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群文阅读
苦难与新生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5江苏南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交通站的故事
峻 青
1945年春天,海莱边人民配合我主力大军,解放了万第镇,接着,又解放了濯村、迎格庄、昌山等处,把抗日民主政权,一直推到了莱阳城下。莱阳大部分地区,都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下了。这时候,我已调到了西海区工作,但我心里却常想:如果有机会向东去的话,我一定去看看姜老三两口子。
机会终于来了,我接到通知到东面海阳去开会。这一次,我用不着化装了。我穿着军装,骑着马,在大路上自由地奔驰。
还有四五里远,我就望见了这个从山脚一直伸展到山顶的村庄的影子。淡红色的杏花,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烟雾。山脚下,五龙河的绿波,显得特别温柔,春风微微吹皱了水面,荡起了一片涟漪。一群群雪白的鹅和浅褐色的鸭子,在河面上慢悠悠地浮游……
进了村庄,我在姜老三家门口停了下来。我敲了敲门,心情激动地站在门外,等待着想念已久的同志。
门开了。
啊,是老妈妈。我兴奋地迎了上去,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三年了,整整三年了。她依然是那样健壮,爽朗,记忆力也不差。看到我的时候,她怔了一下,但立刻就高兴地说:“啊呀,是你呀,穿着军装,我差点儿认不出来了。快进屋来吧,快进屋。”
她是那样兴奋,就像母亲看见了离家已久的儿子似的,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把我拉进了屋里。
屋子里一切如旧,却没看见姜老三的影子。“老头子呢 ”我着急地问道。
老妈妈没有回答,头低垂下去。
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了心头。但我还是固执地望着她,等待她的回答。
她抬起头来,眼眶里涌满了泪水,沉痛地说:“他不在了。”
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我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直直地望着老妈妈,心里像刀绞一般。
这时候,她倒比我冷静起来了。她把眼泪一抹说:“别难过,你休息一会儿,我烧点水你喝喝。喝过水后,我从头到尾都告诉你。”
我哪里还有心思喝水呢 但又不好追问得太急,等她烧好了水,粗粗地喝了两口,就定定地看着老妈妈,等她对我讲述那个悲惨的事情。这时候,屋子里很静,四周轰响着一片春天的声音:街上有雄鸡在拍着翅膀高叫,窗外的杏树上则响着蜜蜂的嗡嗡声……
然而老妈妈的讲述,却把我引进了一个扬风搅雪的三九寒冬里。
天空里弥漫着浓厚的铅色的云,凛冽的西北风在光秃秃的山野间呼啸着。五龙河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层,这毛玻璃似的苍白的河面上,映着阴沉沉的灰色的天空,使人感到分外凄冷。就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夜里,有一个穿着老羊皮皮袄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老头子的家里。这人就是县委的王书记。他是老头子的上级,也是他亲密的战友。他一进姜老头的门,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又说又笑的,还特地给老头子带了一瓶虎骨酒来。
老头子更是高兴,东奔西跑地想办法弄东西招待他。因为有任务,王书记决定在老头子家里住下,第二天夜间再走。姜老三为了他的安全,就把他安置在屋后面的那个场园屋里。
这天夜里,他们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似的在场园屋里谈了很久,到老头子回到前屋来的时候,已经大半夜了,空中落起了狂乱的雪花。
正在这时,外面院子里响起了一阵扑通扑通的声音。老头子一听,立刻一个箭步,蹿到了房门口,咔嚓一声把门闩插上了,又一回手,从门后搬过一块堵鸡窝的石板,顶住了房门。接着,转回身来,从门后捞起了一把大砍刀。
屋门咚咚地响了起来,院子里有人在用脚踢门。老头子紧握着大刀,大声地喊道:“不怕死的都来吧,老爷今天和你们拼了!”
他喊得那么响亮,懂得的人听得出他是在暗示王书记赶快走,同时,也是在表示坚决掩护他离开的决心。
伏在后窗上偷看的老妈妈,听到了老头子的喊声以后,想起了老头子的嘱咐,就咬着牙离开了场园,带着王书记向村外走去。到五龙河北岸的时候,她听到屋子里响起了一片喊杀的声音,不久又响起了枪声,村里的狗叫成了一片。
这时候,风雪更大了,如烟似雾的暴风雪,遮住了村庄的影子。她转回头去,望了望在风雪迷蒙中的响着枪声的房屋,她的心就像掉在了村子里似的,感到十分痛楚。但是,她却没有停下脚步,狠狠地抹去了眼泪,领着县委书记大踏步地向北走去……
第二天早晨,她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推开门一看,眼前出现了一幅惊人的景象:堆满了白雪的院子里洒着一摊摊鲜红的血迹,雪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便衣特务的死尸,老头子满身血淋淋地倚着老柏树笔直地站着,双手拄着沾满了鲜血的大砍刀,高高地昂着头,挺着胸,威严地瞪着前面。
老妈妈一头扑了过去,伸手一摸,他身子像石头似的又凉又硬。原来他早已死了,他在砍死了几个敌人之后,身上也中了十多枪,但是他却没有倒下,他就像钢铁铸成似的凝固在那里了。大雪还在不断地下着,那绒毛般的白雪,轻轻地轻轻地堆上了他的肩头,越堆越高,越堆越高。
她在讲述的时候,是多么激动多么悲痛啊!
