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社会动荡、私学兴起),理解经济基础变革(铁器牛耕推广)推动上层建筑(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
认识百家争鸣是奴隶制瓦解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思想反映,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时空观念
在时间轴上定位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识别百家争鸣主要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的活动年代。
通过地图标注主要学派发源地(如儒家—鲁国、道家—楚国),理解思想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史料实证
运用《论语》《道德经》等原文选段、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马王堆帛书等图文史料,实证各学派核心主张。
通过分析“韦编三绝”“稷下学宫”等史事,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
解释百家争鸣中“争”的含义(学派辩论、观点碰撞),并分析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如战争频繁、秩序重建)。
评价各学派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如墨家“兼爱”的平等观 vs 法家专制集权),并强调其后世影响。
家国情怀
感悟孔子“有教无类”、孟子“大丈夫”精神等思想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
体会思想多元碰撞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开放包容、理性思辨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孔子、老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儒、墨、道、法、兵)主张及代表性人物;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难点:
抽象哲学概念(如“道”“仁”)的通俗化理解;
各学派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材料呈现:
图片: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两人作揖对话场景),配字幕:“春秋晚期,两位智者相遇!他们的思想为何影响千年?”
提问:
“如果穿越回春秋战国时期,你会选择追随哪位思想家?为什么?”
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初步表达对思想家的印象(如选择墨子因“兼爱”或孔子因重教育)。
教师引导:
“答案或许藏在今天的课堂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家争鸣’,揭秘古人的智慧大乱斗!”
(二) 新课讲授——【分层探究】
思想之源:时代背景与私学兴起
材料呈现:
图片:表现西周分封制崩溃→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突出“礼崩乐坏”“士人崛起”。
图文材料:稷下学宫复原图+简牍书写场景(引用课文“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
问题链:
问题1:战国时期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预期回答: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繁,旧制度瓦解,新制度确立。
问题2:为什么思想家能“百家争鸣”?
预期回答: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统治者需求人才(如稷下学宫)。
思想之星:主要学派主张与影响(创新活动:“学派代言人”角色扮演)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5组(儒、墨、道、法、兵),抽取“学派卡”(含核心主张、代表人物图片及影响关键词)。
活动步骤:
Step1:小组研读课文对应段落,整理关键词(如儒家“仁爱”、墨家“兼爱”),并谈谈该学派的影响(教师提供补充资料)。
道家:
材料一:老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经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材料二:《道德经》原文选段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都知道善是善,就有了恶。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倾斜,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
《道德经》第三章:“不推崇贤能,使百姓不争夺;不珍爱稀有货物,使百姓不偷盗;不显示可欲之物,使百姓心不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灵空虚,肚子吃饱,意志减弱,筋骨强壮。”
《道德经》第八十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远迁。”
材料三:庄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曾经担任蒙地的漆园吏。”
材料四:《庄子》原文选段
《庄子·逍遥游》:“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它变成一只鸟,名字叫鹏。”
《庄子·齐物论》:“天地和我一起生长,万物和我合为一体。”
材料五:道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汉初政策:“曹参接替萧何担任汉相国,做事没有改变,一切都遵循萧何的规定。他选择郡国中言语朴实、忠厚老实的人做官,对那些追求名声、言辞刻薄的官吏就斥退。”
《庄子》书中提及“天人合一”观念,如《庄子·大宗师》:“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儒家:
材料一:孔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祖先来自宋国。父亲叫叔梁纥,母亲是颜氏。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所以取名丘,字仲尼。他年轻时做过仓库管理员等小官,后来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
