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探索网页数据呈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互联网数据编码与呈现”的入门课,承担“整体情境激活”与“原理初步感知”双重功能,为后续HTML标记语言、网页美化、性能优化及发布等课时奠定问题情境与概念基础。
本课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信息意识方面,通过计时赛、代码—浏览器对照实验,让学生第一次把“网页=数据包”形象化,体会编码、传输、解码全过程。计算思维方面,利用开发者工具观察“请求-响应”时间线,初步建立“抽象-分解-调试”的思维方式。信息社会责任方面,在对比快慢网页时,引导学生关注“加载慢”带来的能耗、流量与时间成本,树立绿色上网观念。认识到互联网公开共享精神,同时尊重他人服务器资源,不滥用请求。
与已学内容的关联:学生已具备“互联网基本服务”“网络传输过程(分层模型)”等知识,本课把抽象的分层数据具体到“浏览器如何呈现网页”场景,实现知识的情境化迁移。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完成文件保存与浏览器基本操作,也具备使用搜索引擎和在线协作平台的经验,然而他们虽然多次感受过网页加载缓慢带来的焦躁,却并不了解背后的技术原因。
面对“自己亲手做网页”这一新鲜任务,他们兴趣浓厚,尤其希望把校园生活精彩地展示给同伴与家长,游戏化、竞赛化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从发展路径看,这是学生从“网页使用者”迈向“网页设计者”的第一级台阶:先弄清网页如何呈现在自己眼前,再去学习如何让它跑得快、跑得好。
可能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浏览器开发者工具信息量大,容易迷失;用记事本编写代码时常漏掉尖括号或写错文件后缀名;小组合作中若角色分工不清,会导致效率低下。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学习、讨论等活动,能够正确理解万维网、浏览器等概念,能清晰准确地向同学等他人解释相关概念。
(2)通过分析浏览器工作原理,知道浏览器的工作过程,能够简要描述互联网信息呈现的主要过程,体会浏览器在网络数据传输呈现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学习、讨论等活动,能够解释超链接概念,体会网页非线性浏览带来的便利。
(4)通过学习、交流、对比分析等活动,探索网页文件的本质,尝试创建简单的网页文件,能够完成网页作品实现学校需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互联网信息呈现的主要过程,网页文件的本质。
教学难点:浏览器工作原理、网页文件的本质。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聚焦
播放往届科技节精彩瞬间或创新项目展示短片,营造科技氛围,引出本单元核心任务:设计制作科技节宣传网页。 思考:“如果你来策划这次科技节展示,你会如何向外界展示它的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网页宣传的重要性。 思考:大家有没有想过,网页是怎样呈现我们眼前的呢? 明确本课主题“探索网页数据呈现”,介绍本节课将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上,迈出制作网页的第一步。 观看视频,感受科技节的氛围与魅力,激发创作热情。 思考回答。 思考。 明确单元任务,成立小组初步分工。 视频 MP4、纸质/电子任务卡。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真实校园项目激活兴趣,将技术学习融入真实需求(科技节宣传),明确任务驱动,并通过角色分工促进合作学习。
环节二 探索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指定的科技节主题示例网页。示范使用浏览器“查看页面源代码”功能。 组织“议一议”:源代码中的哪些部分可能对应着网页上的标题、段落、图片?超链接在哪里? 引导全班分享,总结网页的本质是文本代码文件,浏览器的作用是解析这些代码并渲染成多彩页面。 访问示例网页,使用“查看页面源代码”功能,观察并讨论代码与浏览器中实际页面的对应关系。 小组讨论并记录观察结果。 小组代表分享发现,理解“网页=代码文件”的概念,体会浏览器作为“解释器”的作用。 浏览器、示例文件、小组观察记录单。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查看源代码和对比观察,破除网页制作的神秘感,初步建立代码与页面的对应关系,理解网页本质和浏览器的作用。
环节三 设计
展示网页内容传输呈现过程流程图,发布任务。 1. 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设计方案,包括请求数据、解析数据、呈现内容等步骤。 2. 依据流程图完善设计方案,绘制详细的网页数据传输和呈现流程图,明确每个步骤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头脑风暴。 组内快速分工。 梳理流程。 绘制图示,表达想法。 四色便签、A3 海报纸、范例海报、记号笔。
活动意图说明:把传输呈现流程转化为可视化设计任务,既锻炼逻辑思维又培养团队协作,为“实现”环节提供清晰蓝图。
环节四 实现
任务1:尝试使用记事本创建一个文本文件,输入一段宣传科技节的文本数据,以htm或html作为文件名后缀保存文档。用浏览器打开该文件,显示文件内容。 现场示范记事本写 HTML 的三步骤(命名-保存-打开)。 设置“共享盘”文件夹,命名规则示范一次。 巡视拍照,即时把优秀作品投影到大屏。 任务2:对比网页呈现效果,思考产生差异原因。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老师提供的网页文件分别用记事本和浏览器打开,对比效果。想一想,为什么在浏览器上看就是丰富多彩的、由多种媒体整合在一起的页面呢?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接收任务,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路径。 观看教师演示,尝试制作。 按照要求,提交文件。 学习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探讨以下问题: 为什么在记事本中看到的只是代码,而在浏览器中却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页面? 浏览器是如何解析这些代码,将网页元素正确呈现出来的? 网页中的多媒体元素(如图片、视频)是如何嵌入并正确显示的? 记事本、展示工具平台、投影。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亲手完成“设计—创建—保存—呈现”的闭环,体验创作的成就感,同时把个人成果汇入集体展示,强化分享文化。
环节五 拓展
提出问题:几乎每台计算机都装有浏览器,知道哪些浏览器比较好用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浏览器呢? 发布任务:请尝试使用不同的浏览器访问同一网页,记录各浏览器的加载速度、显示效果和资源占用情况。对比分析后,选择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浏览器,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说明选择理由。这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浏览器的性能差异,提升上网体验。 思考问题。 小组自主研究,撰写报告,说明选择浏览器的理由。 自主学习资料
活动意图说明:结合日常实际需求,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浏览器的性能差异,提升上网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