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6: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课外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打开另一扇窗户
①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yōu yù(犹豫 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男孩子悲伤不已。
②“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丽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③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④“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⑤“但大家都笑我啊(a ya wa na)。”小男孩深感委屈。
⑥“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⑦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zhèn zhèng)。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
⑧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⑨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用“√”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2.用“_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3.小男孩先在窗子边看到 ,心情是 ,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在另一扇窗户旁看见了 ,他的心情是 。
4.老师对小男孩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下列选项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老师是说小男孩开错了窗户,应该开另一扇。
B.老师告诉小男孩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错了,不应该只看到自己不如人的一面,有时让自己自卑的一面也许正是自己的最大优点。
5.生活中你有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愁闷苦恼的时候吗?谈一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6.从不同角度提两个问题。
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文章第②段有承上启下作用。( )
(2)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 )
8.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阅读《甜甜的祭灶果》,回答问题。
甜甜的祭灶果
徐 鲁
①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骑着“灶马”到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每户的善恶举动。玉皇大帝就根据灶王爷的讲述,来决定每家每户来年的福祸与凶吉。所以,为了求得来年一家人都能够平平安安、少灾免祸,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家家都要多多供奉一些祭灶果,尤其要多准备一些甜果,好让灶王爷的嘴变得甜一些,在玉皇大帝那里多说几句好话呢。
②甜甜的祭灶果,给我们苦涩而寂寞的童年留下了甜蜜的记忆。
③记得爷爷在世时,他的炕头柜里总有个草编的、带盖儿的、四四方方的“饽饽(bō bo)盒”。送走灶王爷之后,祭灶果便收进了他的四方盒子里。当年爷爷分祭灶果给我们吃的情景,给我留下的记忆是长远而清晰的。
④那些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有麦芽糖、花生糖和芝麻糕,还有切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枣糕、糖冬瓜、山楂片、苹果条和柿子饼。在我们那一茬(chá)孙子孙女辈里,爷爷是最疼爱我这个长孙的,所以,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都最多。
⑤不过,一年里也就这么一次。我总是舍不得一口气就把它们全吃光,便悄悄地藏到只有我一个人才知道的地方,好慢慢地享用。等到这些祭灶果终于吃完的时候,新年差不多也就到了。
⑥除了供奉祭灶果,我记得我们家每年祭灶时,还要在灶边贴上一张发了黄的灶马画儿。那匹“灶马”,当然就是灶王爷的“坐骑”了。
⑦每年祭完灶后,爷爷就会小心地把那张画儿揭下来,放进他房间里的那个黑红色的大木箱子里。如今,这张灶马画儿早已不在人间了。如果能留下来,我想,它不仅可以做我这篇散文的插图,兴许还另有点儿古董价值呢。
⑧长大后才知道,祭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古老的风俗。灶王爷,又称灶君、灶神或灶菩萨,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个神灵,因为他能“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所以家家都很敬畏和尊重他。据说,如果有谁被他在玉皇大帝那儿“告发”了,大错会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日。多厉害哪!
