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与理解。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人连铁跪的铁轨块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入夹填满,一想油路也软缋像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文补充完整。
2.选文第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并说说这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的成长。
3.选文画“﹏﹏﹏”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 的现象。
4.“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醒脾开胃冲剂说明书》,完成练习:
【通用名称】醒脾开胃冲剂
【主要成分】谷芽、香橼、甘草、稻芽、佛手、使君子、荷叶、白芍、冬瓜子(炒)。
【规格】每袋装14g
【剂型】颗粒剂
【是否处方】非处方
【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4克,一日2次,儿童及老人遵医嘱。
【注意事项】1.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千,舌少津,大便千。3.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慎用。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5.“遵医嘱”意思是 。“食用”和“服用”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
6.出现哪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服用这种药。( )
A.9岁的王智父母不在身边,因为没人照顾感冒了,食欲低下,腹胀腹痛。
B.冰激凌是江林的最爱,几乎每天吃,导致食欲不强,食少便多。
C.李强参加800米跑,只跑了400米不到就胃不舒服了。
D.纪清经常反胃,腹部胀,不想吃东西,面黄肌瘦的。
课外阅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位画家拜访门采尔时向他诉苦道:“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劝他倒过来试试看————花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那么只需一天便可把它卖出。这位画家照办了,果然他获得成功。这位画家不是天才,否则他卖一张画无须等一年。但是,经过一整年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下的苦功终于得到了回报,那便是他的画获得了成功,而他从创作这幅画中悟出的将是更多。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在验证着这条朴实无华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下苦功夫,铁杵都能磨成针,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居里夫妇经过无数次的称量、提取、实验、计算,才发现了镭元素;伴随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的斗室里堆着数麻袋的稿纸……科学史册里记叙着科学家们探索的足迹,艺术殿堂里镌刻着艺术家们创作的历程。这些都重复着一个事实:没有谁能轻易成功。即使真有所谓天才,不努力,也有天才泯灭的一天。而机遇,也只对能把握它、利用它的人而言,能称其为机遇,那些庸人在机遇与之擦肩而过时,或许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
著名作家冰心曾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美她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我们用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去培育成功的花吧。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8.文中画家成功的原因在于
9.作者列举了 、 、 等事例来说明观点,其中 的事例写得最详细。三个事例都写了成功与 的关系。
10.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冰心的名言,请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1.如果你要补充一个事例说明观点,你会写什么事例?请写一写。
课外阅读。
他要感谢那只手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 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 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2.第7自然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这里的“非凡的意 义”指的是什么?
13.在第⑧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4.从全文看,第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 );第⑧自然段的作用是( )。
1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
1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请用简笔画画下来,并用文字说明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阅读例文《小站》片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月台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当天的天气预报和早晨的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17.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站的“小”的?
18.小站上的所有人物、事物都集中在哪里?
课外类文阅读。
为艺术献身的人
被人们称作“音乐的巨人”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自幼就酷爱音乐。他11岁在一座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12岁在宫廷礼拜堂当代理风琴手。22岁时,贝多芬来到音乐之乡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可是,他在旅店里却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弹琴用力大,时间久了,手指就胀痛起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吧,他又舍不得宝贵的时间。若不休息呢,手指又胀又痛,影响练琴。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每次练琴时,在钢琴旁放上一盆冷水,手指弹得发热了,胀痛了,就把手伸到冷水里浸一浸,浸过后把手上的水往地上一甩,接着又叮叮咚咚地弹奏起来。甩在地上的水积少成多,时间一长,房间里就像下过雨一般湿淋淋的。这些积水顺着地板缝儿渗透到楼下的房间去,滴湿了楼下房客的被褥和枕头。楼下的房客找老板告状,贝多芬到底被店老板赶走了。
贝多芬提着包儿又搬到另一家旅店去住,他依然是每天从早到晚练琴,改不掉冷水浸手的习惯。不少房客目睹贝多芬的练琴情景不禁赞叹。
有一天,贝多芬肚子饿了,打算到饭店吃饭。他一面走,一面思考着正在创作的一首乐曲。走进饭店,他刚坐下,忽然捕捉到一个优美的旋律,非常兴奋,顺手便把饭桌上的菜谱翻过去,在菜谱背面画出许多像小蝌蚪一样的音符来。他一边用手指轻轻的在饭桌上敲打着节奏,一边继续构思他的作品。一小时过去了,他站起身,把侍者叫来,让侍者给他结账。
“先生,您还没有用餐呢,结什么帐?”侍者不解地望着贝多芬。贝多芬这才想了起来,便随便点了些饭菜。侍者好奇地望着贝多芬,心想:这人真怪!
