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幸福一家亲
(人教版)三年级
上
第二单元 第3课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艺术欣赏
04
实践练习
05
知识拓展
06
课堂练习
07
课堂评价
08
课后作业
核心素养目标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通过理解“家”在美术作品中的文化象征意义,感悟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向往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观念。
借鉴立体书、民间剪纸等表现形式中的创意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以“家庭”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提升构思与制作能力。
运用绘画、剪纸或手工等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家庭生活,学习运用象征、组合等手法进行个性化表达。
感知艺术家如何运用色彩、构图、造型等美术语言,生动表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与和谐氛围。
01
新知导入
01
新知导入
这幅《拜年》描绘了春节拜年时热闹的场景,画中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拜年(新年画)1959年 吴休 中国美术馆藏
02
新知讲解
这幅《拜年》生动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大家庭:画面中心身着浅蓝色长衫的长辈是全家尊长,围绕其左右的是他的子女辈,而前景中嬉戏玩闹的孩童则是孙辈。
02
新知讲解
通过三代同堂的团聚场景,作品展现了1959年春节期间阖家欢聚、其乐融融的亲情关系。
02
新知讲解
一家人春节团聚在一起的场面,是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这些作品既是对日常生活情景的记录,也是对理想生活的描绘。
02
新知讲解
活动一:收策表现家庭关系的美术作品,说说这些作品都有哪些巧妙的构思。
02
新知讲解
作品的巧妙构思
这些描绘家庭主题的作品构思巧妙之处在于:它们都避开了直白的叙述,转而通过 肢体语言(如依偎、搭肩)、共享的活动(如音乐、编织)以及和谐的构图 来含蓄地传达家人间的亲密、温情与代际传承。
小知识
02
新知讲解
思考与探究:
1.你的家庭有哪些人?
我的家庭有婆婆、爷爷、爸爸、妈妈和我。
02
新知讲解
思考与探究:
2.学习用图谱的形式表现家人之间的关系。
人物关系图(宝塔式)
人物关系图(树式)
02
新知讲解
剪纸能够装点生活,表达人们的审美情趣。《生命之树》通过动物与树木的结合,表现出世代繁衍不息的生命真谛。“树”这一形象既代表了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也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之树 (剪纸)[现代]彭粉女 甘肃
02
新知讲解
活动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并说说各自的理由。
1.作品中的树与现实生活中的树有哪些不同?
作品中的树与现实生活中的树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造型上,剪纸中的树经过高度概括和对称变形,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而非自然的写实形态;其次,树上布满了老鼠、老虎、人物等繁复的图案,象征着生命的繁衍,这与现实中单纯由枝叶构成的树木截然不同;最后,其色彩仅用红白对比,旨在突出吉祥和生命的主题,超越了现实树木的色彩。
02
新知讲解
2.你在树上都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
我在树上看到了猴子、飞鸟和姿态各异的人物(如舞蹈、劳作),它们与树木紧密共生,形成一个繁茂的整体。作者通过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构图,巧妙地表达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繁荣不息、代代传承的美好赞颂。
02
新知讲解
活动三:让我们一起动手通过折剪、拼贴等形式完成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作品。
家的故事
树的制作步骤
1.对折剪出形状。
2.展开。
3.上色。
装饰物
02
新知讲解
杭州儿童医院的大厅里有这样一件作品,一棵高大的生命树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为接受治疗的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温暖与关怀!
拓展与迁移
生命树 (装型艺术)【现代】王来阳 浙江杭州
02
新知讲解
观察与发现
1.范例中的立体书是怎样制作的?
这本立体书是通过将家族树的图案进行分层剪裁、折叠,并粘贴在书页上,同时结合手绘、照片和标签来制作完成的。
02
新知讲解
观察与发现
2.想一想,运用立体书中的哪些制作方法可以表达家庭关系呢?
