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4: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群文阅读
多样的文化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5湖北武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天下第一楼(节选)
  常贵面容凄楚上。
李小辫 常哥 (想起常贵就要离开福聚德)几十年了,说走就走,也是舍不得。
常贵 (摇摇头)这块伤心的地方,有什么舍不得的 我是伤心,小的儿他,他不能看不起老的儿。
李小辫 怎么啦
常贵 我这一辈子,骂,不许还口,打,不许还手,心里头流泪,脸上还得笑,我就为这一家老小奔……
李小辫 常哥,到了儿出了什么事啊
常贵 小五儿,他非去瑞蚨祥当学徒。
李小辫 好事啊,生在苏杭,死在瑞蚨祥嘛。
常贵 可……
  传来福顺的应酬声:“孟四爷,您来了!”这一声喊,如同号令。福聚德的伙计们从四面八方跑上,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修鼎新上,与孟四爷寒暄。
孟四爷 我们的座儿呢
常贵 (擦干泪,格外精神地迎上来)楼上六号雅座。您瞅,门上雕着六子拜弥陀,今儿个正初六,四爷六六大顺,八面来风!几位爷,请!
  常贵引几位上楼,把他们送进单间,退出,侧身站在门口。
常贵 几位爷吃着、喝着,我唱唱菜单几位听听:酱鸭心,卤鸭胗,芥末鸭掌,鸭四宝,烧鸭舌,烩鸭腰,清炒鸭肠,鸭茸包。这是用鸭身上的舌、心、肝、胗、胰、肠、脯、掌等十样东西做的鸭子菜,学名“全鸭席”,几位爷,想吃点什么
孟四爷 好口才,你看着办吧。
常贵 好嘞,慢等。(他下楼一向不踩楼阶,下到最后一阶时,腿突然一软,打个趔趄,正好被刚进门的王子西扶住)
王子西 (扶住)常贵,怎么磕磕绊绊的
常贵 (笑笑)没事。(下)
王子西 福顺,早上常家小五儿找他爹干吗
福顺 (靠近王,轻声地)小五儿想到瑞蚨祥学徒,人家不要。
王子西 为什么
福顺 说他爸爸是堂子。
王子西 常贵可不是一般的堂子,上到总统,下到哥儿大爷,谁不知道福聚德的常贵。
常贵 (托四凉盘上)来了——(又转身向着厨房方向)粉皮拉薄、剁窄、横切一刀,多放花椒油!(上楼)
  唐茂昌上楼,常贵小心地拦住他。
常贵 大爷,我在福聚德干了多半辈子,今天要走了。
唐茂昌 到哪儿去
常贵 二爷要起我到天津分号去。
唐茂昌 (不关心这些)去吧,到哪儿都是福聚德。
常贵 (小心地)常贵在柜上几十年,没跟您张过嘴,今天有件事求大爷。
唐茂昌 说吧,说吧。
常贵 我就一个儿子叫小五儿,他想到瑞蚨祥当个学徒,烦大爷亲口跟孟四爷说一声。
唐茂昌 就这事啊,行了。(上楼)
常贵 谢谢大爷!(人仿佛年轻了)福顺,撤荤盘子,上手巾把儿,准备走热菜。(似乎想起什么,快步走到六号雅座门外)几位爷吃着,喝着,我念个喜歌给几位爷下酒。
  王子西惊异地抬头望着常贵。
常贵 (面色绯红,声音有点发颤,清了清嗓)吃的是禄,穿的是福,八大酒楼全都在京都。福聚德,赛明珠,挂炉烤鸭天下美名殊。皮儿脆,入嘴酥,肥不腻,瘦不枯,千卷万卷吃不足!全鸭席,胜珍馐,三十元,有价目,食落您老自己肚,胜过起大屋。您看厅堂敞,楼上楼下好比游姑苏。更有美酒赛甘露,请君饮过,添丁添财添寿又添福——
  雅座里响起喝彩声和稀稀落落的掌声,门帘里递出一杯酒。
常贵 (恭敬地接过酒)谢谢孟四爷!常贵平时不喝酒,今天四爷赏的,我一定干了。(一饮而尽。烈酒下喉脸更红了,他抖擞了一下精神)酒过一巡了,鸭子上炉。(下)
王子西 这个喜歌儿,就他添儿子那年唱过一回,今儿可是反常。
福顺 瑞蚨祥东家在里边坐着,这不明摆着吗
  唐茂昌、孟四爷自单间出。
唐茂昌 票是明晚上的,在庆乐,您可得来。
孟四爷 我准来,我带几位顺天时报馆的,叫他们写文章捧捧您。
