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水分子的变化同步练习 鲁科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水分子的变化同步练习 鲁科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30 11:3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水分子的变化
一、选择题
1.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2乙中的粒子均可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 B.图2甲和丙表示的都是纯净物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2.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相同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由水分子构成 B.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C.铜由铜分子构成 D.分子由原子构成
4.电解水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使用的电源是直流电源
B.a管收集的气体为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C.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中常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5.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B.
C.
D.
6.下图实验用于探究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是探究水的组成的唯一实验 B.b试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C.实验中加入的氢氧化钠属于一种反应物 D.实验得出水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7.冰十八是一种新的水结晶。在冰十八中,单个水分子分裂,氧原子形成一个立方晶格,而氢原子自由流动,像液体一样流过刚性的氧笼。此外,部分氢原子发生电离,形成一个个带正电的质子。下列有关冰十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十八和冰的结构相同 B.冰十八中氧原子不再运动
C.冰十八中存在 D.冰十八与水的组成元素不同
8.下列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A.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铝+氧气氧化铝
C.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D.碳+氧气二氧化碳
9.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开幕,亚运会马术馆屋面系统采用了新型材料,可轻松满足轻质、透光、结实等要求,这说明该材料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好 B.硬度小 C.密度小 D.熔点低
10.下列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A.铝+氧气氧化铝 B.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C.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D.过氧化氢 水+氧气
11.慧眼识化学。下列事实解释不合理的是
A.烧水时,水烧开壶盖被顶起——分子的体积增大
B.夏天湿衣服干的快——温度高水分子运动快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12.世界万物千变万化,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与水有关的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3.水电解实验

(1)电源是直流电源。
(2)为增强水的 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3)现象:正负电极上出现 、负极气体和正极气体体积比为 (试管内水下降多的是 极、水下降少的是 极)。
(4)检验: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 ,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 色,说明是 。(记作:父亲蒸羊,一样亲儿)
(5)表达式: 。
(6)结论:水中含有 、 两种元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实验误差分析: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氧气更易和电极反应;装置气密性不好等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8)依据: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改变。变化前的元素组成判断变化后的元素组成。
14.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氢气是 色、 臭、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
(2)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 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 。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 。点燃氢气时,发出 表明气体不纯, 则表示气体较纯。
15.阅读教材P91,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完成下表。
颜色 气味 状态(常温常压) 密度 溶解性
16.根据右图简易电解水的装置回答问题:
(1)与气体Ⅱ相连的B极是电源的 极。(填“正”或“负”)
(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 ,证明是 (填气体名称);正极负极产生气体其体积之比约等于 。
(3)写出通电分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
17.老子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化学小组在学完水的相关知识后,查阅了很多资料,对水进行深入的学习。
【查阅资料】
1.“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
2.电压、温度及氢氧化钠的浓度都会影响电解水的速率;
3.通常状况下,相同体积的水所溶解的氧气比氢气多。
任务一、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水
(1)图1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谈谈你对该标志的理解或由此获得的启示 。
(2)图2为“生命吸管”及其净水过程,其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填字母)。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杂质
C.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任务二、探究水的组成
【进行实验】化学小组连接好实验装置(如图3)
②活性表①过滤棉
(3)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装置两侧活塞,向长颈漏斗中持续注水,若观察到 (填字母)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4)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通常还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其目的是为了 (“增强”或“减弱”)导电性
(5)接通直流电源,反应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 。
任务三、研究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
为研究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电压/V 8 8 8 12 12 12
温度/℃ 10 10 30 10 10 30
溶液浓度/% 2.5 5.0 5.0 2.5 5.0 5.0
电解时间/s 1366 753 464 703 x 237
a极气体的体积/ 18.7 18.7 19.7 19.7 20 20
b极气体的体积/ 9.3 9.3 9.8 9.8 9.9 9.9
(6)实验2和3研究的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7)分析六组实验数据,实验⑤的电解时间“x”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710 B.740 C.395 D.235
(8)阿伏伽德罗定律指出:在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个数比,据此请先说明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的理论值,再结合资料分析上表数据与理论值产生偏差的原因 。
《3.2水分子的变化》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B A C C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A B