⑨在我的家乡,祭灶神的供品也不限于灶果。有钱的人家还可以用蒸熟的猪头、煎好的全鱼或烤熟的整鸡。贫穷的人家也可以只用一碗清水作为贡品。就像那时候爷爷教给我们的一首童谣所唱的那样:“灶王爷,本姓张,一碗清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吃关东糖。”
⑩说灶王爷姓张,也是长大后才明白的。有的风俗志里还说他“状若美女”。留在我印象中的灶王爷,其实是个挺家常的神。单就他愿意一年四季居留在寻常人家这一点,就可看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如今,每家每户早已用煤气灶台代替了传统的柴灶锅台,恐怕灶王爷早就无处安身了。实际上,祭灶这个风俗现在也很少见到了。至于祭灶果,如今几乎没有哪个小孩子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他们大概也从来没有见过灶马画儿。他们知道得更多的是各种奶糖、果脯和巧克力。这实在是非常可惜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很自豪,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生活在乡村的人,懂得了一种古老而朴素的风俗叫作“祭灶”。我也常常回味我们小时候的一种甜蜜的记忆,它来自那五颜六色的“祭灶果”。至于将来的孩子们,还能不能知道什么叫祭灶,什么是灶王爷和祭灶果,恐怕就很难说了。
长大以后,我还渐渐体会到,祭灶这种民间习俗里,其实还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感恩的意味。我相信,怀有这种感觉和感情的人,肯定不只我一个。诗人邵燕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所表达的正是“灶马”引发的一种怀念的心情:
再也听不见灶马的叫声了吗
我奇怪我为什么这么想听灶马叫
是不是我真的不能忘情
那烟熏的墙,昏黑的灯
只是因为掀开盖帘的时候
有一种扑鼻的热气腾腾
揭开盖帘的是亲人粗糙的手
那时候灶马被嘘得叫了几声
贫穷和温饱,灯光和人影
还有饭菜香,混合着灶马的叫声……
(选自《爸爸的田野》,同心出版社,2015年第3次印刷)
10.灶王爷用什么方式到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每户的善恶举动?( )
A.飞上天庭去 B.农民送上天
C.骑着“灶马”去 D.揭下“灶马”去
11.为什么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家家都要多多供奉一些祭灶果?( )
A.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B.求来年一家人能平安少灾免祸
C.当地人们的习俗,百姓求安心 D.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12.为什么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都最多?( )
A.因为“我”不舍得一口气吃完。 B.“我”把祭灶果藏起来分给大家。
C.因为爷爷最疼爱“我”这个长孙。 D.爷爷教我们童谣,“我”最会唱。
13.如今的小孩子大概从未见过灶马画儿,知道得更多的可能是什么?( )
A.五颜六色的“祭灶果” B.什么是灶王爷和祭灶果
C.灶王爷姓张,“状若美女” D.各种奶糖、果脯和巧克力
14.关于灶王爷、祭灶神,下列哪个说法与文章不符?( )
A.家乡祭灶神的供品仅限于祭灶果。 B.灶王爷,又称灶君、灶神或灶菩萨。
C.祭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古老风俗。 D.灶王爷愿意一年四季居留在寻常人家。
15.第2自然段:“甜甜的祭灶果,给我们苦涩而寂寞的童年留下了甜蜜的记忆”,请简要列举文中三个和祭灶果留下“甜蜜记忆”相关的事例。
16.请你从写法、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等角度针对文章最后一段话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答。
提问角度 我的问题 我的解答
课外阅读。
种植春天
①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格冷酷。他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他十分渴望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②这时,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③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当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④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坟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⑤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农夫接纳了她,善待了她,埋葬了她,于是也便得到了回报。
⑥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
⑦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⑧原来,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出来,等待我们用爱把冰棱百丈变为繁花万朵。
⑨也许,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17.阅读短文,用“__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18.对待流浪的少女,国王的态度是 ,农夫的态度是 。这里运用了的 的手法,表现了农夫的 ,突出了国王性情的 。由此告诉我们做人要 。
19.为何少女的坟墓上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用原文的话回答)
20.读短文,试着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回答。
课外阅读
煮海治龙王
①不知是哪朝哪代,舟山西南面的一个小岛上遍地埋着黄灿灿的金子,所以人们称它为“金藏岛”。
②贪得无厌的东海龙王知道了这个消息,想独吞这满地藏金的宝岛,竟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掀起滔天巨浪,向金藏岛扑来。金藏岛上树倒屋坍(tān),人们呼爹哭娘,一派凄惨的景象。
