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地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啊!”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为选文拟一个题目。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懒惰——( ) 养尊处优——( )
绝望——( ) 众口铄金——( )
3.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
课内精彩阅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4.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仿照画线句的句式描写一下。
5.文段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的建筑特点:一是富丽与朴素、 与 完美结合;二是景物别具一格;三是风格各异, 兼具。我认为,这段话要带着 的语气去读,表现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 。
6.游览圆明园,给人怎样的感受?
7.根据文段内容把对联补充完整。
汇集 景色迷人,融合 创造奇迹。
课外阅读。
祖国颂
我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祖国的山川大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木茂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不是经过劳动者苦心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我爱祖国的土地!狂风曾经扫荡过它,冰雹曾经打击过它,霜雪曾经封锁过它,大火曾经烧灼过它,大雨曾经冲刷过它,敌人的炮火曾经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万卉争荣,满怀信心地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了明镜般的湖泊……
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种植庄稼,挑来河水,把我哺育成长。我怀念我的乳母,她用她的乳汁哺养我,她用宽厚的手掌抚摸我的头。直到今天,我的身上还能感受到她的体温。
我爱祖国的语言。她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一起跳跃。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 )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和画廊( )联想到一系列的山川( )树林( )村舍( )田野( )池塘( )湖泊( )
我曾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有难以言说的怀念。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父老乡亲、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一泻千里: 。
(2)广阔无垠: 。
9.在短文中的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10.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和战士们为建设祖国所付出的 和 。
11.短文第2~4自然段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表现了祖国( ) (多选)
A.自然景观的美丽 B.土地遭受的磨难
C.劳动人民的疾苦 D.山河面貌的变化
12.曾经远离祖国的作者为什么说对祖国的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3.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与理解
少年中国说
红日初升,__________。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__________。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__________,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4.将短文中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15.用自己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16.这段话中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17.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文章感情充沛,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18.为了实现强国梦,中国百年来在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代表。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他(她)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9.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阅读短文。
泥活
①冯兰端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桌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sì shì)的注视着案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镞(zú)一镞。唉,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老虎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老虎身上压去;右手揪住老虎的耳朵,反手抢拳,那老虎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kuāng kuàng)龇裂。可这会儿冯兰端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他琢磨着,摇了摇头。片刻之间,似乎有悟,他重新用手指夹起桌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筋脉。至此,冯兰端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他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桌边站起。∥㈠
②孙子冯大刚好从市场上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巴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着吃!今天头一次到集市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③“怎么个快法?”冯兰端问。
④“我把‘芮庄泥人冯’①的招牌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了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端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桌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他按捺(nà)不住内心的喜悦,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的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到集市上去,我得把这个也带着。”
⑦“带去呗!”冯兰端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这‘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大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领导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打虎’带去送给他,说不定他能对咱网开一面,少收些摊位管理费!”
⑨冯兰端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桌前,黯淡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㈡
【注释】① 泥人冯:因为冯兰端在捏泥人方面的技术非常高超,而且远近闻名,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泥人冯。
20.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锥子似(sì shì)的 眼眶(kuāng kuàng) 矮墩墩(dūn tūn)
21.读第①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把划线句改成陈述句。
(2)摘录表现“武松打虎”精巧生动的句子。
22.给下列句中的“才”字选择正确的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内,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在句中表达的含义。
才:①仅,只,表示数量小,次数少;②表示时间长;③才能,本领;④刚刚。
(1)至此,冯兰端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 )
(2)“我把‘芮庄泥人冯’①的招牌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
从第二句的“才”可以看出
23.读第①⑤⑨自然段,联系上文,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理由,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A.别人都夸赞他的手艺好,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了个精光。
B.冯大要用“武松打虎”去做奉承拍马的事,以谋取私利。
C.他发现“武松打虎”还不够完美,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原先,冯兰端的眼神是发亮的,那是因为 ;冯兰端开怀地笑起来,那是因为 ;后来,他的眼神变得黯淡,并“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那是因为 。
阅读美文,做题。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空军勇士阎海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7年8月17日,芦淞会战中阎海文的战机被击落。几天来,日本侵略军已尝到了中国空军的苦头,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赞誉,也使他们有一种武士精神收到玷污的感觉。当他们看到阎海文从战机上跳伞下来时,就急着想看看中国空军是什么样的。粗野的日本大兵边飞跑边喊骂着:“活捉中国飞行士。”“让这家伙尝,让他跪着求饶。”
但阎海文并没有放弃反抗,他一直战斗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并把那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一个驾机作战被击落跳伞的中国空军,用配枪的最后一颗子弹拒绝俘降,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敌人。
当天下午,日本并列队脱帽,向刚树立的阎海文的墓碑致敬。为敌人的勇士举行葬礼,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一个月后,在东京新宿繁华的闹市区,“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
阎海文是辽宁省北镇市人,殉国时年仅21岁。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对手——日本人,更为一个民族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可这丰碑上,又何止凝聚这一个阎海文?这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
2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意思。
赞誉: 络绎不绝:
25.文章主要写的是 (谁),文中画“﹏﹏﹏”的句子为什么要详细写日本侵略军的语言?把你的想法写到文中下边的横线上。
26.日本人为什么要向阎海文列队脱帽致敬?
