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统一联合考试(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小明妈妈新买了一部大屏手机,虽然是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思考,他认为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作出判断是科学探究中(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制订方案
C.猜想与假设 D.分析论证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 “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是对手机待机时间较短原因的初步判断,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方法,科学、正确的探究方法与步骤是正确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与关键,根据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分析答题。
2.(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与物理无关
B.桥梁、隧道、建筑与物理无关
C.手机、电脑、互联网与物理无关
D.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常识
【解析】【解答】物理知识包括力热声光电及物质结构等,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飞机(流体压强与浮力 )、轮船(浮力 )、汽车(摩擦力、力学 )、工程机械(力学 )、桥梁(力学结构、材料受力 )、隧道(力学支撑、地质力学 )、建筑(力学平衡、热学保温 )、手机(电磁学、电路 )、电脑(电磁学、半导体物理 )、互联网(电磁波传输 )等各个方面。
故选 D。
【分析】牢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力学、电磁学、热学等渗透生产生活 )。
识别选项中 “物体 / 技术” 背后的物理原理(如汽车→ 力学,手机→ 电磁学 ),快速判断关联。
3.(2024八上·成都月考)正确写字姿势的“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如图所示。关于“眼离书本一尺远”的估算最合理的是( )
A.约10cm B.约30cm C.约60cm D.约100c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1米等于3尺,则1尺约等于0.33m=33cm,眼离到书本约30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1米等于3尺,据此进行“眼离书本一尺远”的估算。
4.(2024八上·浦北期中)小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红在另一头听到3下声音,这三下声音按听到的顺序先后依次是由下列物质传播的( )
A.空气,水,钢 B.钢,空气,水
C.水,空气,钢 D.钢,水,空气
【答案】D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固体中声速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声音通过钢管、水和空气同时传播,由于声速不同,另一头听到3次声音,分别是钢管、水、空气传播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声音在钢,水,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5.(2024八上·长春期中)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 带花蜜时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的声音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与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相比( )
A.音调较高 B.音调较低 C.响度较大 D.响度较小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解:因为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带花蜜时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所以蜜蜂在带花蜜飞行时比不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频率小,发出的音调较低,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飞行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
故选:B。
【分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6.(2024八上·长沙月考) 关于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声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诗人听到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未变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不符合题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不符合题意;
C、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
D、乡音无改鬓毛衰指的是音色没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音色、响度。音调和频率有关。响度和振幅有关。音色和材料和结构有关。
7.(2024八上·广平期中)核潜艇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通过声响系统发出的声音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实例中应用的原理与声呐不同的是( )
A.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B.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
C.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位置
D.医生用B超获得人体内部脏器的图像信息
【答案】A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 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声波能传递能量),与声呐的回声定位原理不同,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裂纹,是通过超声波遇到裂纹时的反射信号来判断裂纹位置,属于利用超声波的反射,与声呐原理相同,故B不符合题意;
C.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位置,是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判断目标位置,属于回声定位,与声呐原理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医生用 B 超获得人体内部脏器图像,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不同组织界面的反射信号成像,与声呐原理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明确声呐的工作原理: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探测目标位置和距离(即回声定位);
2.了解声音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的区别,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等属于声音传递能量,人或动物的交流、超声波检测锅炉、压力容器的壁厚、B 超等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8.(2019八上·宽城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的点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由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光的反射光线过b点。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入射光线,结合反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
9.(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光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屏幕上的“手影” B.茶杯在镜中的“倒影”
C.小孔成像 D.日食和月食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解:A.屏幕上的“手影”是光线经过手时被遮挡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茶杯在镜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日食和月食分别是月球和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4)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0.(2024八上·昌邑期末)用鱼叉叉水里的鱼不易成功,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解释叉不到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水中鱼反射出的光,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渔民用鱼叉朝鱼的下方叉鱼,才能将鱼叉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水中物体的像变浅。
11.(2024八上·沭阳期末)如图所示,向透明塑料袋内吹气后,将袋口扎紧,再在袋口下挂一重物,将它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就成了一个“空气透镜”.当平行光束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成为
A.平行光束 B.会聚光束 C.发散光束 D.不能确定
【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图中,水中的空气把水分为两个“水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成为发散光束,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平行光发散射出。
12.(2023八上·长春期末)炎炎夏日,汽车停在露天停车场,若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留在车内,太阳光通过矿泉水瓶后可能把汽车内的易燃物引燃。矿泉水瓶所起的作用相当于(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潜望镜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太阳光汇聚于一点,焦点的温度高,达到易燃物的着火点,易引起火灾,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水瓶,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3.(2024八上·新民期末)把高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7.5 cm B.12.5cm C.4.5cm D.10cm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为物体的2倍,则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物体应处于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f<5cm<2f,则f的取值范围为5-10cm之间,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当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合物距,判断焦距范围。