③金藏岛东边有座纺花山,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纺花仙女,她帮助人们逃往纺花山避难,并对大家说:“龙王水淹金藏岛,黎民百姓遭殃。若要保住金藏岛,随我把花来纺。纺花织成渔网,下海斗败龙王!”大家听了,不论男女老少都来纺花织网。整整忙了七七四十九天,织出了一张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线渔网。
④渔网织成了,派谁下海斗龙王呢?勇敢的男孩海生自告奋勇前去捉拿龙王。纺花仙女拿出一套金线衣,给海生穿上,又向海生传授了斗龙的秘诀。海生遵照纺花仙女的嘱咐,摸着金线衣说了声:“大!”浑身上下的肌肉疙(gē)瘩(da)立刻一块块鼓了起来,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力大无穷、顶天立地的巨人。海生拿起那张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线渔网,辞别纺花仙女和众乡亲,迈开大步,奔下纺花山,扑通一声跳进了汪洋大海。
⑤海生来到海中,取出金线渔网往下一抛,不一会儿工夫,第一网收起,就擒住了东海龙王的护宝将军,逼得它交出了煮海锅。
⑥海生和大家一道,按照纺花仙女的指点,在海边支起煮海锅,舀来一勺东海水,烧旺一堆干柴火,煮起海水来。煮得东海龙王老老实实地浮出水面,后面跟着一帮气喘吁吁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直喊“饶命”!东海龙王连连作揖(yī),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
⑦金藏岛终于露出海面,重见天日。
2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积极主动地承担某项任务。( )
(2)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
22.读读这个神话故事,抓住主要人物,想想他们的所作所为,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东海龙王 。
经过:纺花仙女先 ,然后 。
男孩海生 。大家 。
结果:金藏岛露出海面。
23.神话故事中有很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中,有 的龙王、 纺花仙女、 的海生。
24.神话故事中往往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神奇呢?找一处神奇的地方抄下来。
请你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蚂蚁
①蚂蚁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常见,它们被称为勤劳的“搬运工”。
②蚂蚁的外形很有特点。它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强壮的颚(è)。胸部长有三对足,腹部呈卵形。
③蚂蚁虽小力气却很大。科学家检验证明,蚂蚁搬的东西可以超过它自身重量的50倍。若按此计算,蚂蚁是昆虫界名副其实的“举重冠军”,连号称“昆虫大力士”的螳螂也要甘拜下风。蚂蚁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气,全部的奥妙都在于其腿部的肌肉。蚂蚁的腿运动时,肌肉产生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刺激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巨大的动力。
④蚂蚁又是如何寻找和搬运食物的呢?这与蚂蚁的触角有很大关系。蚂蚁的触角有嗅觉功能,只要它用触角碰一碰,就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吃,是什么味道。如果碰到不能吃的东西,它们就会自觉绕开。蚂蚁的触角也是它们彼此沟通的工具,先找到食物的“侦察兵”会用触角与伙伴互相碰撞,再用触角触几下地面,这样通过气味信息来传递食物的大小和所在的位置。它们遇到小块儿的食物,由 单个蚂蚁拖回巢穴;找到大块儿的食物,由大家合力搬回。在团队中每一只蚂蚁都会尽职尽责,共同配合完成工作,极具协作精神。
25.短文第②至④自然段分别从 、 与蚂蚁如何寻找和搬运食物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蚂蚁。
26.观察右图并结合短文第②段的内容,在括号中填写蚂蚁各个部位的名称。
27.短文第③自然段中提到蚂蚁是昆虫界的“举重冠军”,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气,是因为 。
28.结合短文,用“√”选择一个提问的角度,再根据所选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
提问的角度 提出的问题
角度一:围绕内容提问( ) 角度二:围绕写法提问( ) 角度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
《期中课外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忧郁 a zhèn 2.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3. 一些人正在埋葬可爱的小狗 悲伤不已 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 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4.B 5.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当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开始确实会有些气馁、灰心,甚至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办不好,什么都不顺。但又一想,也许是老天有意让我今后成就大事,所以现在有意考验我、磨炼我一下,其实它知道我能成功的。于是又恢复了信心,把事情做好了。
【导语】这篇《打开另一扇窗户》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励志短文,通过小男孩因大鼻子自卑到成为明星的转变,巧妙运用“窗户”的隐喻,揭示视角转换对人生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以“看窗景”为线索串联情节:首段铺垫矛盾,中间通过老师引导实现视角转换,结尾升华主题。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意,将“缺陷”与“优势”的辩证关系融入叙事,最后一段的议论画龙点睛,使“换窗”的象征意义自然显现,启迪读者以积极心态面对自身特点。
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及选词填空。
犹豫:指内心迟疑,拿不定主意,无法立刻做出选择或行动。
忧郁:指一种持续、深沉的悲伤和愁闷的心境。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yōu yù(犹豫 忧郁)”联系上下文可知,小男孩因被嘲笑而心情忧伤,应选“忧郁”