材料二:《论语》原文选段
《论语·颜渊》:“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待在它的位置,群星都围绕着它。”
《论语·八佾》:“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代,多么丰富啊!我赞同周朝的制度。’”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
《论语·为政》:“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材料三:孟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名叫轲,是邹国人。他跟随子思的学生学习。后来游历各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没有被采纳。”
材料四:《孟子》原文选段
《孟子·尽心下》:“百姓是最重要的,土神和谷神其次,君主是最轻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推行仁政的人,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
《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
材料五:荀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荀子名叫况,是赵国人。五十岁时到齐国游学,在齐襄王时代,成为最受尊敬的老师。”
材料六:《荀子》原文选段
《荀子·性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荀子·礼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类别的总纲。”
《荀子·王制》:“没有礼义就要混乱,没有法治就要偏斜。”
材料七:儒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董仲舒建议:“凡是不属于儒家六艺的学说,都应当禁止,不让它们与儒家同时发展。”
《史记·儒林列传》:“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传播他的学说,到了汉代,儒家经典被立为官学。”
墨家:
材料一:墨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防守战术,提倡节俭。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代,有人说在他之后。”
材料二:《墨子》原文选段
《墨子·兼爱上》:“如果让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护,国与国之间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之间不互相扰乱,盗贼就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墨子·非攻上》:“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窃桃子和李子,大家听到后都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到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
《墨子·尚贤上》:“所以古代圣王治理政事,把有德行的人排列出来,尊重贤能的人。即使是农民、工匠或市井中人,只要有才能就选拔他。”
《墨子·节用上》:“圣人治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利益可以加倍;扩大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利益可以加倍。这种加倍,不是从外部夺取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去掉没有用的花费,就足够加倍了。”
材料三:墨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韩非子·显学》中记载:“当代的显赫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庄子·天下》中记载:“墨子真心爱天下人,即使自己磨秃了头顶,走破了脚后跟,也要为天下人谋利。”
材料四:《墨子》中关于科技的内容选段
《墨子·经下》:“光线照到人,人站在阳光下,影子会形成。如果光线被小孔阻挡,影子会倒立。”
《墨子·经上》:“力是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法家:
材料一:李悝的生平记载
《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李悝整理各国的法律,编写了《法经》六篇,认为君主的政治最紧急的是处理盗贼问题。”
材料二:商鞅的生平记载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是卫国国君的旁支子孙,名叫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是姬姓。后来在秦国实行变法,主张改变古法来便利国家。”
材料三:《商君书》原文选段
《商君书·更法》:“商鞅说:‘治理世界不只是一种方法,便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
《商君书·垦令》:“重视农业,抑制商业,那么国家就会富裕。”
《商君书·赏刑》:“建立明确的奖赏和刑罚,使百姓知道努力耕种和作战就能得到荣誉和利益。”
材料四:韩非的生平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喜欢刑名法术的学问,但他的思想根本来源于黄帝和老子。他痛恨国家不努力修明法制,于是观察过去成功失败的变化,写了《孤愤》、《五蠹》等文章。”
材料五:《韩非子》原文选段
《韩非子·定法》:“君主统治国家,没有法就会混乱,守着法而不改变就会衰败。”
《韩非子·难势》:“权势是君主制衡臣下的工具。”
《韩非子·五蠹》:“所以英明君主的国家,没有书本的文字,用法律作为教育;没有古代圣王的话语,用官吏作为老师。”
材料六:法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采用商鞅的法令,统一度量衡,实行严厉的法律。”
《汉书·元帝纪》中记载汉元帝说:“我们汉家制度,本来是霸道和王道混杂使用。”
《盐铁论·刑德》中记载:“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就像马需要辔头一样。”
兵家:
