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2.1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28 12:31:28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2.1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体现数学抽象能力(重点)
2.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充要性,体现数学抽象能力(重点)
3.运用充要条件解决问题,体现数学运算能力(难点)
新课导入
在初中数学中,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那么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思考一下:这两个定理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这节课学习一下.
新课学习
分析下面的数学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勾股定理中p q(条件 结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充分条件;
我们设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为p,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为q,
在勾股定理中p q(结论 条件),“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是“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必要条件;
新课学习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那么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我们设三角形的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为p,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为q,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中q p(结论 条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必要条件;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中q p(条件 结论),“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是“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充分条件.
新课学习
充要条件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p q,且q p,那么称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 q.
举个例子
“三角形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与“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长的一半”都可以用定义直角三角形.
新课学习
1.我们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充要条件.p是q的充要条件也常常说成“①p成立当且仅当q成立”,或“②p与q等价”,也可以说③成p成立必须且只需q成立等.
拓展:充要条件的一些性质
2.当p是q充要条件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新课学习
各种关系判定的常用结论
p与q的关系 结论
p q,且q p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q ,且pq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q q,且q p,即pq p是q的充要条件/q是p的充要条件
pq,且qp p是q的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新课学习
例3:在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1)p:A B,q:A∩B=A;
因为命题“若A B,则A∩B=A”为真命题,并且,“若A∩B=A,则A B”也是真命题,
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新课学习
例3:在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2)p:a=b,q:|a|=|b|;
因为“a=b” “|a|=|b|”,但是“|a|=|b|”不能推出“a=b”,例如“|1|=|-1|”,而“1≠-1”,
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新课学习
例3:在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2)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不能推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且“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也不能推出“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所以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
新课学习
练一练:已知命题p:A={x|2a-1(1)若p是q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集合A={x|2a-1因为p是q的充分条件,所以A B ,
所以集合A可以分为A= 或A≠ 两种情况来讨论:
当A= 时,满足题意,此时2a-1≥3a-1,解得:a≤-2 ;
当A≠ 时,要使A B成立,则2a-1≥-1,3a+1≤4,2a-1<3a+1
解得:0≤a≤1
综上所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2] [0,1]
新课学习
(2)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p是q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假设存在实数a,使得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A=B,
则必有2a-1=-1,3a+1=4,所以a是无解的,
故不存在实数a,使得A=B,
即不存在实数a,使得A是B的充要条件.
新课学习
拓展:充要条件的证明思路
1.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证明充要条件时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分别证明.一般地,证明“p成立的充要条件为q”:
(1)证充分性,把q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p;
(2)证必要性,把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解题的关键是分清哪个是条件,哪个是结论,然后确定推出方向,至于先证明充分性还是先证明必要性则无硬性要求.
2.在证明过程中,若能保证每一步推理都有等价性( ),也可以直接证明充要性.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C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D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6≤a≤9
课堂总结
1.充要条件的概念
2.充要条件的性质
THANK YOU(共29张PPT)
1.2.1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概念,体现数学抽象能力(重点)
2.能够准确判断给定命题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体现逻辑推理能力(重点)
3.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解决问题,体现数学计算能力(难点)
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烧柴”是“会产生CO2”.
思考一下:烧柴与产生CO2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
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能否由“烧柴” 必然推出 “产生CO2”?
“烧柴”必然“产生CO2”,“烧柴推出产生CO2”
反过来,“产生CO2” 时一定是因为 “烧柴” 吗?
“产生CO2”未必因为“烧柴”
新课学习
分析一下下面的判定定理
定理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即如果四边形为菱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如果能确定四边形为菱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
而一旦某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不是菱形.即对角线互相垂直是菱形必有的性质.
新课学习
思考一下:试用分析定理1的方法分析定理2、定理3.
定理2: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能确定两个角是对顶角 ,那么 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而一旦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即两个角相等是两个角为对顶角必有的性质.
新课学习
思考一下:试用分析定理1的方法分析定理2、定理3.
定理3:若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如果能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而一旦两个三角形对应的角不完全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不全等.即对应角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必有的性质.
新课学习
必要条件的概念
一般地,当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旦q不成立,p一定也不成立,即q对于p的成立是必要的.
举个例子
初中学过的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即如果四边形为菱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为菱形”的必要条件.
新课学习
拓展:必要条件的一些探讨
1.判断q是否为p的必要条件,只需判断命题“若p,则q”是否为真,当且仅当“若p,则q”是真命题时,q是p的必要条件.
2.如果判断“若p,则q”的真假有困难,那么我们也可以转化为判断其等价命题“若q不成立,则p也不成立”的真假.
3.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
新课学习
例1:将下面的性质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用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
(1)平面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平面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可表述为“若平面多边形为四边形,则它的外角和为360°”,所以“外角和为360°”是“平面多边形为四边形”的必要条件.
新课学习
例1:将下面的性质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用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可表述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则这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所以“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的必要条件.
新课学习
分析一下下面的判定定理
定理4:若a>0,b>0,则ab>0.
如果满足了条件“a>0,b>0”,一定有结论“ab>0”.
但是,当ab>0时,a>0,b>0不一定成立,例如:由“a<0,b>0”,也可以判定ab>0.
实际上,定理4告诉我们:只要有“a>0,b>0”这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0”.
设a>0,b>0为p,ab>0为q,则有p q
新课学习
思考一下:试用分析定理4的方法分析定理5、定理6.
定理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当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也是成立的,
实际上,定理5告诉我们:只要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这个条件,就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果满足了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定有结论“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为p,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为q,则有p q
新课学习
思考一下:试用分析定理4的方法分析定理5、定理6.
定理6: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满足了条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去截其他两边,截得一个三角形”,一定有结论“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当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时,那么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也是成立的,
实际上,定理6告诉我们:只要有“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去截其他两边,截得一个三角形”这个条件,就可以判定“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设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去截其他两边,截得一个三角形为p,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为q,则有p q
新课学习
充分条件的概念
一般地,当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时,称p是q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旦p成立,足以保证q一定成立,即p对于q的成立是充分的.
对于真命题“若p,则q”,即p q时,称p是q的必要条件,也p称q是的充分条件.
新课学习
拓展:充分条件的一些探讨
1.判断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只需判断命题“若p,则q”是否为真,当且仅当“若p,则q”是否为真,当且仅当“若p,则q”是真命题时,p是q的充分条件.
2.如果“若p,则q”为假命题,那么由p推不出q,记作“p q”.此时,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3.充分条件是不唯一的.
新课学习
例2:用充分条件的语言表述下面的命题:
(1)若a=-b,则|a|=|b|;
“a=-b”是“|a|=|b|”的充分条件
(2)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C=BC;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是“AC=BC”的充分条件;
(3)当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ac<0”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充分条件.
课堂巩固
B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B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2
课堂总结
1.必要条件的概念
2.充分条件的概念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