“啊”读ā,释义:1、叹词,表示赞叹或惊异。2、姓。读a,释义:1、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2、用在感叹句末,表示增强语气。3、用在祈使句末,使句子带有敦促或提醒意味。4、用在疑问句末,语气舒缓。5、用在句中稍做停顿,让人注意下面的话。6、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解释或提醒。
笑我啊(xiào wǒ a):是带有委屈语气的陈述句,意思是‘但是大家都嘲笑我呀。
“振”读zhèn,释义:1、摇动,挥动。2、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地作来回运动。3、奋起;振作。4、姓。读zhēn,释义:1、见“振振”。众多貌;盛貌。2、“振振”。信实仁厚貌。3、见“振振”。群飞貌。4、见“振振”。骄矜貌。5、见“振振”。战栗。
名声大振(míng shēng dà zhèn):指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件事物的名声、威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变得非常显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知晓。
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文章围绕小男孩因大鼻子被嘲笑而闷闷不乐,老师引导他换一扇窗看到不同风景,进而鼓励他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展开。结合文章第⑨自然段“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可知,直接点明了文章主旨,即当我们面对因自身缺陷产生的愁闷苦恼时,要学会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改变行动方式,这样才能看到新景象、走向成功,所以它是中心句。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男孩子悲伤不已。”可知,小男孩先在窗子边看到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心情是悲伤不已;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丽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第③自然段“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可知,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在另一扇窗户旁看见了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他的心情是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师说的“开错了窗户”是比喻,并非指实际开错。小男孩因大鼻子被嘲笑,只看到自身不足而愁闷,如同只盯着埋葬小狗的悲伤场景。老师引导他换窗看到玫瑰花,是让他明白不应只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换个角度,自卑的一面或许就是优点,就像大鼻子后来成为他演艺特色。而“老师是说小男孩开错了窗户,应该开另一扇。”只是从表面去理解老师的话,没有领会其深层含义,是错误的。
故选B。
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这道题是让我们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遇到不顺心事时的想法和做法,先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愁闷苦恼的具体事件,比如可以是考试失利、和朋友闹矛盾、参加比赛失败等,然后详细描述当时内心的想法,像考试没考好时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笨,努力都白费了,对未来学习失去信心;和朋友闹矛盾后可能会觉得委屈,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担心这段友谊就此结束;比赛失败时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被他人嘲笑等。接着再阐述针对这些想法自己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比如考试失利后分析错题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更加努力学习;和朋友闹矛盾后主动找对方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倾听对方的意见,化解矛盾;比赛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训练,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等,最后可以简单说一下通过这件事自己得到的感悟和成长,让回答更加完整。
示例:有一次考试,我考得很不理想,心情特别低落,觉得自己很笨,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当时我就想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见任何人。但是后来我想到老师说过,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于是,我认真分析了试卷上的错题,找出自己知识薄弱的地方,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按照计划认真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下次考试中,我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6.①植物夜晚睡眠有哪些作用?②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介绍植物睡眠的? 7. √ × 8.D 9.C
【导语】这篇科普小品文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植物的睡眠现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智慧。文章结构精巧,从现象描述到科学探究层层递进:先以合欢树、睡莲的拟人化睡姿引发兴趣,再通过达尔文实验和现代研究数据揭示睡眠功能,最后对比人类失眠突出植物生物钟的精准性。说明方法多元,既有形象比喻(“耷拉着脑袋”),又有严谨数据(1℃温差),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完美融合,体现了科普作品“寓教于美”的特质。
