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9: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对课文《人应当坚持正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苏格拉底由格黎东对自己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出发,提出如何对待好的意见和坏的意见的问题。
B.苏格拉底认为身体固然贵重,但是坚持道义比保护身体更加重要。
C.苏格拉底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别人对我们做什么事,我们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D.苏格拉底从心里根本就没打算逃跑,对格黎东的劝说不屑一顾。
2.下列论断和苏格拉底在课文《人应当坚持正义》中阐述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韦伯斯特)
B.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C.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D.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刘禹锡)
3.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应该更重视谁的意见的事例,有何作用 (4分)
                             
                             
二、语用综合
(2025山东青岛调研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分)
  在人们的印象中,哲学家的形象一般都是刻板的、严肃的。
不过,在哲学王国里也不乏幽默风趣的人物,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就是一位幽默大师。伏尔泰身体羸弱,却是一个工作狂。他如同一台锈迹斑斑的柴油机,虽然看起来一副破败相,但一旦开启引擎,“突突突”的,能量不小。一次,他在指导排戏时,要求一位女演员动作更敏捷、更到位些,逼得那位女演员大声抱怨:“照你那样的要求,非得魔鬼附身才行。”伏尔泰咧嘴笑着说:“你说得对呀,干任何事情,若想获得成功,  甲  。”
①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②宫廷贵族尽管把他关进巴士底狱,③但他仍旧谈笑风生,不停创作。④他的文学作品,浸润着诙谐因子。⑤他的最有趣的作品《赣第德》是誉为悲观主义的经典。伏尔泰在玩笑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弥留之际,当牧师来听他忏悔时,他却问:“谁派你来的,牧师先生 ”牧师说:“是上天派我来的,伏尔泰先生。”伏尔泰用尽最后的力气,微睁眼睛说:“  乙   ”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伏尔泰比作“锈迹斑斑的柴油机”,语言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请另选喻体,仿照画线句再写一个句子。要求:本体不变,语意完整,表达流畅。(3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体现伏尔泰的幽默,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3.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24安徽蚌埠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1787年,雅克·路易·大卫为赞美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阴暗坚固的牢狱中,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弟子们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后,他的朋友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赴死,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是: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具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如果改成逗号,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吗 请说明理由。(3分)
                             
                             
5.能不能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改为“从门缝中射进一米阳光” 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浙江丽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现代生活的特征之一就是“加速”。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时,留给我们的时代和生活的最大特征就是不断加快的社会变迁速度、信息传播速度以及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怎样实现“说理”
在古希腊的雅典,政治活动就是一个说理的过程,雅典人聚集在公共区域展开讨论,由此把差异化的意见统一成大家共同认可的真理。这种为了凝聚行动共同体而进行的指向共识的交流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我们也可以模仿造句:人是说理的动物。原初意义上的政治活动就是这样一个说理及至说服他者的过程。这样一种说理过程有其特定的情境性,它一定发生在可以相互共情和理解的主体之间,并且一定发生在公共空间内。与之相比,现代民主制度只是有限的说理,为了效率,往往会限定说理的时间和过程,用票数来决定说理的结果。如今,加速时代通过技术媒介极大压缩了说理的过程,面对屏幕的参与者不再有面对面的情境,每一个参与者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是接收者,即时反应和情绪更多地加入其中,这样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容易被情绪的冲动影响。所以加速时代的说理往往难以形成共同认可的真理。
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大多数时候并非要相互说服,而只是单向度的说理,自恋式的自我表达。个体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对倾听他人意见并不感兴趣。说理原本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对抗关系,但是加速时代的技术使得每个参与者都丧失了倾听能力,这意味着“他者”被取消,对抗消失了。尽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说理,陈述真理,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只是在表达意见,这种单向度的表达本身无比脆弱和空洞,以至于话语可以被压缩为点赞。因此,今天我们随处可见的情形是,加速时代的有限交流被压缩为可以量化的点赞数,原先基于话语叙述和倾听理解的说理过程简化成了一个简单的点击动作,同意(点赞数)、友谊(好友数)和钦佩(粉丝数)都可以用数字来精确表达。在精确的数字面前,话语变得冗长和苍白无力,倾听他者成为难以容忍的多余环节。