唐茂昌 那太好了。您快入席,别送了。
常贵 (托着菜盘,小声提醒)大爷……
唐茂昌 (想起)噢,四爷,我这儿的堂头有个儿子想到您柜上学徒,您给说一声。
孟四爷 哟,不是我驳您的面子,这事怕不成。
唐茂昌 常贵您认识啊!
孟四爷 不是认不认识,柜上老规矩,“五子行”的子弟不能在店里当伙计。
唐茂昌 怎么呢
孟四爷 您想啊,二月二,五月五,八月十五,年三十,柜上必搭大棚叫伙计们坐席吃八碗,到时候都是大饭庄子走堂会,要是他老子在下边伺候,他怎么在上头坐啊!
唐茂昌 有理,有理。您入席吧,明儿见。
  常贵失神地摇晃了一下。
王子西 小心菜!
  门外吵吵闹闹的人声,夹杂着外国话和狗叫。福顺慌张上。
福顺 二掌柜,洋人来了。
王子西 又不是没见过,慌什么
福顺 他们都长得一个样,我怎么下账啊
王子西 前门进,后门出,一人先交一块美金。
福顺 我还不会洋文哪。
王子西 叫常头啊。
  一些洋人涌进店堂,叫着:“Duck!”
常贵 (迎上去)Hello, please up! Don’t carry the dog!(请上楼!不要把狗带进来!)
洋人 Why
常贵 这是饭馆的规矩,这儿有店规。
洋人 (斜瞥着常贵)中国的狗怎么能进来
常贵 没有过,我们福聚德向来对中国人、外国人一个样。
洋人 你就是中国的狗,跟在人后边跑。(边说边学,其他洋人开怀大笑)
常贵 (压抑着的羞辱突然爆发)我是堂子,是伺候人的,可我是人,您不能瞅不起人!
洋人 (大笑)人,dog!(一巴掌打在常贵脸上)
  洋人们涌上楼去。
  常贵直挺挺地站着。
王子西 常头,打坏没有
常贵 我,该打。该让人瞅不起,臭跑堂的……
王子西 福顺,你去应酬。
常贵 (猛地推开福顺)我看他们还怎么打 !(噔噔噔地上楼去)
  常贵自楼上下。
常贵 (面无血色,声音嘶哑)楼上鸭子两只,荷叶饼三十,高苏二斤,白酒——(突然,手往前一伸,人栽倒在桌子上)
修鼎新 常头,常贵!快,叫掌柜的!
  卢孟实急上,大家围着常贵呼唤着。
卢孟实 这是中风,人要不行了!
修鼎新 他伸着五个手指头是什么意思
王子西 一定有话说,快叫,叫!
  众人呼叫,因有客座,声音不敢太大。
常贵 (艰难地张开嘴,气息微微)白、白酒五两——(说完头无力地垂在桌子上)
福顺 常——
卢孟实 (捂住福顺的嘴)别哭。子西,叫辆车赶紧送医院。
唐茂盛 常贵我不要了,给我换福顺吧。
卢孟实 这会儿救人要紧!
  人们抬常贵下。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贵强忍被轻视的屈辱仍热情待客,体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者的隐忍与职业操守。
B.小五儿因父亲是“堂子”被瑞蚨祥拒绝,揭示了封建伦理对底层上升通道的制度性绞杀。
C.唐茂昌对常贵的请求敷衍了事,暴露其伪善的本质和剥削阶级对底层苦难的漠视。
D.卢孟实的救人主张与唐茂盛的换人要求,反映新旧文化冲突下的人道主义困境。
2.下列对选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擦干泪迎客”与“腿软趔趄”的细节对比,以内在的“强撑”反衬人物外在的崩溃,强化悲剧张力。
B.选段写洋人涌入福聚德叫嚷“Duck”,通过洋人形象将舞台空间延伸至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
C.常贵唱的喜歌中,“皮儿脆,入嘴酥,肥不腻,瘦不枯”简洁明了地描述了烤鸭的口感,突出其技艺精湛。
D.孟四爷称“带几位顺天时报馆的”“写文章捧捧您”,揭露媒体与权贵的利益勾结,这是戏剧作品中潜台词的体现。
3.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剧情的基础,请从选段中概括出三处戏剧冲突并作简要说明。(4分)
                             
