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地理
章末复习课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②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③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难点:
(1)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辨析城镇功能分区。
(2)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导入新课
方言岛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言的地面。 方言岛可分为孤岛型、群岛型、列岛型和岛中之岛型等四种基本类型。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右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思考: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你知道原因吗?
知识简图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空间变化
乡村和城镇
时间发展
城镇化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复习课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节内容。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乡村空间结构
城镇空间结构
乡村土地利用类型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功能区
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分布
特点
形成
变化
请同学们写下对于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的疑问和迷惑点。
复习课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024·全国新课标卷)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为转角吊脚楼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典型例题】
图1 图2
复习课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型例题】
D
C
B
复习课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知识补充】乡村空间结构
功能区 示意图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空间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通达度较高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复习课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024·北京卷)图1为安徽省局部地形简图,图2示意该区域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完成4~5题。
【典型例题】
图1 图2
复习课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4.图1中( )
A.Ⅰ区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高 B.Ⅱ区地势平坦,为粮食生产基地
C.Ⅲ区水资源丰富,水电站数量多 D.Ⅳ区山地面积广,环境承载力大
5.图2中,甲、乙、丙、丁四种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居住区、行政区、工业区 B.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居住区 D.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工业区
【典型例题】
A
B
归纳总结
城镇三大功能区特点的比较
城镇最常见的功能分区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分布形态与特征对比分析如下:
城市功能区
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形态
形态
特征
特征
位置
位置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分化;
位置上,中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集聚成片
复习课
二、城镇化
请同学们自主梳理城镇化一节内容。
城镇化
城镇化影响
环境问题
社会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意义
进程
归纳提升
城镇化
城镇化
的影响
环境问题
社会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的进程
表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措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水域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建立污水处理厂
表现: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保障性住房;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加强城市管理
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方面广泛应用
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复习课
二、城镇化
【合作探究】下面三幅图是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人口迁移示意图,请根据城镇化发展过程进行排序,并分析每个阶段人口迁移方向、城镇化水平高低和速度的快慢。
a b c
归纳提升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农
村
郊区
城区
农
村
郊区
城区
农
村
郊区
城区
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
农村人口向郊区迁移
发生在加速阶段
城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房价上涨;交通拥堵
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或小城镇
发生在后期阶段
城市问题突出;城乡交通便捷;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私家车普及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发生在后期阶段
城市问题得到解决,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复习课
二、城镇化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6~8题。
【典型例题】
复习课
6.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7.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8.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典型例题】
C
A
A
二、城镇化
复习课
二、城镇化
徽州是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的发祥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徽州城镇化进程在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徽州地域文化和古建筑带来一定的冲击。下图为1950—2020年徽州区城镇化率和古建筑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9~10题。
【典型例题】
复习课
9.徽州区城镇化率快速上升产生的负面效应是( )
A.城区内交通线路缩短 B.城区第三产业增速减慢
C.城区古建筑景观减少 D.城区人口年龄趋于老龄化
10.2010年后徽州区古建筑数量减少趋势明显减慢,得益于( )
A.农村务工人员租赁古建筑居住 B.城镇化中拆迁古建筑成本较高
C.居民和政府复建许多仿古建筑 D.政府加强对古建筑的有效保护
【典型例题】
D
C
二、城镇化
复习课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请同学们自主梳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内容。
请同学们写下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疑问和迷惑点。
地理环境
提供场所空间
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精神生活源泉
人类活动
影响
地域文化差异
建筑
服饰
交通工具
艺术作品等
价值观
生活习惯
制度等
物质
非物质
文化不同
地理环境
不同
物质基础
复习课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合作探究】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
方言区交错分布,相对集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客家语区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省级行政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因交流的需要,多通行粤语,成为粤语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和典型例题,复习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的重难点,包括课标要求的: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拓展了缓解城镇化不利影响的措施、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
复习课
【核心素养专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都市主城区就业人口密度与居住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复习课
1.该都市主城区( )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沿河谷地带布局 D.呈多核心的空间结构
2.该都市有四条环路,居民上下班( )
A.以一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B.以二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C.以三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D.以四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B
A
【核心素养专练】
复习课
【核心素养专练】
一、单项选择题
19世纪中后期,毗邻大西洋的波士顿在城市郊区修建公园绿道,将九大公园有机串联,形成了绵延约16千米的公园体系,宛如一条翡翠项链。下图示意“翡翠项链”公园体系。据此完成3~4题。
复习课
3.波士顿能建成“翡翠项链”公园体系,主要是因地制宜利用了( )
A.弯曲的河流 B.崎岖的地形
C.温暖的气候 D.肥沃的土壤
4.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体系建成后,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
A.城市规模等级 B.港口运输能力
C.人口空间分布 D.主导产业升级
C
A
【核心素养专练】
复习课
【核心素养专练】
二、综合题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以来,北方移民大规模南迁入广,广东地区形成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三大汉民系聚居区为粤东沿海平原台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粤北山区。据研究,三大汉民系聚居区的空间分布与移民迁入时间早晚有关。在以不同类型土地为开发主题的三大汉民系聚落中,人们面临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灾害各不相同。图1甲、乙、丙分别为广府、潮汕和客家聚落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图2为潮汕聚居地民居景观图。
复习课
(1)推断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迁入时间的早晚,并说明理由。
(2)洪涝与台风分别是广府、潮汕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分别分析其原因。
由早到晚依次是广府、潮汕和客家。广府最先迁入,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后迁入的潮汕人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次好的粤东沿海平原台地;最后来到的客家人只有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粤北山区。
广府分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雨季降水丰富,加上台风、风暴潮带来的海水倒灌,易形成洪涝灾害;潮汕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台地,地势较珠江三角洲地区高,且入海河流少,洪灾轻于广府,因聚落位置更靠海,受台风影响大。
(3)潮汕聚居地的建筑有抵御台风的地域特征。据图指出此类建筑的特点。
墙体建筑多用石材;建筑物较低矮;屋顶厚重而结实,往往压有石块。
【核心素养专练】
知识导图
基于时空变化的人地协调观的建构
大概念
乡村和城镇
空间变化
时间发展
城镇化
城镇化的表现
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城乡内部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乡村的土地利用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功能区
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和变化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