与此同时,在加速的数字化时代,随着交流情境被压缩,原本构成交流障碍的空间距离也被彻底克服和消解,个体在网络世界直接迎面冲撞。这种毫无界限的交流过程导致了公共性的说理和私人表达混为一谈。因此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被消解了,代之以情绪化的直面关系,于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也不复存在。那些独自面对着电子屏幕的众多个体,他们各自分散,彼此隔绝,相互表达,却没有相互理解。
“理”一旦被说出来,就一定有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语言说给特定的人听,因此在现代性语境中,我们也已广泛认同,不存在恒久普遍之理。但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数字化时代,我们又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那种具有内聚能力的公共性,可以将数字个体团结为共同体,因此我们需要“说”出这样一个能够包容多元意见并对之做出规范的“理”。
(摘编自王俊《加速时代如何“说理”》)
材料二:
讲理这个词是极复杂的,它既可能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我们来讲理),也可能在说明一种基本的共识、社会行为规则、价值判断(人都会讲理、应该讲理,做一个讲理的人),还可能是对某种现实状态的描述(他们在讲理)。当我们说,“这是一个讲理的人”,就是在对某人进行价值判断,或者对他的行为方式进行某种断言。任何人直接以不讲理或者不愿讲理的方式展开行动,一定被认为是不合理,或者不合适的。由此,讲理就成为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承担的一种规则性责任,讲理就变成了“要讲理”。有了这样的保障,讲理才成为可能,并且成为参与这一行动的所有人的自我认识。讲理就是从“理”的信念出发建立共识,并且在持续的行动中将共识转变为“成见”,这些“成见”又可以丰富日常生活中共识的内涵。讲理在这个意义上就是“生产并保卫成见”的持续经验和行动,以此维护日常生活的秩序并提升协商和行动的效率。
讲理的过程基于参与者的态度与认识,展示不同参与者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或价值冲突,并且以批评和协商的方式展开有限度的试探。这里的限度也是高度情境化的,讲理的过程往往十分脆弱且具有高度弹性,任何情境性因素的加入或缺失都可能导致这一过程的巨大改变。从这个角度看,讲理的过程始终是开放和动态的,它的展开来自对达成共识的基本信念。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说:“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实呢 ”
讲理是一种开放的可能,不能指向某种具体的结果,也不能形成一套抽象且稳定的规则。讲理不负责维持或保卫秩序,而是在捍卫“秩序感”的信念;同时,讲理不保证共识的稳定,而是确立关于共识必要性的“共识”。
(摘编自程乐松《边界与可能:讲理的“道与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希腊的雅典人的说理过程是说服他者的交流活动,有其特定的情境性;现代民主制度的说理则是用票数决定结果。
B.加速时代压缩了说理的过程,参与者无须面对面,很容易受情绪影响,所以说理往往难以形成共同认可的真理。
C.理是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语言说给特定的人听的。虽然在现代性语境中不存在恒久普遍之理,但我们依然需要讲理。
D.讲理就是从“理”的信念出发建立共识,再将共识转为“成见”,“成见”又可以丰富日常生活中共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加速时代的技术使参与说理的人丧失了倾听的能力,他们即使相互点赞,也未必相互理解。
B.日常生活中不管讲不讲理,都需要承认存在一个“可讲的理”,才会使讲理成为可能。
C.王俊认为说理需要包容多元意见,程乐松则认为讲理是动态的过程,不负责保卫秩序。
D.讲理是以达成共识为信念的持续行动,它不保证共识的稳定,所以不能指向具体结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英国诗人弥尔顿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1911年,广州起义之前,林觉民给身怀六甲的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与妻书》,信中阐述了自己身为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理想。
B.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此宣言证明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C.1978年5月,《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人应当坚持正义》中,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苏格拉底越狱,而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4.(论证艺术)说理论证往往会隐藏部分前提,请任选一个观点补充两个隐含前提。(4分)
观点 隐含前提
(1)丧失倾听能力的人不会讲理 ①                         ②                        
(2)朝闻道,夕死可矣 ①                         ②                        
5.(筛选整合)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在当今时代我们怎样实现说理。
(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基础过关练
一、
1.D “对格黎东的劝说不屑一顾”错误。由原文“我的好朋友啊,我们一块……我会听的”“我虽然很愿意你把我说服……不能勉强”可知,苏格拉底回应了格黎东的劝说,并没有“不屑一顾”。
2.C A.强调正义的重要性。B.强调善良、高尚的人担当患难,坚守正义 。C.提倡真诚,和本文坚持正义的观点不符。D.强调保持节操,坚持正义。
3.答案 类比论证。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来说是抽象且深奥的,“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比较具体和熟悉的。“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的意见而非外行的意见。苏格拉底通过这一类比,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二、
1.答案 (示例)他如同一匹毛发稀疏的老马,虽然看起来一身倦态,但一旦拉上马车,“嗒嗒嗒”的,马不停蹄。
解析 首先,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是明喻,句式是“他如同+一+量词+定语+名词,虽然看起来+一+量词+名词,但一旦+动宾短语,拟声词+的,描写喻体的词”。其次,选用的喻体和仿句内容要符合语境。上文说“伏尔泰身体羸弱,却是一个工作狂”,画线句说他“一副破败相”“能量不小”。所以选用的喻体要尽可能符合表面上羸弱、破败,实际上却是工作狂、能量不小等特点。