我抬起头来,眼睛转向窗外,窗外是明媚的春天,院子里洒满了灿烂的阳光,蜜蜂在杏花锦簇般盛开的杏树上嗡嗡地叫着,雄鸡在街头喔喔地长鸣,屋子后面,五龙河在温柔地拍击着山脚下的岩石,发出了亲切的唰唰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无须化装,穿着军装骑马自由奔驰,这种“自由”建立在革命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之上。
B.文章第六段反复强调“三年”了,表明“我”与老妈妈很久未见,对她还保持着跟过去一样的状态感到很惊讶。
C.老头子通过响亮的喊声来传递信息,这里的“懂得的人”指的就是正藏在场园屋里的县委王书记。
D.文章末尾写姜老三在牺牲时保持站立的姿势、昂头挺胸的姿态,主要是为了凸显革命斗争的激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份并交代社会背景,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和历史感。
B.选取村外的杏花、五龙河、水面的禽类等进行描写,画面色彩鲜明且富有立体感。
C.描写姜老三听到门外动静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作为交通站联络员的姜老三斗争经验丰富。
D.两次描写春天的声音,突出自然环境明媚有生机,反衬姜老三在冬天牺牲的悲惨命运。
3.(次要人物)本文与《党费》叙述的都是革命英雄的故事,两篇文章中的“我”在叙事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 (4分)
4.(人物形象)评论家认为峻青的小说多有一种“壮美”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6分)
选文二
(2025山东德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结婚现场会(节选)
马 烽
前情提要:西岭村买卖婚姻现象严重,县妇联主任武艾英在工作中发现三对结婚不要彩礼的正面典型,与支书郑谷雨决定开一个“结婚现场会”,并邀请县委书记“我”参加。其间二兰父亲老牛筋突然变卦,索要彩礼,“我”要求村里派饭①到老牛筋家,借机劝说。
二兰刚把炕桌摆好,老牛筋也进来了,他一声不响地坐到了我对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眉眼:长方脸,络腮胡,额头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我,好像在等待我的问话。可我问他三句,他顶多回答一句。我问他一年能赚多少劳动日② 一个劳动日分多少红 生活过得怎么样 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了一句话:“总算都没有饿死!”说完不再开腔了。
二兰大概怕我下不了台,忙说道:“爹,饭好了,还是先吃饭吧。”
老牛筋“嗯”了一声,顷刻间饭菜已经端上来了。一大盘拌着辣椒的酸菜,一人一碗玉茭、高粱糁糊糊,里边煮着几块山药。老牛筋没有动筷子,他边抽烟,边看我就着酸菜喝糊糊。他忽然问道:“这饭怎么样 ”
这本来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①可我真有点不好回答。后来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对他说:“这饭实在不好吃,不过我能吃下去。”我深有感慨地说:“解放已经快三十年了,我们农民的生活还是这样清苦。”
老牛筋听完,脸上忽然出现了一点喜色,他顺手磕掉烟灰,吩咐老伴热一壶酒,切一盘熟肉。我忙加以拦阻,二兰妈说:“这原本是准备明天办喜事的,现成。”
老牛筋夺过我的碗说:“你要看得起我们,就喝上几盅。要是怕这怕那,你就吃饭,我一个人喝。”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难以拒绝。于是就和他喝了起来。喝酒中间,老牛筋向我说道:“该开讲了。”
我问:“讲什么 ”
老牛筋道:“讲买卖婚姻的罪恶性,讲要彩礼的反动性,还有什么农民的落后性……多啦!”
