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8 17: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州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二上学期 9 月双周练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东汉( )
三公制度彻底废除 B.中枢权力结构调整
C.皇权旁落局面形成 D.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唐朝政事堂会食时,三省长官常以共餐为机,对议事分歧再作协商。史载“争议未决者,至会食时从容商榷,多能协和”。此制将政务协调与日常交往结合,可见其( )
提升了官僚群体的品秩待遇 B.构建了君臣议政的全新范式 C.顺应了三省分权协作的机制 D.确保了行政决策的绝对公平
正统六年(1441 年),明朝为应对西南麓川土司叛乱,首设处理军务的总督。景泰至嘉靖年间,总督逐渐从临时差遣转为常驻官员,如蓟辽总督、宣大总督等,管辖范围固定为两至三省。总督制度的上述变化( )
表明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被取代 B.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 C.有利于化解三司事权分散之弊 D.有效遏止了边疆动乱
公元前 450 年左右,平民可以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的《十二铜表法》得以通过;公元前 336 年,平民出身的保民官李锡尼乌斯被选举为执政官。到了公元前 4 世纪之后,所有政府职务平民都可以担任,平民甚至可以进入元老院。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罗马( )
平民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B.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C.元首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D.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 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 300 余人。至 14 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 30 余人,15 世纪只有 7 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 以佐证法国( )
封君封臣制度巩固 B.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6.1701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任一皇室成员“若现在或者将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按照前举法令所规定和确认的情形,丧失继承的资格”。这一法案旨在( )
A.剥夺英国国王的行政权 B.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消除宗教对政治的影响 D.确立议会对教权的控制
7.1848 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19 世纪 50 至 70 年代,英国开展了要求进一步扩大民主权利的斗争,法国开展了为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制的斗争,德国完成了民族统一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和一定程度的“普选制”。此现象反映了欧洲( )
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B.民主法治确立曲折艰难
C.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发挥重要作用
8.下图为 1912 年 2 月刊载于《民国画报》上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封建统治宣告结束 B.旧式官僚体制受冲击
C.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D.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9.1915 年 8 月,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道:“故以为政体诚能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不可也,政体而非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可也。……谓欲变更政体,而必须以变更国体为手段,天下宁有此理论?”梁启超意在( )
A.鼓吹君主立宪制 B.阐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C.维护民主共和制 D.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10.1934 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他说,“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就是要使全体国民军事化”,提出要以孔孟的“四维”“八德”为道德标准,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定律和国家纪律,即服从国民党政权,遵守由该政权制定的法律法规。由此可见,新生活运动( )
A.实质是巩固国民党专制统治 B.为开展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 C.意在加紧对各地红军的围剿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伦理体系
陕甘宁边区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边区民众不分阶级阶层,可以直接选出从乡、市到边区的各级参议会议员,参议会是各级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议政、监督权,可选出同级政府。这些措施( )
是社会主义革命 B.体现“三三制”原则
C.践行了人民民主 D.促进土地革命的胜利
古希腊雅典曾有梭伦改革,比秦国商鞅变法早一些。梭伦按社会财富划分等级,不同等 级可以担任不同程度的公职;商鞅实行二十等爵制,奖励耕战,按军功划分政治社会地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都有利于打破贵族血统制 B.刺激了工商业的迅猛发展 C.平民化政治推动中央集权 D.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社会基础
北魏时,大臣钳耳庆时因触怒孝文帝,失去了改汉姓的资格。后来宣武帝在位期间,由于建筑才能,求得宣武帝同意,改为王氏,成功跻身世家大族行列。杞氏家族由于过错,被统治者剥夺汉姓,恢复旧姓。材料体现了( )
民族交融减轻了姓氏汉化的阻力 B.北魏皇帝通过汉姓的授夺控制贵族 C.姓氏汉化客观上巩固了封建秩序 D.孝文帝改革受到鲜卑旧贵族的阻挠
一学者说到:“五百年前王安石变法,法祖是反改革的旗号,改革派同顽固派在这问题上展开过针锋相对的斗争,但这旗号到张居正手里却变成新政的法宝。”由此推知( )
王安石变法阻力大于张居正改革 B.张居正的改革恢复了祖制 C.反法祖与法祖都是改革者的工具 D.改革者都付出了巨大牺牲
15.1910 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 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 38 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8 分)
17.(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
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 1789 年 10 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5 分)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10 分)
1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 年 10 月至 1946 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 10 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 61 人,国民党员 19 人,救国会员 1 人,无党无派人士 89 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 年 1 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 年 6 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 分)
19.(12 分)【变法改革与社会发展】
材料 考察传统中国社会的众多变法运动,虽然不同的变法运动的推进程度和实际成效 不一,历史学家对同一场变法运动褒贬不一,但从主流上看,变法无疑是政治家们破解社会困局的基本策略,也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机制。在诸多变法中,商鞅变法的历史成效已得到普遍公认,在推动秦国由弱到强并最终统一六国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虽然半途而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例如,王安石新法推行后,北宋王朝出现了国库充盈、大兴水利、熙河之役等局面,这表明变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张居正变法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推动形成“万历中兴”局面,延缓了明王朝衰败的历史进程。
——黄文艺《改革、变法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荆州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二上学期 9 月双周练
历史试题答案
16.(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6 分)
(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8 分) 17.(1)印度:增强了印度人民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法国:成为反对英国的宣传工具;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认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张)。(5 分)
(2)说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民主权。(4分)分析:法国启蒙思想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法国大革命爆发进而颁布《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推动美国颁布《权利法案》(宪法十条修正案)。(6 分)
18.(1)原因: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 主);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不断巩固扩大;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政权建设的需要。(6 分)
(2)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国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积极性;有助于推动解放战争进程;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8 分) 19.示例论题: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2 分)
论述:众所周知,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消除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旧制度、旧文化,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制度、新文化。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商鞅通过“废井田, 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进入强国行列,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实行了诸多汉化措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其主政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总之,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10 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