。
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变革与发展(如工农业生产、电子商务、社会治理)的深刻影响。
了解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适应力与创造力的提升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剖析、小组协作探究、辩论等方式,经历搜集信息、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的过程,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资料检索和合作探究,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协作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强大的赋能作用,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关注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初步形成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在推动科技革新、促进社会变革、提升个人适应力与创造力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教学难点:全面、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影响,既能阐述其积极面,也能分析其潜在挑战与风险(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等);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实例与对科技、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抽象影响建立有效联系。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与辩论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震撼的案例视频导入,激发兴趣;通过小组协作探究,深化对三个层面影响的理解;通过微型辩论或讨论,引导辩证思考;辅以讲授法进行精要总结与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感知信息技术影响的广泛性。
2. 思考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的具体影响。 1. 通过学习平台(如UMU)发布预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
- 视频简要展示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如扫码支付、在线学习、智能家居)。
- 任务单包含引导性问题:“列举信息技术对你个人学习、生活、交往方式带来的三个最显著的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 提供预习资料(教材P16-P21内容导读)。 1. 观看微课视频,阅读导读资料。
2. 思考引导性问题,记录观察结果和初步想法。 1.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学习兴趣和初步印象。
2. 为课堂深入探究和辩证讨论做好铺垫,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课中阶段:探究新知、深化理解与辩证思考 (35-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创设震撼情境,感受信息技术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2. 明确学习目标,引出辩证思考的议题。 1.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高质量视频合集,内容可涵盖:神州飞船发射与精准测控(航天科技)、远程手术/智慧医疗(医疗健康)、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农业生产)、移动支付/刷脸通行(日常生活)、在线教育/虚拟课堂(文化教育)等。
2. 提出问题:“这些令人惊叹的场景背后,共同的支撑技术是什么?信息技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和个人生活?”
3. 揭示课题与聚焦点: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信息技术的影响,并指出我们将从科技、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探究,并辩证思考其双面性。 1. 观看视频,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强大力量。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和震撼感。
3.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和探究维度。 1. 通过宏大的视听效果,创设沉浸式情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从现象思考本质,自然引出课题,并明确探究的维度和辩证的视角。
二、新知探究 (15分钟) 1. 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
2. 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
3. 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1. 讲解三大影响层面:结合视频案例和教材内容,系统讲解:
- 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重点介绍信息技术如何作为赋能技术,催生和助推前沿科技发展。如:
超级计算:模拟宇宙演化、药物设计等科学计算。
量子信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安全通信。
人工智能:AlphaGo、智能诊疗、无人驾驶等。
航天探索:火箭控制、深空探测、遥感监测等。
- 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重点介绍信息技术如何重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如:
产业升级:“互联网+”、“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
电子商务:改变消费模式,提升交易效率与可靠性(区块链技术应用)。
社会治理:“互联网+政务”、智慧城市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治理水平。
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数字博物馆、在线图书馆等。
- 提升个人适应力与创造力:重点介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个体行为与能力。如:
生产方式:远程办公、协同设计成为可能。
生活方式:网络购物、在线娱乐、社交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MOOC、微课)、个性化学习成为新常态。
创新能力:低代码平台、开源硬件等降低了创新门槛,计算思维日益重要。
2. 强调归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从具体应用案例中归纳出对不同层面影响的分析思路。 1. 聆听教师讲解,观察典型案例,感受信息技术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2. 理解信息技术对科技、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不同影响方式。
3. 在学案上记录要点,尝试建立分类框架。 1. 系统、清晰地传授核心知识,利用丰富案例化解抽象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2. 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分析框架,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技术影响。
三、活动一:小组协作探究—— “信息技术影响面面观” (10分钟) 1. 巩固对信息技术三个层面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协作、信息搜集与整理、表达交流能力。 1. 布置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抽取一个主题方向(如: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移动支付、智能交通、社交媒体等)。
2. 提出要求:
- 利用数字化工具(平板/电脑)快速检索该主题下的典型应用案例。
- 小组讨论,分析该主题下的信息技术应用对科技、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积极方面),并填写在电子表格或思维导图中。
- 准备简要分享小组的发现。
3. 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必要的资源提示和思维引导。
4. 分享与点评:邀请2-3个小组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精要点评和补充,强调案例与影响层次的对应关系。 1. 小组协作,明确分工,进行资料检索和讨论。
2. 将讨论结果用电子表格或思维导图进行整理。
3. 小组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4. 倾听他组分享,丰富自己的认识。 1. 巩固新知:在应用中对三个层面的影响进行辨析和再认,强化理解。
2. 培养能力:训练团队协作、信息检索、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3. 突破难点:通过具体主题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建立从实例到影响的抽象联系。
四、活动二:思辨交锋—— “技术之光与影”微型辩论/讨论 (8分钟) 1. 辩证看待信息技术的影响,认识其“双刃剑”效应。
2. 提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1. 引入辩题:提出值得深思的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全然是积极的?”、“我们应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
2. 组织讨论:呈现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 信息过载与隐私泄露:数据挖掘、精准推送带来的信息茧房和隐私担忧。
- 数字鸿沟:不同地区、年龄、收入人群在技术接入和使用能力上的差距。
- 网络沉迷与社交隔阂: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对身心健康和现实交往的影响。
- 技术依赖与安全风险:社会运行高度依赖技术系统后的脆弱性和安全威胁。
3. 引导思辨:鼓励学生结合课前思考和生活经验,发表看法。可组织小型辩论或自由讨论:“以社交媒体为例,谈谈其利与弊?”、“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怎样避免成为‘手机奴’?”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技术本身是工具,其影响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趋利避害,负责任地、有道德地使用技术,并关注如何通过政策、法规、教育等手段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技术普惠。 1. 聆听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结合自身经验思考。
2. 积极参与讨论或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3. 在教师引导下,形成对信息技术影响更全面、辩证的认识。 1. 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超越技术表面,深入思考其社会、伦理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 素养提升:强化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负责任的技术使用者和发展者,这是本课的核心价值所在。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 (5分钟) 1. 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
2. 强化信息社会责任,展望未来。 1.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信息技术对科技、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积极影响及其潜在挑战。可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板书总结,强调“双刃剑”效应。
2. 情感升华:
- 肯定信息技术的巨大赋能作用,鼓励学生学好、用好信息技术。
- 再次强调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做技术的理性使用者、积极建设者和风险防范者,共同营造清朗、安全、包容的数字空间。
3. 布置课后任务:明确课后作业要求及提交方式。 1.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和辩证观点。
2. 深化对信息社会责任的理解,内化于心。
3. 记录课后作业。 1. 强化知识记忆,构建清晰的知识和价值观框架。
2.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高阶达成。
(三)课后阶段:拓展实践与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实践与反思 1.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案例,深化理解。
2. 反思技术伦理,提出负责任的应用建议。 1. 布置分层作业:
- 基础题:选择一项你感兴趣或对你影响深远的信息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移动支付、社交APP、在线学习平台等),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阐述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并提出一两条个人如何扬长避短、安全使用的建议。
- 提高题(可选):以“我心目中的负责任数字公民”为主题,设计一份电子海报或倡议书,阐述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应具备的责任感和行为准则。 1.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2. 可选做提高题,进行创造性表达。
3.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疑问,特别是对技术伦理的认识。 1. 巩固和应用课堂所学,将辩证思考延伸至课外真实场景。
2.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鼓励创造性表达和深度思考。
3. 进一步强化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