可以借鉴立体书中“分层立体的家谱树”和“图文标签结合”的方法,将家庭成员像果实一样分层挂在树上,并贴上姓名和照片,直观展现家庭关系。
02
新知讲解
小技巧
1.分层粘贴,体现辈分 :将最大的树冠或房屋底图粘牢作为背景,再将代表祖辈、父母、自己的小图标用泡沫胶“垫高”粘贴,形成前后层次,直观展现家庭结构。
02
新知讲解
小技巧
2.巧用翻页,增加互动 :在画好的“家”的外形上,做一个可以翻起的小窗,窗内贴上家人的照片或画上想对家人说的话,创造惊喜。
02
新知讲解
小技巧
3.添加抽拉条,讲述故事 :制作一个可水平抽拉的纸条,上面连续画出不同场景(如一起吃饭、散步),来回拉动就能动态展示家庭生活。
03
艺术欣赏
03
艺术欣赏
04
实践练习
用剪纸、立体书的形式制作以“家庭”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学习活动
运用拉页形式介绍我的家庭成员
在日用品中表现“我的家庭生活”
05
单元总结
能知道人物五官与面部表情之间的关系。
能用绘画、剪纸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以“家庭”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能理解“美术是认识与表现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方式”。
单元自评要点
05
知识拓展
艺术中的“家”:从写实到象征
艺术中对“家”的表达丰富多元:从古典油画以严谨笔触 写实 记录家族群像,到现代艺术用房屋、空椅等符号 象征 归属与缺席,乃至完全用色彩线条 抽象 演绎亲情纽带,展现了从描绘家庭形态到升华情感内核的创作历程。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
05
知识拓展
家族树的跨文化之旅
家族树是跨越文化的通用符号:在西方传统中,它常以树根代表祖先、枝叶代表后代,强调血脉的 纵向蔓延 ;而在中国的家谱宗图中,更注重 纵向的辈分排行 ,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共同展现了人类通过树木形态记录家族源流的智慧。
05
知识拓展
“家”的新视角欣赏
这幅画以超写实的巨幅肖像形式,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农民父亲形象。作者通过刻画其古铜色的皮肤、深刻的皱纹以及碗中的茶水,将“父亲”的形象升华为中国一代人坚韧、朴实的象征,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最深沉的爱与敬意。
《父亲》罗中立
06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欣赏作品时,我们主要关注什么?( )
A. 画的价格 B. 画家的生平故事
C. 作品的色彩、构图和表达的情感 D. 作品用了多少种颜色
2、吴休的《拜年》这幅画,主要想向我们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 )
A. 紧张和刺激 B. 家庭的温暖和节日的喜庆
C. 孤独和寂寞 D. 悲伤和难过
C
B
06
课堂练习
3、彭粉女的剪纸《生命之树》,把树和动物、人物组合在一起,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
A. 树长得非常茂盛 B. 动物们很可爱
C. 剪纸技巧很高超 D. 生命繁衍不息的美好愿望
4、如果要你创作一幅关于“家”的画,以下哪种方式最能体现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A. 画一家人手拉手在公园散步 B. 单独画一座漂亮的房子
C. 画很多玩具和零食 D. 画一辆小汽车
D
A
06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拜年》画中的人物都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2、欣赏美术作品时,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一样。
3、“家族树”只能用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家人。
4、在创作家庭主题的作品时,温暖的色彩(如红色、橙色)可以帮助表达幸福的感受。
5、美术作品中的“家”只能通过画人物来表现。
√
X
X
√
X
07
课堂评价
趣味评价体系表——“幸福小画家"成长记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我的小星星
美术知识小专家 能说出《拜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生命之树》的象征意义 ☆☆☆☆☆
观察与分析能力 能发现作品中表现家庭关系的细节(如动作、构图),并说出理由 ☆☆☆☆☆
创意实践能力 能运用所学构思,完成“家庭树”或“创意家庭合影”的创作 ☆☆☆☆☆
课堂参与小达人 积极参与欣赏与讨论,能分享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感受 ☆☆☆☆☆
合作探索之星 在小组活动中能认真倾听,与同学友好交流自己的想法 ☆☆☆☆☆
08
课后作业
1、大家回家后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幸福一家亲》教学设计
课题 幸福一家亲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课以“幸福一家亲”为主题,重在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表现家庭生活的经典美术作品,感受艺术家如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抒发对家庭的理解与情感。教材结合高清作品图片及创作活动,强化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并用于表达情感”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课程内容将经典作品赏析、动手实践与文化内涵相结合,使教材既有美术知识深度,又充满生活情趣。