材料一:孙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孙子名叫武,是齐国人。他凭借兵法去见吴王阖庐。阖庐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
材料二:《孙子兵法》原文选段
《孙子兵法·谋攻篇》:“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孙子兵法·谋攻篇》:“不通过战斗就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策略。”
《孙子兵法·虚实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孙子兵法·作战篇》:“用兵打仗,贵在速胜,不宜久拖。”
材料三:孙膑的生平记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在魏国做事,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但他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召来。”
材料四:《孙膑兵法》原文选段
《孙膑兵法·威王问》:“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孙膑兵法·势备》:“善于用兵的人,能利用形势,就像转动圆石从高山上滚下一样。”
《孙膑兵法·篡卒》:“作战时,要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攻击敌人的虚弱之处。”
材料五:吴起的生平记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用兵打仗。他曾经为鲁国、魏国和楚国服务。”
材料六:《吴子兵法》原文选段
《吴子兵法·治兵》:“如果法令不明确,赏罚不守信,即使有百万军队,也没有什么用处。”
《吴子兵法·励士》:“将军要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样士兵才会愿意拼命。”
《吴子兵法·论将》:“用兵的关键在于治理好军队,治理好军队的关键在于严明法令。”
材料七:兵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兵家是古代专门研究军事的学派,起源于司马穰苴、孙子等人。”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自从孙子、吴起以来,兵家著作繁多,都讲究战略和谋略。”
Step2:每组派1名“代言人”上台,用1分钟演讲“推销”自家思想,并强调其历史影响。
各学派主张与影响预期回答:
道家:
主张:老子“道”(万物规律)、“无为而治”“对立转化”(如祸福相依);庄子精神自由。
影响:奠基中国哲学(如玄学、道教);“顺应自然”思想影响环保理念;“以柔克刚”用于处世策略。
儒家:
主张:孔子核心“仁”(爱人)和“礼”(德政)、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
影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影响古代政治、教育(如科举制)、道德规范(如孝道);对东亚文化圈有深远影响。
墨家:
主张: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影响:科技贡献(《墨子》中的力学、光学研究推动古代科学);军事防御技术影响后世;平等思想启发近代改革。
法家:
主张:韩非“法治”“集权”,反对空谈。
影响:推动秦朝统一,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基础;后世王朝借鉴法制思想(如汉唐律法)。
兵家:
主张:孙武《孙子兵法》强调战略、谋略。
影响:成为军事理论经典,广泛应用于古今中外战争;影响商业、体育竞争策略。
思想之辩:百家争鸣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呈现:
辩论场景还原图:稷下学宫学者激辩
史料对比:孟子“民贵君轻” vs 韩非“君主威势”。
问题讨论:
问题1:如果孟子遇到韩非,他们会为什么问题争吵?
预期回答:治国应以德(仁政)还是以法(法治)。
问题2:辩论是否等于对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预期回答:
1.辩论促进思想融合(如荀子融合儒法);
2.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3.总体影响是推动思想文化繁荣,成为古代第一次思想高峰,为后世文化奠基(如汉初黄老之学、宋明理学吸收各家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辩论,培养多角度分析能力,强化影响的理解。
(三) 课堂总结与升华——【思维导图共建】
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回顾,用关键词串联:
社会动荡 → 私学兴起 →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 思想碰撞 → 文化繁荣→ 影响后世
升华提问:
“百家争鸣对今天有何启示?”
预期回答:
思想多元促进创新(如科技发展需交流);
古代智慧的现实应用(如孔子因材施教用于教育、老子顺应自然用于环保);
培养开放包容态度。
教师结语:
“两千年前的思想火花,至今仍在照亮我们!愿同学们像古人一样,敢于思考,勇于表达!”
四、布置作业
基础题(必做):
完成课文P42课后活动第1题(分析孔子言论的学习意义),并补充:“老子‘对立转化’思想(如祸福相依)在生活中如何运用?举例说明。”
简要分析墨家科技贡献对后世的影响(参考课文《墨子》内容)。
实践题(选做,二选一):
选项A:绘制“百家争鸣”主题手抄报,需包含至少3个学派的核心主张、代表人物漫画像及其影响。
选项B:小组录制短视频(3分钟内),模拟“稷下学宫辩论会”,就“如何建设和谐班级”展开学派观点交锋,并结尾总结各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五、板书设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背景:
政治:周室衰微 → 礼崩乐坏
经济:铁器牛耕 → 井田制瓦解
文化:私学兴起 → 士阶层活跃(如稷下学宫)
二、主要学派及影响:
儒家:仁、礼、德治(孔子/孟子) → 封建正统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老子/庄子) → 汉初政策
墨家:兼爱、非攻(墨子) → 科技军事
法家:法治、集权(韩非子) → 秦统一基础
兵家:谋略制胜(孙武) → 军事理论
三、特点:
争鸣碰撞 → 取长补短
四、总体影响:
思想文化高峰 → 奠定后世基础(共22张PPT)
如果穿越回春秋战国时期,你会选择追随哪位思想家?为什么?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
“春秋晚期,两位智者相遇!他们的思想为何影响千年?”
