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1.(2025广西钦州期末)某草地受到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该草地在演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增加
B.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C.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D.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2.(2025河南郑州期末)下图是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种间竞争减弱
B.图示各种群落中对阳光利用率最高的是马尾松林
C.杂草群落结构简单,不具有垂直结构
D.发生在采伐迹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2025辽宁大连期末)下图是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比苔藓阶段,地衣阶段的有机物含量低
B.森林阶段乔木生长旺盛,灌木并未被完全取代
C.自然群落演替的速度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D.火灾后草原的演替过程与图示不完全相同
4.(2025河南商丘开学考试)群落演替按照方向不同,可分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逆行演替与进展演替刚好相反。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是进展演替
B.外界环境是影响群落演替的唯一因素
C.逆行演替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与气候条件无关
D.逆行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5.(创新题)(新情境·湿生演替)(2025安徽马鞍山联考)湿生演替是指生物从湖泊和沼泽等水区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过程。由于外来砂土的流入以及植物残体的堆积或因营养盐类的积累,使湖泊浅化,不久便出现陆地化现象,陆地化后,地下水位降低和植物的生活引起土壤形成及水分减少,从而使陆地草本植物和树木及动物侵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生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形成及水分减少会引起群落物种组成的巨大改变
C.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分布类群明显不一样,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这是发生了湿生演替
6.(2025重庆部分区县月考)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此时的群落称作顶极群落。甲、乙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乙群落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b~c年,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突然减少,可能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C.甲、乙群落的顶极群落均是以乔木类植物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
D.物种组成是区别甲、乙群落的重要特征
题组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7.(2025山东青岛模拟)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矿藏开采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修复比较慢。人工修复能够通过人工制造表土、插种等措施加快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废弃矿山发生的自然修复过程比较慢,属于初生演替
B.修复过程中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利于自然修复
C.修复过程中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人工插种应该优先选用本地乔木,提高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
8.(2025河南省联考)如图表示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①表示人为影响下的演替,②表示自然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显示人类活动可以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B.若①表示人为种植乔木,则与同时段②相比,①的草本植物种类可能较少
C.该群落演替的起点可能是沙丘,但不可能是火灾后的草原
D.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①②演替群落的分层结构均越来越复杂
9.(2025海南儋州月考)“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作答: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图中演替过程属于 演替。
(2)“退耕还林”之后该林地多了很多动物,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取决于 。
(3)调查发现栎树在该地区乔木中占有优势,这属于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范畴。图示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的时间将 (填“≥”或“≤”)19年。
(4)“退耕还林”是一种效果良好的生态保护措施,但是在自然环境不改变的条件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却很难演替为森林,起决定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
能力提升练
题组 群落演替的综合分析
1.(2025黑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根据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不同,群落演替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前者是由群落内部不同物种的竞争或本身的生命活动改变了生境的生态条件引起的;后者是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因性演替使群落朝着结构简单化的方向发展
B.围湖造田、海岸升降引起的演替均属于外因性演替
C.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需要通过内因性演替来实现
D.两种演替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2025重庆一中月考)群落的P/R可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状态,P代表输入群落的总能量,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林场甲的P/R为2.52,而同纬度林场乙的P/R为1.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林场乙的P/R接近1,说明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
B.适当增加对动物的捕猎强度,有利于林场甲P/R下降
C.若某群落演替过程出现P/R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该群落的结构由复杂变得简单
D.若林场演替为荒漠,则影响演替的关键环境因素是光照
3.(2024山东临沂模拟预测)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
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
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
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
4.(创新题)(新情境·群落演替模型)(2025江西南昌中学月考)Connell和Slatyer提出了三种群落演替的模型,即促进模型(a)、抑制模型(b)和忍耐模型(c)。根据这三种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注:A、B、C、D代表4个物种,箭头表示被取代。