14.(2024八上·甘州月考)在放映幻灯时,想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钥匙的像,钥匙形状如A图示,则幻灯片应如何插法(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要想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钥匙像,屏幕上的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像时,放到的实像是倒立的,且左右相反,则幻灯片的插法应该是让钥匙的齿向左,尖端向下,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比较,应该是上下左右都互换,幻灯机成像时,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5.(2024八上·怀化期末) 如右图所示为实验室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关于图中两种仪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凹透镜
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显微镜物镜呈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A正确;
B、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确;
C、 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凸透镜,C错误;
D、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正确
综上选C
【分析】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判识选项
1、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凸透镜,物镜呈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呈正立放大的虚像。
2、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阅卷人 二、填空与作图
得分
16.(2024八上·剑阁期中)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小明在体育课上跑完1000m时所用时间是 s。
【答案】3.80;187.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则物体长度为。
分针读数为3min,秒针分度值为0.1s,秒针读数为7.2s,故时间为。
故答案为:3.80;187.2。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O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17.(2023八上·叙州期中)夏明在爸爸上班的工地上捡到一废旧铜块。在测量它的长度时,正确的视线方向是 (选填“A”或者“B”),读数为 cm。
【答案】B;2.38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测量长度时,视线应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正确的视线方向是B。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左端与0.00cm对齐,右端与2.38cm对齐,其读数为2.38cm。
故第一空为B,第二空为2.38。
【分析】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取刻度尺示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这是避免读数误差的关键:若视线倾斜(如俯视、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或偏小;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代表的长度,决定了读数的精确程度:题目中刻度尺的刻度显示,1cm 之间被等分为 10 个小格,因此分度值为1mm(0.1cm),读数时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是长度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物体长度时,需通过 “末端刻度值 - 起始刻度值” 计算。
18.(2025八上·天峨期末)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在防空演练中,师生们听到警报声后立即紧急疏散,则警报声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警报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中的。
【分析】任何声音的产生都需要物体振动,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具体看处于什么场景内。
19.(2025八上·武威期末)下图为振动时的两个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声音中属于乐音的是 。
【答案】乙
【知识点】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故可知属于乐音的是乙。
【分析】乐音是指物体规则振动,即波形周期变化。
20.如图所示是猫、蝙蝠和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三种动物相比较,发声频率范围最小的动物是 ,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 .
【答案】猫;海豚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分别看三种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猫:发声频率范围是760-1500Hz,范围为1500-760=740Hz;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范围为120000-10000=110000Hz;海豚:发声频率范围是7000-120000Hz,范围为120000-7000=113000Hz。对比可知猫的发声频率范围最小,所以第一空填“猫”。分别看三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猫:听觉频率范围是60-65000Hz;蝙蝠:听觉频率范围是1000-200000Hz;海豚:听觉频率范围是150-150000Hz。对比数值,蝙蝠的听觉频率上限200000Hz 、下限1000Hz ,范围最广,所以第二空填“海豚”。
故答案为:猫;海豚
【分析】1、频率范围的计算与比较,通过读取图像中动物发声频率的起止数值,计算差值来判断范围大小,涉及对声学中频率概念(单位Hz ,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理解,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2、和第一空类似,基于频率概念,对不同动物听觉频率范围进行数据读取、跨度计算(或直接对比范围大小),考查对声学中动物听觉频率特性的认识,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1.(2024八上·浦北期中)小明利用一根琴弦和一些简单器材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单弦琴”, 小车静止在某位置,拨动箭头处琴弦的同时,向小桶里增加沙子,能 (选填“升高”、“降低”)音调;若拨动琴弦后自由释放小车,音调也会改变;若想改变“单弦琴”的音色,可以 。
【答案】升高;改变琴弦的材料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图中,拨动琴弦时,向小桶里减少沙子,琴弦变松,振动变慢,音调降低。反之,则音调逐渐升高。
音色与材料有关。若改变单弦琴的音色,可以改变琴弦的材料等。故第1空填:升高;第2空填:改变琴弦的材料。
【分析】发声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发声体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22.(2024八上·浦北期中)如图所示的是声波的波形图,甲和乙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音调最低的是 。
【答案】音色;丙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波形图中, 甲和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波形不同,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甲、丙的振动频率不同,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音调最低的是丙。故第1空填:音色;第2空填:丙。【分析】声音的波形图相同,音色相同;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23.(2025八上·永吉期末)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 (填一种光学元件),可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
【答案】折射;三棱镜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 折射 形成的。太阳光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导致远处景物的光线进入人眼,使人看到空中或地面上出现虚幻的景物;
光的色散是指太阳光(白光)通过 三棱镜 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三棱镜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能力不同,从而将白光分解,因此需用三棱镜观察色散现象。
故第一空为折射,第二空为三棱镜。
【分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及其原理,如日食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需要三棱镜等。
24.(2025八上·长春期末)如图所示,用鱼叉叉鱼时人看到的“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要朝着所看到的“鱼”更 (选填“浅”或“深”)一些的位置叉去才能叉到鱼上。
【答案】折射;深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水中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所以人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因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实际位置在虚像更深一点的地方。
故第一空为折射;第二空为深。
【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原理,判断鱼的像的成因;
2.依据光的折射规律中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确定叉鱼的位置。注意如果使用灯光照鱼,只需照向看到的鱼的位置即可,因为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25.(2025八上·永吉期末)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OB的大概位置和反射光线OC。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以法线为对称轴,在法线另一侧(与入射光线 AO 同侧)画出反射光线 OC,使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 AO 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线从水、玻璃等光密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 OB 远离法线偏折。如图所示:
【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并根据反射和折射特点作图,注意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
26.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向半圆形玻璃砖圆心O结果在上方的AB 屏幕上出现两个光斑,请画出形成这两个光斑的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 一束光斜射向半圆形玻璃砖圆心O,在左侧发生光的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射向玻璃内部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图:
故答案为:
【分析】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折射光线会偏向法线,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
27.潭清疑水浅,安全记心间.如图,A是水池底某点,请作出光线AO 的折射光线以及人从岸上看到A 的像A'.