示例:选择追随孔子,因为他的儒家思想强调教育、仁爱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人修养与道德实践,有助于促进和谐与进步。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思想文化的繁荣与碰撞
百家争鸣
思想之源流:社会剧变与私学兴起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思想之争鸣:学派辩论与思想融合
思想之回响:总结传承与当代启示
目
录
思想之源流:社会剧变与私学兴起
1.时代背景
阅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礼崩乐坏。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私学兴起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思想家能“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复原图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士阶层活跃,统治者需求人才,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文化)
思想之源流:社会剧变与私学兴起
稷(jì)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
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1、主要学派主张与影响
兵
自选一个学派(儒、墨、道、法、兵)进行讨论,然后请每个学派的代言人向全班“推销”你们学派的核心主张并强调其历史影响?
道
儒
墨
法
自主阅读材料(导学案提供)
材料一:老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经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材料二:《道德经》原文选段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都知道善是善,就有了恶。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倾斜,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
《道德经》第三章:“不推崇贤能,使百姓不争夺;不珍爱稀有货物,使百姓不偷盗;不显示可欲之物,使百姓心不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灵空虚,肚子吃饱,意志减弱,筋骨强壮。”
《道德经》第八十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远迁。”
材料三:庄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曾经担任蒙地的漆园吏。”
材料四:《庄子》原文选段
《庄子·逍遥游》:“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它变成一只鸟,名字叫鹏。”
《庄子·齐物论》:“天地和我一起生长,万物和我合为一体。”
材料五:道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汉初政策:“曹参接替萧何担任汉相国,做事没有改变,一切都遵循萧何的规定。他选择郡国中言语朴实、忠厚老实的人做官,对那些追求名声、言辞刻薄的官吏就斥退。”
《庄子》书中提及“天人合一”观念,如《庄子·大宗师》:“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2.道家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 《道德经》 ),是道家的经典。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思想中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与转化,以及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有《庄子》一书。
他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道家曾指导西汉初年的黄老政治,促进经济恢复;渗透于传统文化艺术,强调天人合一;同时奠基中国哲学,为道教宗教形态奠定基础。至近现代,“顺应自然”思想影响环保理念,“以柔克刚”用于处世策略。道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永恒价值,并成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思想的重要贡献。
自主阅读材料(导学案提供)
材料一:孔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祖先来自宋国。父亲叫叔梁纥,母亲是颜氏。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所以取名丘,字仲尼。他年轻时做过仓库管理员等小官,后来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
材料二:《论语》原文选段
《论语·颜渊》:“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待在它的位置,群星都围绕着它。”
《论语·八佾》:“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代,多么丰富啊!我赞同周朝的制度。’”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
《论语·为政》:“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材料三:孟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名叫轲,是邹国人。他跟随子思的学生学习。后来游历各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没有被采纳。”
材料四:《孟子》原文选段
《孟子·尽心下》:“百姓是最重要的,土神和谷神其次,君主是最轻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推行仁政的人,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
《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
材料五:荀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荀子名叫况,是赵国人。五十岁时到齐国游学,在齐襄王时代,成为最受尊敬的老师。”
材料六:《荀子》原文选段
《荀子·性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荀子·礼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类别的总纲。”
《荀子·王制》:“没有礼义就要混乱,没有法治就要偏斜。”
材料七:儒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董仲舒建议:“凡是不属于儒家六艺的学说,都应当禁止,不让它们与儒家同时发展。”
