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7 包身工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词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褴褛(lán lǚ) 裸露 荤(hūn)腥 弄(nòng)堂
B.轧(zhá)票处 蹒跚 锭(dìng)壳 包身契(qiè)
C.谄(chǎn)媚 惺松 簿(bù)子 皮辊(gǔn)
D.籼(xiān)米 褪色 揩(kāi)油 贿赂(lù)
2.下列对文中不同称谓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咱的小姑娘”,带工头谄媚拿莫温时对包身工的这种称呼略显亲热,也流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温情。
B.“没有锁链的奴隶”,虽然没有锁链加身,但包身工在严密监视下,与奴隶一样没有任何自由。
C.“包身工”,看似客观透露出农村女娃因家庭贫困、无路可走而被迫签订包身契的实情,实则饱含怜悯。
D.“生物”,突出包身工饱受摧残,过着非人生活,无自由无尊严,尽显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狠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1)材料的前半部分列了大量的数据,请你结合文本谈谈使用这一系列数据的作用。(3分)
(2)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分)
4.“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分)
二、语用综合
(2025河北沧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社会面貌整体发生了 A 的变化。报告文学,作为文学战线的“轻骑兵”,最敏锐、最及时地抓住并反映了时代的巨变。这一时期的作品,普遍注重表现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呈现出与现代报告文学不尽相同的主题内容和审美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1956年5月2日, , , , 。与此同时,苏联一大批“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涌入中国,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参考的对象。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成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繁荣富强之路。这推动着报告文学的崛起和持续繁荣,从而造就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 B 的美丽风景。
光未然同志在全国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者座谈会上这样说过:“这一代的报告文学家是立了功的……今后的文学史,应该开辟报告文学专章!这不是哪个人的恩赐!这是你们用自己的笔换来的荣誉!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用这一段话来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报告文学,同样恰当。①阅读这些作品,②读者无疑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到国家发展厉程的每个步伐、每个脚印,③能够比较清析地了解新时代的每一次风云变化。④在这些层面上,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报告文学具有显著的“史”的价值。有人把这一价值归结为报告文学的史志性。
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这一特征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报告文学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诚然,报告文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但它的文学性、艺术性特质为其史实性价值披上了艺术的光辉。
1.请在文中A、B处填写恰当的成语。(4分)
2.“轻骑兵”由形容词“轻”和名词“骑兵”组成,指装备轻便的骑兵,常用来比喻行动敏捷、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人或事物。请仿照“轻骑兵”的构词方式,写出一个词组,并解释它的比喻义。(3分)
3.请根据文意排列下面各句的顺序,将序号填入文中第二段的横线上,并写出理由。(3分)
①也拓宽了作家观照生活的视野
②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思想
③为报告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④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改正。(4分)
5.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因果关系复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年模拟练
(2024山西大同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守护光荣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小韭菜坪,主峰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 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 ”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淳朴的村落中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那里虽也是个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 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要把挣的钱拿回来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翼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天进场,谁也没料到突然有个大石块从他头顶砸下……”那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儿不让史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路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她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过程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节选自报告文学《守护光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要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光荣的崇高品质。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与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中的“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史洪琴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3.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文体特征)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7 包身工
基础过关练
一、
1.D A.“弄堂”的“弄”读lòng。B.“轧票处”的“轧”读gá,“包身契”的“契”读qì。C.“惺松”应为“惺忪”。
2.A “也流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温情”错误。为了讨好有权惩罚工人的拿莫温,带工头需要暂时伪装起来,装作文明人。后面的“尽管打……”,证明了带工头的残忍。
3.答案 (1)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数据,揭露了帝国主义工厂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2)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既是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血泪控诉,也是对帝国主义的严正警告,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4.答案 这段话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描绘包身工起床时的情形。“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叹气”说明了她们的迫不得已,无可奈何;“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说明居住空间狭窄,昏暗无光;“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表明她们的精神已经麻木,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只是一群会做工的“机器”而已。
二、
1.答案 (示例)A翻天覆地 B引人瞩目
解析 A处:语境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用“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B处:语境是说新道路推动着报告文学的崛起和持续繁荣,从而使报告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形容“美丽风景”,可用“引人瞩目”。引人瞩目:引起人们的注意。
2.答案 (示例)“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领头的人。
解析 “轻骑兵”由形容词和名词组成,可据此仿写“急先锋”,由形容词“急”和名词“先锋”组成。“轻骑兵”本指装备轻便的骑兵,“急先锋”本指性格急躁、作战勇猛的先锋人物。“轻骑兵”,由本义延伸出相似的比喻义;“急先锋”,也延伸出在行动上积极领头的人的比喻义。
3.答案 顺序:④②①③
理由:横线前是时间状语,最后是句号,本句需要先明确提出一个话题,只有④合适,放在最前面;按照逻辑顺序,提出这个方针以后,先解放思想,再拓宽视野,最后打开一个新局面,即②①③。
解析 ④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根源性的事件,明确了中心话题,应排在首位;这一方针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思想”“也拓宽了作家观照生活的视野”,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解放思想,继而拓宽视野,同时①中有“也”,因此应先②后①;最后是这个方针对报告文学的影响,即③“为报告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4.答案 ②“厉程”改为“历程”,③“清析”改为“清晰”。
5.答案 因为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报告文学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
解析 先明确句中的因果关系,由“使”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报告文学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是报告文学呈现出的状况,是结果;“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则是产生该状况的原因;最后用“因为……所以……”将原因和结果组合在一起,即可得出答案。
三年模拟练
1.C “主要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叙写盖房子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达史洪琴对丈夫的缅怀,让丈夫的精神得以延续。
2.A “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表述不当,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是凸显环境造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公路修好后生活的改善。
3.答案 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化,具有“史”的意义。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可歌可泣、不怕牺牲、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解析 石板河村修路前,“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修路后,“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2辆挖掘机”,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化,具有“史”的意义。
结合“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在修路过程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等分析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可歌可泣、不怕牺牲、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4.答案 ①本文的新闻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本文运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增强感染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史洪琴坚韧顽强的形象,富有文学性;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解析 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即文章既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又具有文学性。文学性即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一般表现在语言、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新闻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这条‘挂壁公路’……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1999年……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如今全村……还有2辆挖掘机”“她把承包的……11头猪”等,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我还在,’她反复说,‘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每天天蒙蒙亮她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等,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等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等为描写;“一个不知爱惜……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等为议论;“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等为抒情;“小韭菜坪,主峰海拔2900.6米……主峰海拔2777米”等为说明,文章采用了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