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习题(教师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习题(教师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8 17:56:43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四大名亭
滁州的醉翁亭 杭州的湖心亭
北京的陶然亭 长沙的爱晚亭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张岱,来到湖心亭欣赏雪景!
12 湖心亭看雪
解 题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1.识记拏、毳、芥、沆砀等字词音形义,并记住作者张岱相关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义。
3.初步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背景资料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读一读
拏 更 毳 凇
芥 喃喃 毡 强
崇 祯 沆 砀 更






有此人

ɡēnɡ
cuì
sōnɡ
jiè
nán
zhān
qiǎnɡ
chónɡ zhēn
hànɡ dànɡ
ɡèn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第一人称,代“我”。
消失。
都。
这。
鸟兽的细毛。
晚上8时左右。
撑(船)。
拥,裹,围。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汽弥漫的样子。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全。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比喻细微,微波。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
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面对,向着。
沸腾。
哪能。
尽力。
还。
等到。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客居此地。
船夫。
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在烧酒,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余住西湖(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
古义:我 今义:剩下
古义:还 今义:更加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古今异义
课后练习
一词多义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大喜曰(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白色
副词,非常
酒杯
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词多义

上下一白( )
长堤一痕( )
副词,全,都

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数词,一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副词,更加,还
第二课时
1.理解文意能准确概括段意。
2.背诵课文,结合具体语句体会白描手法。
3.学习作者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学习目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2.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了,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有何深意?
追忆往事,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流露出亡国的沉痛、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写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听觉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作者在什么天气下前往湖心亭看雪?从哪个感官角度描写的?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
映衬环境静寂、空旷,暗示作者“痴”。
表现了作者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整体
局部
从上到下
由大到小
举目结白
渺小微弱


7.请从内容和手法上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量词的变换,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换,同时发出了沧海一粟的感慨。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如一幅写意山水画。
写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
7.文章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8.作者在赏雪时遇到了那些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通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后的惊喜、兴奋之情。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大喜,拉,强饮。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其姓氏,“客”却不答姓名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流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9.作者如何介绍这两个人的?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结尾舟子如何评价作者张岱的?
11.痴的表现是什么?
“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晚;
“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
“独往湖心亭看雪”——独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的。
收束全文,点睛之笔,对 “痴”字赞赏,作者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闲情雅致。写出作者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1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有何用意?
点明主题,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天涯遇知音的愉快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写出作者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12.如何理解痴的含义?
概括主题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景,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写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现了作者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和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学后感悟
欣赏自然风景的人,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前往。“独钓寒江雪”的人,钓起的是一份心情;冒着严寒踏雪的人,踏出的是一条坚毅的路。他们自然又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记叙
写景
交代时间、地点、时间、环境:
绝:
万籁俱寂。为下文做铺垫
独:
幽静空旷,为下文作伏笔。
全景:雾凇沆砀—— 从上到下 洁白广阔
特写:湖上影子——由大到小 渺小微弱
记叙
奇遇:————兴奋、喜悦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议论
引用 ———— 点明主旨
湖心亭看雪
清高孤傲独看雪
豪爽脱俗同举杯《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张岱 字 宗子, 号 陶庵 , 明末清初 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 晚上八时左右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③余挐一小船撑(船) ④莫说相公痴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自 ⑥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⑧客此 客居
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及下船 等到
11、焉得:哪能 12、更:还 13、舟子:船夫
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文中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
文中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与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写下雪后天地一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写雪后西湖景色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问答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隐含着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写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也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山、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课文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西湖的雪景;第二段写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西湖雪景的美丽及游湖人的雅趣,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中量词的运用在表达上有怎样的妙处?
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不仅表现出作者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也暗示了小舟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示了一个微妙变化的意境。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人生渺然如沧海一粟的感慨。
8、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兴奋、愉快之情。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 ”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0、文章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包含了对 “痴”字的赞赏,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痴迷于闲情雅致,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表明作者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体会文中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文字质朴简练,不加渲染,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13、何理解“痴”的含义?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是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快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1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和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情趣。
1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6、、对联 :上联:清高孤傲独看雪 下联: 卓然不群同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