《史记·儒林列传》:“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传播他的学说,到了汉代,儒家经典被立为官学。”
2.儒家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年轻时做过小吏,中年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晚年从事教育和整理典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教育家:
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注重德育和文化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家: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2.儒家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Zǐyú),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他的学说集中在《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主张性恶论。他的学说集中在《荀子》,是儒家的经典。
他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塑造了科举制度、教育体系及忠孝观念,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现代以来,其价值观仍渗透于东亚文化圈的家庭伦理、教育重视及社会道德建设中,体现了中华文明注重人伦秩序与集体责任的持久遗产。
自主阅读材料(导学案提供)
材料一:墨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防守战术,提倡节俭。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代,有人说在他之后。”
材料二:《墨子》原文选段
《墨子·兼爱上》:“如果让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护,国与国之间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之间不互相扰乱,盗贼就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墨子·非攻上》:“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窃桃子和李子,大家听到后都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到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
《墨子·尚贤上》:“所以古代圣王治理政事,把有德行的人排列出来,尊重贤能的人。即使是农民、工匠或市井中人,只要有才能就选拔他。”
《墨子·节用上》:“圣人治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利益可以加倍;扩大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利益可以加倍。这种加倍,不是从外部夺取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去掉没有用的花费,就足够加倍了。”
材料三:墨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韩非子·显学》中记载:“当代的显赫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庄子·天下》中记载:“墨子真心爱天下人,即使自己磨秃了头顶,走破了脚后跟,也要为天下人谋利。”
材料四:《墨子》中关于科技的内容选段
《墨子·经下》:“光线照到人,人站在阳光下,影子会形成。如果光线被小孔阻挡,影子会倒立。”
《墨子·经上》:“力是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3.墨家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墨子》,是墨家的经典。
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尚贤”、“节俭”
墨家思想作为显学之一,虽未成为主流,但是《墨子》中对力学和光学等的研究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其军事防御技术对我国后世的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平等观念还启发了近代改革,展现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自主阅读材料(导学案提供)
材料一:李悝的生平记载
《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李悝整理各国的法律,编写了《法经》六篇,认为君主的政治最紧急的是处理盗贼问题。”
材料二:商鞅的生平记载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是卫国国君的旁支子孙,名叫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是姬姓。后来在秦国实行变法,主张改变古法来便利国家。”
材料三:《商君书》原文选段
《商君书·更法》:“商鞅说:‘治理世界不只是一种方法,便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
《商君书·垦令》:“重视农业,抑制商业,那么国家就会富裕。”
《商君书·赏刑》:“建立明确的奖赏和刑罚,使百姓知道努力耕种和作战就能得到荣誉和利益。”
材料四:韩非的生平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喜欢刑名法术的学问,但他的思想根本来源于黄帝和老子。他痛恨国家不努力修明法制,于是观察过去成功失败的变化,写了《孤愤》、《五蠹》等文章。”
材料五:《韩非子》原文选段
《韩非子·定法》:“君主统治国家,没有法就会混乱,守着法而不改变就会衰败。”
《韩非子·难势》:“权势是君主制衡臣下的工具。”
《韩非子·五蠹》:“所以英明君主的国家,没有书本的文字,用法律作为教育;没有古代圣王的话语,用官吏作为老师。”
材料六:法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采用商鞅的法令,统一度量衡,实行严厉的法律。”
《汉书·元帝纪》中记载汉元帝说:“我们汉家制度,本来是霸道和王道混杂使用。”
《盐铁论·刑德》中记载:“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就像马需要辔头一样。”
4.法家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李悝
李悝,战国时期魏国人,法家学派的奠基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法经》中,为后世法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悝通过制定成文法典和推行变法,强调法治和富国强兵,对法家学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商鞅