                             
                             
4.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以常贵为例,结合选段内容阐释这一观点。(6分)
                             
                             
                             
                             
选文二
(2024江苏扬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青鸟(节选)①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②
一间樵夫小屋的内部,简陋,乡土气,但绝非惨不忍睹。壁炉里烧着火。厨房器皿,衣柜,大面包箱,挂钟,纺纱机,水龙头,等等。桌上点着一盏灯。衣柜下角两边蜷伏着一狗一猫,鼻子藏在尾巴下沉睡着。它们中间放着一大块蓝白两色的大方糖。墙上挂着一个圆形鸟笼,关着一只斑鸠③。背景有两扇关闭的百叶窗。一扇窗下有张凳子。入口房门在左边,横着一根门闩。右边另有一扇门。有道扶梯通上阁楼。右边还有两张孩子睡的小床,床头放着两把椅子,搁着折叠整齐的衣服。
幕启时,蒂蒂尔和米蒂尔熟睡在小床上。蒂蒂尔的母亲走近他俩,俯下身来,端详了好一会儿,蒂蒂尔的父亲把头从半开的门探进来。她用手对他示意,一只手指放在嘴唇上,叫他不要作声,然后吹灭了灯,踮起脚从右边出去。台上有一会儿保持微暗,然后,一片光从百叶窗缝透入,愈来愈亮。桌上的灯复又自明,两个孩子看来已睡醒,翻身坐在床上。
有人敲门。
蒂蒂尔 (猛然住口,害怕起来)怎么回事 ……
米蒂尔 (惊慌失措)是爸爸!……
正在犹豫不敢去开门的时候,只见门闩吱吱嘎嘎地自动举起,门稍稍打开一点儿,闪进一个身穿绿衣、头戴红帽的小老太婆。她是个驼背、瘸腿、独眼女人,鼻子和下巴颏儿凑得很近,扶着拐杖,伛偻而行。不消说,这是个仙女。
仙 女 你们这儿有没有会唱歌的青草和青鸟 ……
米蒂尔 蒂蒂尔有一只鸟。
蒂蒂尔 可是我不能送人。
仙 女 (戴上眼镜看鸟)我不要这只,颜色不够青。我要的那种,你们一定得给我找来。
蒂蒂尔 可我不知道鸟儿在哪里呀……
仙 女 我也不知道在哪里。这是为了我的小姑娘,眼下她病得很厉害。
蒂蒂尔 她得了什么病 ……
仙 女 她想得到幸福……你们得马上出去找鸟。我这就给你们一顶有魔法的小帽。刚才我敲门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 ……
蒂蒂尔 我们在玩吃点心。
仙 女 你们有点心吗 ……点心在哪儿
蒂蒂尔 在有钱小孩子的家里……您来看看,多美味呀!……
  他把仙女拉到窗口。
仙 女 (在窗口)可吃点心的是别人呀!……你不埋怨他们吗 ……
蒂蒂尔 干吗要埋怨 ……
仙 女 因为他们把什么都吃光了。我觉得他们实在不该不分给你们一点儿……
蒂蒂尔 倒没有什么不该,因为他们家有钱嘛……对不对 ……他们家真漂亮!……
仙 女 比不上你家漂亮。
蒂蒂尔 哪里的话!……我们家又黑又小,又没有点心……
仙 女 两边完全一样,你没有看清楚罢了……
蒂蒂尔 不,我看得很清楚!
仙 女 (突然恼火)我就要说你没有看清楚!让我来考考你是不是看得清……我长得漂亮还是长得丑呢 ……(蒂蒂尔愈来愈尴尬了,仍然一言不发)你不愿意回答吗 ……我是年轻呢,还是很老很老呢 ……我脸上是粉红色的呢,还是蜡黄的 ……也许我是个驼背吧 ……
蒂蒂尔 (安慰)不,不,驼得不厉害……
仙 女 要看到你的神情,人家会相信驼得厉害……我是不是鹰钩鼻,左眼被挖掉了 ……
蒂蒂尔 不,不,我没有这么说……是谁挖掉了你的左眼 ……
