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选择性必修一 海—气相互作用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释”属于理解水平,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核心特性。 教学内容首先应以水分交换和热量交换为例,说明海-气相互作用的途径、过程、表现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学习者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的内容,有关大气和海水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洋流》等基础上进行学习,已经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教师引导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习目标确定
1.结合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能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解释对太平洋两岸的影响。
5.学习评价设计
1.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洋流》等基础上进行学习。 2.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 3.正常和异常年份世界表层海水水温分布图(℃) 4.图片、文字材料等。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伴随着中国与南美洲贸易的往来,智利的车厘子二十多天就可以到达中国,从上海港出发的远洋团队途径智利北部的阿卡塔玛沙漠,船上的队员说“在2015年阿卡塔玛沙漠曾将出现过一片红色的花海”大家都很好奇,浩瀚的“沙海”怎么能出现“花海”,因为阿卡塔玛沙漠的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并且在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滴雨未下被称为世界干级,怎么会形成“花海” 学生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花海”的关键因素之一水汽从何而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大气运动携带水汽 思考问题。 1.从全球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阿卡特吗沙漠的成因 2.从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角度分析阿卡特吗沙漠的成因 3.形成“花海”的水汽从何而来,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海—气相互作用有什么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特殊的的地理事物,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课堂学习。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构建整个课时的框架,推进教学过程的持续展开。 探究活动一:学习活动一: 海—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72页课文内容 【师生总结】海—气之间存在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 【教师引导】其中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师生总结】海—气水热交换。 洋流形成的因素:风、地转偏向力(展示地转偏向力这个要素) 将下垫面改为水面?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1、水循环相关知识 2、大气收热过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由此便能直观感受到海洋储藏的巨大能量。直观感受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海洋在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输送给大气,未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洋流中的风海流,如南北赤道暖流是信风作用形成的。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受热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地面和大气之间是有热量的传递的,便于学生理解海气水热交换。 探究活动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出示一组图片 : 学生活动3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思考根据热量收支情况,为什么低纬度海区温度没有越来越高?高纬度海区温度没有越来越低?高低纬海区是如何实现热量输送的? 2、结合材料说明,海—气热量输送对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和洋流及海水性质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气相互作用还会实现其他形式的交换吗?这又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活动意图说明: 本活动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能理解并解释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通过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明确分析出高低纬度之间通过洋流实现热量的输送,结合风海流、上升补偿流以及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及海洋年降水量年蒸发量随纬度变化的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解释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海洋通过潜热释放能量,促进全球性大气环流,盛行风带动海水运动形成风海流,会对地理环境的气候产生影响,分析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为下一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学习奠定基础,海—气相互作用通过水热交换对海水性温度、盐度和密度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 探究活动三:全球水量平衡材料一:据中央气象台报道受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6月1日3时至10时,武汉市遭遇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城区最高降雨量达到115毫米。 材料二:2023年6月19日至27日,长江干流以南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武汉开启“看海模式”出现严重内涝。 材料三: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材料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区域局部水量的变化会对全球水量产生影响吗? 2.结合材料三分析出海洋和陆地储水变化量如何计算?估算说明海洋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差额水量来源 3.从海—气相互作用和水量平衡角度以武汉为例分析困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之一“洪水威胁”的成因?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保护生态环境,面对洪涝灾害频发的长江经济带,提出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抗洪措施,提出自己的的观点,紧扣本节的大情境。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运用希沃白板制作课件、图文资料。结合教师教学用书进行知识衔接与拓展。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海——气相互作用,本节课原理性较强,地理现象间的逻辑关系复杂,理清地理现象,地理要素的关系是重点,课堂根据大单元情境设置,借助图像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水热平衡过程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