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 ) 菜畦( ) 脑髓( ) cuán( )成
蟋shuài( ) chán( )络 塑雪罗汉( ) 轻jié(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
(2)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
(3)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4)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
3.选择准确的动词填空,并分析其作用。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 揭 掀)开一块雪, (现 晾 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攀 支 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洒 放 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牵 拉 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收 拉 抽),便 (逮 捉 罩)住了。
这些动词的作用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B.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D.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B.“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的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记者在一些家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D.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6.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7.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哪两个地点的哪两种生活?作者对这两种生活的情感态度怎样?
(2)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8.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选择 和 ,篇名分别是 和 。
9.精心设计的“阅读导语”,能为我们理解语文提供帮助。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导语”,编者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起笔,又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将空缺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 ,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甲】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A]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 白鹭(郭沫若)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⑥[B]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⑦[C]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的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⑩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0.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甲】:
【乙】:
11.甲文开头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再写捕鸟,这样安排有什么特殊用意?
12.有同学把乙文第⑦段的内容概括为 “白鹭望哨图” ,但有的同学不同意,认为这样概括不对。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甲乙两文划线句子[A][B][C]三句中任选一句作点评。
示例: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点评:用排比手法表现出了白鹭外表很适宜、结构匀称的特点。
我选的句子:
我的点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名师
学校请了一位名师给我们班上一节课。第二天早上8点整,名师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他三十来岁,人长得清清瘦瘦,个子也不高,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英俊的形象。
开课后,名师先来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等会儿,我讲课的时候,如果我讲得不对的地方,只管提,我这个人脸皮厚,大家不要担心我找不到地缝去钻。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可以随时举手,我的话也不是金口玉言,打断了也不用赔钱。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不够好,可以看点儿闲书,也可以打瞌睡。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尽量不要交头接耳,以免吵醒那些打瞌睡的同学。废话完了,言归正传……”
我在心中给这位名师的亮相打起了分,但分数不高。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该树立起师威,怎么能这样嘻嘻哈哈呢?
名师没有带教案,手里只捏着一支粉笔,却把课讲得言辞活泼,生动有趣,章法分明。讲课间隙,还不时地穿插些互动游戏,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始终没有出现看闲书和睡觉的现象。
临近下课的时候,名师又别出心裁点了几名学生,让他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被点的学生都很兴奋,先报自己的名字,再讲收获的一二三。点到王旃的时候,出了一点儿意外。王旃没有老老实实报自己的名字,而是兀自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旃”两个字,然后一脸坏坏的笑望着名师,说:“老师,这就是我的名字。”
王旃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也不知道他的爸爸从汉语大词典的哪个旮旯里翻出了这么一个字,有好几次王旃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不少初上讲台的老师下不了台。这道难题我们的班主任也碰过,不过他没让王旃得逞,因为这一损招,班主任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了整整一堂课。
现在轮到这位倒霉的名师了。名师看看黑板上的字,又看看王旃,温和地说:“比脑筋急转弯还难呢。不过我也要行使一下我的权利,哪位同学愿意帮我念一下?”
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
“好……”名师转向王旃说,“这位同学,你的名字起得不错。不过老师很惭愧,这个字我也不认识,你能告诉我吗?”
名师的回答让王旃一愣,也让班上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愣。迟疑了一下,王旃回答:“王旃(zhān)。旃的意思是红色的曲柄旗。”
“嗯,寓意不错。”名师伸出了拇指,“谢谢你今天教了我一个字,你便是我的一字之师了。”说完,名师低下头向王旃鞠了一躬。
这大大出乎王旃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片刻的宁静之后,教室里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15.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B.对于王旃的恶作剧,“名师”没有训斥,反而拜他为一字之师,体现了“名师”谦逊为怀的做人态度。
C.潮水般的掌声是对“名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充分肯定。
D.不认得“旃”字是“名师”这节课的败笔。
16.当“名师”请同学们念一下“旃”字时,结果是“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你觉得文中这位“名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文中“名师”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是村庄的秘史