仙 女 (愈加恼怒)左眼没有被挖掉!……你这穷小子真是没有礼貌!……我左眼比右眼漂亮,显得大些,更加明亮,蓝得像天空一样……我的头发你看清了吗 ……像麦子一样金黄……真像纯金一样!……因为太多了,压得我抬不起头来……我的金毛发到处长……你瞧我手上不是吗 ……
  她摊开两小绺灰发。
蒂蒂尔 不错,我看到几根……
仙 女 (愤怒)几根!……是一绺、一束、一把!像黄金的波浪!……我知道有的人视而不见!我想,你不至于是这种可恶的睁眼瞎吧 ……
蒂蒂尔 不是的,不是的,只要没有被遮住,我都看得很清楚……
仙 女 可是被遮住的东西你也该照样大胆地设想看得见!……人真是古怪……没有了仙女,人什么也看不清了……幸亏我身上总是带着拨亮睁眼瞎的一切必需品……瞧我从口袋里掏出什么来啦 ……
蒂蒂尔 噢!多漂亮的小绿帽!……帽徽上这样亮闪闪的是什么 ……
仙 女 是使人心明眼亮的大颗钻石……
蒂蒂尔 当真 ……
仙 女 当真!只要把这顶帽子戴在头上,稍稍转动一下钻石,就像这样从右到左拨弄一下,你瞧见了吗 ……这时钻石便在别人看不到的额角突出的地方挤压一下,于是就能使人心明眼亮……你可以马上看到事物里面的东西:面包、酒、胡椒这些东西的灵魂……你只要戴在头上,谁也看不见……(她给蒂蒂尔戴上小绿帽)现在你转一下钻石……转一下就会……
蒂蒂尔刚转了一下钻石,样样东西便起了奇异的变化。老仙女顿时变成一个绝色的公主;垒墙的石块变得玲珑剔透,像价值连城的蓝宝石一样闪烁着蓝莹莹的光芒。寒碜的家具也显得很有生气,熠熠放光:白木桌变得沉实、华贵,宛如大理石桌;立地大钟的玻璃钟面像眨着眼睛,露出和蔼的微笑。这时,来回摆动的钟摆前的那扇门打开一半,闪出了众时辰,她们手拉着手,纵声欢笑,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蒂蒂尔 为什么墙壁这样明亮 ……是糖做的还是宝石垒成的 ……
仙 女 凡是石头都是一样能发亮的,凡是石头都是宝石,而人只能分辨其中几种……
(有删改)
[注] ①本文节选自六幕梦幻剧《青鸟》,全剧讲述了樵夫的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兄妹,受仙女之托为邻家生病的女孩寻找青鸟的过程。在西方,青鸟象征着幸福和快乐。②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③这只斑鸠正是剧中众人苦苦找寻的那只青鸟。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她病得很厉害”“你们得马上出去找鸟”,表明缺失幸福是让人难以生存的重病,暗示青鸟就是幸福的化身,是医治重病的灵丹妙药。
B.“驼得不厉害”“是谁挖掉了你的左眼”等句充满爱心,亦富童趣,通过蒂蒂尔想要努力安慰仙女的语言,表现了其善良纯真的内心世界。
C.“我们在玩吃点心”中的“玩”字,看似不合情理,实则耐人寻味,表现出蒂蒂尔兄妹困窘艰辛的生活,刻画出他们纯真开朗的性格。
D.剧中众人苦苦找寻的那只青鸟竟然就是一直在主人公身边的那只普普通通的斑鸠,作者借此批判人们追名逐利的势利心态,颇具象征主义特征。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的舞台说明详细介绍了故事的环境,交代了故事的主要角色,为下文剧情的展开做了较为合理的铺垫。
B.文章对仙女的外貌描写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勾勒出她的年迈丑陋,与下文其惊艳的灵魂之美形成鲜明对比。
C.“你不埋怨他们吗”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仙女对富人的仇视与怨恨,从而衬托出蒂蒂尔兄妹的善良和无邪。
D.蒂蒂尔转动钻石引发“奇异的变化”,是借助夸张、想象等浪漫主义手法,向读者展现出美丽的童话世界。
7.对于蒂蒂尔所认为的有钱人家“真漂亮”,仙女为什么会说“比不上你家漂亮” (6分)
                             