2.答案 (示例)甲:都必须具有魔鬼附身的本领呀 乙:请把您的证件拿给我看看,可以吗
解析 甲处:女演员抱怨按照伏尔泰的要求“非得魔鬼附身才行”,根据“伏尔泰咧嘴笑着说”“你说得对呀,干任何事情,若想获得成功”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像魔鬼附身一样工作的重要性,且要体现伏尔泰的幽默,故可填“都必须具有魔鬼附身的本领呀”之类的内容。
乙处:由前文“伏尔泰在玩笑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知,此处要体现伏尔泰对牧师先生开了一个玩笑,故可填“请把您的证件拿给我看看,可以吗”之类的内容。
3.答案 ②尽管宫廷贵族把他关进巴士底狱。
⑤他的最有趣的作品《赣第德》被誉为悲观主义的经典。
解析 ②句,“宫廷贵族尽管把他关进巴士底狱”,语序不当,该句主语为“宫廷贵族”,而后面句子的主语是“他(伏尔泰)”,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可修改为“尽管宫廷贵族把他关进巴士底狱”。
⑤句,“他的最有趣的作品《赣第德》是誉为悲观主义的经典”结构混乱,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句中含有两套结构,一是“……是悲观主义的经典”,二是“……被誉为悲观主义的经典”。结合原文可知“悲观主义的经典”是给予《赣第德》的称赞,可修改为“他的最有趣的作品《赣第德》被誉为悲观主义的经典”。
4.答案 影响。因为从上下文的意思看,冒号后的内容是对“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所以必须用冒号,逗号没有这一作用。
解析 答题时,先回答“影响”,再说明理由。原文中,冒号后的内容是对前文“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冒号可以表示解释说明,而逗号仅仅表示句间的停顿,所以不能更改。
知识拓展
  冒号常见的用法:①用在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的后面;②用在“说”“想”“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③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后边,表示注释和说明;④用在总结性内容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
5.答案 不能。两者含义不同。“米”指长度,“束”指范围,文段介绍油画的内容,无法明显体现阳光的长度。“一束阳光”的照射,才能“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同时“一束阳光”比“一米阳光”更有力量感,更能表达出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划破黑暗、驱赶愚昧、给人类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意蕴。
解析 答题时,先回答不能更改;接着分析“一米阳光”与“一束阳光”之间的区别,“一米阳光”指光照的长度,而“一束阳光”指光照的范围;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一束阳光”更合适的原因即可。
三年模拟练
1.A “现代民主制度的说理则是用票数决定结果”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与之相比,现代民主制度只是有限的说理,为了效率,往往会限定说理的时间和过程,用票数来决定说理的结果”,这里强调的是“往往”,而选项忽略了“往往”,表述绝对。
2.D “讲理是以达成共识为信念的持续行动,它不保证共识的稳定,所以不能指向具体结果”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讲理是一种开放的可能,不能指向某种具体的结果……讲理不负责维持或保卫秩序……而是确立关于共识必要性的‘共识’”,可见“不保证共识的稳定”和“不能指向具体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C 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观点“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实呢”强调自由公开的论辩对于得出真实(真理)的重要性。
A.林觉民的《与妻书》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理想,不是自由公开的论辩。B.毛泽东的开幕词是宣告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不是自由公开的论辩。C.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体现了自由公开的论辩,符合弥尔顿的观点。D.苏格拉底和格黎东的对话是一对一的说服,不是自由公开的论辩。
4.答案 (示例)(1)①倾听才能理解对方讲的理 ②有倾听能力的人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讲理
(2)①道的价值高于生命 ②人应该追求更有价值的事物
解析 观点(1):丧失倾听能力的人不会讲理。
隐含前提①:倾听才能理解对方讲的理。因为如果丧失倾听能力,就无法理解对方所讲的道理,而讲理需要理解对方的观点,所以倾听是理解对方讲的理的前提。
隐含前提②:有倾听能力的人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讲理。只有具备倾听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和观点,使自己的讲理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所以这也是隐含前提。
观点(2):朝闻道,夕死可矣。
隐含前提①:道的价值高于生命。从“朝闻道,夕死可矣”可以看出,为了“道”可以舍弃生命,说明道的价值比生命更高,这是这个观点成立的前提。
隐含前提②:人应该追求更有价值的事物。因为把“道”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可以为了“道”而舍弃生命,隐含着人应该追求更有价值的事物的前提。
5.答案 ①搭建说理的公共空间,恢复说理活动的情境性。②重建倾听的能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③树立“要讲理”的责任意识,主动讲理。④在理性的对抗活动中寻找共识,捍卫说理的秩序。
解析 ①根据材料一“原初意义上的政治活动就是这样一个说理及至说服他者的过程……一定发生在公共空间内”“现代民主制度只是有限的说理……时间和过程”“所以加速时代的说理往往难以形成共同认可的真理”可知,原初意义上的说理发生在公共空间内且有特定情境性,现代加速时代压缩了这种情境,所以要搭建公共空间恢复情境性来实现说理。
②由材料一“加速时代的技术使得每个参与者都丧失了倾听能力”“在加速的数字化时代……原本构成交流障碍的空间距离……导致了公共性的说理和私人表达混为一谈”可知,在加速时代,人们丧失了倾听能力,公共性说理和私人表达混为一谈,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关系被消解了,所以要重建倾听能力,相互尊重、理解。
③由材料二“讲理就成为日常生活……变成了‘要讲理’”可知,要树立责任意识,主动讲理。
④由材料二“讲理的过程基于参与者的态度与认识……以批评和协商的方式展开有限度的试探”可知,讲理基于参与者的态度与认识,展示认知差异或价值冲突,以批评和协商方式展开试探,所以要在理性对抗中寻找共识,同时捍卫说理的秩序感,以此实现说理。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