【答案】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解: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据此做出折射光线,沿着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汇聚一点即A',即为虚像,据此作图:
故答案为:
【分析】光的折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如:海市蜃楼、彩虹的形成、岸面看水水变浅。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折射光线会偏向法线,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
阅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
得分
28.(2023八上·余庆月考)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
(1)实验中,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用教室中的几把刻度尺测量门的宽度(约为1m),他们应当选择 (填序号)号刻度尺进行测量。
①量程为30cm,分度值为1cm的木尺
②量程为0.8m,分度值为1mm的木尺
③量程为1.2m,分度值为1cm的木尺
(2)实验中,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32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
(3)在(2)中的实验中对物理课本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目的是 。
(4)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另外一把量程、分度值均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测量前发现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无法看清,兴趣小组的同学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使用这把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度。
【答案】③;26.02 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可以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对于测量门的宽度,由于门的宽度约为1m,因此需要选择量程大于1m的刻度尺。同时,考虑到测量的精度要求,分度值应尽可能小。综合考虑,应选择③号刻度尺,其量程为1.2m,分度值为1cm,既满足量程要求,又具有较高的精度。
(2)对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32cm。其中,26.32cm与其他三次读数相差较大,可能是测量误差或读数错误,因此应舍去。剩余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为(26.04cm + 26.00cm + 26.02cm) / 3 = 26.02cm,因此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02cm。
(3)在实验中对物理课本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其目的是减小测量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并求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随机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对于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兴趣小组的同学仍然可以使用这把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度。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刻度尺上一个清晰的刻度线作为新的零刻度线,然后将物理课本的一端对齐新的零刻度线,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将新的零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减去,以得到物理课本的实际长度。
综上第1空、③;第2空、26.02 cm;第3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第4空、可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以及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时的处理方法。
29.(2024八上·长顺期中)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规格如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钢 60 1.0
④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分别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如果选用①②可以验证猜想二,选用②③可以猜想三,表格中空白处的数据分别是:
(a) ;
(b) 。
(3)选用编号为①③的两根琴弦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 。
【答案】(1)①④
(2)60;0.5
(3)不能;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选用材料不同而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用①④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若选用①②两组材料验证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需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故(b)处应填0.5;选②③验证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需控制材料和长短相同,(a)处应填60;
(3)选用①③两种编号的琴弦,由于琴弦的长短和横截面积都不相同,同时有两个变量,故不能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故答案为:(1)①④;(2)60;0.5;(3)不能;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分析】(1) 如果一个因变量与几个因素有关,在探究这种关系时,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就是 控制变量法 ,由实验目的选择需要控制的变量进行选择;
(2)表中数据的补充,需要根据猜想二,需要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改变横截面积,猜想三需要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即 ②中数据应该与 ① 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与 ③ 处长度相同, 据此补充表格中数据。
(3)依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判断。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应选择编号为①④的琴弦进行实验。
(2)[1][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因此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60cm,横截面积应该等于0.5 mm2。
(3)[1][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短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选用编号为①③的两根琴弦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①③的两根琴弦横截面积也不相同。
30.(2023八上·柳州开学考)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华对图中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甲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选用可弯折的白纸板做实验,除了可用它呈现光路外,还可用它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 ;
(2)乙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为了确定像的虚实,需在乙图中 (选填“A”或“B”)位置放一个光屏;
