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选段内容: 。
2.下列关于选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主要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B.画线句子主要表现了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及作战时的英勇无畏。
C.“沉着”“全神贯注”等词语表现了战士们作战时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D.画线句子属于场面描写。
3.第⑦句中“始终”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段既描写了人物群体,又描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法叫作 。其中第 句从整体上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即“面”;第 句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的表现,即“点”。文段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
课内阅读语段,感受点面结合写场面。
开国大典(节选)
①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③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情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5.选文按照 的顺序叙述,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中的几个场面,请根据选文内容顺序填一填。
→ →
6.阅读选文第1自然段,我发现“毛主席 ”是“点”的描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是对 (点 面)的描写。运用“ ”的手法描写 的场面,体现了开国大典的 特点。
7.选文中画“______”句子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站起来”意思是:
课外阅读: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死也不倒下
①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②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③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他们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④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⑤“你说怎么办?”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⑥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问。
⑦“你就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⑧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8.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逮捕(dǎi dài) 处决(chù chǔ) 挨枪(āi ái)
9.写出画线词的近义词。
(1)(敌人)企图 吓唬他。( )( )
(2)他们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
10.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 ,第二个“休息”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
11.“死也不倒下”的正确含义是( )
A.坐在椅子上死了都倒不下去。 B.他死也不愿倒下。
C.他宁可死也不向敌人屈服。
瞻仰英雄人物缅怀革命先烈
灯光(节选)
①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②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③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④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⑤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2.根据节选文段内容填空。
璀璨的灯光象征 ,郝副营长的理想是让孩子们 。课文结尾,“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既抒发了我对 ,也抒发了我对革命战友的怀念之情。
13.红色展馆想请越秀雏鹰中队拍摄一部微电影,歌颂郝副营长的英雄品质。请结合节选文段,根据提示完善以下拍摄脚本。
片名:黑暗中那一星火光
人物:郝副营长 年代:1947年秋
抓拍关键动作 划着→ → →
突出精神品质(关键词) 英勇顽强
14.请根据节选内容概括郝副营长的英勇事迹,作为微电影的旁白。
激烈的围歼战打响了, 。
15.微电影结尾,需要一句名言致敬所有英烈。请根据节选文段内容,从下列名言中挑选一句最合适的,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横线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课内语段阅读理解。
①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②……
③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④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16.用“______”画出表现“我”内心非常悲痛的句子。
17.选文最后一段话是对作者的 描写和 描写,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当时邱少云可以自己救自己,“我”也可以救他,可是不能救的原因是 。
18.结合全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称得上是“伟大的战士”。
B.“敌人竟使用燃烧弹”中的“竟”字表示敌人使用燃烧弹完全出我们的意料。
C.“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又忍不住不看”体现了“我”复杂又矛盾的痛苦心理。
D.选文是邱少云同志的战友,回忆了抗日战争英雄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壮烈牺牲的故事。
课外阅读。
又一个“铁人”
共产党员王守忠是西北石油地质局井下作业大队副大队长。25年的野外工作,25年的艰难困苦,25年的成功与奋斗,使他成为又一个“铁人”。
1984年9月22日,一个钻井队正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钻一口井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强烈的井喷。这一方面证实了塔里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井喷随时都会引起油井起火,随时都会烧掉价值上千万元的钻塔和其他设备,立下大功也面临着大难的这个井队,正是6008井队,王守忠当时是井队队长。
面临剧烈的井喷和凶猛的大火,王守忠立即通知用柴油机灭火,切断电源,命令在场人员撤离危险区。而他自己却带着几名工人守护在井口。强大的油气流从管线口呼啸而出,近40米高的火龙腾空而起,熊熊烈焰把戈壁夜空烧得通红,巨大的响声震撼人的心肺。为制服井喷,各级领导坐阵指挥。27日上午,狂风把突然出现的火龙抛上几百米的高空,向井场中心扑去,方圆一公里内一片火海,黑烟翻滚升腾遮天蔽日。王守忠同志同敢死队员集结在火海前,要求现场采访记者拍下集体照,说如果回不来好给家里留个纪念。这段时间,王守忠嗓子哑了,手脚和身上的皮肤被滚滚的原油灼红了,但他一直坚持战斗,直到完全控制井喷。
在塔里木,王守忠几乎参加了每一次制服井喷的艰苦工作。因此,可以说,他寻找石油的足迹,是许多生与死的经历构成的。一位外国专家目睹了王守忠那拼命的劲头,问他说道:“你不怕死吗?”王守忠回答:“油井是国家的,就是豁出命,也要保住它!”
