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03 20: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
学习目标
①运用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②利用图表,认识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③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
难点:
列举环境问题对区域的影响。
导入新课
根据《人类环境宣言》在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提问: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 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你知道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新课讲授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任务一 阅读教材第96~97页和图5.2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感知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性。
新课讲授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人类社会本身属于环境的一部分。
图中箭头表示:①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③④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⑤⑦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积极影响、消极影响)。⑥⑧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新课讲授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举例主要废弃物有哪些
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4)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③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一:
结合图文资料,探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1958年8月1日,横贯中国西北的交通大动脉——包兰铁路正式通车。但由于风沙肆虐,通车并不意味着最后的成功。有谚语说道:“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这是当时风沙弥漫、沙进人退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受流沙侵袭,风沙频频“骚扰”铁路线并掩埋铁轨,时常导致铁路停运。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一: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铁路治沙人怀着立足荒漠、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怀,在包兰铁路中卫至干塘区段的线路两侧,人工建起了一条宽800多米、长55千米的绿色长廊。现如今,人进沙退。在茫茫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包兰铁路犹如一条蜿蜒盘旋的钢铁巨龙,在满目苍翠林带的掩映下,穿沙越岭、畅通无阻地向前延伸……
材料三
结合图文资料,探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一:
(1)材料一谚语中提到的是哪种环境问题
(2)材料二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地区
(3)材料三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
(4)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结合图文资料,探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1)土地荒漠化。
(2)西北地区。
(3)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4)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引发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
新课讲授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以致用】阅读教材第98页图5.4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围湖造田
扩大耕地广种薄收
开垦草场
毁林开荒
作物减产粮食不足
湿地减少水利破坏
草场破坏风沙侵蚀
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频发
土地生产力下降
环境恶化生态破坏
新课讲授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 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学以致用】阅读教材第98页图5.4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1. 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可能是原有的耕地土壤趋于贫瘠,产出较少;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增加。
2.垦荒方式: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负面影响:湿地减少、水利破坏;草场破坏、风沙侵蚀;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恶化。
3.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人类自身,使人类越垦越贫穷,形成恶性循环。
新课讲授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材料一 指狐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野生指狐猴仅存在于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的土著居民认为指狐猴是“恶魔”,将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当地迷信的居民对指狐猴进行了大肆猎杀。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
材料二 小明的烦恼 我从小就生活在城市中,在充分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城市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污浊的空气与越来越灰蒙蒙的天空,几乎无时无刻不充斥在耳边的噪声,极度炎热的夏天,似乎越来越暖和的冬天……我们从城市里拿走了太多以至于忘记了我们至少还应该做点什么,去保护这承载着千万人生活的城市。
乡村环境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2035年能否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课讲授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材料三 教材第100页,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图。
材料四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新课讲授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材料一中指狐猴的濒临灭绝属于哪种环境问题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环境问题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前环境问题出现何种趋势,列举其中一种,说明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4)材料四中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 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5)就解决小岛国忧虑,提出你的看法。
新课讲授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答案】
(1)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原因:人类的大肆猎杀。
(2)环境问题呈现地域差异。
区域 环境问题 成因
城市 环境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生态破坏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达国家 过度消耗资源 人均消耗高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污染转移
新课讲授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答案】
(3)趋势:环境问题日趋全球化。
举例:北海和地中海的水污染。原因:由过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造成。
影响: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破坏海滨旅游景区质量,使其失去应有价值。
新课讲授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答案】
(4)忧虑是国土被淹没。有道理,因为化石能源的燃烧和森林的减少(砍伐和焚烧森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5)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②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
③发展清洁燃烧技术。④保护森林。⑤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当堂训练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酸雨
2.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对应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政策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福州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C
A
A
当堂训练
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栖息地破坏 C.气候变化 D.小行星撞击
5.按性质分,物种锐减属于(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资源短缺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问题
B
A
当堂训练
下图示意2018年春节期间湖北省襄阳市市区大气污染物逐时质量浓度变化,该时期襄阳市市区天气无明显冷空气和降雪影响,以多云、阴雨天气为主。据此完成6~8题。
6.影响除夕当天襄阳市市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工业生产 B.传统文化 C.交通运输 D.天气变化
7.2018年春节期间,襄阳市市区两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表明(  )
①二者污染来源相同 ②PM2.5更易消散 ③二者沉降条件接近 ④PM10颗粒物细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18年春节期间,襄阳市市区最可能有降水的是(  )
A.除夕 B.初一 C.初三 D.初五
B
A
D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保护自然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食品、药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