27.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讲空军勇士阎海文战机被击落,他从战机上跳伞,日本侵略者要想活捉他让他投降,结果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故事,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
B.本文讲了空军勇士阎海文从战机上跳伞的故事。
C.本文讲日本侵略者要活捉空军勇士阎海文的故事。
D.本文表现了空军勇士阎海文宁死不屈的精神,他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28.细读短文中画“﹏﹏﹏”的句子,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第4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我不能忘记祖国 2. 勤奋 艰苦卓绝 希望 交口称赞 3.宋庆龄是一个热爱国家,心系祖国,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人。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拟定标题的能力。
从“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可知,这篇短文记叙了伟人宋庆龄15岁在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会上批驳美国学生错误观点的事,表现了她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的爱国热情。标题拟定为:我不能忘记祖国。
2.考查了反义词。
“懒惰”偷懒,不勤快。反义词“勤奋”
养尊处优: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反义词:艰苦卓绝。
绝望:毫无希望。反义词:希望。
众口铄金: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反义词:交口称赞。
3.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可知,课文里感受到的具体形象是宋庆龄是一个具有强烈热爱祖国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4.这里有奇形怪状的假山,也有造型奇特的池塘;有罕见的参天古木,也有婀娜多姿的热带花木。 5. 热闹 安静 中西 赞美 自豪 6.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7. 天下风光 中外精华
【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运用“有…… 也有…… ,有…… 也有…… ”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仿写时,需要注意,如:圆明园中,有千姿百态的云雾,也有满山遍野的花;有云雾弥漫的山谷,也有天下风格的地方特色。
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和“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知,描述了圆明园的建筑特点:一是富丽与朴素、热闹和安静完美结合;
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和“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可知,描述了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景物别具一格;三是风格各异,中外兼具。
本段写出了圆明园的昔日的辉煌,朗读的时候应带着自豪、敬佩的语气朗读,表现出来对祖国文化的自豪。
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知,游览圆明园,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7.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可知,汇集天下风光景色迷人,
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知,融合中外精华创造奇迹。
8. 形容江河水势奔腾而下 辽阔无边,形容面积极其广大 9., , 、 、 、 、 、 …… 10. 反问 智慧 心血 11.ABD 12.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父老乡亲、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 13.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及因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感情。
【解析】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势奔腾而下;文中指黄河的水势奔腾而下。
(2)广阔无垠:辽阔无边,形容面积极其广大;文中指大西北的青青牧场的面积极其广大。
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后面表示短暂停顿,所以用逗号(,);“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和画廊”后面表示短暂停顿,所以用逗号(,);“树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这五个词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以中间用顿号(、);联系上下文,联想到的事物还有很多种,所以“湖泊”后面用省略号(……)。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及修辞手法。
“哪一个地方不是经过劳动者苦心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这两句话属于反问句,因此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和战士们为建设祖国所付出的智慧和心血。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②自然段写了“珠穆朗玛峰”、“黄土高原”、“西双版纳”、“华北平原”、“黄河”、“扬子江”、“兴安岭”、“海南岛”、“大西北”这些表现了祖国自然景观的美丽。
第③自然段写了“狂风暴雨”、“冰雹”、“霜雪”、“大火”、“大雨”、“敌人的炮火”,这些表现了祖国土地遭受的磨难。
第④自然段“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了明镜般的湖泊”表现了祖国山河面貌的变化。
综上所述,答案选ABD。
12.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父老乡亲、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说对祖国的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的原因。
1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结合文章内容,作者写道“我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我爱祖国的土地”“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我爱祖国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再结合文章内容“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表达了作者因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感情。
14. 其道大光 有作其芒 前途似海 15. 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16.作者运用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赞美中国少年。 17. 梁启超 比喻 象征 18.孔繁森:勤政为民,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 19.“少年中国”的意思是中国处于建设初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国家;“中国少年”是指中国的青少年,是一个年龄群体。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少年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代表着少年中国的形象,中国少年如何发展影响了少年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少年是少年中国的希望。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默写课文。
从原文“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可知答案。
15.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翻译。
(1)“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意思: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
(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意思: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可知,作者用了“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来赞美少年中国。