                             
                             
8.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蒂蒂尔与仙女关于是否“看得清楚”的对话是比较典型的戏剧冲突,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
村 景
希梅内斯[注]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
(林之木 译)
[注] 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瓦顶是乌黑的,显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显示勃勃生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农夫荷锄而归,嘴里还哼着歌儿,写出了农夫心情的舒畅。
C.“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这是一幅温馨、恬静的乡村风景图,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起,富有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身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以细节描写收束,这是“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添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如草虫、蝙蝠、牛群等,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圆润。
11.如何理解“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中的“奇幻”“荒凉” (4分)
                             
                             
                             
12.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选文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 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 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凌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有改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诗人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袅袅炊烟,内心生出了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父亲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在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并且贯穿诗歌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因为“我”漂泊在外。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凌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15.诗人为什么选择“九月初九”这个特定时间来写 请从所学的古诗词中,选两句诗来说明。(4分)
                             
                             
16.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单元写作任务
改写诗歌和学写申论
1.试着用《自己之歌》(节选)中第3小节的形式改写《致大海》,体会二者之间的差异。既可改写整首诗,也可挑选一段改写。注意不要改变原诗主题,要运用原诗中的意象。
(1)《自己之歌》(节选)第3小节的写作特点                                                                                                                                                                                                                  
(2)改写的段落                                                                                                                                                                                    
(3)把握要改写段落的意象、情感                                                                                                                                                                                    
(4)进行改写                                                                                                                                                                                    
2.学写申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站C位”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根据下面的拆解任务,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是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
(1)拆解任务一:分析材料内容
                             
                             
                             
(2)拆解任务二:明确材料内涵
                             
                             
                             
(3)拆解任务三:确定申论立意
                             
                             
                             
(4)拆解任务四:列写作提纲
                             
                             
                             
(5)拆解任务五:确定题目
                             
                             
                             