6.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文章围绕植物睡眠展开,介绍了多种植物睡眠的现象以及植物睡眠的诸多作用。可以从文章所讲述的关于植物睡眠的具体现象、作用等方面进行提问,也可以从阐述植物睡眠相关知识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结构安排等写作手法方面来提问。
示例:①植物白天午睡有什么好处?②文章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植物睡眠的作用?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结合第①自然段提出植物也要睡觉的现象,第②自然段“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承接了上文植物睡觉的现象,同时引发对植物睡觉原因的思考,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植物睡眠原因及作用的具体阐述,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此项判断为正确。
(2)结合第①自然段“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可知,这明确表明不是所有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故此项判断为错误。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第⑤自然段“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可知,这句话将人类和植物在睡眠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人类会受情绪或疾病影响而失眠,植物却不受任何影响能准时入睡,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植物睡眠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准时入睡的特点,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第①自然段“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可知,明确说明了不同植物睡眠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该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B.结合第③自然段“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可知,表明夜间气温低易产生露水,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该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C.结合第④自然段“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可知,说明叶子温度差异是植物睡眠与否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叶子温度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造成的,因果关系颠倒,该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D.结合第④自然段“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可知,说明有些植物“午休”是为了降低光合作用,关闭叶子气孔以增强抗旱能力,该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故选C。
10.C 11.BCD 12.C 13.D 14.A 15.①爷爷在世时,他的炕头柜里总有个装祭灶果的“饽饽盒”;②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都最多;③“我”舍不得一下子吃完祭灶果,藏起来慢慢享用。 16. 示例:写法 文章最后一段以邵燕祥先生写的诗做结尾,这样好不好? 好。最后一段强调作者借“祭灶”这种民间习俗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列举诗人邵燕祥的诗文更具有说服力。
【导语】这篇文章以怀旧的笔触描绘了祭灶这一传统风俗,通过具体的童年回忆展现祭灶果的甜美记忆和朴素的人情味。作者以细腻的情感,传达出对传统习俗逐渐消逝的感慨和珍惜。作品通过具体细节,如祭灶果的分发、灶马画的保存等,反映出家庭亲情与文化传承的温暖氛围,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文章情感真挚,富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骑着‘灶马’到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每户的善恶举动”可知,“灶王爷”是骑着“灶马”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每户的善恶举动。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为了求得来年一家人都能够平平安安、少灾免祸,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家家都要多多供奉一些祭灶果,尤其要多准备一些甜果,好让灶王爷的嘴变得甜一些,在玉皇大帝那里多说几句好话呢”可知,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家家都要多多供奉一些祭灶果是因为求来年一家人能平安少灾免祸,求安心,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故选BCD。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爷爷是最疼爱我这个长孙的,所以,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都最多”可知,“我”能分到较多的祭灶果是因为爷爷最疼爱“我”。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 自然段“他们大概也从来没有见过灶马画儿。他们知道得更多的是各种奶糖、果脯和巧克力”可知,如今的小孩子大概从未见过灶马画儿,知道得更多的可能是各种奶糖、果脯和巧克力。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第⑨自然段“在我的家乡,祭灶神的供品也不限于灶果”可知,祭灶神的供品仅限于祭灶果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需要从文中找出与祭灶果带来美好回忆相关的情节进行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记得爷爷在世时,他的炕头柜里总有个草编的、带盖儿的、四四方方的‘饽饽盒’。送走灶王爷之后,祭灶果便收进了他的四方盒子里”可知,此处可概括为:爷爷在世时,他的炕头里总有个装祭灶果的四方盒子。