1.C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在无声放电的条件下,氧气能够转化成臭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详解】A、乙中含有氧分子和氧原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因此不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故A说法错误;
B、图2甲只含一种分子,表示的是纯净物,丙中含有两种分子,表示的是混合物,故B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故C说法正确;
D、该反应反应物只有一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不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不正确;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不一定相同,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故C不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由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铜是金属单质,由铜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电解使用的电源是直流电源,选项说法正确。
B、a管产生的气体较多,所以收集的气体为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用燃着的木条进行检验,选项说法错误。
C、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选项说法正确。
D、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里加少量氢氧化钠、稀硫酸、硫酸钠等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水电解实验中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B
【详解】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A. ,是化合反应;
B. ,是分解反应;
C. ,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D. ,是化合反应。
故选B。
6.A
【详解】A、除了电解水实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也能探究水的组成,所以该实验不是探究水的组成的唯一实验,A 正确。
B、根据电解水实验的“正氧负氢”结论,b 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B 错误。
C、 实验中加入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氢氧化钠并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不属于反应物,C 错误。
D、实验得出的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不是水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 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已知在冰十八中,单个水分子分裂,氧原子形成立方晶格,氢原子自由流动等情况,与普通冰的结构不同,错误;
B、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冰十八中的氧原子也不例外,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形成一个个带正电的质子,而氢离子(H+)就是质子,所以冰十八中存在H+,正确;
D、冰十八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故选C。
8.C
【详解】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是分解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错误;
C、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正确;
D、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C。
9.C
【分析】新型材料具有轻质、透光、结实等特点,说明材料具有的性质是密度小、易透光、硬度大,与导电性和熔点无关。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由于该材料具有的性质与导电性无关,所以A不符合题意;
B、据分析可知,由于该材料具有硬度大的性质,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据分析可知,由于该材料具有密度小的性质,所以C符合题意;
D、据分析可知,由于该材料具有的性质与熔点无关,所以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0.B
【分析】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详解】A、,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A错误;
B、,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B正确;
C、,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是分解反应,C错误;
D、,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是分解反应,D错误。
故选:B。
11.A
【详解】A、烧水时,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不合理;
B、夏天湿衣服干的快,是因为夏天温度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合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合理;
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汞是由原子构成,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合理。
故选A。
12.B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B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导电 气泡 2:1 负 正 氧气 淡蓝 氢气 水氢气+氧气 氢 氧
【解析】略
14.(1) 无 无 难 小
(2) 淡蓝色 爆炸 纯度 尖锐的爆鸣声 声音很小
【解析】略
15.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小 难溶于水
【详解】氢气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16.(1)负
(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 1:2
(3)
【详解】(1)电解水时,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则气体Ⅰ体积较少,是氧气,与气体Ⅰ相连的A极是电源的正极,气体Ⅱ体积较多,是氢气,与气体Ⅱ相连的B极是电源的负极;
(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安静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
(3)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通电分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17.(1)生活中要注重节约用水
(2)B
(3)a
(4)增强
(5)木条燃烧更旺
(6)温度
(7)C
(8)理论值应为2:1,实验数据产生偏差的原因是b管中的氧气比a管中氢气易溶于水
【详解】(1)图1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由此获得的启示是生活中要注重节约用水;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故选B;
(3)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装置两侧活塞,向长颈漏斗中持续注水,若观察到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说明气密性良好,故选a;
(4)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通常还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导电性;
(5)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b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管口,可观察到木条燃烧更旺;
(6)实验2和3的温度不同,研究的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
(7)实验⑤的NaOH溶液浓度比实验④大,实验⑤的温度比实验⑥的温度低,实验⑤的电解时间应位于实验④和实验⑥之间,则“x”可能是395,故选:C;
(8)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理论值应为2:1,实验数据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产生偏差的原因是b管中的氧气比a管中氢气易溶于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