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9 11:0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J”形增长曲线分析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公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公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牛奶瓶中培养的果蝇数量增长符合这一增长曲线
2.(2025四川省联考)如图表示环颈雉被引入某海岛后在1937~1942年期间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海岛上环颈雉种群的增长率越来越大
B.环颈雉种群数量在该海岛将持续增加
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不会再增长
题组二 “S”形增长曲线分析
3.(2025黑龙江牡丹江期末)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形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形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
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D.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
4.(2025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末)苹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落叶果树,苹果黄蚜是危害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蚜虫。为科学防蚜,研究人员对西坡村苹果黄蚜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绘制曲线如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苹果黄蚜的种群数量
B.西坡村苹果黄蚜种群出生率在100天达到最大
C.西坡村苹果黄蚜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 600头
D.0~150天,西坡村苹果黄蚜的增长速率先升后降
5.如图是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            。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      。
(2)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     。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            。
(3)为调查某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30只,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密度为      。若曲线Y表示该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从曲线和环境容纳量两个方面考虑,控制该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措施是                              
                              。
题组三 种群数量波动的分析
6.(2025江苏盐城月考)如图①~④表示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数量改变时的情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①为某鱼类种群,则a点后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投放了该种鱼类的天敌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若图③表示某天然池塘中鲫鱼的数量,则c点后该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D.若图④表示海洋捕捞,则d点后种群数量可迅速恢复到K值
7.(2025山东青岛期末)栖息在灌丛中的红松鸡种群数量具有4~8年的周期性,引起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寄生性线虫导致的红松鸡产卵量下降。用不同浓度的驱虫剂处理红松鸡后,得到红松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驱虫剂处理和时间
B.当线虫大量繁殖时,红松鸡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C.红松鸡种群数量具有周期性波动,种群的K值约为80只
D.使用三种浓度的驱虫剂都能使红松鸡种群的K值升高
题组四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8.(2025山西朔州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制片时,若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估算结果会偏大
C.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寻找菌体数量适中的小方格计数
D.培养初期,酵母菌种群的种内竞争较弱,其数量增长较快
9.(2025山东济南开学考试)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显微计数时,先在计数室上方盖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
B.统计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蓝色菌体
C.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D.通过图示中方格酵母菌数量可估算1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有2.25×108个酵母菌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综合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
1.(2025安徽芜湖期末)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某种群的增长速率=rN(K-N)/K,其中r为瞬时增长率(常数)、N为某时期种群的数量、K为环境容纳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呈现“S”形增长
B.1-(N/K)可表示种群对资源的利用量
C.当0D.该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约为rK/2
2.(易错题)(2025辽宁名校联盟月考)科学家曾做过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的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数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天 1 2 3 4 5 6
数量/只 30 120 300 370 375 375
A.实验过程中增长率一直在减小
B.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是在第3天
C.第5天种群数量接近K值
D.若初始数量为15只,则K值会增加
3.(2024山西朔州期末)如图为研究者将大量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和鸭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N3最可能代表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该坐标曲线图反映了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该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
4.(创新题)(新情境·阿利氏规律)(2025广东广州期末)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于衰退
B.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增长
C.种群密度大于b时,种内竞争程度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D.种群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
5.(2025山东临沂期末)芳香木蠹蛾是防护林中的主要害虫,研究人员利用性诱芯诱捕的方法,检测某防护林中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a时相比,b时芳香木蠹蛾种群数量增加
B.c时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b和e时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相等
D.调查过程中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形增长曲线
6.(2025湖北名校联盟期末)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草原上。近些年来,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普氏原羚的数量有所上升,但它们依然面临着天敌捕食、食物短缺和栖息地被破坏等困境,且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多个不同区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对某地普氏原羚种群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普氏原羚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一所示。据图一分析,对普氏原羚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年龄段      (填“0~2岁”“2~6岁”或“6岁以上”)的个体,判断的依据是                  。
(2)图二表示某地区普氏原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a~c时间段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         。如果在d时间有少量普氏原羚从其他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普氏原羚的K值   ,原因是                              
                              。
(3)许多牧民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拆除牧场围栏,请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种措施对于保护普氏原羚的意义是       。
题组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5广东省六校联考)如表是用抽样检测法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h 0 2 4 6 8 10 12 14 16
10 ℃下 培养 10 10 13 15 16 17 18 19 20
20 ℃下 培养 10 12 14 25 48 75 110 165 348
30 ℃下 培养 10 25 55 80 100 115 120 125 125
A.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轻压盖玻片以保证计数室容积标准
B.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将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C.实验结果表明,30 ℃下培养时,酵母菌种群密度达到K/2所需的时间为5小时左右
