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4: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写作任务
发言提纲·评说历史
1.班里组织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要求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请你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
(1)发言提纲写作步骤一:确定一个发言主题,也就是确定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请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完成下表。
历史人物 作者态度 认识和评价
屈原 ①                              ②                                                           
苏武
秦始皇 ③                                                  ④                                                                
后唐庄宗李存勖 ⑤                                                                                
(2)发言提纲写作步骤二:围绕发言主题,列出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加以阐释,每一个分论点下要指出用以支撑分论点的史料。仿照图中示例,完成填空。
(3)发言提纲写作步骤三:阐述结论,整理成文。
                             
                             
                             
                             
                             
                             
                             
                             
                             
                             
                             
                             
2.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我们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书中的知识。本单元的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请完成下表后,尝试写一篇短文,针对这两篇史论中的观点提出疑问或进行辩驳。
史论 文章观点 观点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质疑或辩驳
《过秦论》
《五代史伶 官传序》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写作任务
1.答案 (1)(示例)①褒扬 ②有担当责任的意识、心系家国的情怀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 ③批评 ④因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 ⑤因逸豫而国灭身亡
(2)(示例)①意志坚定、爱国 ②苏武北海牧羊时的相关经历
③胸怀宽广 ④苏武不因自己家中的遭遇而背弃国家
(3)(示例)主题:意志坚定、胸怀宽广、富有人格魅力的爱国者——苏武
第一步:开宗明义,点题。苏武,是一位意志坚定、胸怀宽广、富有人格魅力的爱国者。
第二步:分点论述,论证主旨。
①苏武有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
主要内容:北海牧羊时,单于断绝食物供给,他“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在苦难中的坚守,表现出他的铮铮铁骨以及高尚情操,也表现出他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
②苏武有不计私人恩怨、不负国家使命的宽广胸怀。
主要内容:当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哥哥因为侍奉皇帝时的一次意外而“伏剑自刎”,弟弟因为没有抓捕到逃犯“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夫人改嫁,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存亡不可知”等家中诸多不幸之事时,苏武没有因自己的私情而放弃国家使命。这种舍家为国的宽广胸怀,令李陵感叹不已。
③苏武的人格魅力光耀千秋。
主要内容:苏武的英雄气节、爱国热忱、坚定意志、不屈精神、宽广胸怀等铸就了他光耀千秋的人格魅力。在这种人格魅力面前,卫律自惭形秽,“知武终不可胁”,只好将这种情况禀告给单于。而“单于愈益欲降之”,并使出各种手段,如把他关入地窖,断绝饮食,等等,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单于为何这样希望苏武投降呢 我认为,是因为感慨敬佩于他不屈的意志、忠贞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人格。单于的表现,恰恰从侧面体现出苏武这个坚定的爱国者的人格力量,一种让敌人都肃然起敬的力量。
第三步:总结全文,强化主旨。
综上所述,苏武,是一位意志坚定、胸怀宽广、富有人格魅力的爱国者。
2.答案 
史论 文章观点 观点的合理 性及其意义 质疑或辩驳
《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与汉初民生凋敝的现实有关,旨在表达与民休息、安民养民的理念 ①仅仅通过史实的列举和几组对比,只能让读者发现“攻守之势异也”,并不能推导出“仁义不施”这一结论; ②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或文辞的畅达(目的也是增强说服力),多采用概括式叙述,忽略细节的真实性和时代的复杂性
《五代史伶 官传序》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谈论国运兴衰的一般规律,表现出封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 史料与观点之间并非具有必然的联系:同样的对比,同样的史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等观点
[例文]
国家兴亡,攻守有道
《过秦论》将秦王朝的失败归结为“仁义不施”;《五代史伶官传序》将庄宗的“身死国灭”归结为“宠信伶官”,归结为庄宗个人的“逸豫”。我认为二者的观点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事实上,除了贾谊所陈述的原因外,秦朝被推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六国民智未泯,尚具有质疑和反抗精神。而统一六国前,秦国偏居关中地区,少与四方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且吕不韦执政前,秦国不重文教,再加上商鞅变法时采取的种种愚民政策,使秦人已经习惯了严酷的统治,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以为适用于秦人的政策也可以推广到天下,结果秦朝为天下人所推翻。在愚民的过程中,秦朝统治者也在自愚,因为把民众当成了没有思想、任劳任怨的人后,统治者自身就缺少了危机感,于是开始不思进取、不讲情理、不容谏言,逐渐丧失了本就极欠缺的治国能力,这样的君主往往采用暴政治理天下,被武力推翻是迟早的事。
再来看后唐庄宗,在实现父亲的“遗愿”时,他思路清晰,不遗余力,奋勇当先,威风八面。一旦外无强敌,便终日沉浸在自己所谓的爱好中了,以致心中无政,甚至不讲规则,恣意妄为。他的失败,亦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正如人们所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打江山,会打仗就行;而守江山,就非得讲究方法不可。“守成不易”,但有法可循。“仁政”也好,“法治”也罢,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不是以“己”为本,以“统治者”为本。
今天,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的典范,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永不褪色的制胜法宝。所以,我们今天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攻守有道”的道理。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