我笑着问道:“你怎么知道我要讲这些 ”
老牛筋道:“哪个干部来了不是讲这一套 你今天专门派到我家来吃饭,不就是要说这些吗 ”我说:“那咱们就打开窗户说亮话吧,我只问你一句话,为啥非要五百块彩礼不可 ”
老牛筋闷着头喝酒,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嫁闺女不要彩礼,将来拿什么给儿子娶媳妇呀 ”
二兰弟弟听到这句话,羞得红了脸,端着饭碗跑了。
老牛筋边喝酒,边接着说道:“你会说,孩子还小,只要好好贯彻婚姻法,将来就都不要彩礼了。哼!就照你们这样贯彻婚姻法……”
我笑着向他说:②“依我看,你这一招是冲着我来的。”
老牛筋没否认。他边喝酒,边说:“连县委书记都坐上小汽车来开这号会,难道开上这么个会,从此买卖婚姻就断根了 ”
我说:“就算断不了根,那也总比提倡卖闺女强吧 ”
③老牛筋半天没搭茬。
过了好大一阵,才说道:“卖闺女,没什么稀奇。在旧社会,不要说卖闺女,卖儿子、卖老婆也是常有的事。为啥 一个字:穷!”他的脸已红到了脖子后头,鼻尖上也爬满了汗珠。
他边说,边又斟满了一盅酒。二兰妈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可随即又眉开眼笑地对老伴说道:“拿过酒壶来,我再给你倒一壶。”
老牛筋道:“你想把我灌醉 我偏不喝了。”他说着把那盅酒又倒回了酒壶里。随即端起碗来喝糊糊。
老牛筋继续说道:“断了骨头不接,只在外边抹红药水。哼!结婚开现场会,生娃娃开不开现场会 生产上不去,搞这些花里胡哨的顶屁用 ”
我虽然只喝了两盅酒,可这时觉得脸上火烫火烫。
这时候我发现二兰不住地用眼睛瞅我。我懂她的意思,忙向老牛筋说:“老王啊,咱闲话少说,二兰的婚事,你究竟打算怎么办呢 ”
“好办。”老牛筋随口说道:“拿出五百块彩礼来,明天结婚;要不就连夜把我送法院,明天也可以结婚!”
看来再谈下去,也是白费唾沫。我只好又闲扯了几句,告辞出来。
第二天,结婚现场会还是按计划举行了,而且开得很隆重。④我看见老牛筋也看热闹来了。会上,我没有念武艾英连夜替我起草的祝贺词,而是按照老牛筋的意思讲的,中心是说:要想彻底消除买卖婚姻,关键是努力生产,增加收入,尽快使社员们富裕起来。最后我还根据《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同意了郑谷雨提出来的“得劲措施”。我的讲话一完,会场里立刻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正在这时,人群中闪开了一条路,只见王二兰和郑云山每人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后补参加结婚典礼来了。我忙向二兰问:“你爹同意了 ”
二兰微笑着点了点头。郑云山说:“她爹刚才让我给他开了张五百块彩礼的欠条。”
武艾英叫道:“开欠条 简直是胡闹!”
郑云山笑着说:“他让我在欠条上批了句‘下一辈子还’。”
人们听完,不由得都笑了起来。连武艾英也忍不住笑了。郑谷雨说:“只有老牛筋能出这号点子。他是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
(原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有删改)
[注] ①派饭:当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农村工作,基层干部分派各户农民轮流照管其饮食。②劳动日:在集体经济时期,农民靠在生产队劳动,获取的每日工值。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到老牛筋家吃“派饭”,既体现了干部深入群众的传统优良作风,也让“我”在和群众交流中提升了认识。
B.老牛筋家摆上的饭既是当时百姓清苦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带有对“我”这个来吃“派饭”的县委书记的考验意味。
C.“我”改换了贺词,将结婚现场会开成了生产动员会,打动了老牛筋,说明了做群众工作要知错就改,才能获得群众认可。
D.本文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都讲述了农村青年在婚恋问题上经历曲折、终成眷属的故事。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不好回答”反映了“我”作为领导干部既不能说假话,又要顾虑群众影响的两难心理。
B.句子②表现“我”参加结婚现场会反而使二兰婚事产生波折,也体现了老牛筋的性格特点。
C.句子③中老牛筋“半天没搭茬”,体现了“我”的反问让他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D.句子④“老牛筋也看热闹来了”看似闲笔,但与后文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7.(人物塑造)“老牛筋”是人们给二兰父亲起的绰号,形象地表现了其性格。请分析下面两处文字是如何塑造他的这一特点的。(4分)
(1)二兰妈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可随即又眉开眼笑地对老伴说道:“拿过酒壶来,我再给你倒一壶。”
(2)断了骨头不接,只在外边抹红药水。哼!结婚开现场会,生娃娃开不开现场会 生产上不去,搞这些花里胡哨的顶屁用
8.(情节作用)故事结尾通过众人之口展现老牛筋思想转变、同意婚礼等,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选文三
(2025陕西汉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十八岁的李响
蔡 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 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儿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 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 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着跑出去,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儿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儿,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注]。”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 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 ”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儿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啊 ”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他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会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 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也挖野菜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 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儿,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们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儿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人,曾经创造了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来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