(3)丙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4)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丁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答案】同一平面内;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10;放大;投影仪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在实验中,将白纸板弯折后,在纸板上只能看到法线和入射光线,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因此还可用它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玻璃板是半透明的,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可以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这样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在乙图中B位置放一个光屏,不能看到蜡烛A在上面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3)在光屏上的最小、最充的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4)根据丁图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生活中投影仪就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
【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白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
(2)根据玻璃板是半透明的分析;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
(3)凸透镜的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焦距;
(4)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和应用。
31.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选填选项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____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答案】(1)A
(2)D
(3)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正确,BC错误;
故答案为:A;
(2)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 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 ,要减小物距,蜡烛右移,像距增加,光屏右移动,D正确,ACB错误。
综上选D。
(3)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B正确,AC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32.(2024八上·简阳期中)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20° 30° 40° 50° 60° 70°
反射角 20° 30° 40° 50° 60° 70°
(1)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ENF 立在平面镜上,使纸板与平面镜 ,如图甲,此时光线 AO 的入射角大小是 。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 ON 向后转动纸板 E
C.沿 ON 向后转动纸板 F 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3)不断改变入射角大小,测量反射角,并将数据记录在如表的表格中,根据数据可得出结论: 。
(4)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
【答案】(1)垂直;40度
(2)D
(3)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在光的反射实验中,纸板与平面镜应垂直放置,可以让光线呈现在纸板上。据图可知入射光线AO与镜面夹角为50°,所以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为40°。
(2) 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 ,则变量为入射角,所以需要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试验,故D准确,ABC错误;
综上选D。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分析】1、探究反射定律试验:实验仪器由纸板(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平面镜,量角器(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
实验步骤: 1、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两张在同一平面内的硬纸板 E 和 F 竖直放在平面 镜上 ;2、 让一束光贴着纸板 E 沿 AO 方向入射,可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 纸板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1]探究光的反射实验,为了能够让光线呈现在纸板上,纸板与平面镜应垂直放置。
[2] 如图甲,此时入射光线AO与镜面夹角为50°,故入射光线AO与法线夹角为40°,即入射角为40°。
(2)ABC.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沿ON向后转动纸板,都是用于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而非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
D.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就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来进行实验,从而得出普遍规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40°、50°、60°、70°时,反射角也分别为20°、30°、40°、50°、60°、70°,所以可以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 NOF 不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时,就无法看到反射光线。所以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阅卷人 四、简答与计算
得分
33.(2024八上·农安期末)在有阳光的情况下,给你一张纸和一把刻度尺,如何粗略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写出操作方法。
【答案】使凸透镜正对太阳,纸放在透镜后面,与透镜平行,并前后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量出这时光斑与透镜间的距离,就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为一点,大致在焦点位置, 量出这时光斑与透镜间的距离,就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
34.(2024八上·邛崃期中)如图,火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在它的正前方216m远的B处有一个隧道,火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1.2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v空气=340m/s)求:
(1)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还有多少m?
(2)火车的行驶速度。
【答案】(1)解: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空气t=340m/s×1.2s=408m;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距离s2=s声-s1=408m-216m=192m。
(2)解:火车鸣笛后1.2s时间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s车= s1-s2=216m-192m=24m,火车的行驶速度。
【知识点】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s声=v空气t计算声音传播的路程,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距离s2=s声-s1。
(2)火车鸣笛后1.2s时间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s车= s1-s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行驶速度。
(1)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空气t=340m/s×1.2s=408m
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距离
s2=s声-s1=408m-216m=192m
(2)火车鸣笛后1.2s时间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
s车= s1-s2=216m-192m=24m
火车的行驶速度
35.(2024八上·玉林期中)如图是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到达下方物体后反射返回,被感应器接收,然后语音播报出被测物体的高度。请解答:
(1)若测高台上无人站立时,超声波信号发出后经过收到返回信号,则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该同学的身高是多少m?
