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6 12: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意译、翻译这篇文言文。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情感教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论证结构的把握。
【解决措施】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自主学习】
师:
出示以下练习: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七里之郭
古义:
今义:
(2)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3)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
今义:
2.比较下列两句话的不同,品析其妙处。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城高也,池深也,兵革坚利也,米粟多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通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文中哪一句话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请在本文末段找出三对反义词。
5.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生:1.1、2、3、4题由四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第5题指名学生口头作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
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3.另外四名学生到黑板批改。
4.班级内集体讲评,强调易错点,并出示正确答案。
(明确:练习答案:
1.(1)古义:外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义:姓氏
(2)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3)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4)古义:限制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
2.第(1)句运用双重否定排比句,加强肯定的效果,突出了全段的中心意思——“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比第(2)句更有气势,更具有说服力。
3.(1)译: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2)译:实行仁政的君王可以获得很多帮助,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会获得很少的帮助。
4.(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与失、多与寡、顺与畔。
5.(1)轲
战国
儒家(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
(学法指导:积累)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 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介绍孟子的有关知识,拓展孟子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投放)
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生:1.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

2.看资料,画要点,争取在短时间内记住要点。
3.各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讨论应如何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法指导:激情导入,有的放矢)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在学生讨论,质疑、解疑的基础上教师检查并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出示练习题: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指出加点词的古今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3.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2)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3)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生: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预测:本文读来琅琅上口,好理解,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
1.认真听读课文并批注老师的朗读指导。
2.生自由朗读、齐读。
3.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师明确答案:
1.“畔”通“叛”,背叛
2.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成员。
池,古义:护城河。今指池塘。
3.(1)凭

(2)的
代词,它(3)有利
锐利
4.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师:朗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是 ? (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生:学生展示学习的心得。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展示)
【拓展延伸】
师: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生: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以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学法指导: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一课一得,学有所获,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感悟体验等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