C.李响虽然因为抗日而离家,但心里还是惦念着家里的亲人的,他在南泥湾开荒的时候,曾托人给家人送包裹。
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构思巧妙,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给读者新奇的阅读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突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的变化之大。
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11.(物象作用)“铁铲”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2.“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A B.“对她还保持着跟过去一样的状态感到很惊讶”错。文中“三年了,整整三年了。她依然是那样健壮,爽朗,记忆力也不差”,反复强调“三年”,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老妈妈未见时间之久,以及“我”对姜老三两口子的想念,而不是表现“我”对老妈妈状态的惊讶。C.“这里的‘懂得的人’指的就是正藏在场园屋里的县委王书记”错。由“……老妈妈,听到了老头子的喊声以后……带着王书记向村外走去”可知,“懂得的人”不仅指县委王书记,还包括老妈妈,老妈妈知道姜老三的意图,带着王书记向村外走,选项理解片面。D.“主要是为了凸显革命斗争的激烈”错。姜老三在牺牲时保持站立的姿势,昂头挺胸,这主要是为了表现他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展现他的英雄气概,而不是为了凸显革命斗争的激烈。
2.D “突出自然环境明媚有生机,反衬姜老三在冬天牺牲的悲惨命运”错。第一次描写春天的声音是在老妈妈开始讲述姜老三牺牲一事的时候,主要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烘托出“我”悲痛的心情;第二次描写春天的声音是在讲述完后,以明媚的春天的景象和姜老三在冬天牺牲的惨烈情形形成对比,表现出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不是为了反衬姜老三的悲惨命运。
3.答案 ①《交通站的故事》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串联情节,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如从“我”接到通知去海阳开会展开的情节;“我”的情感变化推动故事情感走向,如从兴奋、期待到震惊、悲痛,丰富故事情感内涵。②《党费》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更多参与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有更多行动和对革命活动的直接参与,与人物有更多互动,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和人物的精神品质。
解析 《交通站的故事》中的“我”:从“我”接到通知去海阳开会,到“我”去看望姜老三两口子,再到“我”听到老妈妈讲述姜老三的牺牲过程,整个故事是通过“我”的视角展开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叙述者,“我”串联起了故事的情节,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啊,是老妈妈。我兴奋地迎了上去……她怔了一下,但立刻就高兴地说……”“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心里像刀绞一般”,“我”的情感变化推动着故事的情感走向,从最初的兴奋、期待,到得知姜老三牺牲时的震惊和悲痛,展现了故事的情感起伏。
《党费》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故事中有更具体的行动和对革命活动的直接参与,推动故事的发展,如“我”参与秘密的地下工作等;“我”和其他人物之间有更多互动,小说通过“我”的感受和经历展现革命斗争的艰苦以及革命同志的精神品质,如“我”找黄新同志接头,给她传达县委的指示,见证了黄新为党牺牲的情节。
4.答案 ①英雄人物形象的伟大和坚韧:姜老三面对危险时的英勇无畏,牺牲时威武不屈的姿态,展现英雄的伟大和坚韧。②人物情感的悲壮:老妈妈的悲痛与坚强,体现出革命斗争中人物情感的悲壮。③人物的牺牲精神:姜老三为掩护同志而牺牲,展现了伟大牺牲精神,凸显英雄的光辉伟大。
解析 ①姜老三在面对危险时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当听到院子里有动静时,“老头子紧握着大刀,大声地喊道:‘不怕死……和你们拼了!’”显示出他的果敢和决绝,在敌人面前毫不退缩;牺牲时,“老头子满身血淋淋地……威严地瞪着前面”,他坚贞不屈,即使身受重伤直至牺牲,依然保持着英雄的姿态,展现出一种壮美。这种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将英雄的高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英雄的伟大和坚韧,展现了英雄崇高的精神品质。
②老妈妈讲述丈夫牺牲的过程时,“是多么激动多么悲痛啊”;但她又有坚强的一面,“她转回头去……感到十分痛楚。但是,她却没有停下……领着县委书记大踏步地向北走去……”,她忍着丈夫可能会遭遇生命危险的痛苦,完成了掩护县委书记离开的任务。这种情感既有悲痛的一面,又有壮美的一面,体现了人物情感的悲壮,使读者感受到革命斗争的艰难和人物的坚韧。
③“他在砍死了几个敌人之后……越堆越高”,姜老三为了掩护县委王书记离开,明知危险却毫不畏惧,最后壮烈牺牲,这种牺牲不是简单的死亡,而是为了理想和信念,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同志的安全和革命的胜利,体现出一种壮美。在这种牺牲精神的衬托下,人物形象更加光辉伟大。
5.C “说明了做群众工作要知错就改,才能获得群众认可”说法错误。“我”在与老牛筋交流后,深刻认识到解决农村婚姻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进一步掌握而做出的调整,并不是知错就改。