19.缩句。
被人们称作“音乐的巨人”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自幼就酷爱音乐。
20.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贝多芬“手指胀痛”的原因是
(2)贝多芬用冷水浸手消除“胀痛”,坚持练琴,这体现了他 的精神。
(3)贝多芬创作乐曲时忘记了 ,这又体现了他 的精神。
(4)第1自然段和后面几个自然段之间是 关系,从 这个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2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写下来。
22.给文章分段,在文中用”||“标出,然后写出各段段意。
课内阅读
盼(节选)
①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③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④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⑤“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⑥“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⑦“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⑧“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⑨“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⑩“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真的吗?”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23.选文紧扣 这个中心意思,写“我”得到新雨衣后, 和 这两件事(用小标题概括)。
24.选文第④自然段写出了“我”反常的举动是 ,反常的心理是 ,这样的反常,更加突出了“我”当时 的心情。
25.仔细阅读⑤- 自然段,在“我”和妈妈的对话中,“我”的心情起起落落。请结合提示,抓住文中最能体现我心情变化的一个关键词,并完善“我”的“心情梳理图”。
关键词 嚷 嘟囔 瞟 不声不响
“我”的心情 兴奋 期待
26.对选文①中画“ ”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几句话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表达了“我”内心的喜悦。
B.“怎么?”这句话体现了“我”对新雨衣款式充满了惊讶与不解。
C.作者将新旧雨衣进行了对比,体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
D.“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体现了穿上新雨衣非常自由与舒适。
27.仔细品读第③自然段画“ ”的句子,作者为何要连用两个“安安静静”来描述雨衣和装雨衣的盒子?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不热不大 割谷喂老牛 2.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具体描写了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的成长。 3.铁轨和柏油路在夏天受热膨胀 4.说明了人的成长不仅指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生长,还包括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我们要趁年少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课文的默写。
本语段选自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原文: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2.本题考查找出中心句。
结合第1自然段内容可知,本段是围绕这句话“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而具体写了“草、树木、山、稻秧、甘蔗、地、水、瀑布、河、铁轨和泊油路”。故中心句是: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结合的画线句“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可知,形象地写出了铁轨、柏油路的成长,从而突出了“夏天里万物生长”的现象。
4.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可知,作者是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一定要在青海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5. 遵循医生的建议 都是“吃”的意思 服用是专指吃药物 6.D
【解析】5.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遵医嘱,就是按照医生的指令进行饮食及用药等治疗。
在注意事项三中有讲到:“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食用,意思是:可作人的食物的。
服用,意思是:服药,使用。
在这篇短文里“食用”和“服用”都有吃的意思,但“服用”专指的是吃药。
6.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注意事项“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可知,不适合用此药。
B.结合注意事项中“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可知,不适合用此药。
C.结合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昌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可知,运动引发的肚子不舒服,不适合用此药。
根据文中“【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D项纪清经常反胃,腹部胀,不想吃东西,面黄肌瘦,“反胃”即“升发胃气”,症状与“醒脾开胃冲剂”的适应症相符。
故答案选D。
7.功夫不负有心人 8.他长时间的修改,专心致志地用了一年时间画一幅画。 9. 画家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获得了成功 居里夫妇经过无数次实验发现了镭元素 陈景润经过长期努力摘取数学皇冠 画家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获得了成功 下苦功夫 10.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11.祖逖小时候闻鸡起舞,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解析】7.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
论点就是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一般来说,议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如果题目不是的话,就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来找。本文题目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头做了交代,同时也能表明作者的观点。全文也正是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的。
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从第②自然段门采尔劝画家“倒过来试试看——花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那么只需一天便可把它卖出”以及画家的具体做法“照办了,果然他获得成功”可知道,这位画家成功的原因在于他长时间的修改,专心致志地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
9.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从第②自然段看,作者举出了“画家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获得了成功”的事例。
第③自然段举出了“居里夫妇经过无数实验发现了镭元素”“陈景润经过长期努力摘取数学皇冠”的事例。其中“画家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获得了成功”的事例写得最详细。作者列举的事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因此这些事例都论述了成功和“下苦功夫”之间的关系。
10.本题考查评价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引用了冰心的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作为道理论据,论述了“下苦功夫”对成功的重要性,有很强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
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论点,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本文论点为“功夫不负有心人”,所以我们列举名人、身边人或自己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事例都可以。
例如:徐悲鸿为了画好奔跑的马,经常跟在马后面观察,即使摔倒也不在乎,最后他成为一代画马专家。
12.老师给予了小道格拉斯帮助和关爱 13.不但 而且 14. 插叙 点明中心 15.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 16.