结合第④自然段“爷爷是最疼爱我这个长孙的,所以,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都最多”,这体现了爷爷对作者的疼爱,以及祭灶果带来的甜蜜回忆,可概括为:爷爷疼爱“我”,“我”能分到较多祭灶果。
结合第⑤自然段“我总是舍不得一口气就把它们全吃光,便悄悄地藏到只有我一个人才知道的地方,好慢慢地享用”,这种小心翼翼珍藏祭灶果的行为,反映了祭灶果在作者心中的珍贵,也成为了甜蜜的童年记忆,可概括为:“我”舍不得一口气吃完,悄悄地藏到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慢慢享用。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并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再结合文章主旨和相关内容进行解答。
示例:
提问角度:联系生活经验。
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祭灶”这样的传统习俗让你印象深刻?简要描述一下。
解答:在我的生活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传统习俗是春节期间的“守岁”。除夕之夜,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一直守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在守岁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分享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也会展望新年的美好愿景。
17.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是多么晚。 18. 冷漠、驱赶 热情、友善 对比 厚道 冷酷 善良 19.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农夫接纳了她,善待了她,埋葬了她,于是得到了回报。 20.春天不肯光临国王的国家的原因是什么?国王冷酷,不愿付出,没有爱心。
【导语】文章以一个寓言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善良、爱和给予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国王和农夫对待少女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付出善良便能收获美好”的核心主题。国王的冷酷使他失去春天,而农夫的无私善良则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寓意深刻。整篇文章通过象征手法,赋予春天生命人格化,传递出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意义,仿佛在呼唤人们用温暖驱散心灵的寒冬,用爱种植心中的春天。
17.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第⑥自然段“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这是文章主旨的直接表达,是文章的中心句。在前面段落详细叙述了国王不付出没有收获春天,而农夫付出收获了春天的故事后,此句总结升华,明确地告诉读者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对整个故事核心意义的提炼。用“__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段“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可看出国王的冷漠拒绝。
结合第③段“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能体现农夫的热情接纳与帮助。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文章中,国王和农夫对待流浪少女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农夫看到少女的困境后,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让她有温暖的地方休息,还把仅有的食物给少女,这些细节都说明农夫是一个心地善良、待人厚道、乐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人。国王面对少女的求助,没有丝毫同情,直接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体现出他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这种行为凸显了他冷酷自私的性情。
文章通过国王和农夫不同行为导致的不同结果(国王一直没有等到春天,农夫那里却迎来了春天),让读者明白,像农夫一样善良、有同情心并且乐于助人的人会收获美好,而像国王一样冷酷自私的人则无法获得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应该像农夫一样,用善良的行为对待他人,才能收获美好。
1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文章通过“少女的坟墓上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个情节设置,将少女隐喻为春天。农夫的善良行为,如接纳少女、善待她并埋葬她,是一种付出。而春天(以少女坟墓上开满五彩斑斓的小花为象征)的到来,是农夫付出后得到的回报。这种带有奇幻色彩的情节安排,巧妙地将人物的行为与美好的结果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 “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 的主题思想。
故少女的坟墓上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的原因是“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农夫接纳了她,善待了她,埋葬了她,于是也便得到了回报”。