A.由促进模型(a)可知,物种取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
B.根据抑制模型(b)可推测物种的取代是有一定顺序的
C.在忍耐模型(c)中,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
D.不管是哪种群落演替模型,人类活动均可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5.(2025四川成都模拟)退化演替是指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干扰使群落发生与原来演替方向相反的现象。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某高寒草甸出现了退化演替的现象,如图是生态学家测定该高寒草甸总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草甸群落总地上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B.该草甸群落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优势逐渐被其他植物取代
C.该演替的最终结果有利于促进放牧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
D.高强度放牧可能是导致该草甸群落出现退化演替的原因
6.(2025山西朔州期末)某片沙地在植被修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植物优势度的部分变化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演替时间 (年) 藜科 禾本科 豆科
种数 优势度 种数 优势度 种数 优势度
1 4 80.71 1 16.91 — —
15 3 12.12 6 8.56 1 1.94
30 4 17.19 9 66.38 3 0.43
A.该沙地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发生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
C.藜科植物在演替初期对该沙地植被恢复起重要作用
D.在表中所示时间内,豆科植物逐渐取代了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地位
7.(2025广东梅州期末)某科研小组通过践踏实验来模拟人类活动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选择几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作为一个小组,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处理,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应选择5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分别对五个地块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
B.由实验结果可推测适度放牧有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过度的人类活动会使践踏区植被光合作用下降
D.还可通过模拟动物习性来研究动物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
8.(2025山东名校联盟联考)干扰可使连续的群落中出现断层,如大风、砍伐等引起森林中的断层,放牧、动物挖掘等引起草地群落中的断层等。有的断层可被周围群落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这些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哪一个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这称为对断层的抽彩式竞争。也有些群落所形成的断层常被一些扩散能力强的先锋种入侵,由于它们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促进了中期种入侵,最后被顶极种所替代,这种断层的恢复方式称为小演替。回答下列问题。
(1)断层恢复后的群落与原来群落都具有的空间结构有 。
(2)断层的抽彩式竞争会使群落的多样性 (填“提高”“降低”或“不变”),原因是 。
(3)群落断层进行的小演替属于 (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依据是 。
(4)群落断层恢复的抽彩式竞争和小演替在物种数目上的区别是 , 在断层恢复的抽彩式竞争中入侵物种具备的条件是 (答出2点)。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基础过关练
1.C 关键信息:该草地“退化严重”,则该草地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故选C。
2.D 马尾松林中的乔木主要是马尾松,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中的乔木主要是马尾松和青冈栎,由此可判断,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种间竞争增强,A错误;图示演替的终点为青冈栎林群落,该群落结构最复杂,垂直结构明显,对阳光的利用率最高,B错误;杂草群落结构简单,但依然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图中演替的起点为采伐迹地,采伐迹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在采伐迹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归纳总结 任一群落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C
题图解读
随时间变化,演替的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演替的起点为裸岩,由此可判断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故相比苔藓阶段,地衣阶段的有机物含量低,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森林阶段也存在灌木,B正确;自然群落演替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C错误;火灾后草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图示初生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D正确。
4.D
题干解读
进展演替 群落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
逆行演替 群落结构和种类成分由复杂到简单
初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属于进展演替,但次生演替不一定是进展演替,也可能是逆行演替,如环境恶化,由此也说明逆行演替与气候条件有关,A、C错误;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B错误;逆行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由复杂到简单,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D正确。
5.C 由题意可知,湿生演替的起点具备土壤条件等,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形成及水分减少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环境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会引起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巨大改变,B正确;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分布类群明显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演替方向为水区向陆地,该演替属于湿生演替,D正确。
6.C
7.C 废弃矿山原本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生物基础,其发生的自然修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修复过程中动物取食植物可能会对群落结构和演替产生多方面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利于自然修复,B错误;修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不同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利用资源,生态位重叠程度会增加,C正确;人工插种优先选用本地物种,但不一定是本地乔木,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构建合理的群落结构,而不是只提高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D错误。