我画的是一封信,是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写给我鼓励我的信,它让我重燃学习的信心。
【解析】1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六自然段: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所以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的原因是:这只手帮助过他,给过他关爱和温暖,对他来说有非凡的意义,他感谢这只手。
13.此题考查关联词。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文中有“物质上的给予”和“还有精神上的支持”是递进关系。所以填:不但……而且……。
14.此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和文章内容理解。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读第⑦自然段“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这个情节并不是孩子们画画时的情节,而是老师回想之前发生的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因此第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是插叙。
第⑧自然段是这篇短文的结尾,一般结尾的作用很统一,就是概括全文内容,进一步强调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意义表达得更加深刻。本文也是如此,第⑧自然段的作用是点明中心。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在文章的结尾第⑧自然段,概括全文内容,进一步强调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最后一句话“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6.此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本文所表达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这个感谢可以是对自己的也可以是对他人的,注意写的时候语言表达准确,写出感谢的原因,表达感谢之情。
答案可以为:我会画许多房子,再画一座大大的教学楼。因为我要感谢那些房子,让那些受灾的百姓有地方住,我要感谢教学楼,让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在学校里上课。
17.一张红榜、一块小黑板、一张宣传画、两三个农民、两位工作人员,这些都能突出小站的“小”。 18.小站上的所有人物、事物都集中在一个月台上。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结合短文“月台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当天的天气预报和早晨的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可知从一张红榜、一块小黑板、一张宣传画、两三个农民、两位工作人员,这些都能突出小站的“小”。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短文可以看出小站上的一张红榜、一块小黑板、一张宣传画、两三个农民、两位工作人员都集中在一个月台上。
19.贝多芬酷爱音乐。 20. 弹琴用力大,时间长。 不怕苦 吃饭 忘我投入 转折 可是 21.在菜谱背面画出许多像小蝌蚪一样的音符来。 22.第一段(1):写贝多芬的音乐受到人们的欢迎。
第二段(2、3):写贝多芬在旅店不受欢迎的原因。
第三段(4、5):写贝多芬钻研音乐乐而忘记了吃饭。
【解析】19.本题考查句子缩写。
缩写句子就是把句子中修饰、限制作用的“枝叶”,保留使句子意思完整的“主干”部分,把句子缩写成一个简单的句子。比如:贝多芬酷爱音乐。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1)回答此类题目只要找出相应的句子,提取关键词,组织归纳即可。
比如“原来,他弹琴用力大,时间久了,手指就胀痛起来”这句话中“用力大、时间久”就是他手指胀痛的原因。
(2)重点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时间久、用力大、水积少成多、舍不得宝贵的时间、用冷水浸手消除胀痛”,从贝多芬的练琴刻苦程度上充分体现出他不怕吃苦的精神。
(3)文章中“先生,您还没有用餐呢,结什么帐?”这句话写出来贝多芬创作音乐太投入都忘记自己吃没吃饭了。体现出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已经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了。
(4)第一然段写出了贝多芬的音乐受到的欢迎。第二自然段开头运用了“可是”,表转折,接着写出贝多芬在旅店不受欢迎的原因,以及他因钻研音乐而忘记吃饭。
21.本题考查比喻句。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文中“在菜谱背面画出许多像小蝌蚪一样的音符来。”把“音符”比作“小蝌蚪”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2.本题考查根据段意划分段落的能力。
首先要看文章共分几个部分和每部分的大意‘然后逐个自然段去阅读总结基本意思。根据段意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划分在一起即可。
文章共分5个自然段,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然段写出了贝多芬的音乐受到的欢迎。第二、三自然段写出了贝多芬在旅店不受欢迎的原因。第四、五自然段写出了贝多芬因钻研音乐而忘记吃饭。