商鞅,也称“卫鞅”,战国时期卫国人,是法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在秦国实施著名的商鞅变法,强调法治、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其思想与实践记录在《商君书》中,是法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之一。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早期法家思想,强调“法” 、“术” 、“势” 的结合,其思想集中体现在《韩非子》一书中。
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其助力秦朝统一并奠定专制统治基础,后世王朝借鉴法制思想,形成“外儒内法”模式(如汉唐律法);现代其思想仍然影响法治建设与东亚管理,但需批判继承,强调与当代民主法治的本质区别。
自主阅读材料(导学案提供)
材料一:孙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孙子名叫武,是齐国人。他凭借兵法去见吴王阖庐。阖庐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
材料二:《孙子兵法》原文选段
《孙子兵法·谋攻篇》:“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孙子兵法·谋攻篇》:“不通过战斗就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策略。”
《孙子兵法·虚实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孙子兵法·作战篇》:“用兵打仗,贵在速胜,不宜久拖。”
材料三:孙膑的生平记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在魏国做事,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但他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召来。”
材料四:《孙膑兵法》原文选段
《孙膑兵法·威王问》:“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孙膑兵法·势备》:“善于用兵的人,能利用形势,就像转动圆石从高山上滚下一样。”
《孙膑兵法·篡卒》:“作战时,要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攻击敌人的虚弱之处。”
材料五:吴起的生平记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用兵打仗。他曾经为鲁国、魏国和楚国服务。”
材料六:《吴子兵法》原文选段
《吴子兵法·治兵》:“如果法令不明确,赏罚不守信,即使有百万军队,也没有什么用处。”
《吴子兵法·励士》:“将军要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样士兵才会愿意拼命。”
《吴子兵法·论将》:“用兵的关键在于治理好军队,治理好军队的关键在于严明法令。”
材料七:兵家思想的历史记载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兵家是古代专门研究军事的学派,起源于司马穰苴、孙子等人。”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自从孙子、吴起以来,兵家著作繁多,都讲究战略和谋略。”
5.兵家
思想之谱系:学派主张与历史影响
孙武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是兵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孙子兵法》,是兵家的经典。
他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求将领灵活用兵、注重谋略,反对盲目进攻和浪费兵力。他还提出要选贤任能指挥军队,主张统一号令和随机应变,并批判鲁莽轻敌的军事行动,提倡节俭用兵以保存实力。
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是兵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灵活用兵,强调“势”的重要性,善于避实击虚,以智取胜。他的学说集中在《孙膑兵法》,是兵家的重要经典。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兵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严明军纪,重视赏罚,强调与士卒同甘共苦,以法治军取胜。他的学说集中在《吴子兵法》,是兵家的重要经典。
吴起
兵家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军事思想流派,强调战略谋略与战争艺术,奠定了中国军事理论基石,影响历代战争与治国方略;现代其思想广泛应用于军事教育、商业管理及国际策略中,但需结合科技与人文精神批判继承。
思想之争鸣:学派辩论与思想融合
1.学派辩论
如果孟子遇到韩非,他们会为什么问题争吵?
“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治国方略:仁政 vs 法治
那么辩论是否等于对立?
辩论促进思想融合(如荀子融合儒法)
孟子
韩非子
思想之争鸣:学派辩论与思想融合
2.思想浪潮
孟韩辩论小剧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稷下学宫》韦辛夷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
思想之回响:总结传承与当代启示
回顾所学知识,并思考百家争鸣对今天有何启示?
背景:
学派:
影响:
百家争鸣启示我们,思想的多元碰撞与自由辩论是推动社会创新和文明进步的基石,提醒今天应包容异见、鼓励争鸣,避免思维僵化。
百家争鸣
思想之源流
思想之谱系
儒家:仁、礼、德治(孔子/孟子) → 封建正统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老子/庄子) → 汉初政策
墨家:兼爱、非攻(墨子) → 科技军事
法家:法治、集权(韩非子) → 秦统一基础
兵家:谋略制胜(孙武) → 军事理论
思想之争鸣
焦点:
仁政 vs 法治(孟子 vs 韩非子)
结果:
争鸣促融合 → 思想高峰
影响:
奠定中华文明根基
启示:包容多元,鼓励创新
政治:周室衰微 → 礼崩乐坏
经济:铁器牛耕 → 井田制瓦解
文化:私学兴起 → 士阶层活跃(如稷下学宫)
思想之回响
春秋礼崩乐坏,私学兴起士人活跃;战国百家争鸣,儒道墨法思想交锋;秦统六国法家独尊,但文化遗产深远。时代变革,思想创新是根本。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探讨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墨、道、法等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与争论,认识到这一思想繁荣局面如何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文化创新,为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节课我们将聚焦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深入了解天文历法、医学、甲骨文、青铜器以及《诗经》等成就,探索这些科技文化发展如何反映并塑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