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2025湖南长沙期末)我国古书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而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患流行性疾病,另外青蛙会捕食蝗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环境主要影响蝗虫种群的死亡率
B.青蛙通过捕食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因素
C.发生蝗灾时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会不断增大
D.蝗虫患流行性疾病会导致种群密度下降,属于非生物因素
2.(2025湖北省多校联考)《孟子·梁惠王上》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明间歇性砍伐,可源源不断获得“材木”
B.“不违农时”体现了生物因素对于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C.使用大孔渔网捕鱼,则可以保证“鱼鳖不可胜食”(鱼鳖吃不完)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谷”“鱼鳖”“材木”的种群数量
3.(2025辽宁名校联盟月考)加拿大北方森林生活着猞猁(捕食者)和它的猎物(如雪兔、雷鸟等)。其中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周期性。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两种生物体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产生似然竞争,即某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通过影响捕食者的种群密度,从而对另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猎物之间数量的周期性变化会随猎物种类改变而消失
B.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中,捕食者是因,猎物是果
C.雪兔数量增加造成雷鸟种群密度降低,属于似然竞争
D.猎物减少造成捕食者减少,进而导致捕食者的天敌减少,属于似然竞争
4.(教材习题改编)如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 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A.随郁闭度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相同
B.相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间的密度差异主要与自身特性有关
C.除郁闭度外,气温、干旱等因素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D.林木郁闭度由0.8增大到1.0,该人工林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K值不变
5.(2025湖南名校联盟检测)某地区的苍鹭在1928~1977年间生殖鸟对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等非生物因素对苍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B.在1964~1974年间,苍鹭的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进行增长
C.寒冬导致的食物不足是引起苍鹭种群数量下降的密度制约因素
D.1977年前后苍鹭种群中生殖鸟对数保持相对稳定与连续暖冬有关
6.(2025广东梅州期末)蚜虫的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温度越高,蚜虫的生长速度越快,繁殖数量也会增加,但过高温度也会对蚜虫造成不利影响。某地区5月初立夏以来,气温逐渐升高,进入6月气温持续在30 ℃左右,8月初立秋后气温有所降低。如图为该地区不同月份蚜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AB段种群数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逐渐升高
B.气温等气候因素对蚜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
C.温度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蚜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D.该地区的蚜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呈现季节性波动
题组二 种群研究的应用
7.(易错题)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
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3K/4
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
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
8.(2025河南洛阳期末)对于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禁止使用小网目尺寸捕捞,要严格落实休渔政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禁止使用小网目捕捞是为了保证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休渔期间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有利于提高鱼类的环境容纳量
C.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传染病等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休渔”举措将有利于提高鱼种群的出生率使鱼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9.(2025河南驻马店模拟)农业害虫的防治涉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下列防治方法与遵循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防治方法 遵循原理
A 合理轮作,改变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害虫的发生 创设不适宜害虫生活的环境,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
B 冬季或作物收获后,深翻土壤,使藏在土壤中的害虫幼虫、蛹或卵暴露在地表 降低害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降低危害某种作物的所有害虫的种群密度,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
D 利用害虫的天敌、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来防治害虫 通过非密度制约因素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能力提升练
题组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种群研究的应用
1.(2025福建龙岩期末)下图表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动物种群增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
B.图中因素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
C.因素2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因素1来调节
D.因素1和因素2对种群数量的调节都可通过负反馈实现
