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生物的变异
---利用基因重组培育高产耐盐碱的海水稻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海水稻杂交实验,学习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总结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根据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概念,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基因重组的结果和意义。(科学思维)
3.利用基因重组,培育海水稻优良品种,结合方案可行性分析,认识到科学研究需理论推导与实践验证结合,培养“创新解决实际育种难题”的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资料1】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6‰盐度下培育出亩产超600公斤的品系,预计2020中国第一批耐盐碱水稻(即海水稻)就可以大范围种植。
假设 “海水稻”某高产性状(A)对低产(a)为显性,盐碱敏感(B)对耐盐碱(b)为显性。
(1)如果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研究小组利用纯合高产盐碱敏感品种和低产耐盐碱品种杂交,预计第几代会出现高产耐盐碱的优良品种?若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高产耐盐碱水稻需要怎么做?(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
任务1:基因重组的概念与类型
A
A
a
a
B
B
b
b
a
B
b
A
A
a
B
b
【学生活动1】在下图标注四分体时期基因的位置,以及减数分裂后产生配子的种类
杂交育种
自由组合:
1、图中等位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分布在_______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在分布在_________染色体上。
2、在育种过程中,水稻高产耐盐碱这一性状的出现,是因为AaBb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基因重新组合,产生的配子为: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
非同源
非等位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
AB Ab aB ab
A和a,B和b
A和B,A和b,a和B,a和b
同源
非同源
(2)研究小组在实际实验中发现,F2中水稻的四种表现型分别为 高产盐碱敏感:高产耐盐碱:低产盐碱敏感:低产耐盐碱=66:9:9:16,原因可能是什么?
任务1: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A
a
B
b
【学生活动2】标出连锁基因可能的位置,并写出配子种类以及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
配子:
自交后代:
染色体互换:
1、发生互换的两个基因是___________,他们是位于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基因;
2、哪两个基因重新组合到一起_____________,他们是位于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基因,这一过程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细胞发生互换后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若是一个生物体,只有少数细胞发生互换,产生配子的种类以及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源
A和b,a和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同源
等位
非等位
B和b,或者A和a
AB:Ab:aB:ab=1:1:1:1
AB、Ab、aB、ab(AB和ab的数量多于Ab和aB)
(2)研究小组在实际实验中发现,F2中水稻的四种表现型分别为 高产盐碱敏感:高产耐盐碱:低产盐碱敏感:低产耐盐碱=66:9:9:16,请同学根据这个结果算出F1:Aa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
A_B_ : A_bb : aaB_ : aabb=66 : 9 : 9 : 16
任务1: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
aabb=16%
ab=4/10
AB=4/10
Ab=aB=1/10
AB:ab:Ab:Ab=4:4:1:1
基因重组: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辨析:
1、基因型A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aB的精子结合成AaBb的受精卵属于基
因重组( )
2、杂合高茎水稻(Dd)自交,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属于基因重组
( )
×
×
(3)在水稻育种过程中,以上两种情况的F2均出现了高产盐碱敏感、高产耐盐碱、低产盐碱敏感、低产耐盐碱四种表现型,该过程中有没有新的基因出现?
任务2:基因重组的结果与意义
基因重组结果:不产生新基因,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性状组合
(4)为什么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生物的进化速度明显加快了?请用本节所学知识回答。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配子种类增加,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基因重组的意义
(1)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
基因组合多样化的子代。
(2)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3:基因重组在育种中的应用
【资料2】
在培育海水稻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甲品种水稻是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如高产、耐盐碱、抗倒伏等)的纯合品系,但不抗稻瘟病(基因型为 rr);乙品种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型为 RR),但无甲的其他优良性状。育种工作者的目标是培育出 “抗稻瘟病且保留甲所有优良性状的纯合水稻新品种”。(每对基因独立遗传)
(1)甲品系抗倒伏性状由基因A控制,请利用甲乙两个品系培育纯合的既抗倒伏又抗稻瘟病的水稻。
甲(AArr)× 乙(aaRR)→F (AaRr,杂合双优)→F 自交→F 筛选 A_R_表型→连续自交至无性状分离→获得 AARR 纯合品种
(2)育种工作者在对AaRr自交的过程中发现,甲品系的其他优良性状基因(如 B、C 等)也会与抗稻瘟病基因(R)自由组合,F 及后续自交后代中,抗稻瘟病植株可能携带甲优良性状的等位基因(如 Bb、Cc 等),需多代自交才能逐步筛选出优良性状纯合的个体,导致保留甲优良性状的效率低、周期长。请同学们设计杂交实验方案,培育出抗稻瘟病且保留甲所有优良性状的纯合水稻新品种。
将甲与乙杂交获得 F ,让 F 与甲回交产生 F ,从 F 中选取抗稻瘟病植株再次与甲回交,如此重复多代;待后代中甲的优良性状充分保留后,将选取的抗稻瘟病植株自交多代,每代均筛选抗稻瘟病植株,直至性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