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小测
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表是几种水果的pH值,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水果名称 西瓜 文旦 蜜桔 杨梅
pH值 5.5~6.5 4.5~5.5 4.0~5.0 2.5~3.5
A.西瓜 B.文旦 C.蜜桔 D.杨梅
2.小苏打和白醋、白醋和蛋壳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D.氮气
3.如图所示,锥形瓶中有物质甲,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乙加入锥形瓶中,若要使小气球鼓起,则下列组合中,能达成此目的的有( )
①甲:NaOH固体 乙:水 ②甲:CO2 乙:NaOH溶液 ③甲:生石灰 乙:水 ④甲:水 乙:浓硫酸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以上组合均不符合
4.下列是瓷器制作工艺流程,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制坯B.晒坯C.彩绘D.烧窑
5. 下列豆浆制作的主要流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冷水洗豆 B.磨豆制浆 C.过滤豆渣 D.烧柴煮浆
6.下列化学方程式客观存在且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是( )
A. B.
C. D.
7.蓝夹缬是绍兴千年印染工艺,手工打靛制造的染液,需要加入一种盐,提高染色的效果。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生石灰 B.氯化钠 C.酒精 D.熟石灰
8. 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于 1943年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在世界影响很大。 “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之一: 该反应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9.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固体一定是金属
C.CaCO3与BaCl2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能生成沉淀
D.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
10.向下表的甲物质中逐渐加入相应的乙物质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
序号 甲 乙
① HCl和H2SO4的混合酸 Ba(NO3)2溶液
② Cu和Zn 稀硫酸
③ 生锈的铁钉 稀盐酸
④ 澄清石灰水 CO2和HCl混合气体
⑤ 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 稀盐酸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③④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8分)
11.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为了给三种溶液重新贴上标签,某实验小组按两种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1)方案一:不用其它试剂进行鉴别。将三瓶无色溶液任意编号为A、B、C,各取少量进行实验,实验记录见表。请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现象
A+B 有气泡产生
A+C 有白色沉淀生成
(2)方案二:只选一种试剂进行鉴别。①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少量三种无色溶液;② (请完成实验步骤②。实验室提供的试剂有:紫色石蕊试液、CaCl2溶液、NaOH溶液);③观察现象;④得出结论。
12.学了酸的化学性质后,小嘉向学以稀盐酸为主题,绘制了“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若用Cu(OH)2实现过程②,会得到蓝色溶液。小嘉认为该溶液一定含有CuSO4,该溶液中可能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为验证该物质是否存在,你认为可以用以下哪些物质可用来进行实验验证 。
A.碳酸钠溶液 B.金属铜 C酚酞试液 D.氯化钡溶液 E.氧化铜粉床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2分)
13.小黎同学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特邀你协助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1)如图Ⅰ,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2)回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所发生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与(2)中的反应类似,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根据上面的实验,试归纳出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① ;② 。
(5)如图Ⅱ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 色为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检验 NaOH 是否变质
(1)思路分析:实质是检验 CO32-,选择的试剂能和CO32-反应产生明显现象,但不能和OH-反应产生同样的现象。
实验方案
试剂选择 现象 化学方程式
H+ 方案一:加入稀盐酸
Ca2+ (或Ba2+) 方案二:加入碱——
方案三:加入盐——氯化钡溶液
不用酚酞试液检验的原因是 。
15.有一包白色粉末,由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气体C的化学式是 。
(2)甲操作的名称为 。
(3)通过上述实验可推断,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填写化学式)
四、解答题(每题10分)
16.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10g稀盐酸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a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 。
(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 。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克。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100克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0 6.0 4.0 2.2 2.2
回答下列问题:
(1)钙片用于补“钙”。钙片中所含的钙是指 ;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2)10片钙片中所含碳酸钙的总质量为 克;
(3)计算该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解答】所给水果中pH都小于7,呈酸性,但杨梅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小苏打和蛋壳中均含有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
【解答】小苏打和白醋中的醋酸反应会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同样,蛋壳中的碳酸钙也会与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甲、乙物质混合后是否放热进行解答。【解答】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会收缩,故方案错误;
②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气球能够膨胀起来,装置内压强减小, 气球能够膨胀起来,故方案正确;
③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会收缩,故方案错误;
④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会收缩,故方案错误。
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制坯时,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晒坯时,只是其中的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彩绘时,只是泥胚表面颜色和条纹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烧窑时,泥土在高温下变成陶瓷,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冷水泡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磨豆制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过滤豆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柴煮浆,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A 、该反应的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错误;
C、氯化钾与硝酸钠混合后既没有沉淀产生、也没有气体和水生成,所以二者不能反应,错误;
D、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A、生石灰(CaO)是由Ca、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NaCl)是有金属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C、酒精(C2H6O)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Ca(OH)2]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不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之一:
NH4HCO3+NaCl(饱和)=NaHCO3+NH4Cl↓,结合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之一:NH4HCO3+NaCl(饱和)=NaHCO3+NH4Cl↓,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与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的离子,除了硫酸根离子外还有碳酸根离子、银离子。【解答】A、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氯化银也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说明该溶液中也可能有银离子,故A错误;
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说明此固体也可能是碳酸盐,故B错误;