高卫国
①我脚下流淌的是一条具有神力的河,与其说河里面流淌的是水,不如说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那些流走的时光也如同河里的水一样,一会儿浑浊,一会儿清澈。
②望着眼前的水痕,前几日水涨满河床的情景就如同一个斑驳的梦影。小河水落之后,河床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大青石清晰地裸露出来。我光着脚丫踩在细沙上,偶尔在石头底部的水洼里可以捡到铜钱,也有人在水底摸出过碎瓷片,水里还可以见到残破的石碑。它们都是村庄的一部分,曾见证过祖先的生活。那一刻,我脑海里掠过一句诗:“河流是村庄的一部秘史。”
③春风送暖,两岸的垂柳吐出了一片鹅黄。春光斜斜地铺在河面上,垂柳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几只鸭子拍打着翅膀跃入水中。夏日炎炎,柳树的浓荫罩在河面上,小鱼也游过来躲在浓荫下乘凉,不远处的荷叶下有几只青蛙正在鼓着腮鸣唱。秋风浩荡,站在堤坡上,能听见河水冲刷石头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声音含混、低沉,似乎是从时间的纵深处传来,它知道河流的秘密,也洞悉村庄的过往。冬日来临,柳树将最后一片枯叶摇落到河面上,站在岸边看河水奔流,一副阅尽沧桑的神态。要不了多久,雪花飘落,河流两岸就会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一景一物,都在讲述着村庄四季变化的秘密。
④河岸上的垂柳、芦苇、龙须草、碎叶莲,还有水中的小鱼、青蛙、水鸟、野鸭子,这些植物和小生灵一起丰富了生命的底蕴,我在与小河的对视中获得了“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
⑤我站在桥上俯视这条河,如今的河道比我小时候见过的河道弯曲了许多,河两岸密匝匝的芦苇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垦的农田。这使得我眼前的小河缺少了蓬勃的生机。
⑥有河流的村庄,都是古老的村庄,这样的村庄怎么会没有故事呢?河上架着的那座石拱桥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桥墩上端的两侧雕刻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几个大字。童年时期,每次看见这几个字我都心生欣喜,因为我可以从这几个字里面指认出我的姓名。祖母曾讲过,石桥修建前,这条河上面架着一座木桥,是我们高家和霍家两姓族人出钱出粮建造的。可是建桥的过程并不顺利,两家因为桥的高度发生过争执。但是那些陈年往事随时间卷入流云之后,两姓人家依然会和谐相处。如今七八百户人家的村庄,共有十几姓人家,就算是扯不上亲戚关系,也一定有着前面几代人的交情或来往。
⑦我在脑海里沉思村庄历史的同时,再一次打量眼前的河流,不禁想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下的一句话:“滔滔不尽而有规律的流水会使人体会到一种平静、雄伟、超人的生命。”
⑧小时候,我行走在河边,经常可以看见一个高姓的牧羊老人,他低头看着河面的流水和流水中被风卷入的落叶,也看水中的枯草。夕阳在山,霞光浓稠,桥头走过来一个庄稼汉和两个妇女,牧羊的老人将悠闲的山羊从河坡草地赶到了桥上,与他们一起走进了画面里。
⑨如今那个牧羊老人早已长眠于小河北岸的泥土之中,他头枕着堤坡下的泥土,依然可以望见缓缓流淌的小河。
⑩河水永不停息,看村庄里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平静地流逝,如同天上流逝的云。天空如此阔远,地面布满褶皱,河流也随着岁月流转逐渐变老了。
那些远去的日子有一部分浓缩成了我记住的过往,还有一些我不曾记住的日子悄然沉入时光之河的深处,犹如______
(选自《2024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9.“河流”为什么是“村庄的秘史”?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0.文章删掉第五段,上下文依然可以衔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
21.下面哪一选项中的句子更适合放在第十一段空缺处?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A离乡的我将穿不上的旧衣抛在了残破的老屋……
B儿时的我打水漂时旋出去的瓦片沉入了眼前的河流……
22.作者在写眼前河流时多次回忆过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záo qí suǐ 攒 蟀 缠 sù 捷 2.(1)少有人来 (2)秘密 (3)正派 (4)比喻无所顾忌 (3)扫 露 支 撒 牵 拉 罩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也写出了儿时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4.C 5.D 6。(1)“伏”字形象地写出了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2)“窜”字突出了叫天子的速度之快。7.(1)百草园的童年生活;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作者非常留恋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厌恶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8.捕鸟 活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
9.他的严肃、庄重 另外一道风景 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10.[甲]雪地捕鸟的乐趣 [乙]描写白鹭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11.以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12.没有标准答案。示例1:这样概括不对,因为作者并不认为白鹭是望哨。理由:(1)文中说:“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是反问,否定了“望哨”之说;(2)文中还有“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放哨的哨兵是不可能悠然的。 示例2:这样概括不对,其实,作者故意用一种人们不准确的看法作铺垫,作对比衬托,以突出白鹭登高眺远、悠然自得、气度非凡的特点,并且引导人们通过想像来品味画面悠闲娴静、空阔辽远的
美好意境——那白鹭并非是在望哨,那么它在眺望什么呢?青山?碧水?蓝天?闲云?意境随人们的想象而开阔,画面因语言的含蓄而美丽。
13.因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雪地捕鸟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事情;闰土父亲说的话给“我”启迪:遇事要有耐心沉着镇定,所以难以忘怀。
14.答案示例:A句:这句话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B句: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C句: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刻画出在小树绝顶,白鹭悠然而立,给人一种清新高洁之感,超凡脱俗之美。
15.D
16.侧面描写“名师”,为下文作铺垫
17.侧面描写“名师”,为下文作铺垫。
18.对待学问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才是正确的求学态度。
19.①河底残留的旧物件曾见证过村庄祖先的生活。②小河的景物反映着村庄四季的变化过程。③河上的桥见证着村庄人情往来的历史。④流淌的河水见证着村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历程。 20.①这段写小河缺少蓬勃生机的现状,能与前面两段写小河生机勃勃的过往形成对比,凸显河流现在的变化。②这段内容能表现作者面对村庄变化的怅惘之情,增加文章意蕴。 21.B。①形象地写出了那些“我”不曾记住的日子悄无声息消逝的状态,表达了“我”对往昔的追忆。②紧扣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河流”,并与文章开头写“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形成呼应。 22.①回忆河流四季之景、桥墩寻名趣事、桥的变迁和牧羊老人的生活,能展现村庄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与和谐的社会风貌,使内容更丰富。②通过多次回忆,层层叠加,表现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村庄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感悟,使意蕴更深厚。③行文上形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使可读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