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教学设计-2025-20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28 11: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五章“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的开篇第一节,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奠基和警示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前面章节已经系统学习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工作过程、软件开发及其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对信息系统如何构建和运作有了深入理解。本节课程将引导学生聚焦信息系统的“暗面”——安全风险,系统探究来自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四个维度的威胁。这不仅是对信息系统知识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是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风险防范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的核心环节,也为后续学习具体的安全防范技术与管理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技术应用观。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与经验:学生已掌握了信息系统的核心概念、工作流程及社会影响,具备了分析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如社交APP、在线学习平台),对信息泄露、病毒、网络卡顿等风险有零星的感性认识或间接体验。
认知特点与潜在困难:学生对技术话题兴趣浓厚,但可能更关注信息系统的“便利”而忽视其“风险”。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可能是碎片化、表面化的。系统性地梳理和理解四大类风险的成因、具体表现及内在联系对其而言可能存在挑战。部分学生可能觉得“安全”话题枯燥或与己无关。
二、教学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本节具体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敏锐感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风险,主动关注自身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或潜在的安全威胁。
2. 认识到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主动防范的安全意识。
计算思维 1. 能运用分析、归纳、分类等计算思维方法,辨析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四大主要来源(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及其典型表现。
2. 能尝试针对简单的风险场景,进行初步的风险溯源分析。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在线数据库、安全资讯平台)检索、筛选最新的安全风险案例与防范信息,辅助学习。
2. 能在小组协作探究中,创造性地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和呈现风险分类及分析结果。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认识到安全风险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潜在危害,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
2. 开始反思个人在使用信息系统时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规范、安全、负责任的信息行为意向。
(二)传统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四大类安全风险(人为因素、软硬件因素、网络因素、数据因素)及其典型表现与成因。
能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某一安全事件主要归属于哪类风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剖析、风险归类、小组讨论等活动,经历识别、分析、归类信息安全风险的过程,培养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安全风险的严峻性与普遍性,树立警惕的安全观念。
关注技术发展中的安全隐患,初步形成规范操作、积极防范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系统四大类安全风险(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的具体表现与成因。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区分四类风险,特别是某些复杂案例中多类风险交织的情况;将抽象的风险类型与真实的信息系统应用场景建立有效联系。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真实震撼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安全风险的关注,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与归类风险,通过小组协作深化理解,教师精讲进行总结与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阶段:自主预习与初步感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预习与感知 1. 初步感知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存在。
2. 思考自己或身边人是否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 1. 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
- 视频简要展示一些常见的安全风险现象(如收到诈骗短信、电脑中毒、APP过度索权、Wi-Fi钓鱼等)。
- 任务单包含引导性问题:“回想一下,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是否曾遇到过网络诈骗、信息泄露、设备中毒或账号被盗等情况?简要记录发生了什么,并思考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 观看微课视频,阅读教材P相关章节。
2. 思考引导性问题,记录观察结果和初步想法。 1.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对安全风险的初步印象。
2. 为课堂深入探究做好铺垫,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课中阶段:探究新知、深化理解与应用迁移 (35-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1. 创设震撼情境,感受安全风险的严重性。
2. 明确学习目标,引出风险分类框架。 1.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结合了“网课爆破”、比特币病毒攻击高校、大规模数据泄露等事件的新闻剪辑或案例短片,突出其造成的混乱、损失和危害。
2. 提问互动:“短片中反映了哪些问题?这些事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出“信息安全风险”)“这些风险究竟从何而来?”