【答案】(1)由图可知,测量仪的高度,声音传播的距离
测高台上无人站立时,超声波信号发出后经过收到返回信号,则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声音传播的距离
则头顶到感应器的距离
则该同学的身高
【知识点】声速
【解析】【分析】1.熟练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用于计算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明确超声波从感应器发射到物体再反射回感应器的过程中,传播的路程是感应器到物体距离的2倍,能根据这个关系结合速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通过超声波传播的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感应器到人体的距离,再结合测量仪的总高度,求出人的身高,涉及到长度差值计算。
(1)由图可知,测量仪的高度,声音传播的距离
测高台上无人站立时,超声波信号发出后经过收到返回信号,则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声音传播的距离
则头顶到感应器的距离
则该同学的身高
36.小辉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一块泡沫塑料板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1)请写出他测量错误的数据,并说明理由;
(2)泡沫塑料板的长度应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答案】(1)解: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0.1cm,而对应的刻度尺最小分度值为0.01cm,所以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2)解:泡沫塑料板长度的平均值为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1)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而15.782cm对应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01cm,所以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分析】 (1)刻度尺的使用时,要认清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求平均值时要先剔除错误数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统一联合考试(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小明妈妈新买了一部大屏手机,虽然是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思考,他认为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作出判断是科学探究中(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制订方案
C.猜想与假设 D.分析论证
2.(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与物理无关
B.桥梁、隧道、建筑与物理无关
C.手机、电脑、互联网与物理无关
D.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3.(2024八上·成都月考)正确写字姿势的“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如图所示。关于“眼离书本一尺远”的估算最合理的是( )
A.约10cm B.约30cm C.约60cm D.约100cm
4.(2024八上·浦北期中)小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红在另一头听到3下声音,这三下声音按听到的顺序先后依次是由下列物质传播的( )
A.空气,水,钢 B.钢,空气,水
C.水,空气,钢 D.钢,水,空气
5.(2024八上·长春期中)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 带花蜜时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的声音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与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相比( )
A.音调较高 B.音调较低 C.响度较大 D.响度较小
6.(2024八上·长沙月考) 关于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声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诗人听到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未变
7.(2024八上·广平期中)核潜艇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通过声响系统发出的声音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实例中应用的原理与声呐不同的是( )
A.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B.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
C.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位置
D.医生用B超获得人体内部脏器的图像信息
8.(2019八上·宽城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的点是( )
A.a B.b C.c D.d
9.(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光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屏幕上的“手影” B.茶杯在镜中的“倒影”
C.小孔成像 D.日食和月食
10.(2024八上·昌邑期末)用鱼叉叉水里的鱼不易成功,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解释叉不到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11.(2024八上·沭阳期末)如图所示,向透明塑料袋内吹气后,将袋口扎紧,再在袋口下挂一重物,将它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就成了一个“空气透镜”.当平行光束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成为
A.平行光束 B.会聚光束 C.发散光束 D.不能确定
12.(2023八上·长春期末)炎炎夏日,汽车停在露天停车场,若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留在车内,太阳光通过矿泉水瓶后可能把汽车内的易燃物引燃。矿泉水瓶所起的作用相当于(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潜望镜
13.(2024八上·新民期末)把高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7.5 cm B.12.5cm C.4.5cm D.10cm
14.(2024八上·甘州月考)在放映幻灯时,想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钥匙的像,钥匙形状如A图示,则幻灯片应如何插法( )
A. B. C. D.
15.(2024八上·怀化期末) 如右图所示为实验室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关于图中两种仪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凹透镜
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阅卷人 二、填空与作图
得分
16.(2024八上·剑阁期中)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小明在体育课上跑完1000m时所用时间是 s。
17.(2023八上·叙州期中)夏明在爸爸上班的工地上捡到一废旧铜块。在测量它的长度时,正确的视线方向是 (选填“A”或者“B”),读数为 cm。
18.(2025八上·天峨期末)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在防空演练中,师生们听到警报声后立即紧急疏散,则警报声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9.(2025八上·武威期末)下图为振动时的两个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声音中属于乐音的是 。
20.如图所示是猫、蝙蝠和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三种动物相比较,发声频率范围最小的动物是 ,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 .
21.(2024八上·浦北期中)小明利用一根琴弦和一些简单器材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单弦琴”, 小车静止在某位置,拨动箭头处琴弦的同时,向小桶里增加沙子,能 (选填“升高”、“降低”)音调;若拨动琴弦后自由释放小车,音调也会改变;若想改变“单弦琴”的音色,可以 。
22.(2024八上·浦北期中)如图所示的是声波的波形图,甲和乙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音调最低的是 。
23.(2025八上·永吉期末)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 (填一种光学元件),可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
24.(2025八上·长春期末)如图所示,用鱼叉叉鱼时人看到的“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要朝着所看到的“鱼”更 (选填“浅”或“深”)一些的位置叉去才能叉到鱼上。
25.(2025八上·永吉期末)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OB的大概位置和反射光线OC。
26.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向半圆形玻璃砖圆心O结果在上方的AB 屏幕上出现两个光斑,请画出形成这两个光斑的光路图.
27.潭清疑水浅,安全记心间.如图,A是水池底某点,请作出光线AO 的折射光线以及人从岸上看到A 的像A'.
