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动汽车使用的电能都来自可再生能源
B.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
C.可燃冰的利用有利于缓解传统化石能源的短缺
D.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2.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能源目前没有被广泛利用
B.光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会改变
C.该氢能源循环体系能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和
3.已知在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同。现将2L含碳、氢元素的燃气充分燃烧,需消耗的氧气,则该燃气可能是下列的
A. B.、 C.、 D.、
4.在进行跨学科综合活动“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中,学生们总结了如下家用燃料变迁图(括号内是燃料的主要成分)。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相同的蜂窝煤比块状煤燃烧更充分
B.除管道煤气外,其他燃料都是纯净物
C.图中燃料燃烧时的生成物都有二氧化碳
D.使用丁烷和天然气作燃料不会煤气中毒
5.某化学兴趣小组组装并使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得到当日学校附近空气的质量报告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日首要污染物是
B.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C.用天然气代替煤可降低和的排放量,减少酸雨的产生
D.可以用向空气中喷淋水的方式降低含量
6.冬天在家吃炭烧烤,在享用美味时,要注意通风防止煤气中毒,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A.氮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二氧化碳
7.天然气是家庭常用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B.天然气是比煤炭更清洁的燃料
C.天然气的成分是和 D.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时需调小进风口
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气体缓慢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碳酸钙 高温煅烧,直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
C 区分CO和CH4 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
D 鉴别N2和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9.下图为我国某地环境监测站2012年和2022年记录的大气中的浓度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22年该地大气中已经没有
B.2012年2月和2022年2月浓度差异最小
C.2012年冬季大气中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D.煤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的排放
10.下列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微型空气质量监测仪测含量 属于空气污染物
B 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制氧剂必须含有氧元素
C 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 柴草燃烧不会造成污染
D 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雨水 净化后得到纯水
A.A B.B C.C D.D
1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复合肥料:KNO3、NH4HCO3
B.费力杠杆:食品夹、核桃夹、筷子
C.人体常量元素:Ca、Na
D.可再生能源:风能、潮汐能、核能
12.燃烧含硫煤会形成酸雨,反应途径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反应②属于化合反应
C.SO2不宜用排水法收集 D.使用天然气代替含硫煤可减少酸雨危害
二、非选择题
13.煤和石油
煤(工业的粮食) 石油(工业的血液)
形成 等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的遗骸被沙泥掩埋→经复杂变化形成石油
物质分类
主要元素 元素(还有H、 、S和O元素等) 和 元素,还含有有害的元素铅等
综 合 利 用 产品 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 、 和 等 分馏:利用石油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溶剂油、 、航空煤油、 、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变化 属于 变化 属于 变化
14.如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的部分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如果选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其优点是 。
(3)实验室用装满水的E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口 (填“a”或“b”)输入气体。
(4)若用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收集的氢气往往不纯,想要得到纯净的氢气,则连接仪器的顺序是A→ → →C。
(5)用A、D装置制取氧气,由于药品不足,没有收集满一瓶氧气,在不拆解装置、不添加反应物的情况下,想要多收集一些氧气,接下来应如何操作 。
15.氢能是高能清洁燃料,已应用于航天、交通等领域。兴趣小组对氢气的制取方法、提纯方式、储存手段、发展前景、应用优势等展开项目式实践活动。
任务一:制取氢气
2024年,我国首个光热补能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榆林站投入使用。该站主要通过热化学工艺将甲醇转化为氢气,融入加氢技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氢能源。制取原理示意图如下:
(1)气化过热器中发生的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 。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2)写出转化反应器中Ⅰ甲醇裂解生成CO和的方程式 。
任务二:提纯氢气
我国研发了多通道钯膜纯化组件(如下图1、2、3所示),可将99.92%的氢气提纯至99.99995%,实现了超纯氢气装置国产化,其工作温度在300℃以上。
(3)由图可知, 粒子可以透过钯膜(填粒子符号),钯膜两侧氢气压强差越大,透氢量 (填“不变”“越大”或“越小”)。
(4)图3中,开始工作时须先通排净装置中空气,再通原料氢气,其目的是 。
任务三:储存氢气
绿氢规模化储存需液化氢气,以满足商业化应用。
任务四:利用氢气
氢燃料电池在我国公共交通中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其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5)燃料电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五:绿色氢气
(6)①氢气是清洁燃料。图5为小组同学探究可燃物质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关系图,分析图像,可知相同质量的可燃物,氢气燃烧的热值 天然气(填“<”“=”或“>”)。
②已知加热1L水至30℃,需燃烧天然气中甲烷的质量为0.2g。若用替代,理论上加热1L水至30℃,能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燃烧的方程式为)。
《7.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A D B B D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C A
1.A
【详解】A、电动汽车使用的电能来源多样,并非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在许多地区,电能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气)或核能,这些都不是可再生能源。因此,该说法过于绝对,故A符合题意;
B、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故B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水合物)是一种新型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助于缓解能源短缺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
D、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A、由于氢能源储存困难等,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光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物理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故B符合题意;
C、该氢能源循环体系最终转化为电能,能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A、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在相同条件下,1L甲烷充分燃烧需要2L氧气,即2L甲烷充分燃烧需要4L氧气,故错误;
B、乙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在相同条件下,2L乙炔充分燃烧需要5L氧气; 乙烯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在相同条件下,1L乙烯充分燃烧需要3L氧气,即2L乙烯充分燃烧需要6L氧气; 则2L乙炔、乙烯的混合气体充分燃烧需要氧气的体积大于5L,故错误;
C、乙烯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在相同条件下,1L乙烯充分燃烧需要3L氧气,即2L乙烯充分燃烧需要6L氧气; 乙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在相同条件下,2L乙烷充分燃烧需要7L氧气,则2L乙烯、乙烷的混合气体充分燃烧需要氧气的体积大于5L,故错误;