2022新课标要求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的提升。它鼓励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并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多元视角。同时,加强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促进个性化发展。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艺术表现:感知艺术家如何运用色彩、构图、造型等美术语言,生动表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与和谐氛围。2、创意实践:运用绘画、剪纸或手工等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家庭生活,学习运用象征、组合等手法进行个性化表达。3、通审美感知:借鉴立体书、民间剪纸等表现形式中的创意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以“家庭”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提升构思与制作能力。4、文化理解:通过理解“家”在美术作品中的文化象征意义,感悟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向往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观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简单艺术感知能力,但对专业技法接触较少,需直观示范,对艺术作品表现的掌握、对应的含义、作者的情感等内容仍需加进学习。需通过作品直观对比分析激发认识和判断等。
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如何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家庭关系。认识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家”这一主题时的特色与魅力。
难点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同时理解多种艺术形式的造型特点与深层文化内涵,难以对每一种形式都进行深入细致的把握。
材料准备 高清的艺术作品图片以及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2、这幅《拜年》描绘了春节拜年时热闹的场景,画中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出示图片:拜年(新年画)1959年 吴休 中国美术馆藏 观看图片和视频。 初步思考课堂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新知讲解回答:这幅《拜年》生动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大家庭:画面中心身着浅蓝色长衫的长辈是全家尊长,围绕其左右的是他的子女辈,而前景中嬉戏玩闹的孩童则是孙辈。通过三代同堂的团聚场景,作品展现了1959年春节期间阖家欢聚、其乐融融的亲情关系。一家人春节团聚在一起的场面,是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这些作品既是对日常生活情景的记录,也是对理想生活的描绘。活动一:收策表现家庭关系的美术作品,说说这些作品都有哪些巧妙的构思。出示图片小知识这些描绘家庭主题的作品构思巧妙之处在于:它们都避开了直白的叙述,转而通过肢体语言(如依偎、搭肩)、共享的活动(如音乐、编织)以及和谐的构图来含蓄地传达家人间的亲密、温情与代际传承。思考与探究:1.你的家庭有哪些人?我的家庭有婆婆、爷爷、爸爸、妈妈和我。2.学习用图谱的形式表现家人之间的关系。出示图片:人物关系图(宝塔式)、人物关系图(树式)剪纸能够装点生活,表达人们的审美情趣。《生命之树》通过动物与树木的结合,表现出世代繁衍不息的生命真谛。“树”这一形象既代表了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也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出示图片:生命之树 (剪纸)[现代]彭粉女 甘肃活动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并说说各自的理由。1.作品中的树与现实生活中的树有哪些不同?作品中的树与现实生活中的树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造型上,剪纸中的树经过高度概括和对称变形,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而非自然的写实形态;其次,树上布满了老鼠、老虎、人物等繁复的图案,象征着生命的繁衍,这与现实中单纯由枝叶构成的树木截然不同;最后,其色彩仅用红白对比,旨在突出吉祥和生命的主题,超越了现实树木的色彩。2.你在树上都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我在树上看到了猴子、飞鸟和姿态各异的人物(如舞蹈、劳作),它们与树木紧密共生,形成一个繁茂的整体。作者通过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构图,巧妙地表达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繁荣不息、代代传承的美好赞颂。活动三:让我们一起动手通过折剪、拼贴等形式完成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作品。出示图片:家的故事、装饰物树的制作步骤1.对折剪出形状。2.展开。3.上色。拓展与迁移杭州儿童医院的大厅里有这样一件作品,一棵高大的生命树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为接受治疗的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温暖与关怀!出示图片:生命树 (装型艺术)【现代】王来阳 浙江杭州观察与发现1.