阅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
得分
28.(2023八上·余庆月考)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
(1)实验中,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用教室中的几把刻度尺测量门的宽度(约为1m),他们应当选择 (填序号)号刻度尺进行测量。
①量程为30cm,分度值为1cm的木尺
②量程为0.8m,分度值为1mm的木尺
③量程为1.2m,分度值为1cm的木尺
(2)实验中,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32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
(3)在(2)中的实验中对物理课本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目的是 。
(4)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另外一把量程、分度值均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测量前发现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无法看清,兴趣小组的同学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使用这把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度。
29.(2024八上·长顺期中)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规格如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钢 60 1.0
④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分别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如果选用①②可以验证猜想二,选用②③可以猜想三,表格中空白处的数据分别是:
(a) ;
(b) 。
(3)选用编号为①③的两根琴弦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 。
30.(2023八上·柳州开学考)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华对图中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甲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选用可弯折的白纸板做实验,除了可用它呈现光路外,还可用它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 ;
(2)乙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为了确定像的虚实,需在乙图中 (选填“A”或“B”)位置放一个光屏;
(3)丙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4)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丁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1.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选填选项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____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32.(2024八上·简阳期中)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20° 30° 40° 50° 60° 70°
反射角 20° 30° 40° 50° 60° 70°
(1)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ENF 立在平面镜上,使纸板与平面镜 ,如图甲,此时光线 AO 的入射角大小是 。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 ON 向后转动纸板 E
C.沿 ON 向后转动纸板 F 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3)不断改变入射角大小,测量反射角,并将数据记录在如表的表格中,根据数据可得出结论: 。
(4)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
阅卷人 四、简答与计算
得分
33.(2024八上·农安期末)在有阳光的情况下,给你一张纸和一把刻度尺,如何粗略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写出操作方法。
34.(2024八上·邛崃期中)如图,火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在它的正前方216m远的B处有一个隧道,火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1.2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v空气=340m/s)求:
(1)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还有多少m?
(2)火车的行驶速度。
35.(2024八上·玉林期中)如图是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到达下方物体后反射返回,被感应器接收,然后语音播报出被测物体的高度。请解答:
(1)若测高台上无人站立时,超声波信号发出后经过收到返回信号,则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该同学的身高是多少m?
36.小辉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一块泡沫塑料板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1)请写出他测量错误的数据,并说明理由;
(2)泡沫塑料板的长度应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 “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是对手机待机时间较短原因的初步判断,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方法,科学、正确的探究方法与步骤是正确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与关键,根据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分析答题。
2.【答案】D
【知识点】物理常识
【解析】【解答】物理知识包括力热声光电及物质结构等,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飞机(流体压强与浮力 )、轮船(浮力 )、汽车(摩擦力、力学 )、工程机械(力学 )、桥梁(力学结构、材料受力 )、隧道(力学支撑、地质力学 )、建筑(力学平衡、热学保温 )、手机(电磁学、电路 )、电脑(电磁学、半导体物理 )、互联网(电磁波传输 )等各个方面。
故选 D。
【分析】牢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力学、电磁学、热学等渗透生产生活 )。
识别选项中 “物体 / 技术” 背后的物理原理(如汽车→ 力学,手机→ 电磁学 ),快速判断关联。
3.【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1米等于3尺,则1尺约等于0.33m=33cm,眼离到书本约30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1米等于3尺,据此进行“眼离书本一尺远”的估算。
4.【答案】D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固体中声速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声音通过钢管、水和空气同时传播,由于声速不同,另一头听到3次声音,分别是钢管、水、空气传播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声音在钢,水,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5.【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解:因为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带花蜜时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所以蜜蜂在带花蜜飞行时比不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频率小,发出的音调较低,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飞行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
故选:B。
【分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6.【答案】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不符合题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不符合题意;
C、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
D、乡音无改鬓毛衰指的是音色没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音色、响度。音调和频率有关。响度和振幅有关。音色和材料和结构有关。
7.【答案】A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 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声波能传递能量),与声呐的回声定位原理不同,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裂纹,是通过超声波遇到裂纹时的反射信号来判断裂纹位置,属于利用超声波的反射,与声呐原理相同,故B不符合题意;
C.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位置,是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判断目标位置,属于回声定位,与声呐原理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医生用 B 超获得人体内部脏器图像,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不同组织界面的反射信号成像,与声呐原理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明确声呐的工作原理: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探测目标位置和距离(即回声定位);
2.了解声音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的区别,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等属于声音传递能量,人或动物的交流、超声波检测锅炉、压力容器的壁厚、B 超等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8.【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由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光的反射光线过b点。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入射光线,结合反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解:A.屏幕上的“手影”是光线经过手时被遮挡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茶杯在镜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日食和月食分别是月球和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4)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0.【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水中鱼反射出的光,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渔民用鱼叉朝鱼的下方叉鱼,才能将鱼叉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水中物体的像变浅。
11.【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图中,水中的空气把水分为两个“水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成为发散光束,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平行光发散射出。