3. 揭示课题与框架: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并简要介绍将从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剖析。 1. 观看视频,感受安全风险带来的真实冲击。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
3.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和探究框架。 1. 通过真实、震撼的案例,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安全风险的学习欲望和警惕性。
2. 自然引出课题,并提供清晰的分析框架,为后续学习导航。
二、新知探究 (18分钟) 1.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四大来源:人为因素、软硬件因素、网络因素、数据因素。
2. 每类风险的具体表现、典型案例与成因分析。 1. 系统讲解四类风险:结合大量生动、贴切的案例进行剖析:
- 人为因素:
表现:操作失误(如误删数据)、意识薄弱(如使用弱密码、点击钓鱼链接)、恶意行为(如内部人员窃密、网络诈骗)。
案例:员工失误导致数据丢失;社工诈骗获取账号;“网课爆破”中的恶意扰乱。
成因:安全意识不足、培训不到位、道德缺失、管理漏洞。
- 软硬件因素:
表现:软件漏洞(Bug、后门)、硬件故障(损坏、老化)、兼容性问题。
案例:某软件漏洞导致千万用户数据泄露;某公司服务器硬盘损坏致业务中断;操作系统未更新补丁遭受攻击。
成因:设计缺陷、制造工艺、自然损耗、维护不及时。
- 网络因素:
表现:网络窃听、非法接入、拒绝服务攻击(DDoS)、中间人攻击、恶意代码传播(病毒、蠕虫)。
案例:连接虚假Wi-Fi导致信息被窃;网站因DDoS攻击无法访问;比特币病毒席卷全球。
成因:网络开放性、协议缺陷、配置不当、防御不足。
- 数据因素:
表现: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数据滥用。
案例:平台用户数据被拖库;毕业设计被恶意篡改;未备份导致数据无法恢复;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成因:数据保护措施不足(加密弱、访问控制差)、备份机制缺失、数据权属不清。
2. 强调关联性:说明许多安全事件是多种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利用软件漏洞(软硬件)进行网络攻击(网络)窃取数据(数据))。 1. 聆听教师讲解,观察案例剖析,理解四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2. 在学案或笔记上记录要点和典型案例,尝试建立分类框架。 1. 系统、清晰地传授核心知识,利用丰富案例将抽象风险具体化,化解教学重点。
2. 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风险认知框架,理解风险的多源性复杂性。
三、活动一:小组探究——安全风险归类与辨析 (10分钟) 1. 巩固对四类安全风险的理解。
2. 培养从案例中抽象和归类风险类型的能力。 1. 布置任务:提供多个涉及不同安全风险的案例描述卡片(如:“某员工误将包含客户信息的邮件发错对象”、“某APP因存在逻辑漏洞被黑客利用盗取资金”、“某校园网遭遇ARP欺骗攻击”、“某网站数据库未加密导致用户密码明文泄露”、“某同学在公共电脑登录账号后未退出,导致隐私被窥探”、“某数据中心因断电且无UPS导致数据丢失”)。
2. 提出要求:请小组讨论,分析每个案例主要涉及哪一类或哪几类安全风险(人为/软硬件/网络/数据),并将案例归类,简要说明理由。
3. 组织讨论与巡视:给予学生时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引导深入思考复杂案例中的风险交织。
4. 分享与点评: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归类结果和理由,教师进行精要点评、修正和深化(如强调主次风险、关联性)。 1. 小组协作,分析案例材料。
2. 运用所学风险分类知识进行判断、归类和讨论。
3.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倾听他组分享和教师点评,修正完善认识。 1. 巩固新知:在应用中对四类风险进行辨析和再认,强化理解。
2. 培养能力:训练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3. 突破难点:促进理解风险类型的区别与联系,处理复杂案例。
四、活动二:校园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7分钟) 1.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2. 培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实践能力。 1. 聚焦场景: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熟悉的“校园信息系统”(如一卡通系统、在线学习平台、校园Wi-Fi、机房电脑)。
2. 提出分析任务:请各小组选择一种校园信息系统,结合四类风险框架, brainstorm 讨论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点(至少找出3个不同类别的风险),并简要说明其潜在危害。
3. 小组讨论与记录:小组内讨论,并将分析结果简要记录在任务单或共享文档中。
4. 简要分享:邀请1-2个小组快速分享他们的分析发现(如:校园Wi-Fi可能存在“非法接入”(网络风险)和“数据窃听”(网络/数据风险)风险;一卡通可能因“卡片复制”(软硬件风险)或“系统漏洞”(软硬件风险)导致“盗刷”(人为风险))。 1. 小组协作,联系实际,分析熟悉的校园系统。
2. 讨论并记录可能的风险点及危害。
3. 分享分析结果,聆听他组分享。 1. 深化理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身边真实系统,提升学习代入感和实用性。
2. 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评估安全风险的能力,为后续学习防范措施打下基础。
3. 提升意识:促使学生关注校园安全,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 (5分钟) 1. 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
2. 强调安全风险的严峻性和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1.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四大来源及其典型表现。可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板书总结,强化分类框架。
2. 情感升华:
- 简述安全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和巨大危害性,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 呼吁学生从现在做起,树立强烈的信息安全意识,规范个人网络行为,并积极关注和学习安全防范知识,为未来成为一名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做准备。
3. 布置课后任务:明确课后作业要求及提交方式。 1.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 理解安全风险的普遍性和防范的重要性,内化安全意识。
3. 记录课后作业。 1. 强化知识记忆,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2. 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课后阶段:拓展实践与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实践与反思 1. 应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安全风险。
2. 反思学习过程,提升防范意识。 1. 布置分层作业:
- 基础题:观察你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三款APP或网站,尝试分析它们可能存在的至少一种安全风险(可从四类风险角度分析),并简要说明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 提高题(可选):选择近期的一则信息安全事件新闻报道,尝试运用本节课的四类风险框架对其进行分析,并简要评述。 1.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2. 可选做提高题。
3.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疑问,特别是自身信息行为是否存在风险。 1. 巩固和应用课堂所学,将风险识别能力延伸至课外。
2.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
3. 引导学生持续关注信息安全动态,主动提升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