23. 盼 盼望变天 盼望外出 24. 放慢了脚步 雨点打在头上觉得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开心、高兴 25. 央求 不满 担心 失落 26.B 27.作者用雨衣和盒子的安静来反衬她内心的焦急和不安,写出了她盼下雨的急切心情。
【导语】这篇文章以“盼”为核心,生动细腻。先写得新雨衣的喜悦,再围绕盼下雨、盼穿雨衣展开情节。通过“我”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如“嘟囔”“瞟”等,将“我”盼雨来穿雨衣的急切、期待、失落等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生活气息,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孩童的纯真与对新事物的热切向往。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文章内容来看,“盼”贯穿始终。从文中第③段“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可知,“我”得到新雨衣后,就急切地盼望着天气发生变化,能够下雨,好让自己有机会穿上雨衣,所以可概括为“盼变天(盼下雨)”。
从文中第⑤段“‘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到第 段“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可知,当终于有了下雨的迹象,“我”先是兴奋地嚷着,之后又通过“嘟囔”“央求”等方式,试图找借口出门,比如想借买酱油的机会出去,目的就是为了能穿上心爱的雨衣,这部分内容可概括为“盼穿雨衣出门(盼出门)”。这些都体现了“我”对穿新雨衣的强烈期盼。
24.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从文中第④段“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可知,通常情况下,遇到起风变天要下雨的情况,人们会加快脚步往家赶或者找地方避雨,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放慢了脚步。因为“我”有了新雨衣,一直盼着下雨能穿上它,所以此时“我”渴望雨点儿快点落下打在头上,觉得这是最美的事,这种反常的举动和心理,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我”在即将实现穿雨衣愿望时的兴奋,以及对下雨能穿雨衣这件事的急切盼望之情。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文中第⑤段“‘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可知,“我”在看到下雨后,满心欢喜地嚷着跑进厨房,是因为终于有可能穿上新雨衣,此时“我”的心情是兴奋的,“嚷”这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我”急切又兴奋的状态。
从第⑦段“‘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可知,妈妈让“我”回来就准备听英语讲座,完全没在意外面下雨的情况,“我”不想错过下雨穿雨衣的机会,只能嘟囔着表达内心的不满,觉得妈妈不理解“我”的心情,所以此时“我”的心情是不满的。
从第⑨段“‘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可知,“我”为了能穿上新雨衣出门感受下雨的乐趣,向妈妈提出去买酱油的请求,“央求”一词生动地体现出“我”对出门穿雨衣这件事满怀期待,渴望妈妈能答应“我”的请求。
从第 段“‘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可知,“我”在和妈妈说话的同时,眼睛还不时瞟向窗外,“瞟”这个动作细致地表现出“我”内心的担忧,担心雨会突然停了,自己就没机会穿雨衣了,所以此时“我”的心情是担心的。
从第 段“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可知,“我”看到家里不缺酱油,没有出去买东西的机会了,只能无奈地不声不响去听英语讲座,“不声不响”体现出“我”的失落情绪,穿雨衣出门的愿望落空了。
2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这部分句子主要描述了“我”收到妈妈给的新雨衣时的情景。“我”看到新雨衣是淡绿色、透明的,还带有两只袖筒,和以往斗篷式的雨衣不同,斗篷式雨衣手缩在里面什么也干不了,而这件新雨衣即使不下雨,穿上后想做什么都行,表现出“我”对新雨衣的新奇和喜爱。
B.“我”看到新雨衣有袖筒,并且马上意识到这种有袖筒的雨衣和以前斗篷式雨衣的不同,能让自己自由活动双手,“怎么?”更多的是一种惊喜、意外的情绪,是对新雨衣这种特别设计的一种兴奋的反应,而不是单纯的惊讶与不解。“我”并不是不理解新雨衣的款式,而是对它独特的设计感到高兴,所以该项理解错误。
故选B。
2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在第③自然段的这句话中,作者连用两个“安安静静”来描述雨衣和装雨衣的盒子,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深意。“安安静静”首先是对雨衣和盒子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雨衣躺在盒子里,盒子躺在衣柜里,都处于一种静止、没有声响的状态,这是从视觉和感觉上给人的一种直观印象。但更重要的是,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雨衣和盒子人的情感和姿态,两个“安安静静”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没有机会穿雨衣时,雨衣被闲置的状态,衬托出“我”对雨衣的牵挂以及渴望穿上它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为后文“我”盼着下雨穿雨衣等情节做了铺垫,通过这种安静的状态与“我”内心的期盼形成一种反差,更加强化了“盼”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