12.【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太阳光汇聚于一点,焦点的温度高,达到易燃物的着火点,易引起火灾,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水瓶,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3.【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为物体的2倍,则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物体应处于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f<5cm<2f,则f的取值范围为5-10cm之间,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当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合物距,判断焦距范围。
14.【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要想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钥匙像,屏幕上的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像时,放到的实像是倒立的,且左右相反,则幻灯片的插法应该是让钥匙的齿向左,尖端向下,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比较,应该是上下左右都互换,幻灯机成像时,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5.【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显微镜物镜呈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A正确;
B、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确;
C、 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凸透镜,C错误;
D、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正确
综上选C
【分析】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判识选项
1、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凸透镜,物镜呈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呈正立放大的虚像。
2、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6.【答案】3.80;187.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则物体长度为。
分针读数为3min,秒针分度值为0.1s,秒针读数为7.2s,故时间为。
故答案为:3.80;187.2。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O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17.【答案】B;2.38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测量长度时,视线应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正确的视线方向是B。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左端与0.00cm对齐,右端与2.38cm对齐,其读数为2.38cm。
故第一空为B,第二空为2.38。
【分析】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取刻度尺示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这是避免读数误差的关键:若视线倾斜(如俯视、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或偏小;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代表的长度,决定了读数的精确程度:题目中刻度尺的刻度显示,1cm 之间被等分为 10 个小格,因此分度值为1mm(0.1cm),读数时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是长度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物体长度时,需通过 “末端刻度值 - 起始刻度值” 计算。
18.【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警报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中的。
【分析】任何声音的产生都需要物体振动,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具体看处于什么场景内。
19.【答案】乙
【知识点】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故可知属于乐音的是乙。
【分析】乐音是指物体规则振动,即波形周期变化。
20.【答案】猫;海豚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分别看三种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猫:发声频率范围是760-1500Hz,范围为1500-760=740Hz;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范围为120000-10000=110000Hz;海豚:发声频率范围是7000-120000Hz,范围为120000-7000=113000Hz。对比可知猫的发声频率范围最小,所以第一空填“猫”。分别看三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猫:听觉频率范围是60-65000Hz;蝙蝠:听觉频率范围是1000-200000Hz;海豚:听觉频率范围是150-150000Hz。对比数值,蝙蝠的听觉频率上限200000Hz 、下限1000Hz ,范围最广,所以第二空填“海豚”。
故答案为:猫;海豚
【分析】1、频率范围的计算与比较,通过读取图像中动物发声频率的起止数值,计算差值来判断范围大小,涉及对声学中频率概念(单位Hz ,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理解,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2、和第一空类似,基于频率概念,对不同动物听觉频率范围进行数据读取、跨度计算(或直接对比范围大小),考查对声学中动物听觉频率特性的认识,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1.【答案】升高;改变琴弦的材料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图中,拨动琴弦时,向小桶里减少沙子,琴弦变松,振动变慢,音调降低。反之,则音调逐渐升高。
音色与材料有关。若改变单弦琴的音色,可以改变琴弦的材料等。故第1空填:升高;第2空填:改变琴弦的材料。
【分析】发声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发声体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22.【答案】音色;丙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波形图中, 甲和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波形不同,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甲、丙的振动频率不同,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音调最低的是丙。故第1空填:音色;第2空填:丙。【分析】声音的波形图相同,音色相同;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23.【答案】折射;三棱镜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 折射 形成的。太阳光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导致远处景物的光线进入人眼,使人看到空中或地面上出现虚幻的景物;
光的色散是指太阳光(白光)通过 三棱镜 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三棱镜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能力不同,从而将白光分解,因此需用三棱镜观察色散现象。
故第一空为折射,第二空为三棱镜。
【分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及其原理,如日食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需要三棱镜等。
24.【答案】折射;深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水中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所以人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因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实际位置在虚像更深一点的地方。
故第一空为折射;第二空为深。
【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原理,判断鱼的像的成因;
2.依据光的折射规律中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确定叉鱼的位置。注意如果使用灯光照鱼,只需照向看到的鱼的位置即可,因为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25.【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以法线为对称轴,在法线另一侧(与入射光线 AO 同侧)画出反射光线 OC,使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 AO 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线从水、玻璃等光密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 OB 远离法线偏折。如图所示:
【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并根据反射和折射特点作图,注意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
26.【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 一束光斜射向半圆形玻璃砖圆心O,在左侧发生光的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射向玻璃内部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图:
故答案为:
【分析】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折射光线会偏向法线,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
27.【答案】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解: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据此做出折射光线,沿着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汇聚一点即A',即为虚像,据此作图:
故答案为:
【分析】光的折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如:海市蜃楼、彩虹的形成、岸面看水水变浅。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折射光线会偏向法线,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
28.【答案】③;26.02 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可以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对于测量门的宽度,由于门的宽度约为1m,因此需要选择量程大于1m的刻度尺。同时,考虑到测量的精度要求,分度值应尽可能小。综合考虑,应选择③号刻度尺,其量程为1.2m,分度值为1cm,既满足量程要求,又具有较高的精度。
(2)对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32cm。其中,26.32cm与其他三次读数相差较大,可能是测量误差或读数错误,因此应舍去。剩余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为(26.04cm + 26.00cm + 26.02cm) / 3 = 26.02cm,因此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02cm。
(3)在实验中对物理课本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其目的是减小测量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并求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随机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对于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兴趣小组的同学仍然可以使用这把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度。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刻度尺上一个清晰的刻度线作为新的零刻度线,然后将物理课本的一端对齐新的零刻度线,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将新的零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减去,以得到物理课本的实际长度。