2.(2025河南焦作期末)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一种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它们多穴居于植被低矮、视野开阔的高山草甸地区。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被捕食的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高原鼠兔的数量变化与其捕食者的数量变化具有循环因果关系
B.据图可知,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小
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高原鼠兔种群,其数量不一定能保持稳定
D.气候因素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是影响高原鼠兔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3.(2025河北邢台期末)自疏现象是指同种植物或固着动物,因种群密度增大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从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的现象。某种植物发生自疏现象的过程中,其种群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种群的种内竞争越激烈,就越容易发生自疏现象
B.自疏现象使该种群存活的植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以繁殖后代
C.自疏现象可能导致该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被替代
D.该植物的植株平均质量和自疏现象的强度呈正相关
4.(2024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月考)为研究食物来源相同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群落当中的相互作用,某研究小组将X、Y、Z三种食性相同的单细胞生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各组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各组实验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①代表Y的种群数量变化
B.X和Y共同培养时,Y完全消失后,X的数量会长期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C.与单独培养相比,X和Z共同培养会导致两个种群的K值均降低
D.X、Y、Z单独培养时,种群增长速率均为先增大后不变
5.(2025湖北随州联考)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如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
B.当种群数量超过n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内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
6.(2025江西九师联盟模拟)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本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给害虫发生带来显著影响,导致一些害虫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河南漯河地区近10年玉米的两种重要害虫——玉米螟和桃蛀螟第1代成虫(6~7月)的种群动态,同时调查了两种害虫幼虫的发生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两种害虫的抗寒能力直接影响其越冬存活率,进而影响翌年种群的发生量)。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调查玉米螟和桃蛀螟成虫种群数量采用的方法是 ,该种方法只能统计一定区域内的成虫数量,原因是 。调查幼虫的数量时,采用“Z”字形五点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 ,每点调查10株,查看整株玉米上玉米螟和桃蛀螟幼虫数,并折算成百株虫量。
(2)根据图甲信息可知两种害虫发生量的特点是 。
已知漯河地区2018年玉米平均播种面积为10万hm2,到2019年下降到8万hm2,由此信息可以看出玉米播种面积的变化对两种害虫的影响是 。过冷却点是衡量昆虫抗寒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玉米螟的过冷却点(-28~-27 ℃)远低于桃蛀螟的过冷却点(-13~-11 ℃),从环境的角度推测,2020年,两种害虫的数量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从害虫的抗逆性分析,2021年与2019年的差异是 。
(3)桃蛀螟在夏玉米田的发生晚于玉米螟,其成虫产卵高峰时玉米植株高大,常规的化学防治难以运用,从图乙的数据可以看出 ,请提出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基础过关练
1.B 由题干信息“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可知,干旱环境主要影响蝗虫种群的出生率,A错误;青蛙通过捕食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因素,蝗虫患流行性疾病会导致蝗虫死亡率增大,种群密度下降,也属于生物因素,B正确,D错误;发生蝗灾时,由于环境条件有利于蝗虫产卵和孵化,蝗虫数量迅速增加,随之食物紧缺,环境容纳量不会不断增大,C错误。
2.B
题干信息 选项分析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即间歇性砍伐,提供给林木生长的时间,可源源不断获得“材木”,A正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说明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进行耕种和收获,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体现了气温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B错误
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说明使用大孔渔网捕鱼,使幼龄的鱼类得以逃生,使鱼群保持一定的增长速率,可源源不断地收获鱼鳖,C正确
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生物因素(如天敌)和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的影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谷”“鱼鳖”“材木”的种群数量,D正确。
3.C
题干解读
猎物1和猎物2有共同的捕食者,猎物1种群密度变化→捕食者种群密度变化→猎物2种群密度变化,这种现象为似然竞争。
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不会随猎物种类改变而消失,A错误;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B错误;猞猁是雪兔和雷鸟的共同捕食者,雪兔数量增加→猞猁数量增加→雷鸟数量减少,属于似然竞争,C正确;猎物数量减少→捕食者数量减少→捕食者的天敌数量减少,这种变化不属于似然竞争,D错误。
4.D 随着郁闭度的增大,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减小,A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相同郁闭度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同,这种差异主要与其自身特性有关,B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郁闭度、气温、干旱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林木郁闭度由0.8增大到1.0,该人工林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种群数量减少,K值下降,D错误。
5.B
