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等,以及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
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雾霾下的城市》
教师:近年来,雾霾这个名词我们屡见不鲜,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种粉红色的雾让他们谈之色变。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揭晓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将雾霾说起,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此处的介绍不仅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而且也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学为今用的重要性。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后再讲解新课。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迅速增长
展示图表:
教师: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现象:西方四国人口不断增长;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出示材料: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3)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4)政局稳定。
出示图片《劳作中的工人》: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2.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展示图表:
教师:图表反映的变化对劳动力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展示图片《妇女在工厂里做工》:
教师:从图中看出,妇女地位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妇女地位的提高,开始走上社会,加入劳动者行列,社会角色发生变化。
同时,她们也开始争取平等权利。同样,她们的斗争没有白费。
【知识拓展】
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争取"男女平等"游行集会以来,至21世纪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
过渡:除了人口的增长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社会中还出现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大众教育也开始普及。
3.大众教育的普及推广
教师:阅读课文,找出大众教育的推广普及的目的、代表国家和具体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代表国家: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3)具体过程:①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②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③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4)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主要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展示图片《近代英国乡村学校》:
(设计意图)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讲解主要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展开,培养学生的运用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
过渡: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原因
展示材料:
教师:以上两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现象: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
(2)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出示材料:
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10万左右的城市只有两个,到1910年则达48个。英国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美国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
教师:想一想,为什么城市的人口会越来越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使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因此,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的工厂,城市的人口就越来越多。
过渡:那么,那个时候西欧城市化进程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吧!
2.城市化的表现
展示图片及材料: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教师总结:城市化的表现:(1)新兴工业城市得到发展;(2)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3.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知识,找出早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
那么,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4.早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出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知识,提取信息,找出城市化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教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城市化的褒贬不一。
展示材料:
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
高楼沐浴在雾海,
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查尔斯·波德莱尔
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
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
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
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
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 沃尔特·惠特曼
教师: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工业化的不满。
第二首表达了世人对城市化的赞美。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一手史料,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表现及问题,让历史课堂更加丰富。这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也是帮助学生全面、客观的理解城市化这一现象。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城市化的利与弊”视频,直观了解城市化利与弊的知识点。
过渡: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中这样写道:“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黄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及时最完备的,有事最野蛮的。”诚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及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工业革命加深了西方的殖民掠夺。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1.环境污染
图一: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但这些巨大的蒸汽轮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
图二: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被有浓厚的烟雾笼罩,交通瘫痪,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市民不仅生活被打乱,健康也受到严重侵害。许多市民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直至 12 月 9 日,一股强劲而寒冷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的烟雾。据统计,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 4000 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教师:环境污染如此严重,英国人是怎么做的呢?置之不理还是努力整治环境污染?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 80年代,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经60多年治理……今天的伦敦,已经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式城市”。
——《伦敦雾霾是如何治理的?》
【想一想】
教师:英国的环境治理可以说非常成功的。近年来,我国北京等华北地区雾霾严重,根据以下材料,我国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可以借鉴英国的哪些做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出台一系列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等。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讨论会:“雾都与雾霾””活动。通过本活动,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贫富分化加剧
(1)贫富分化的表现
展示漫画:
教书:这幅漫画反映的现象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会回答略。
教师总结: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研读课本知识,找出贫富分化加剧的表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日益富裕;工人阶级在恶劣环境下从事高强度劳动,获得收入难以糊口。
(2)贫富分化的影响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知识和相关材料,分析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产生那个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工人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这一现象,能够更好的理解工人们为改变自身处境不断掀起反抗斗争。
【合作探究】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评价?
教师: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分小组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积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人文明不断进步、产品更加丰富等;(2)消极影响:环境恶化、工业污染、犯罪率不断上升、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好坏两方面的评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识,还能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一分为二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总是在不断向前,我们应理性、科学地对待,顺应其发展,同时要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美化我们的城市,改善我们的生活。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伴随工业化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也随之出现变化,与之携伴而行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的普及推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随着而来:环境恶化、工业污染、人口膨胀、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让它为人类所用,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