20.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仔细阅读文本,关注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行为。比如注意到国王渴望春天却没有得到,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点,由此可以思考其中的原因。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作者对不同内容的呈现方式。当发现对国王和农夫对待少女的态度描写存在明显差异时,判断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
例如:文中在描写国王和农夫对待流浪少女的不同态度时,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文中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描写国王时,通过“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展现了国王的冷漠拒绝;而描写农夫时,“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体现了农夫的热情接纳与帮助。这种对比写法的作用是突出了农夫的善良厚道和国王的冷酷无情,更鲜明地表现出不同行为和态度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而强化了文章“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的主题思想。
21. 自告奋勇 重见天日 22. 想独吞金藏岛,掀起巨浪 帮助人们逃往纺花山避难 带领大家纺花织网 用金线渔网擒住了东海龙王的护宝将军,逼得它交出了煮海锅 支起煮海锅煮海水,逼得龙王下令退潮 23. 贪得无厌 善良 勇敢 24.海生遵照纺花仙女的嘱咐,摸着金线衣说了声:“大!”浑身上下的肌肉疙瘩立刻一块块鼓了起来,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力大无穷、顶天立地的巨人。
【导语】这篇神话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善良勇敢的人物形象。纺花仙女和男孩海生的英雄行为战胜了贪婪的龙王,保护了金藏岛,突出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故事通过仙女织网、海生变巨人、煮海锅等神奇情节,增强了奇幻色彩和吸引力,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奇妙与力量,同时阐述了团结合作、勇敢应对困难的重要性。
21.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词语的提取能力。
(1)结合文中第④自然段“渔网织成了,派谁下海斗龙王呢?勇敢的男孩海生自告奋勇前去捉拿龙王。”可知,男孩海生主动站出来,愿意承担下海斗龙王的任务,“自告奋勇”就是指自己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任务,强调主动且积极的态度。故积极主动地承担某项任务这个意思对应的四字词语是:自告奋勇。
(2)结合文中第⑦自然段“金藏岛终于露出海面,重见天日。”可知,“重见天日”表达了经历了被水淹等艰难处境后,岛屿再次出现在阳光下,也就是脱离那种不好的状况而重新迎来光明的意思,故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对应的四字词语是:重见天日。
22.本题考查对故事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概括能力。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贪得无厌的东海龙王知道了这个消息,想独吞这满地藏金的宝岛,竟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掀起滔天巨浪,向金藏岛扑来。”可知,东海龙王得知金藏岛遍地藏金,因贪得无厌便想独吞该宝岛,于是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掀起滔天巨浪侵袭金藏岛,致使岛上树倒屋坍,百姓受灾,因此故事的起因为:东海龙王想独吞金藏岛,掀起巨浪。
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金藏岛东边有座纺花山,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纺花仙女,她帮助人们逃往纺花山避难,并对大家说:“龙王水淹金藏岛,黎民百姓遭殃。若要保住金藏岛,随我把花来纺。纺花织成渔网,下海斗败龙王!”大家听了,不论男女老少都来纺花织网。”可知,纺花仙女先帮助人们逃往纺花山避难,在这危急时刻给人们提供了安身之所;然后号召大家纺花织网,并向海生传授斗龙的秘诀,为对抗龙王提供了方法和策略指导,是整个对抗行动的谋划者与协助者。
结合文中第⑤自然段“海生来到海中,取出金线渔网往下一抛,不一会儿工夫,第一网收起,就擒住了东海龙王的护宝将军,逼得它交出了煮海锅。”第⑥自然段“海生和大家一道,按照纺花仙女的指点,在海边支起煮海锅,舀来一勺东海水,使旺一堆干柴火,煮起海水来。煮得东海龙王老老实实地浮出水面,后面跟着一帮气喘吁吁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直喊“饶命”!东海龙王连连作揖,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可知,男孩海生凭借金线渔网在海中很快就擒住了护宝将军,拿到煮海锅。接着,海生和众人在海边支锅、舀海水、烧旺柴火开始煮海水,这一行动让东海龙王及其手下们难以招架,龙王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浮出水面,带着龙子龙孙、虾兵蟹将们喊着饶命,最后还急忙下令让潮水退去、海浪平息,以此来求饶,使得金藏岛有望重新露出海面。
因此故事的经过为:纺花仙女先帮助人们逃往纺花山避难然后带领大家纺花织网。男孩海生用金线渔网擒住了东海龙王的护宝将军,逼得它交出了煮海锅。大家支起煮海锅煮海水,逼得龙王下令退潮。
2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贪得无厌的东海龙王知道了这个消息,想独吞这满地藏金的宝岛,竟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掀起滔天巨浪,向金藏岛扑来。”可知,龙王因为得知金藏岛有金子,就想独吞宝岛,并且调遣手下掀起巨浪,给金藏岛带来巨大灾难,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贪得无厌。