19.文中加点的“大功”和“大难”分别指什么?
20.用“ ”画出第三自然段描写井喷和大火的语句。
21.短文具体描写井喷和大火有什么作用?
22.王守忠和同志们为什么在火海前要求记者拍照?
《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痛击敌人 2.D 3.不能,“始终”的意思是从开始到最后,去掉后就不能准确的说明五位战士抗击敌人的效果,不能很好的体现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4. 点面结合 ② ③④⑤⑥ 让读者既感受到每位战士的英勇,又感受到了群体的团结勇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五位战士深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理解。
通读文段,从“痛击”、“有计划地引上”、“利用险要地形”、“沉着地指挥”、“大吼一声”、“使出浑身力气”、“全神贯注地瞄准”等词语可以看出,五壮士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养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不仅有着明确的战术安排,还能够在战斗中保持冷静,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对敌人进行有力的打击。文段主要写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的事情,可用“英勇抗敌”或者“顽强歼敌”来概括。
2.本题考查理解词句。
阅读画线句子可知,画线句子并不属于场面描写,而是对人物个体或群体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通常是对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内人物活动的总体描绘,而这里的描写则是聚焦于每一位战士的具体表现和行为,因此更符合人物描写的特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始终”一词,原意是从头到尾,在选段中强调了敌人从始至终都无法向前推进的状态。这个词在句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突出了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的英勇和顽强,以及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对敌人进行有效阻击的能力。如果删去“始终”,句子将变为“敌人不能前进一步”,这样的表述虽然也表达了敌人无法前进的意思,但缺少了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强调性。相比之下,“始终”一词的使用,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五壮士在战斗中持续不断地对敌人进行打击和阻击的场景,使得整个战斗过程更加紧凑和激烈。
4.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通读选段可知,第①句“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从整体上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即“面”。这句话概括了五位战士的共同行动和目的,展现了他们作为一个战斗集体的团结和协作。
第②至⑥句则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的表现,即“点”。这些句子通过细致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每位战士在战斗中的英勇形象。例如,班长马宝玉的沉着指挥、副班长葛振林的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的全力扔手榴弹、胡德林和胡福才的紧张瞄准等,都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每位战士的独特个性和英勇精神。
选段既描写了人物群体,又描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法叫作点面结合。既有对整体战斗场面的概括性描述,又有对个体战士具体表现的细致刻画,使得整个战斗场景更加立体和生动。点面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够展现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又能够展现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5. 开国大典 升国旗 放礼炮 毛主席宣读公约 6. 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脑 面 点面结合 升国旗 热烈、庄严 7.中国人民打倒一切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能够当家做主人了。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阅读短文可知本文是按照开国大典的顺序来叙述的,其中结合阅读短文第②段中“接着,升国旗。”可以看出这个环节主要写的是“升国旗”。
短文第②段中“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可知主要写的是“放礼炮”。
从短文第③段中“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可以看出这个环节主要写的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故可知重描写了开国大典中升国旗→放礼炮→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的场面。
6.本题考查的是重点语段的理解。
结合阅读短文第①段,其中“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是通过对毛主席通过的描写突出“点”的描写,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其中“三十万人脱帽肃立瞻仰国旗”是面的描写,第一段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升国旗的场面,体现了开国大典的庄重严肃的氛围,与人民喜悦激动的特点。
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阅读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以看出,五星红旗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象征。在开国大典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有了自己的国家政权,能够自主地决定国家的命运和发展方向,真正地“站起来”了。
8.dài chǔ ái 9. 妄图 威吓 体无完肤 10. 暂时停止工作进行放松、缓解疲劳 死亡 吉鸿昌知道自己即将牺牲,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要抓紧时间宣传抗日,表现了他坚定的抗日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11.C
【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字的读音。
“逮”
读音:dǎi,意思:捉,特指经过追赶或试图抓。
读音:dài,意思:①到,及。②捉拿。
逮捕(dài)。结合文章内容,吉鸿昌被敌人逮捕,“逮”在表示捉拿之意时,读音为“dài”。
“处”
读音:chǔ,意思:①居住。②存在,置身。③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④决定,决断。⑤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
读音:chù,意思:①地方。②点,部分。
处决(chǔ)。在文中,“处决”表示对吉鸿昌进行处死的决定。
“挨”
读音:āi,意思:①依次,顺次。②靠近。
读音:ái,意思:①遭受。②拖延。
挨枪(ái)。这里“挨枪”表示遭受枪击。
9.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
(1)在文章中,敌人用“立刻处决”的电报想吓住吉鸿昌,让他投降,“妄图”体现出敌人不怀好意的目的。其近义词例如:妄想、企图等。
“吓唬”在文中的意思是使吉鸿昌感到害怕,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让吉鸿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达到敌人的目的。其近义词例如:恐吓、恫吓等。
(2)文章里说敌人用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强调吉鸿昌遭受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其近义词例如:伤痕累累、皮开肉绽等。