D、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在相同条件下,1L甲烷充分燃烧需要2L氧气,即2L甲烷充分燃烧需要4L氧气,乙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在相同条件下,2L乙烷充分燃烧需要7L氧气,则2L甲烷、乙烷的混合气体充分燃烧需要氧气的体积可能为5L,故正确;
故选D。
4.A
【详解】A、蜂窝煤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则相同的蜂窝煤比块状煤燃烧更充分,故A理解正确;
B、煤、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天然气等都含有多种成分,均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B理解错误;
C、管道煤气中含有的氢气燃烧生成水,不会生成二氧化碳,故C理解错误;
D、丁烷和天然气若发生不完全燃烧,同样可能产生一氧化碳而导致煤气中毒,故D理解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从图可知PM10的含量在污染物中最高,是首要污染物,该选项正确;
B、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越差,该选项正确;
C、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比煤更充分,且含硫、氮杂质少,可降低NO2和SO2的排放量,减少酸雨产生,该选项正确;
D、CO难溶于水,向空气中喷淋水的方式无法降低含量,该选项错误。
故选D。
6.B
【详解】A、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会使人中毒,所以氮气不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不符合题意;
B、冬天在家吃炭烧烤,若通风不良,木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煤气中毒,所以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符合题意;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一般情况下,正常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导致煤气中毒,不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在高浓度时会使人窒息,它不是煤气中毒的 “煤气” 主要成分,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A、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形成需数百万年,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B、天然气燃烧产物主要为CO2和H2O,而煤炭燃烧会释放SO2等污染物,因此天然气更清洁,正确;
C、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CO和H2是水煤气成分,错误;
D、火焰呈黄色说明燃烧不充分,应调大进风口以增加氧气,而非调小,错误。
故选B。
8.D
【详解】A、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高温煅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可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碳酸钙,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过程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的是甲烷,不出现水珠的是一氧化碳,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均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9.C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2022 年大气中SO2浓度数值不为 0 ,说明大气中是有SO2 存在的,A 选项错误;
B、观察图中数据,对比 2012 年 2 月和 2022 年 2 月SO2 浓度,二者差异较大,并非差异最小,B 选项错误;
C、冬季一般指 12、1、2 月,从图中明显看出 2012 年这几个月SO2浓度值较高,明显高于其他季节,C 选项正确;
D、煤中往往含有硫元素,燃烧煤会产生SO2 ,会增加SO2 的排放,而不是减少,D 选项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A、二氧化碳为空气中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不正确;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制氧剂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该选项正确;
C、柴草燃烧会产生烟尘、一氧化碳等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该选项不正确;
D、简易净水器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等,但得到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不属于纯水,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A、硝酸钾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碳酸氢铵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选项错误;
B、食品夹和筷子都属于费力杠杆,核桃夹属于省立杠杆,选项错误;
C、钠元素和钙元素都属于人体中的常量元素,选项正确;
D、风能和潮汐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而核能不属于可再生能源,选项错误;
故选:C。
12.A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该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②为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则不宜用排水法收集,该选项说法正确;
D、燃烧含硫煤会形成酸雨,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则使用天然气代替含硫煤可减少酸雨危害,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3. 植物 动植物 混合物 混合物 C N C H 焦炭 煤焦油 煤气 沸点 汽油 煤油 化学 物理
【解析】略
14.(1)长颈漏斗
(2)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b
(4) G F
(5)向长颈漏斗中加水
【详解】(1)由图可知,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实验室采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填:;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实验室用装满水的E装置收集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应从导管口b输入气体,故填:b;
(4)若用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氢,不能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因为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氢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引入杂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氢气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应先除杂后干燥,则想要得到纯净的氢气,则连接仪器的顺序是A→G→F→C,故填:G;F;
(5)A、D装置制取氧气,由于药品不足,没有收集满一瓶氧气,在不拆解装置、不添加反应物的情况下,想要多收集一些氧气,由于装置内残留一部分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则接下来可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排出装置内的氧气,故填:向长颈漏斗中加水。
15.(1) 分子间的间隔 甲醇
(2)
(3) H 越大
(4)防止升温(或加热)时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发生爆炸
(5)
(6) > 设用替代,理论上加热1L水至30℃,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答:能减少0.55g二氧化碳排放。
【详解】(1)甲醇和水气化过程中,甲醇和水的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发生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据图可知,甲醇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因此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甲醇;
(2)甲醇裂解生成CO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图1可知,由图可知,氢原子可以透过钯膜;
由图2可知,在一定温度时,钯膜两侧氢气压强差越大,透氢量越大;
(4)图3中,须先通 N 2 排净装置中空气,再通原料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其目的是防止升温(或加热)时氢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5)氢气和氧气在铂催化剂的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6)①由图5可知,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燃烧,氢气使水升高的温度更高,这意味着氢气放出的热量更多。根据热值的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燃料的热值,所以相同条件下,相同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充分燃烧热值较高的是氢气;
②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