(6)拆解任务六:完成写作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D “反映新旧文化冲突下的人道主义困境”错误。卢孟实的救人主张体现的是人道关怀,唐茂盛的换人要求则是出于自己利益考虑的功利主义思想,卢孟实与唐茂盛的冲突是人道关怀与功利主义的对立,而非新旧文化的冲突。
2.A “以内在的‘强撑’反衬人物外在的崩溃”错误。应是以外在的“强撑”反衬人物内在的崩溃。
3.答案 ①常贵与洋人的冲突。洋人辱骂常贵是“中国的狗”并掌掴他,体现了民族尊严与殖民压迫的冲突。②常贵与唐茂昌的冲突。常贵请求唐茂昌推荐小五儿却被敷衍,反映底层劳动者与上层阶级的冲突。③常贵内心的冲突。由“骂不还口”到“我是人”的尊严觉醒。
解析 ①常贵与洋人的冲突。洋人进店时,不仅违反饭馆规矩带狗进入,还辱骂常贵是“跟在人后边跑”的狗,甚至动手打了常贵一巴掌。常贵爆发道“我是人,您不能瞅不起人”,这是常贵作为中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举动。二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②常贵与唐茂昌的冲突。常贵对唐茂昌说“我在福聚德干了多半辈子,今天要走了”,并请求唐茂昌,“我就一个儿子叫小五儿……烦大爷亲口跟孟四爷说一声”,唐茂昌只是敷衍地说“就这事啊,行了”。后来唐茂昌跟孟四爷提及此事,孟四爷以“柜上老规矩……当伙计”为由拒绝,而唐茂昌也没有再为常贵争取。常贵作为底层劳动者,为了儿子的前途低声下气求处于上层阶级的唐茂昌,却被敷衍对待,反映了底层劳动者与上层阶级之间的冲突。
③常贵内心的冲突。常贵一直以来“骂,不许还口……脸上还得笑”,但在被洋人侮辱后,他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喊出“我是人,您不能瞅不起人”,从“骂不还口”到“我是人”的转变,体现了他内心的冲突。
4.答案 (1)“有价值的东西”。①常贵作为顶尖堂倌的敬业精神,如熟练报菜名、唱喜歌等。②为儿子前途低声下气求人,体现无私父爱。③反抗洋人时强调“我是人”,展现尊严觉醒。
(2)“毁灭”过程。①精神方面,被洋人侮辱后自贬“臭跑堂的”,重归麻木。②肉体方面,中风倒下后仍念叨“白酒五两”,工具化生存直到身体倒下那一刻。
(3)悲剧意义。通过常贵的毁灭,揭露封建等级制度与社会压迫对底层劳动者生命价值的抹杀。
解析 (1)“有价值的东西”。①敬业精神。常贵作为福聚德的顶尖堂倌,有着出色的业务能力。如“我唱唱菜单几位听听……学名‘全鸭席’”,他能熟练地报出菜名;还有“我念个喜歌给几位爷下酒”“吃的是禄……添丁添财添寿又添福”,他能唱喜歌给客人助兴。
②无私父爱。为了儿子小五儿能到瑞蚨祥当学徒,常贵不惜向唐茂昌哀求,“常贵……有件事求大爷”,“我就一个儿子……烦大爷亲口跟孟四爷说一声”,为了儿子的前途,他放下自己的尊严,低声下气求人,体现了他对儿子无私的爱。
③尊严觉醒。面对洋人的侮辱,常贵喊出“我是人,您不能瞅不起人”,这表明他开始觉醒,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不再像以往那样麻木地忍受。
(2)“毁灭” 过程。①精神方面。在被洋人侮辱后,常贵说“我,该打。该让人瞅不起,臭跑堂的”,他又回到了那种自我贬低、麻木的状态,之前觉醒的尊严被摧毁,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②肉体方面。常贵被洋人打后,面无血色,声音嘶哑,最后“手往前一伸,人栽倒在桌子上”,中风倒下后还念叨着“白酒五两”,他还处于一种工具化生存的状态。
(3)悲剧意义。常贵身上有着敬业精神、父爱以及尊严觉醒等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压迫的双重打击下,他的精神和肉体都被毁灭。选文通过他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与社会压迫对底层劳动者生命价值的抹杀。
5.D “作者借此批判人们追名逐利的势利心态”错误。作者批判的是人们看不到自己身边的幸福的现象。
6.C “从侧面表现了仙女对富人的仇视与怨恨”错误。仙女并不是仇视、怨恨富人,而是想借此试探蒂蒂尔的内心想法。
7.答案 ①蒂蒂尔只看到了两家外在的物质条件差距,而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获得的幸福,而仙女看到了这一点。②仙女既看到了蒂蒂尔纯真善良的内心,也看到了蒂蒂尔父母给予子女的关爱,与外在物质相比,这种关爱更显珍贵。
解析 蒂蒂尔认为有钱人家“真漂亮”,是因为有钱人家的小孩子有点心吃,住的房子又大又亮,而自己家“又黑又小,又没有点心”,可见蒂蒂尔只看到了两家外在的物质条件差距,而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获得的幸福。而仙女说“比不上你家漂亮”,是因为仙女看到了蒂蒂尔一家的幸福,他们的父母很爱他们,如“蒂蒂尔的母亲走近他俩……踮起脚从右边出去”,从这里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蒂蒂尔父母对子女的爱;尽管他们给不了蒂蒂尔兄妹很好的物质条件,但与外在物质相比,这种关爱更显珍贵。而且蒂蒂尔内心纯真善良,他并不嫉妒有钱人家的小孩,当仙女问“你不埋怨他们吗 ”蒂蒂尔说“干吗要埋怨”“倒没有什么不该,因为他们家有钱嘛……对不对……他们家真漂亮”,仙女看到了蒂蒂尔纯真善良的内心。
8.答案 ①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世人被浮华的外表遮住眼睛,忽视了世界的内涵之美,不能发现幸福就在自己身边。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蒂蒂尔纯真善良,仙女虽外表丑陋却能透视事物灵魂之美,并帮助人们发现真正的美。③推动情节发展:既照应了上文的“比不上你家漂亮”,又引出下文蒂蒂尔使用魔法看到万物灵魂之美的情节。