C、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物质,不能与氯化钡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显碱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始环节没有气体或者沉淀产生,而后期有,说明开始有反应,但是无明显的现象,而后期会生成气体或者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①盐酸和稀硫酸混合物,与氯化钡溶液混合时,一开始就有硫酸钡沉淀生成,同样与第二个图中的信息加一会氯化钡溶液才生成不符,故①错误;
②铜锌合金和稀硫酸混合时,根据金属的活动性规律,其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物中一开始一定就有氢气生成,与第二个图中给予的气体,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有气体产生不符,故②错误;
③生铁的铁钉,与稀盐酸混合时,首先稀盐酸和铁锈反应,过一会多余的稀盐酸才和铁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符合图示的信息,故③正确;
④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和氯化氢的混合气,不会生成沉淀,故④错误;
⑤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加入稀盐酸,会先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钠,与图象符合,故⑤正确。
故选:B。
11.【答案】(1)
(2)分别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氢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将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2)碳酸钠属于盐,但其水溶液呈碱性。
【解答】(1)A与B有气泡产生,A与C有沉淀产生,可知A是碳酸钠,B是稀盐酸,C是氯化钡,A与B反应的方程式为:。
(2)盐酸呈酸性,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知可通过滴加紫色石蕊进行鉴别,变红的是盐酸,不变色的是氯化钡,变蓝的是碳酸钠。
盐酸和氯化钡不与氯化钙反应,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可知氯化钙不能鉴别盐酸和氯化钡。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没有现象,与氯化钡和碳酸钡都不反应,可知氢氧化钠不能鉴别三种溶液。
故答案为:分别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12.【答案】硫酸;AE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生成物进行分析,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选择;
【解答】稀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显蓝色;若稀硫酸没有反应完则溶液中溶质除硫酸铜还有硫酸(或H2SO4);
A、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用碳酸钠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符合题意;
B、 铜不与硫酸反应,无论溶液是否存在硫酸,都不会明显的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C、酚酞遇酸不变色,无论溶液是否存在硫酸,都不会明显的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D、硫酸、硫酸铜都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无论溶液是否存在硫酸,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E、硫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可用碳酸钠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E。
13.【答案】(1)溶液变蓝;溶液变蓝;溶液变红;溶液变红
(2)
(3)
(4)使指示剂变色;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5)无;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可知属于碱,碱能使指示剂变色。
(2)(3)(4)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要求碱可溶于水,该反应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
(5)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为无色。
【解答】(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属于碱,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酚酞变红。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3)根据(2)中方程式书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
(4)根据前面几个小题可知,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都能使指示剂变色和都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5)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盐和水,酚酞在中性条件下为无色,可知当酚酞变为无色,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方程式为:。
14.【答案】(1)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或;有白色沉淀产生;;有白色沉淀产生;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书写方程式时,反应物之间交换成分,盐不仅可以用氯化钡,也可以用氯化钙、硝酸钡或者硝酸钙。
【解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碱: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都可以,方程式为或,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
盐: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为,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酚酞进行检验。
15.【答案】(1)CO2
(2)过滤
(3)CaCO3、BaCl2、NaOH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有一包白色粉末,由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向白色粉末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则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向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产生无色气体C,碳酸钙难溶于水,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则白色沉淀A中只含有碳酸钙,没有硫酸钡,无色气体C是二氧化碳,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可能含有氯化钡和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都没有;向无色滤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得到白色沉淀D,二氧化碳不能和氯化钡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则无色溶液B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由分析可知,气体C是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
(2)甲操作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甲操作的名称为过滤。
(3)通过上述实验可推断,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BaCl2、NaOH。
16.【答案】钠离子和氯离子;16g;根据题意,由恰好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可以求出盐酸的质量分数。解: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g×5%=0.8g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解得x=7.3%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a点pH等于,为中性,可知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溶质只有氯化钠。
(2)由(1)可知,恰好完全反应的点为a点,直接从图中读出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即可。
(3)根据方程式计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注意方程式中代入的数据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解答】(1)根据题中图示:a点表示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因此a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或Na+、Cl-)。
(2)从图中可知,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等于7,此时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
17.【答案】A;7.8;解:由图可知,实验1、2、3这加入的稀盐酸均完全反应,即20g稀盐酸能够与2g碳酸钙完全反应设与2g碳酸钙完全反应的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x= x=1.46g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7.3%答: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元素是宏观概念,钙片中的钙指的是钙片中含钙化合物中的钙元素。
(2)由表中数据可知,加足量稀盐酸,最终剩余的固体为2.2g,为其他成分的质量,用钙片的总质量减去其他成分的质量即为碳酸钙的质量。
(3)第一次实验中稀盐酸加的最少,一定完全反应,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解答】(1)钙片中所含的钙是指物质的组成,应用元素来描述。
故答案为:A。
(2)由图可知,最终剩余的2.2g固体是钙片中的杂质,则10片钙片中所含碳酸钙的总质量=1g/片×10片 2.2g=7.8g。
故答案为:7.8。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