D.实验结果表明,20 ℃下培养,16 h内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不断增大
8.(2025山东潍坊期末)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更换培养液越频繁,酵母菌数量曲线越接近“S”形曲线
B.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可获得酵母菌的准确种群数量
C.由图可知pH是限制酵母菌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D.培养时间足够长时,对照组曲线最终酵母菌数为0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基础过关练
1.D 牛奶瓶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有限的,故牛奶瓶中培养的果蝇数量增长不符合“J”形增长曲线,D错误。
2.C 
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环颈雉种群数量在该海岛不会持续增加,B错误;当环颈雉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还可能再增长,短暂超过K值,D错误。
3.D 种群起始数量较少,需要有一个对环境的适应调整时期才能快速增长,因此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A正确;由“S”形增长曲线可知,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常考点),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正确;“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等,但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前不是“J”形增长,在达到K/2前也不是“J”形增长,D错误。
4.B 苹果黄蚜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曲线为“S”形曲线,其增长速率(曲线斜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即图中100天左右时)达到最大,但不能推断出生率在此时达到最大,B错误,D正确。
5.答案 (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等 50×1.3520 (2)减小 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 (3)小于105只/公顷 在其数量越少的时候防治越好,通过断绝食物、水源等恶化其栖息环境从而降低环境容纳量
解析 图中曲线X是“J”形曲线,曲线Y是“S”形曲线。(1)“J”形曲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由“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可知,λ=1.35。(2)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该草原上草(食物)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下降。(3)调查范围是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30只,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估算出此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0×(10+4)÷4=105(只/公顷);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灵敏度提高,再次捕捉难度提高,所以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即事实上有害动物的密度小于105只/公顷。
6.A 
图示信息 选项分析
图①:a点后,该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增加,而后又迅速下降,且低于最初的K值 原因可能是大量投放了该种鱼类,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增加,种群数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若投放大量鱼类天敌,则鱼类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
图②:b点后K值(环境容纳量)升高 环境条件改善会导致K值升高,增加发酵罐内的营养供应,酵母菌食物增加,K值会升高,B正确
图③:c点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终种群数量为0 c点后该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C正确
图④表示海洋捕捞,d点时种群数量为K/2 当种群数量下降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后种群数量可迅速恢复到K值,D正确
7.C 线虫会导致红松鸡的产卵量下降,当线虫大量繁殖时,红松鸡种群的出生率下降,B正确。
8.C 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A正确;制片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若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使盖玻片未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部液体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B正确;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不易计数,应该将培养液适当的稀释后再进行实验计数,C错误;培养初期,营养物质丰富,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争较弱,其数量增长较快,D正确。
9.A 死细胞能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活细胞不能被染色,统计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无色菌体(即活菌),B错误;滴加培养液后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C错误;根据题干“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可知,该酵母菌培养液实际稀释了200倍,图中一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方格)中的活菌(无色菌体)数为9,则估算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400×10 000×稀释倍数=9÷16×400×10 000×200=4.5×108(个),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A 
数学模型 模型分析 选项分析
某种群的增长速率=rN(K-N)/K,r为瞬时增长率(常数) 0K/2N为某时期种群的数量、K为环境容纳量 N/K可表示种群对资源的利用量,则1-(N/K)可表示种群对资源的未利用量,B错误
2.D 
题表解读
  (1)增长率=×100%,增长速率=。
  (2)利用题表数据进行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时间/天 1 2 3 4 5 6
增长率/(×100%) 5 3 1.5 0.23 0.01 0
增长速率/(只/天) 25 90 180 70 5 0
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一直在减小,增长速率在第3天达到最大,A、B正确;第5天与第6天种群数量相等,第5天种群数量接近K值,C正确;改变初始数量改变的是达到K值所需要的时间,不影响K值(易错点),D错误。
3.B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
据图分析: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N2后会回落到N2(a→b→c),少于N2时会增加至N2(c→d→a),也就是说蝗虫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所以N2最可能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蝗虫种群数量增加会使鸭的种群数量也增加(a→b),而当鸭的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使蝗虫种群数量降低(b→c),即鸭种群数量增加抑制了蝗虫种群数量的增加,所以在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4.C 
由于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可能会因为难以找到配偶等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D正确。
D 
时间段 Nt+1/Nt的大小 种群数量变化及选项分析
a~b Nt+1/Nt<1 种群数量减少,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关系为b时b~e Nt+1/Nt>1 种群数量增加,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关系为e时>d时>c时>b时,c时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不是最大,B、C错误
e时后 Nt+1/Nt<1 种群数量减少
由上述分析可知,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变化为减少→增加→减少,不符合“S”形增长曲线,D正确。
6.答案 (1)0~2岁 该年龄段普氏原羚的存活数大幅下降(或该年龄段的普氏原羚存活率低) (2)先减少后增加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决定的,少量个体迁入不会改变当地的环境资源 (3)解除了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普氏原羚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题图解读
解析 (1)由图一可知,0~2岁的普氏原羚存活数下降幅度最大,说明该年龄段的普氏原羚存活率最低,因此对普氏原羚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年龄段0~2岁的个体。(3)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多个不同区域,造成了地理隔离,当普氏原羚的数量过少时,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主动拆除牧场围栏可解除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普氏原羚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7.C 
题干解读
实验目的 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影响
自变量 温度、时间
因变量 酵母菌种群密度
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进行计数,该过程中不需要按压盖玻片,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无法区别酵母菌和其他杂菌,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将导致实验结果偏大,B错误;实验结果表明,30 ℃下培养时,K值为125,K/2为62.5,酵母菌种群密度达到K/2所需的时间为5小时左右,C正确;根据增长率计算公式可知,20 ℃下培养,16 h内酵母菌种群增长率并非不断增大,D错误。
8.D 
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只能估算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B错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