6.C “让他理屈词穷、无言以对”错误。老牛筋“半天没搭茬”,并不是因为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从后文他继续发表对结婚现场会等的看法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这种解决买卖婚姻问题的做法的不认同。
7.答案 (1)侧面描写,二兰妈故意正话反说,来达到不让老牛筋喝酒的目的,从侧面展现了老牛筋爱和人对着干、固执倔强的性格。
(2)语言描写,形象而通俗的话语、犀利的质问,表达了老牛筋对有些干部做工作时只抓表面、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做法的强烈不满,直接表现出老牛筋的耿直、率真。
解析 (1)侧面描写。二兰妈“皱了皱眉头”这个细微的动作透露出她对老牛筋继续喝酒的担忧,然而她却“眉开眼笑地对老伴说道:‘拿过酒壶来,我再给你倒一壶。’”,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巧妙的正话反说。这从侧面烘托出老牛筋性格中倔强、爱和别人对着干的特点。
(2)语言描写。“断了骨头不接,只在外边抹红药水”形象而通俗,生动地表达了老牛筋对当下解决农村买卖婚姻问题的方式的看法,认为开结婚现场会这样的做法就如同只处理表面伤口,没有触及根本问题。接着,他发出犀利的质问,语气强烈且直接,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这充分展现出老牛筋性格中的耿直、率真,敢于表达意见。
8.答案 ①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所知有限,结尾通过别人的转述交代了老牛筋思想的转变,更真实可信。②通过众人之口交代老牛筋让女婿开欠条等事情,强化了他固执、嘴硬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结尾部分老牛筋不在场,但故事始终围绕他展开,这种叙述方式增加了情节的张力,给读者带来更多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
解析 ①整个故事是以“我”这个县委书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我”不可能知晓所有的事情,有一定的认知局限。而结尾处通过众人之口来展现老牛筋思想转变、同意婚礼等,避免了全知视角叙述的刻意感,增强了故事整体的可信度与感染力。
②众人转述的内容里提到老牛筋让女婿开彩礼欠条,还注明“下一辈子还”这一独特的做法,极具个人风格。这种看似有些“胡闹”却又带着他一贯固执、嘴硬特点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老牛筋固执倔强、不肯轻易服软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
③结尾时虽然老牛筋不在场,可故事的发展却始终与他紧密相连,他态度的转变、对二兰婚事的最终决定等关键情节都是通过其他人的讲述来呈现给读者的。这种叙述方式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情节上的张力,读者会好奇老牛筋到底经过了怎样的内心思考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在他同意婚事的背后还有哪些没有被详细描述出来的细节,等等,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余地。
9.C “他在南泥湾开荒的时候,曾托人给家人送包裹”错误。由原文“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可知,是县上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包裹里是李响的遗物。
10.B “外貌”错误。文中没有关于李响的外貌描写。
11.答案 ①塑造了人物形象。“铁铲”既符合李响在部队中的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和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前后形成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解析 由“反正,炊事班……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李响,河北人……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铁铲”表现了人物形象。“铁铲”既符合李响在部队中的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
由“反正,炊事班……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李直讲过……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可知,“铁铲”使前后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和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前后形成照应。
由“李响,河北人……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铁铲”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12.答案 ①李响瞒着家人参加革命,体现了“南泥湾精神”是舍家为国、无私奉献。②李响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体现了“南泥湾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③李游引进石墨烯技术,助力南泥湾发展,体现了“南泥湾精神”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
解析 由“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都瞒着”可知,李响瞒着家人参加革命,体现了“南泥湾精神”是舍家为国、无私奉献。李响十八岁时扔下父母、新婚妻子,悄悄离开家去参加革命,他的行为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
由“反正,炊事班……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李响,河北人……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李响在南泥湾开荒过程中,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最终累倒,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由“我从电脑包里……石墨烯技术……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已经在路上了……”可知,李游引进石墨烯技术,助力南泥湾发展,体现了“南泥湾精神”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在新时代,李游将高科技引入南泥湾,捐赠环保充电车,这些行为展示了他对南泥湾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