气温等非生物因素对苍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A正确;食物属于影响苍鹭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6.B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蚜虫的生长速度越快,繁殖数量也会增加,题图中AB段是4、5月,气温逐渐升高,种群数量急剧上升,说明温度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蚜虫的种群数量;过高温度也会对蚜虫造成不利影响,题图中BC段是6月,气温持续在30 ℃左右,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说明温度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影响蚜虫的种群数量,A、C正确。气温等气候因素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B错误。结合题图信息推知,该地区的蚜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呈现季节性波动,D正确。
7.C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应使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易错点),C正确。
8.C 禁止使用小网目捕捞可保护幼年个体,从而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高,可保证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实现鱼种群数量的增长,A正确;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可改善鱼类生活的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休渔”有利于提高鱼种群的出生率,进而提高种群密度,从而使鱼种群数量得到恢复,D正确。
9.A 深翻土壤使藏在土壤中的害虫幼虫、蛹或卵暴露在地表,会降低害虫的出生率,增加死亡率,B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行为习性吸引并捕杀部分有趋光性的害虫,不能降低所有害虫种群密度,而且这种选择并非基于害虫性别,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该方法不会对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产生显著影响,C错误;利用害虫的天敌、细菌、真菌和病毒等防治害虫,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相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D
题图解读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因素1影响下,种群死亡率增大,因素2影响下,种群死亡率不变,说明因素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因素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C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与种群密度无关,其对种群数量的调节不能通过负反馈实现,D错误。
2.B 高原鼠兔与其捕食者因为捕食关系而存在相互制约,二者的数量变化具有循环因果关系,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植被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由题干信息可知,警戒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则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错误;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高原鼠兔种群,其数量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因为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C正确。
3.D 自疏现象是由于种群密度增大,个体之间对资源(如光照、水分、养分等)的竞争加剧,导致部分个体死亡,从而降低种群密度,即种内竞争越激烈,自疏现象越容易发生,A正确;自疏现象通过降低种群密度,缓解了资源竞争的压力,使存活的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更好地生长和繁殖,B正确;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密度下降,可能削弱该植物在群落中的竞争力,从而使其他物种有机会取代其地位,C正确;图示信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自疏现象加剧),植株平均质量降低,则植株平均质量与自疏现象的强度呈负相关,D错误。
4.C X、Y、Z食性相同,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共同培养时<单独培养时,据此分析题图。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是“J”形增长的特点,X和Y共同培养时,Y完全消失后,由于生存空间有限、资源有限等,X的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B错误;X和Z存在竞争关系,与单独培养相比,二者共同培养会导致彼此的K值降低,C正确;X、Y、Z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为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
5.B
种群数量 选项分析
m~n 被捕食率>补充率,种群数量下降,逐渐稳定在m,A错误
n~p 补充率>被捕食率,种群数量逐渐增大,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
超过p 被捕食率>补充率,种群数量下降,逐渐稳定在p,C错误
由题干信息“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可知,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m,D错误。
6.答案 (1)黑光灯诱捕法 黑光灯的诱捕范围有限,无法覆盖所有成虫分布区域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玉米螟在不同年份种群数量的变化幅度比桃蛀螟大,玉米螟数量始终高于桃蛀螟 玉米种植量下降,食物来源减少,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两种害虫的数量下降 2020年漯河地区冬季出现低温,温度低于两种害虫的过冷却点,导致两种害虫的越冬个体大量死亡 与2019年相比,2021年两种害虫中抗寒个体的数量增加(比例增加) (3)桃蛀螟的发生量呈增加趋势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某一性别的成虫或扰乱雌雄交配
解析 (1)由图甲玉米螟和桃蛀螟成虫灯诱数量可知,实验中调查玉米螟和桃蛀螟成虫种群数量采用的方法是黑光灯诱捕法,黑光灯的诱捕范围有限,无法覆盖所有成虫分布区域,因此该种方法只能统计一定区域内的成虫数量。(2)由图甲可知,玉米螟在不同年份种群数量的变化幅度比桃蛀螟大,玉米螟数量始终高于桃蛀螟。2018~2019年,玉米种植量下降(因),图甲显示这个时间段两种害虫的数量下降(果),分析“因”和“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玉米种植量下降→食物来源减少→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两种害虫的数量下降。过冷却点是衡量昆虫抗寒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玉米螟的过冷却点(-28~-27 ℃)远低于桃蛀螟的过冷却点(-13~-11 ℃),2020年两种害虫种群数量都很低,说明2020年漯河地区冬季出现低温,温度低于两种害虫的过冷却点,导致两种害虫的越冬个体大量死亡;与2019年(未经历低温)相比,2021年两种害虫中抗寒个体的数量增加(比例增加)。(3)由图乙可以看出,桃蛀螟的发生量呈增加趋势,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某一性别的成虫或扰乱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进而控制种群数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