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秕谷(bǐ) 曲肱(ɡōnɡ) 陌生(mò)
B.占卜(bǔ) 嘈杂(cáo) 譬如(bì) 搓捻(niǎn)
C.屏息(bǐnɡ) 焚香(fén) 威慑(shè) 蝉蜕(tuì)
D.须臾(yú) 褪色(tuì) 停滞(zhì) 倜傥(tǎnɡ)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肠辘辘 花团锦簇 恍然大悟 截然不同
B、人声顶沸 煞有介事 顷盆大雨 若无其事
C、众目睽睽 悔恨莫及 浑为一谈 人迹罕致
D、废寝忘食 感概万分 全神惯注 疲倦不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天气好,我们一起去登山,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C.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D.老师的举动让孩子们停住了笑声,全场鸦雀无声。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B. 为了杜绝溺水事故不再发生,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D.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来&%^源:中教网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再塑生命的人》选自英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书中。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文学家鲁迅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特别喜爱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生活。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收入十篇文章,本单元就有一篇。
8.名著导读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
9.名句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诗人无酒可饮,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以及内心的凄凉惆怅的句子是: , 。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从听觉角度把思乡的暗流引向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 , 。
10.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它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温馨地滋润着我们生命的幼苗。而有时候,缺乏理智的母爱又如缠绕在我们翅膀上的线,给我们的成长带来阻碍。下面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感谢母爱、提醒母爱吧!
【献给母亲的歌】
(1)请写出一首你最熟悉的歌颂母亲的歌曲名和一两句歌词,并对歌词加以品析。
歌名:
歌词:
品析:
【送给母亲的话】
(2)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为理智的母爱提一条建议】
为了让天下的母爱都得到最理智的回报,请你为母亲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提出一条建议。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请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是否赘余?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时: 时间
B、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C、吾日三省吾身。省:反省
D、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15、《论语》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关于学习方法, , , 的一般原则。
16.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答:
(三)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回答问题
A不必说___ _的菜畦,___ _石井栏,___ _的皂荚树,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筲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B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C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撤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D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8.按课文内容在A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___ _的菜畦,___ _石井栏,___ 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椹;
19.选文中B段省略的内容是属于记叙当中的____,叙述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 ____ ____ _
20.c段中“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 ____ ____ _
21.D段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 ____ ____ 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铁砧上的岁月
王祖胜
①暮春的风掠过村头,晨光未及推开窗户,村口老榆树下的铁匠铺已升起袅袅青烟,风箱呼哧呼哧吞吐着岁月。三块青石板垒成的炉灶里,橘红的火焰,将铁块烧得通体透亮。铁砧上火星四溅,“叮当”脆响,惊落了露水,惊飞了檐下打盹的麻雀,也惊醒了一个村庄的农事记忆。
②那个年代的村庄像块温润的璞玉,铁匠铺便是璞玉上最灵动的纹路。
③老周头的铁匠铺设在村口的老榆树下。那时的老周头,总爱把蓝布衫的袖子卷得老高,露出古铜色的手臂,肌肉随着铁锤的起落如老树根般虬结。他握锤的手布满老茧,指节处的疤痕如凝固的岩浆。每当铁块烧至金黄,他便操起小锤,与徒弟小六的八磅大锤“一唱一和”,重锤落下时,铁砧发出闷雷般的轰鸣,惊起树上的灰雀,在霞光里扑棱棱飞向远方。
④老周头的打铁手艺是祖传的,他打造的铁器,坚韧耐用。那时的铁匠是个好行当,农忙时节,铁匠铺更是热闹非凡。农户们扛着磨损的农具,带着焦急和期待,纷至沓来。
⑤张木匠的刨刀卷了刃,李瓦匠的瓦刀豁了口,都要找老周头拾掇。“周大伯,给我家锄头开个口!”“周大哥,我家铁锹啥时能拿,等着用呢。”老周头总能让废旧或损坏的铁器焕发新生,如同妙手回春的郎中。
⑥就这样,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总爱扛着缺角的锄头,揣着豁口的菜刀来找他。他总是不慌不忙接过农具,眯起眼睛细细端详,瞬间洞悉它们的“病痛”。老周头从不急着收钱,总是说:“先用着,秋后收了粮再说。”
⑦“打铁讲究火候,就像做人要拿捏分寸。”烧红的铁块浸入水桶,“磁啦”一声,白色的水雾升腾而起,缭绕的水雾里,老周头时常说这样的话。他传授技艺从不吝啬,随时教徒弟小六观察铁块的颜色变化。他说,从暗红到金黄,再到淬火时的银白,每种色泽都暗藏玄机。
⑧老周头的工具箱里藏着个铁皮匣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他打的铁钉,每枚铁钉都刻着年份。有时他小心翼翼从匣子里取出一枚枚铁钉,自豪地向人展示:“七七年发大水,这钉子钉过王家的救命木筏;八二年包干到户,这钉子固定过村里仓库的门锁……”老周头如数家珍。有次暴雨冲坏了村小学的门槛,老周头连夜赶制了八颗铁楔子固定门槛,还用红漆在每颗楔子上画了笑脸。
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年老体衰的老周头已鬓染霜白。年轻人纷纷扔下锄头,涌进不同的城市,徒弟小六也奔自己的前程去了。老周头的铁匠铺门可罗雀,只有几位老人偶尔来修修旧农具。他依然每天清晨生起火炉,把铁块烧得通红,静静地望着袅袅青烟飘散天际。那珍藏多年的铁皮匣子里的铁钉,在阳光下泛着暗红的光,纹路里还嵌着细碎的火星。老周头颤抖着抚摸那一枚枚铁钉,老泪纵横地叹息:“这些铁钉呀,都是会呼吸的啊!”