范例中的立体书是怎样制作的?这本立体书是通过将家族树的图案进行分层剪裁、折叠,并粘贴在书页上,同时结合手绘、照片和标签来制作完成的。2.想一想,运用立体书中的哪些制作方法可以表达家庭关系呢?可以借鉴立体书中“分层立体的家谱树”和“图文标签结合”的方法,将家庭成员像果实一样分层挂在树上,并贴上姓名和照片,直观展现家庭关系。小技巧1.分层粘贴,体现辈分 :将最大的树冠或房屋底图粘牢作为背景,再将代表祖辈、父母、自己的小图标用泡沫胶“垫高”粘贴,形成前后层次,直观展现家庭结构。2.巧用翻页,增加互动 :在画好的“家”的外形上,做一个可以翻起的小窗,窗内贴上家人的照片或画上想对家人说的话,创造惊喜。3.添加抽拉条,讲述故事 :制作一个可水平抽拉的纸条,上面连续画出不同场景(如一起吃饭、散步),来回拉动就能动态展示家庭生活。二、艺术欣赏出示图片三、实践练习学习活动用剪纸、立体书的形式制作以“家庭”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出示图片:运用拉页形式介绍我的家庭成员、在日用品中表现“我的家庭生活”四、单元总结单元自评要点能知道人物五官与面部表情之间的关系。能用绘画、剪纸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以“家庭”为主题的美术作品。能理解“美术是认识与表现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方式”。 观察和赏析亲情作品。完成活动一。学习小知识。完成活动二。完成活动三。学习小技巧。进行艺术欣赏。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本课主要研究内容引入。完成思考内容,学会初步分析动作的构思。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构思,深化对本课内容的认识。图文举例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作品并进行思考,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引导制作主题作品,调动课题参与度。提醒学生注意小技巧,以便对本课内容进行实践练习。提高学生鉴赏艺术的能力并从中激发设计灵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P30-32页的练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评价 趣味评价体系表——"幸福小画家"成长记 完成本次课的自我评价。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点评。
课堂小结 在本课中,首先引导儿童赏析经典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庭温情,再由教师适时梳理如何运用构图、象征等美术语言表现家庭关系,避免知识灌输。并鼓励学生将赏析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我的家庭树”创作中,完成从“审美感知”到“艺术创造”的转化,从而将课堂中对亲情与美的理解延伸至日常生活,实现素养的内化与延续。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1、大家回家后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完成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实践中深化对本课内容的掌握。
板书 幸福一家亲一、赏析作品《拜年》二、了解作品的构思三、制作家庭主题作品四、进行作品欣赏五、作品制作实践六、学习知识拓展七、单元总结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艺术中的“家”:从写实到象征艺术中对“家”的表达丰富多元:从古典油画以严谨笔触 写实 记录家族群像,到现代艺术用房屋、空椅等符号 象征 归属与缺席,乃至完全用色彩线条 抽象 演绎亲情纽带,展现了从描绘家庭形态到升华情感内核的创作历程。出示图片:《荷加斯兄弟的宣誓》2、家族树的跨文化之旅 家族树是跨越文化的通用符号:在西方传统中,它常以树根代表祖先、枝叶代表后代,强调血脉的 纵向蔓延 ;而在中国的家谱宗图中,更注重 纵向的辈分排行 ,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共同展现了人类通过树木形态记录家族源流的智慧。3、“家”的新视角欣赏这幅画以超写实的巨幅肖像形式,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农民父亲形象。作者通过刻画其古铜色的皮肤、深刻的皱纹以及碗中的茶水,将“父亲”的形象升华为中国一代人坚韧、朴实的象征,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最深沉的爱与敬意。出示图片:《父亲》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实现“资源落地”与“课堂创新”的关键,需适配儿童的认知水平,避免复杂操作。展示高清作品图(如放大作品插画的细节,让儿童看清“作品的细节”);并播放亲情短片,增强感染力。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落实"欣赏-理解-创造"三级目标,符合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点:通过赏析年画、剪纸、油画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引导儿童多角度理解“家”的主题,有效拓宽了其美术视野,并鼓励他们在创作中结合自身家庭故事进行表达,避免了机械模仿,切实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不足:由于课堂时间与条件的限制,对于剪纸、立体书等具有一定工艺难度的艺术形式,儿童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其精湛技法,作品可能更多停留在概念表达层面,未能充分展现该艺术形式独有的表现力。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