解析 分析戏剧冲突的作用,可以从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入手。从主题上看,“让我来考考你是不是看得清……也许我是个驼背吧”“不,不,驼得不厉害”“要看到你的神情……左眼被挖掉了”“不,不,我没有这么说……是谁挖掉了你的左眼”,蒂蒂尔看不清楚仙女的本质,在他眼里,仙女“长得丑”“很老很老”,脸色“蜡黄”,“驼背”,“鹰钩鼻,左眼被挖掉了”,并且蒂蒂尔认为自己的家“又黑又小,又没有点心”,在仙女的帮助下,他带上帽子转动钻石,“老仙女顿时变成一个绝色的公主……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由此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世人被浮华的外表遮住眼睛,忽视了世界的内涵之美,不能发现幸福就在自己身边。
从人物上看,面对仙女的一连串问题,蒂蒂尔怕伤害仙女,“不,不,驼得不厉害”“不,不,我没有这么说……是谁挖掉了你的左眼”“不错,我看到几根”,这些描写突出了蒂蒂尔的纯真善良;而仙女虽外表丑陋却能透视事物的灵魂之美,她能看到蒂蒂尔的善良,看到蒂蒂尔一家的幸福,还用帽子让蒂蒂尔看到事物真正的美。
从情节上看,关于是否“看得清楚”的对话照应了上文仙女说的“比不上你家漂亮”,同时引出下文蒂蒂尔使用魔法看到万物灵魂之美的情节,因此这个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D “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错误。诗人面对美好的景色和向往的乡村生活,一种无比羡慕和赞叹的感情油然而生。
10.A “篇末以细节描写收束”错误。应是“篇末进行了概括式的收束”。
11.答案 “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荒凉”的意思是人烟少,冷清。“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村景沐浴着月亮的光芒,整个小村都被月光笼罩着。全诗描绘了野外小村傍晚时分的迷人景象,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草虫、蝙蝠和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孩童的喧闹,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升起,高挂在远处的树顶上的金盘似的圆月,等等。这些景物奇异变幻,给人一种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对词语进行解释,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词语所营造的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诗歌最后一节中,诗人把目光转向天空,那轮圆圆的明月像一位慈爱的守护神一样,已经悄悄升到了天空,她张开她那轻柔的羽翼,把圣洁的光辉洒向整个村落,使荒凉的村景奇幻无比。诗人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让读者全方位地沉浸在野外小村的晚景中,充分体验这幅美妙的图画所带来的温馨感受。尾句“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是对前面所写村景的一个概括式的收束。结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2.答案 “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诗人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足以代表乡村的动物——蝙蝠和牛群,同时也描绘了农夫经过一天的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情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映衬着孩童的喧闹;然后,“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又融入了嗅觉感受;最后又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高挂在远处的树顶上抛洒出清澈光芒的金盘似的圆月。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使读者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欣赏美丽的村景,让读者对美好的乡村生活产生一种羡慕、赞美和向往之情。
