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小清点员》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小小清点员》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本节课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数与代数” 领域中的 “数与运算” 主题。课标在第一学段(1-3年级)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本节课正是这一要求最直接的、最前置的体现,通过多种方式的数数,特别是按群计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用加法算式记录的过程中,巩固运算能力,并为乘法的运算能力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模型。利用整齐排列的甜品图,帮助学生形成对“行”和“列”的直观感知,数线的引入也进一步强化了几何直观。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乘法初步认识”的预备课。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加法”计数基础上,初步感受“几个几” 的模型,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好铺垫。以“小小清点员”在“甜甜屋”清点甜品的生活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教材明确展示了四种计数策略: 逐一点数、按群计数让学生体会“数得快”的便捷性。按行计数这是对物体进行阵列化的观察。要求学生将数数的过程用加法算式记录下来。这是将具体操作抽象为数学符号的关键一步。从而自然产生对更简便算法的内心需求,为引出“乘法”做足了铺垫。引入数线,借助数线这种直观模型来数数和记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理解累加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100以内的数数和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计算,同时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甜甜屋”这样的生活化情境非常感兴趣,愿意动手操作和表达。教学中应提供丰富的实物、图片模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和表达。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数糖果的活动,掌握数物体个数的不同数法,会用同数连加的算式表示数数的过程。 2.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培养应用意识。 3.体验同数连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价值,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中物体的数量,并能列出两道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养成有序观察事物,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糖吗? 那你们去过甜甜屋吗? 甜甜屋里有什么呢? 小明的奶奶开了一家甜甜屋,小明今天到奶奶的甜甜屋帮忙清点甜品。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学生:有甜品,有糖果……) 回忆生活经验,激发兴趣,积极参与话题。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切入课题,为后续数学活动营造轻松、真实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 探究一:用不同方法数物体的数量。 师:看!小明拿出了其中一盒糖果,开始清点。大家猜一猜这堆糖果一共有多少块?数一数,看你猜得对不对。 教学时,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学生20块糖(也用其他东西来代替),让学生先估计大约有多少块,再自己动手数一数。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师:同学们的数法各式各样,看来不仅能1个1个地数,还能几个几个地数。比较这几种数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数完后,学生可能会发现:每次数的个数少,数的次数就多;每次数的个数多,数的次数就少,虽然有不同的数法,但最后结果都一样。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数一数,集体展示交流。 学生1:1块1块地数:1,2,3,4,5… 学生:2 块2块地数:2,4,6,8… 学生:5块5块地数:5,10,15… 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数糖果,鼓励多样化的数数策略。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数的多样性,发展数感和策略意识,理解“总数不变”的守恒观念。
探究二:数方阵中物体的数量的方法。 1.【课件出示】 师:刚刚数糖果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排列整齐的糖果,你想怎么数?说一说,数一数。 左图:横着数,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 右图:竖着数,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 2.用算式记录数的结果。 师:我们接着来研究这3幅图,思考一下能不能用算式表示呢? 汇报: 上图我们可以一行一行数,每行有5颗,一共有3行,列式为:5+5+5=15。还可以一列一列数,每列有3颗,一共有5列, 列式为:3+3+3+3+3=15。 左下图我们可以一行一行数,每行有6颗,一共有4行。 列式为:6+6+6+6=24。 右下图我们可以从上往下数,第一层有6瓶,第二层有4瓶,第三层有6瓶,第四层有6瓶,第5层有6瓶,第6层有6瓶。 列式为:6+4+6+6+6+6=34。 师:大家说说数这2幅图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 数方阵中物体的数量的方法: ①横着数,先数出每行有几个,再数有多少行,有多少行就表示多少个几相加; ②竖着数,先数出每列有几个,再数出有多少列,有多少列就表示多少个几相加。 4.借助数线,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相加。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数方阵中物体的数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种数数的方法——借助数线数。 填空如下: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4+4+4+4+4+4+4+4+4+4=48 学生自己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汇报交流。 (1)四人一组,交流讨论,数一数。 (2)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交流。 生:每盘有4个蛋糕,有12盘,正好要画12个箭头并标上“+4”,依次相加就可以了。 生:每盘4个小蛋糕,一共有12盘,所以数线上依次增加4,就得到12个4相加的结果。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初步渗透乘法意义,为后续学习乘法做准备。 借助直观模型(数线)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变式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发现了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有的算式确实很长,下节课我们会学到更简单的方式。 生1:都是连加算式,加数都是一样的。 生2:观察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也不同,但结果相同。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初步的代数思维,体会数学的简洁与统一。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 。 2. (1)横着看,每行有______个格子,有____行,一共有______个格子。 (2)竖着看,每列有_____个格子,有____列,一共有_____个格子。 3.梅花鹿每次跳_____格,跳了____次, 一共跳了____ 格。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教室有多长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有___个字。 2.小青蛙每次跳____格,跳了____次,一共跳了____格。 3.有多少个西红柿? 4. 用O摆一摆,表示3+3+3+3=12。(画出两种不同的摆法)
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通过创设“数糖块”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课前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材料,可以是糖果,也可以用圆片来代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中物体的数量。 2. 不足与改进: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充分关注到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不够及时和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