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28 11: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信息系统的组成”中的第三节,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前面两节已经学习了信息系统的概述、组成(用户、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资源)以及信息系统的功能(输入、处理、存储、输出、控制)。本节则深入探讨信息系统中最核心的硬件载体——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具体分析其作用、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兴趣: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对硬件有初步概念。他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和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具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浓厚的操作兴趣。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抽象思维和系统分析能力正在发展,但可能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内部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理解感到抽象和困难(如CPU如何执行指令、内存与硬盘的区别等)。同时,对二者在信息系统中的协同工作方式及其技术发展趋势缺乏系统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硬件组成及其作用。
理解计算机“存储程序”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移动终端的工作原理及其与计算机的异同。
能列举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典型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组装模拟、小组探究等活动,培养分析、比较和归纳的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与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发展之迅速,激发对前沿科技的探索欲。
初步建立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硬件组成及其作用;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准确辨析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性能、功能、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精讲突破重难点,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和案例分析深化理解与应用,辅以实物和视频演示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概念及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2. 收集身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应用实例。 1. 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
- 视频简要介绍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https://www./video/BV1os4y1E7m4/ 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 任务单包含引导性问题:“观察你身边的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它们分别能帮你完成哪些学习或生活任务?想一想,这些任务分别利用了设备的哪些功能?” 1. 观看微课视频,阅读教材相关章节。
2. 思考引导性问题,记录至少3个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1.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 为课堂深入学习和讨论做好铺垫,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课中阶段:探究新知、深化理解与应用迁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回顾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引出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作为关键硬件载体的重要性。 1. 快速回顾:通过提问“信息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是什么?”、“信息系统的五大功能有哪些?”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知识。
2. 情境创设:展示一组图片(如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数据中心服务器、个人电脑、学生用平板电脑上课、手机扫码支付、智能手表运动监测)。
3. 提出问题:“这些形态各异的设备在信息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4. 揭示课题: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1. 回顾旧知,回答提问。
2. 观看图片,感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
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
4.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 承上启下,建立知识联系。
2. 通过丰富的视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自然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 (15分钟) 1. 剖析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及其作用。
2. 理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3. 了解移动终端的基本硬件组成及其与计算机的异同。 1. 讲解计算机硬件:结合实物或高清图片,讲解计算机核心硬件(CPU、内存、硬盘、主板、输入/输出设备)及其作用。使用比喻(如CPU是“大脑”,内存是“办公桌”,硬盘是“文件柜”)帮助学生理解。
2. 讲解“存储程序”原理:播放生动动画或绘制流程图,简要解释“程序存储→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结果存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思想)。
3. 讲解移动终端:展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拆解图/结构图,对比讲解其核心硬件(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电池、触摸屏等)与计算机硬件的异同,强调其“集成度高、便携性强、专用性突出”的特点。 1. 聆听教师讲解,观察实物或图片。
2. 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和“存储程序”原理的基本思想。
3. 比较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硬件异同,完成简单的对比表格填写。 1. 系统、清晰地传授新知识,利用直观手段化解抽象概念。
2. 通过比喻和动画,降低理解“存储程序”原理这一难点的难度。
3. 培养比较、归纳的思维方法。
三、活动一:硬件组装模拟与功能辨析 (8分钟) 1. 巩固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作用的理解。
2. 培养动手实践和逻辑推理能力。 1. 布置任务:利用在线模拟组装软件(或提供图片卡片),要求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或小组协作)将打乱顺序的计算机硬件部件(CPU、内存条、硬盘、显卡等)拖拽到主板的正确位置,并简要说明每个部件的作用。
2. 巡视指导:观察学生操作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3. 简要分享与点评:邀请完成速度快且准确的小组分享他们的组装思路和对各部件功能的理解。 1. 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在线模拟组装任务。
2. 在操作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各硬件的名称和作用。
3. 倾听他组分享,对比完善自己的认识。 1. 巩固新知: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和强化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及作用的理解。
2. 激发兴趣:游戏化的操作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3. 培养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活动二:案例分析——探究设备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7分钟) 1. 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具体信息系统中的协同工作与应用价值。
2.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呈现案例:提供1-2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系统案例背景,如“学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或“在线学习平台”。
2. 提出探究问题:
- 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服务器、管理员电脑)主要承担了什么任务?
- 移动终端(学生手机、平板)又主要发挥了什么作用?
- 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3. 组织讨论与分享:给予学生短暂时间思考或小组交流,随后邀请代表分享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不同设备在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和价值。 1. 阅读案例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或独立分析。
3. 分享分析结果,聆听教师点评和同伴见解。 1. 促进迁移: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实际信息系统案例的能力。
2. 深化理解:通过具体场景,加深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不同作用与协同方式的理解。
3. 培养素养:提升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 (5分钟) 1. 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
2. 展望技术发展趋势,强调信息安全。 1.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硬件组成、作用及工作原理核心要点。可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板书总结。
2. 拓展延伸:简要介绍计算机(如量子计算)和移动终端(如可穿戴设备、柔性屏)的技术发展趋势。
3. 情感升华:强调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要关注信息安全(如设备丢失、信息泄露的风险),树立负责任的使用态度。
4. 布置课后任务:明确课后作业要求及提交方式。 1.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核心内容。
2. 了解技术前沿,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
3. 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4. 记录课后作业。 1. 强化知识记忆,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2. 开阔视野,感受科技发展魅力。
3. 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三)课后阶段:拓展实践与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实践与反思 1. 应用所学知识调查分析真实设备。
2. 反思学习过程,拓展技术视野。 1. 布置分层作业:
- 基础题:选择一款你或家人使用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查阅参数信息,识别其处理器型号、内存和存储容量,并简要说明这些参数对设备性能的影响。
- 提高题:尝试了解“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或“ARM架构”的基本思想(选其一),并思考其对现代计算设备发展的影响。
2. 反馈与评价:批改作业,并在下节课进行简要反馈和点评。 1.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2. 可选做提高题或观看拓展资源。
3.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疑问。 1. 巩固和应用课堂所学,将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实际设备。
2.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
3. 帮助教师评估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