综上第1空、③;第2空、26.02 cm;第3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第4空、可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以及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时的处理方法。
29.【答案】(1)①④
(2)60;0.5
(3)不能;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选用材料不同而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用①④这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若选用①②两组材料验证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需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故(b)处应填0.5;选②③验证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需控制材料和长短相同,(a)处应填60;
(3)选用①③两种编号的琴弦,由于琴弦的长短和横截面积都不相同,同时有两个变量,故不能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故答案为:(1)①④;(2)60;0.5;(3)不能;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分析】(1) 如果一个因变量与几个因素有关,在探究这种关系时,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就是 控制变量法 ,由实验目的选择需要控制的变量进行选择;
(2)表中数据的补充,需要根据猜想二,需要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改变横截面积,猜想三需要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即 ②中数据应该与 ① 处数据横截面积相同,与 ③ 处长度相同, 据此补充表格中数据。
(3)依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判断。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应选择编号为①④的琴弦进行实验。
(2)[1][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因此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60cm,横截面积应该等于0.5 mm2。
(3)[1][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短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选用编号为①③的两根琴弦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①③的两根琴弦横截面积也不相同。
30.【答案】同一平面内;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10;放大;投影仪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在实验中,将白纸板弯折后,在纸板上只能看到法线和入射光线,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因此还可用它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玻璃板是半透明的,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可以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这样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在乙图中B位置放一个光屏,不能看到蜡烛A在上面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3)在光屏上的最小、最充的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4)根据丁图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生活中投影仪就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
【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白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
(2)根据玻璃板是半透明的分析;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
(3)凸透镜的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焦距;
(4)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和应用。
31.【答案】(1)A
(2)D
(3)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正确,BC错误;
故答案为:A;
(2)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 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 ,要减小物距,蜡烛右移,像距增加,光屏右移动,D正确,ACB错误。
综上选D。
(3)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B正确,AC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32.【答案】(1)垂直;40度
(2)D
(3)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在光的反射实验中,纸板与平面镜应垂直放置,可以让光线呈现在纸板上。据图可知入射光线AO与镜面夹角为50°,所以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为40°。
(2) 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 ,则变量为入射角,所以需要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试验,故D准确,ABC错误;
综上选D。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分析】1、探究反射定律试验:实验仪器由纸板(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平面镜,量角器(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
实验步骤: 1、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两张在同一平面内的硬纸板 E 和 F 竖直放在平面 镜上 ;2、 让一束光贴着纸板 E 沿 AO 方向入射,可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 纸板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1]探究光的反射实验,为了能够让光线呈现在纸板上,纸板与平面镜应垂直放置。
[2] 如图甲,此时入射光线AO与镜面夹角为50°,故入射光线AO与法线夹角为40°,即入射角为40°。
(2)ABC.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沿ON向后转动纸板,都是用于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而非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
D.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就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来进行实验,从而得出普遍规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40°、50°、60°、70°时,反射角也分别为20°、30°、40°、50°、60°、70°,所以可以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 NOF 不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时,就无法看到反射光线。所以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3.【答案】使凸透镜正对太阳,纸放在透镜后面,与透镜平行,并前后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量出这时光斑与透镜间的距离,就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为一点,大致在焦点位置, 量出这时光斑与透镜间的距离,就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
34.【答案】(1)解: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空气t=340m/s×1.2s=408m;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距离s2=s声-s1=408m-216m=192m。
(2)解:火车鸣笛后1.2s时间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s车= s1-s2=216m-192m=24m,火车的行驶速度。
【知识点】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s声=v空气t计算声音传播的路程,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距离s2=s声-s1。
(2)火车鸣笛后1.2s时间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s车= s1-s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行驶速度。
(1)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空气t=340m/s×1.2s=408m
火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距离
s2=s声-s1=408m-216m=192m
(2)火车鸣笛后1.2s时间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
s车= s1-s2=216m-192m=24m
火车的行驶速度
35.【答案】(1)由图可知,测量仪的高度,声音传播的距离
测高台上无人站立时,超声波信号发出后经过收到返回信号,则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声音传播的距离
则头顶到感应器的距离
则该同学的身高
【知识点】声速
【解析】【分析】1.熟练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用于计算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明确超声波从感应器发射到物体再反射回感应器的过程中,传播的路程是感应器到物体距离的2倍,能根据这个关系结合速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通过超声波传播的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感应器到人体的距离,再结合测量仪的总高度,求出人的身高,涉及到长度差值计算。
(1)由图可知,测量仪的高度,声音传播的距离
测高台上无人站立时,超声波信号发出后经过收到返回信号,则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声音传播的距离
则头顶到感应器的距离
则该同学的身高
36.【答案】(1)解: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0.1cm,而对应的刻度尺最小分度值为0.01cm,所以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2)解:泡沫塑料板长度的平均值为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1)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而15.782cm对应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01cm,所以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分析】 (1)刻度尺的使用时,要认清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求平均值时要先剔除错误数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