10.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吉鸿昌知道自己即将被敌人杀害面临死亡,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心系抗日事业,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永远的“休息”,同时抓紧最后的时间多宣传抗日,表现出他坚定的抗日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忠诚。
故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暂时停止宣传抗日活动进行放松、缓解疲劳;第二个“休息”指死亡。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吉鸿昌在被敌人逮捕后,面对敌人的毒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始终坚贞不屈,积极宣传抗日。在就义前一夜还在狱中宣传抗日,当有人劝他休息时,他说出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把抗日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即使面临死亡也毫不畏惧,一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1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吉鸿昌在面对敌人的逮捕、审讯以及即将到来的处决时,始终表现出坚定的抗日决心和不屈的民族气节。敌人妄图吓唬他让他投降,用尽毒刑拷打他,他却毫不畏惧,在就义时,他从容不迫,坚决不跪下挨枪,要求坐着死,并且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他的,文章第⑧自然段中还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行为都充分表明吉鸿昌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向敌人屈服,“死也不倒下”体现的正是他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故选C。
12. 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 郝副营长无私奉献,舍生取义品质的赞美 13. 点燃 举 照亮 舍生取义 14.在黑暗中后续部队与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而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本,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方向,自己却英勇牺牲。 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文章《灯光》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可知,璀璨的灯光象征是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从第④自然段句子“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理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可知,郝副营长的理想是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知,璀璨的灯光使我想起了那位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怕牺牲的战友,以及对战友崇高精神的赞美。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文章中第③自然段句子“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可知,描写郝副营长动作的词语是划着、点燃、举、照亮。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章中第③④自然段句子“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理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可知,微电影的旁白要概括出郝副营长的事迹,突出郝副营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激烈的围歼战打响了,郝副营长为指引后续队伍的前进,划着火柴,暴露了自己而光荣牺牲,年仅22岁。
15. 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理解及书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意思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根据诗词和文章的意思可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最合适作为微电影结尾。
书写时要注意“躯、赴、视、归”的正确写法。
16.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17. 心理 动作 我们动的话就会使整个潜伏部队暴露,就会给这次行动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次的作战计划就会完全落空 18.D
【解析】16.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通读第④段,可知,这段描写了“我”内心的纠结和担心。最后一句“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写出“我”内心非常悲痛。
17.本题考查了描写方法和作用。
第④段,读句子“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可知,这是对作者的心理描写;
读句子“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可知,这句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
本段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担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邱少云是可以自救的,“我”也可以救他。第③段,读句子“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可知,只要我们一动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行动,暴露在敌人的面前。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是邱少云同志的战友,回忆了朝鲜战场上英雄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壮烈牺牲的故事。故“抗日战争英雄”说法错误。
故选D。
19.“大功”指可以开采到丰富的石油资源;“大难”指井喷随时都会引起油井起火,随时都会烧掉价值上千万元的钻塔和其他设备。 20.强大的油气流从管线口呼啸而出,近40米高的火龙腾空而起,熊熊烈焰把戈壁夜空烧得通红,巨大的响声震撼人的心肺。 21.突出王守忠和同志们的拼命精神。 22.如果回不来好给家人留下纪念,反映出他们豁出命也要制服井喷的拼命精神。
【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义的理解。
根据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一方面证实了塔里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井喷随时都会引起油井起火,随时都会烧掉价值上千万元的钻塔和其他设备”可知“大功”指可以开采到丰富的石油资源;“大难”指井喷随时都会引起油井起火,随时都会烧掉价值上千万元的钻塔和其他设备。
20.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筛选能力。
结合题干要求,定位到短文第三自然段,本段中“强大的油气流从管线口呼啸而出,近40米高的火龙腾空而起,熊熊烈焰把戈壁夜空烧得通红,巨大的响声震撼人的心肺”描写井喷和大火。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三自然段中描写的井喷和大火的场景,面对井喷和大火,王守忠和同志们并没有退缩,反而一直坚持战斗,直到完全控制井喷,从而表现出王守忠和同志们拼命的精神。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王守忠和同志们在火海前要求记者拍照的情节,在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结合第三自然段中“说如果回不来好给家里留个纪念”可得出这么做的原因,从而表现出同志们的拼命精神,由此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