解析 题目已经明确指出诗歌“写景角度灵活多变”,并且要求分析其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解答时要先明确写景角度,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从诗歌内容来看,我们可以从“感官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优美的动人画卷,它有色彩——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金色的圆月;它有声音——草虫和畜铃在奏鸣、钟声在飘荡,同时伴随着农夫归家途中欢快的歌声、孩童的喧闹、牛群的叫声;它还有味道——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其间夹杂着不可言传的青草的清香、燃柴和炊烟的独特气息。这些一同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乡村美景。诗人在写景时,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如临其境,想要放下一切欣然前往这个野外小村的心情油然而生。结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3.D 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是指中秋月圆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的时候。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无论什么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14.C “化形象为抽象”错误。诗歌将愁绪化作了父亲满杯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满头凌乱的白发,具体可感,是化抽象为形象。
15.答案 (1)“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是登高望远、寄托思乡之情的日子。选这个特定时间就是为了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对写法,表达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
(答出其他关于九月初九的诗句亦可)
解析 要了解特定节日的特定意义,第一问不难答出。第二问要调动平时的积累,找到与“九月初九”相关的诗句,加以说明即可。
16.答案 ①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如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这些意象组成画面,营造思乡的氛围。
②刻画形象,抓住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谣曲,眉头深锁,再写父亲双手布满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
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
④语言生动,表现力强。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如“绵绵的乡愁”“明明灭灭的新月”等。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富于表现力。
(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可以从形象(意象)、技巧、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①意象选择。本诗抒发对双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不见“思念”二字,着笔的重点也不是写如何思念,而是借助标志故土、标志苍凉的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如文中的意象有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炊烟代表家的温馨,候鸟是典型的思乡意象,枯叶代表季节转换,增添思乡之情,新月代表思乡怀人。总之,诗歌运用特定意象组成画面,营造思乡的氛围。
②技巧一:注重细节刻画。诗歌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出来,烘托出思念之浓郁、思念之深切。如“我看见儿时的土炕 和半个世纪的谣曲/……/摇我醒来”“你的眉头深锁……生我时的忧”,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谣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在父亲的手上”“总是在长子的生日/饮一杯朴素的期待”,写父亲双手布满老茧,默默饮酒。这些细节将父母的慈爱、朴实、辛劳、忧愁刻画得具体可感。
③技巧二:虚实结合。整首诗有实写,有想象,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充分。文章开头“千里之外……载也载不动”是实写,写九月初九这一天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哀愁;结尾“饮九月初九的酒/……/缺也中秋”也是实写,首尾呼应。而中间“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是回忆,想象儿时母亲和父亲的生活情景,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
④语言生动。诗中一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如“载也载不动”中的“载”字,把抽象的乡愁写得似乎有重量,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写出乡愁之重。再如句式,多用对偶句式,如“摇我睡去/摇我醒来”“你的眉头深锁……生我时的忧”等,句式整齐,富有表现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