⑩老榆树下,那弥漫着烟火气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混着新麦的香气,混着老铁匠掌心的温度,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轻轻叩响那在岁月深处沉睡的铁砧。
老周头和他的铁匠铺,已成为中华农耕文明里的一抹记忆,在岁月的流转中沉淀发酵……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注]铁砧:打铁时垫在底下的铁墩。
【散文·理脉络】
21.阅读选文②~⑨段,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铁匠铺的生意状况 老周头的身体状态
第一个时间段:那个年代 ② ③
第二个时间段:① 门可罗雀 年老体衰
① ② ③
22.请赏析选文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铁砧上火星四溅,“叮当”脆响,惊落了露水,惊飞了檐下打盹的麻雀,也惊醒了一个村庄的农事记忆。
23.选文中老周头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24.选文第⑧段和第⑨段都写到铁皮匣子里的“铁钉”,对表现老周头的情感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25.有人认为,在时代大潮中,像“老周头和他的铁匠铺”这类曾经的人事和传统的行当,大多会被遗忘和取代,不值得留恋。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作文。
26.在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请把“这里风光________好”补充完整再作文,如补充成“独好”“无限好”和“今年比去年好”等。
(2)“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她让我们欢喜,让我们悲伤……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请以“风雨”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选择最佳角度,写你最熟悉的内容,尽量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或套用;②文章不要少于600字;③格式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卷面要整洁,尽量少写错别字,少出现病句;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
1.B 2.A 3.A 4.D 5.B 6.D 7.B 8.内容:文章主要写看五猖会前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的事情。目的: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与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扫兴痛苦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9.(1)影入平羌江水流 (2)岐王宅里寻常见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1)《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通过对比,突出妈妈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2)合理即可。(3)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保留孩子的兴趣爱好。
11、“入”“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动。“入”与“流”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夜间行船之事。
12、不赘余。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3、A
14、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5、学习态度,为人处世,道德修养。
16、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酌情评判)
17.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18. 插叙;引发好奇心,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18.欲扬先抑;写出了冬天百草园无限乐趣。
20. 拟人;表达了作者离开百草园的感叹和及惜别的不舍之情。
21. 新世纪 热闹非凡 强壮有力 22.“惊落”“惊飞”“惊醒”三个动词,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铁声的响亮与力量。它不仅让自然景物产生反应,更唤醒了村庄关于农事的集体记忆,侧面烘托出铁匠铺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富有画面感与感染力。 23.(1)技艺精湛:祖传手艺能让废旧农具焕发新生,如张木匠的刨刀、李瓦匠的瓦刀经他拾掇后可正常使用。
(2)乐于助人:不急于收乡亲们的钱,让大家“先用着,秋后收了粮再说”。
(3)诲人不倦:传授技艺不吝啬,教徒弟小六观察铁块颜色变化,讲解火候中的“做人分寸”。
(4)坚守传统:即便年老体衰、生意冷清,仍每天生炉打铁,对铁皮匣中的铁钉充满深情。
(5)心怀乡土:铁皮匣子里收藏的铁钉记录着村庄重大事件(1977年洪水、1982年包干到户),显示其与乡村发展的情感联结。 24.第⑧段写铁钉刻着年份,老周头能讲述其背后故事(如钉救命木筏、固定仓库门锁等),体现他对自己手艺成果的自豪,以及对过往岁月中帮助乡亲、参与乡村建设的怀念;第⑨段写他抚摸铁钉老泪纵横,感叹铁钉“会呼吸”,则直接抒发了他对传统行当没落的伤感,以及对与铁匠铺相关的农耕文明记忆的不舍,前后形成呼应,深化了其情感。 25.这种观点不正确。老周头和铁匠铺代表着传统手艺与农耕文明的记忆,它们承载着乡亲间的温情、手艺人的匠心与时代的印记。虽被现代文明冲击,但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邻里情谊等价值永不过时,值得被铭记与传承,它们是文化根脉的一部分,不应被遗忘。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