8.A ①和②演替的方向相同,都是往物种丰富度更高的方向演替,A错误;若①表示人为种植乔木,属于构建人工林,草本植物较少,与同时段②自然演替相比,人工林中草本植物种类可能较少,B正确;①②演替的起点均不具备植被,则该演替为初生演替,起点可能是沙丘、冰川泥等,火灾后的草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正确;由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①②演替群落的分层结构均越来越复杂,D正确。
9.答案 (1)次生 (2)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群落 ≥ (4)水分
解析 (1)退耕土地上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可能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则图中演替为次生演替。(3)调查发现栎树在该地区乔木中占有优势,是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范畴;退耕还林7~19年间,乔木的物种数目一直在增长,则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的时间≥19年。(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存在干旱缺水等环境问题,高大的林木很难生存,故该地带很难演替为森林,起决定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能力提升练
1.A
题干信息 选项分析
内因性演替:由群落内部不同物种的竞争或本身的生命活动改变了生境的生态条件引起的; 外因性演替: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 围湖造田是人类活动改变了湖泊的水域面积等生态环境,海岸升降是自然因素(如地壳运动等)改变了海岸的生态环境,二者均是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均属于外因性演替,B正确
内因性演替往往使群落朝着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A错误;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需要群落内部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等作用实现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即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需要通过内因性演替来实现,C正确;无论是内因性演替还是外因性演替,群落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即达到顶极群落,D正确。
2.A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群落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则群落的P/R接近1,A正确;适当增加对动物的捕猎强度,群落的总呼吸量R减小,林场甲P/R升高,B错误;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演替过程中,在后期也可能存在P/R逐渐减小到接近1的过程,C错误;若林场演替为荒漠,则影响演替的关键环境因素是水分,D错误。
3.C 题述石块是灭菌后的裸石,石块上没有任何生物且没有土壤条件,所以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多,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B正确。
演替达到稳定后,生物与环境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D正确。
4.B
图示 分析
促进模型(a) 四个物种依次出现,说明物种取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A正确
抑制模型(b) A可被B、C或D取代,不能说明物种的取代是有一定顺序的,B错误
忍耐模型(c) 开始演替的物种可以是A、B、C、D中的任一物种,自然条件下,资源是有限的,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C正确
5.C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草甸群落总地上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禾本科、莎草科牧草总地上生物量持续下降,说明其优势逐渐被其他植物取代,A、B正确。该草甸出现了退化演替,导致禾本科、莎草科牧草总地上生物量下降,这意味着放牧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不利于放牧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C错误;高强度放牧会过度消耗草甸植被,属于人为因素,可能导致该草甸群落出现退化演替现象,D正确。
6.D 该沙地植被修复过程的起点具有土壤和植被条件,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由表可知,演替过程中物种总数变化情况:5(第1年)→10(第15年)→16(第30年),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层次也增多,B正确;演替第1年,藜科植物的优势度为80.71,远高于其他植物,说明藜科植物在演替初期对植被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C正确;由表可知,演替第30年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度为66.38,而豆科植物的优势度为0.43,豆科植物的优势度远低于禾本科植物,并未取代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地位,D错误。
7.A 分析题中实验如下表:
实验 目的 通过践踏实验来模拟人类活动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
自变量 实验员的践踏频度
实验 处理 取5个相同的高山草甸样地,其中1个样地作为对照组,不进行践踏;另4个样地由几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组成的小组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对4块草甸样地进行践踏处理,A错误
结果 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践踏频度25次时,实验15天后物种丰富度增加;践踏频度75次、250次、500次时,实验15天后物种丰富度下降,由此可推测适度放牧有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B正确。在本实验践踏频度范围内,随着践踏频度的增加,植物平均叶片变得越来越小,可推测过度的人类活动会使践踏区植被光合作用下降,C正确
除了人类活动,动物的习性对高山草甸植被也会有很大影响,还可通过模拟动物习性来研究动物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D正确。
8.答案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提高 群落不断形成新的断层,就会随机出现不同的物种,群落整体就有更多物种共存,群落多样性提高 (3)次生演替 干扰形成的各种断层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 (4)抽彩式竞争只有一个物种,而参与小演替各阶段的一般有许多种 入侵能力和耐受环境能力强,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
解析 (4)
群落断层的 恢复方式 抽彩式竞争 小演替
概念 断层可被周围群落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这些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哪一个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 断层常被一些扩散能力强的先锋种入侵,由于它们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促进了中期种入侵,最后被顶极种所替代
物种数目 只有一个物种 一般有许多物种
由题意可知,抽彩式竞争中入侵物种入侵能力强,能更快到达断层区域,且耐受环境能力强,才能在断层环境中生存,而且入侵物种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