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是( )
A. 金田起义 B. 中法战争
C. 公车上书 D. 武昌起义
2. 严复以英国《泰晤士报》为楷模,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创办的报纸是( )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知新报》 D. 《湘学报》
3.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
A.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D.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以……充分发挥和推进。”材料中“最后目的”是( )
A. 建立王位世袭制 B. 建立中央集权制
C. 建立君主立宪制 D. 建立民主共和制
5. 关于戊戌变法,史学家戴逸评价道:“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作用是(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促进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6.1898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3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咸熙,皆出自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材料反映了( )
A. 我国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
B.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我国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
D. 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
7.《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人物中属于材料所述“志士”且为变法牺牲的是( )
A.严复 B.谭嗣同
C.梁启超 D.康有为
8.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失败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顽固势力的反扑 D. 民众的盲目排外
9.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说:“苟可致富强者,儿可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对于变法的态度是( )
A. 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 希望清王朝复兴
C. 全面支持变法 D. 反对洋务运动
10.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中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说:“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 B. 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C. 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D. 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1.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说:“康有为的政治纲领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这一论断反映了( )
A.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B.辛亥革命的革命理想
C.戊戌变法的变革目标 D.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
12.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自强求富思想的推广
C.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的充分发挥和推进。”材料中新的政治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材料中“变法”发生的背景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5.1896年,梁启超高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邹容则主张“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民主义传播 B.义和团运动兴起
C.民族危机加剧 D.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1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17.康有为创立强学会、保国会,宗旨都是“强国”“保种”,他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这表明戊戌变法是( )
A.政治改良运动 B.自强求富运动 C.思想启蒙运动 D.爱国救亡运动
18.《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19、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国内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平均每期销量过万。这表明( )
A.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 民主共和思潮兴起
C.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20、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 弘扬了民主科学 B. 结束了君主专制
C. 实现了自强求富 D. 促进了新思想传播
二、非选择题
21.填空题
(1)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 、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 广泛传播。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4)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
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这场败仗”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概述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列举出19世纪末期,在中国力图利用“改良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的代表人物。这场“改良主义”运动在当时的影响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3. 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 3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苏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的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在那个时期开设的新式学堂和西学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以动人心弦的新文字风靡一时。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时事、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超越“前代人们”?材料一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沪浙地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学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答案
1-5CBBCC 6-10DBCAC 11-15CCCCC 16-20BDBAD
(1)康有为 (2) 公车上书 (3)维新思想 (4)光绪皇帝 (5) 1898 “戊戌变法”
22.(1)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军备废弛等
(2)康有为、梁启超等 影响: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因素:列强的侵略,社会的变革,思想解放,西学传入等。
23.(1) 《马关条约》的签订。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上海创办多种报刊,宣传变法思想;江浙地区的维新宣传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当戊戌政变发生后,江浙地区保持独立立场,抵制倒行逆施。
(3)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西方科学知识和传播民主政治理念;文学界开始提倡新文字和反映时事、社会的新诗。
(4)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