17.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少年中国说》出自梁启超,作者用“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来象征中国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
18.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的掌握。
如:刘永坦,中国工程院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长期致力于海防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为祖国“海防长城”安装“火眼金睛”。
19.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两个突出的重点不同,“中国少年”年突出的重点是少年,而“少年中国”突出的重点是中国。两者的联系在于: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少年中国只有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点睛】参考译文: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20.sì kuāng tūn 21. 唉,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武松左膝镇住老虎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老虎身上压去。右手揪住老虎的耳朵,反手抢拳,那老虎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龇裂。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筋脉。 22. ①
④ 泥人的手艺高超,捏出的泥人精巧生动。 23. C A B
【解析】20.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辨析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似[sì]
像;如同:~是而非、何其相~乃尔。
副词。似乎;好像:~属可信、貌~有理。
胜过;超过:人民的生活一天好~一天。
似[shì]〔似的〕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和某种事物、情况相像:瓢泼~的大雨。
眶:形声兼会意字,目为形,匡为声,匡兼表意表示外框。眶本意指眼的四周。读音 kuàng”。
墩:形声。从土,敦声。本义:土堆。读音“dūn”,组词:土墩、桥墩。
21.(1)此题考查学生反问句改写陈述句的能力。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词改为肯定词,肯定词改为否定词。
解答本题时,将句中的“还有”改为“没有”,问号改为句号。即:唉,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2)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仔细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本段中说到“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这里的“精巧生动”具体指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抢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
22.此题考查学生多义字的掌握。解题时要先读懂句子的含义,再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句中“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的“才”表示仅,只,表示数量小。
(2)句“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这里的“才”表示刚刚摆上来。
结合“眨眼之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说明路人都被冯兰端的泥人所吸引,侧面反映了他的工艺精湛,手艺高超。
2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我们要联系前后文分析。
结合“冯兰端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桌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上新捏好的泥活”“可这会儿冯兰端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他琢磨着,摇了摇头。片刻之间,似乎有悟,他重新用手指夹起桌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筋脉。”我们可知,原先,冯兰端的眼神是发亮的,是因为他发现“武松打虎”还有不足之处,还要改进;
从“我把‘芮庄泥人冯’①的招牌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了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可知,冯兰端听了这段冯大的话开怀大笑,是因为别人夸他手艺好,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了个精光;
当冯兰端听了冯大“爷!这‘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大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领导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打虎’带去送给他,说不定他能对咱网开一面,少收些摊位管理费!”这段话后,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并“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是因为冯大要拿他的“武松打虎”去奉承管理市场的胖老刘,以谋取私利。
24. 指赞美、称扬。文中指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称赞。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文中指来看“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的东京市民,连续不断。 25. 阎海文 通过日本侵略军的语言反衬出阎海文的作战能力强,让日本侵略军吃尽了苦头。同时与下文日本侵略军向阎海文致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阎海文宁死不屈的精神。 26.因为阎海文的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染了他们,使他们从心里感到敬佩。 27.A 28.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像阎海文这样的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样的儿女才会变得强大。
【分析】2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赞誉:指赞美、称扬。文中指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称赞。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文中指来看“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的东京市民,连续不断。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从句子“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空军勇士阎海文就是其中的一个。”可知本文主要写的是阎海文;
为什么要详写一句话,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分析,一般起着反衬、对比的作用。
本文通过日本侵略军的语言反衬出阎海文的作战能力强,让日本侵略军吃尽了苦头。同时与下文日本侵略军向阎海文致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阎海文宁死不屈的精神。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掌握。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句子“当天下午,日本并列队脱帽,向刚树立的阎海文的墓碑致敬。”可知他们被阎海文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很佩服他。
2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的答题方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主要概括主要内容要完整。
A选项正确,概括最完整。
2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用大白话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又何止凝聚这一个阎海文”是指像阎海文这样具有爱国之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的人有很多,这种不屈的精神是全民族的,是千千万万人类的。这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