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金藏岛东边有座纺花山,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纺花仙女,她帮助人们逃往纺花山避难,并对大家说:“龙王水淹金藏岛,黎民百姓遭殃。若要保住金藏岛,随我把花来纺。纺花织成渔网,下海斗败龙王!”大家听了,不论男女老少都来纺花织网。”可知,纺花仙女看到金藏岛受灾后,先是帮助人们避难,然后组织大家纺花织网对抗龙王,还传授海生斗龙秘诀,她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拯救金藏岛的百姓,展现出她善良、智慧的一面。
结合文中第④自然段“渔网织成了,派谁下海斗龙王呢?勇敢的男孩海生自告奋勇前去捉拿龙王。”第⑤自然段“海生来到海中,取出金线渔网往下一抛,不一会儿工夫,第一网收起,就擒住了东海龙王的护宝将军,逼得它交出了煮海锅。”可知,海生在面对龙王的威胁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并且他听从纺花仙女的嘱咐,成功地擒住护宝将军、取得煮海锅,还和大家一起煮海对付龙王,体现了他的勇敢、敢于担当。
24.本题考查对神话故事神奇情节的提取能力。
神话故事中神奇想象通常表现为超越现实生活常识、违背自然规律的情节设定。比如人物拥有超常的能力、物品具备奇特的功能、发生一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奇妙现象等等。认真阅读整个神话故事,在脑海中梳理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对故事中各个事件、人物的行为以及相关细节有清晰的印象,依据对神奇想象特征的把握,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着重关注那些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带有奇幻色彩的描述内容。例如:关注故事里出现的特殊物品,看其是否有超乎寻常的作用。比如文中的金线衣、煮海锅等,金线衣能让海生变大变强,煮海锅能通过煮海水就逼迫龙王就范,这些物品的功能都脱离了现实逻辑,是神奇之处。从筛选出的多处具有神奇想象的情节中,任选一处完整、准确地抄写下来作为答案即可。
示例:海生和大家一道,按照纺花仙女的指点,在海边支起煮海锅,舀来一勺东海水,烧旺一堆干柴火,煮起海水来。煮得东海龙王老老实实地浮出水面,后面跟着一帮气喘吁吁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直喊“饶命”!东海龙王连连作揖,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
25. 蚂蚁的外形很有特点 蚂蚁的力气很大 26.①触角 ②胸部 ③腹部 27.蚂蚁腿部肌肉在运动时会产生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刺激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巨大的动力。 28.围绕内容提问:蚂蚁互相碰触触角是在交流信息吗?
围绕写法提问:文中把蚂蚁比作“搬运工”“举重冠军”“侦察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蜗牛、蜜蜂、蟋蟀的触角也和蚂蚁的触角功能一样吗?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蚂蚁的外形特点、力量来源及觅食方式。文章结构清晰,循序渐进地展示了蚂蚁作为“搬运工”的勤劳与团队协作性。以科学的视角解释了蚂蚁惊人的举重能力,突出其腿部肌肉的作用。同时,文章描述了蚂蚁利用触角进行觅食和沟通的过程,强调了其高效的合作精神,使读者对蚂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整体来说,文章生动有趣,富有知识性。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蚂蚁的外形很有特点。”以及第③自然段“蚂蚁虽小力气却很大。”和第④自然段“蚂蚁又是如何寻找和搬运食物的呢?”可知,短文第②~④自然段分别从蚂蚁的外形、蚂蚁力气大和蚂蚁如何寻找和搬运食物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蚂蚁。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它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强壮的颚。胸部长有三对足,腹部呈卵形。”可知,蚂蚁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是触角,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强壮的颚是属于头部,呈卵形的是腹部。
结合图片内容可知,第一处指的事物在头部且细长,是蚂蚁的触角;第二处指的事物在蚂蚁身躯的中部,是蚂蚁的胸部;第三处指的事物在蚂蚁身躯的后部,是蚂蚁腹部。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蚂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气,全部的奥妙都在于其腿部的肌肉。蚂蚁的腿运动时,肌肉产生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刺激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巨大的动力。”可知,蚂蚁是昆虫界的“举重冠军”,是因为腿部的肌肉。蚂蚁的腿运动时,肌肉产生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刺激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巨大的动力。
28.本题考查扩展探究。
从“围绕内容提问”要注意:在阅读课文之前,首先要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明确提问的方向。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标题、副标题、小标题等信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提出问题 。为什么蚂蚁被称为“举重冠军”?
从“围绕写法提问”要注意:可以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也可以询问文章的叙述顺序,还可以询问文章的整体结构等。例如: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从“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要注意:将文章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给蚂蚁提供巨大动力的酸性物质是什么?能不能利用这种酸性物质提高人的举重能力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