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一)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民歌(一)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8-26 14: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歌(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作品的内容及地方风格,体验歌曲中所蕴涵的民俗风情,初步了解山歌的特点,以及民歌中衬词的作用及特点。
2、能力目标:能用简单的图谱表示歌曲的旋律走向并从图谱中体会山歌婉转流畅,明亮高亢的旋律及曲调特点,并能结合劳动号子的节奏做简单的节奏律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能从说、唱、演等课堂活动中感受我国民歌浓郁的地方色彩,及民歌背后所蕴涵的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
2学情分析
当代的中学生属于90后的群体,这个群体所接触到的社会音乐文化更多的是流行音乐、摇滚音乐。显然,教科书中不管是西洋的还是民族的音乐文化都离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太远了。如何穿越时空搭起一座音乐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民族音乐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及优秀的民歌作品是本堂课的着眼点。因此,依据以上教材分析与学生情况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谱表示歌曲开头第一句的旋律走向并从图谱中体会山歌婉转流畅,明亮高亢的旋律特点。
难点:体会歌曲中所传达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及风情万种的生活情调。
4教学过程
一、导入(7分钟)
同学们,在巍巍中华56个民族的大家园中,有这样的一个民族,他们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他们能歌善舞,跳的毛古斯,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唱的《龙船调》更是传遍了全世界,这个民族就是土家族。在中国,有两个土家族自治州,其中一个就位于《龙船调》的故乡——湖北恩施。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到湖北恩施利川去看一看。
1、创设情境式导入
播放湖北恩施州利川市地貌与人们生活劳作的图片视频,并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
师:湖北利川境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这里依山傍水,这里山奇水秀,这是一个特别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土家族人民热情、豪爽、勤劳、善良,他们幽默风趣、能歌善舞。这里的人们几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瞧,对面山头上正有一位农民老伯在辛勤地耕作,我们跟他打声招呼好吗?生:好!
2、远距离招呼式导入
师:我们怎么跟老伯伯问好?
生:喂,你好吗!
师:好!我们就用简单的四个字来跟老伯伯问好。请同学们想一想,简单的四个字要怎么说才能让对面山头的老伯伯听见呢?从语速、音量、音色、音调上来思考。
生:语速要慢,音量要大,音色要嘹亮,语调要高亢。
师:为什么?
生:语速慢音才能拖长,这样才能余音缭绕;音量大才能使声音传得更远;音色嘹亮及语调高亢都是为了让声音能够到达更远的地方,让对方听得更清楚。
师:同学们回答得太好了!那我们现在就结合刚才大家所说的四大要素一起来喊一喊,看看农民伯伯能不能听见我们的呼唤!
师生一起呼喊:喂~~~~你~~~~好~~~~吗~~~~~~
师:农民伯伯听到了我们的呼喊,他很高兴呢,他说我们一定是第一次来到湖北利川,为了欢迎远到而来的客人,他决定带我们去听一听这里的民歌。
说起湖北的民歌,那可是丰富多彩,上山唱山歌,劳动唱号子,结婚唱哭嫁歌,还有放牛歌、砍柴歌……利川处处有歌,时时有歌,开口便是歌。那么,同学们想听什么歌呢?(带大家一起去听听集山歌、劳动号子与情歌特点为一身的,传唱最广,名气最大的一首民歌)
二、授新课
(4分钟)
1、播放《龙船调》(梦鸽
魏金栋版本)
思考:对这首歌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哪方面信息?(最想从这堂课中收获什么?)
2、听完乐曲,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3、引出本课课题《印象“龙船调”》
(6分钟)
老师刚才说这首曲子既有山歌的色彩,又有劳动号子的因素,那么我们来想想,山歌有什么特点?
教师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合,不怕滩险弯又多。
师:这边唱来那边合:我们要怎样唱才能让对方听见我们美妙的歌声呢?就像刚才我们跟农民老伯打招呼一样。
生:大声
师:很好,这是音量、力度上的。还有吗?
生:速度要慢一些。
师:很好。速度要慢一些,节奏要拉得宽一些。还有吗?提示音色。
生:音色要嘹亮
考一考:
请学生拉小提琴试奏,请学生思考:两句旋律中哪一句更符合刚才所说的山歌的要素?并请学生跟着打拍子。
教师引导:同学们是否发现,同学们是否发现了,第一句的节拍是规则的,第二句的拍子是不规则的,可以说是自由的
节奏呢?第一句的节奏,如果用DA来唱,应该怎么唱?
第二句的节奏能唱得出来吗?
生:唱不出来,说明节奏也是不规整的。山歌除了曲调高亢外,还具有节奏自由、悠长的特点。
师:哪个音最长呢?
生:
所以,也有艺术家把这句旋律这么唱:(播放宋祖英版第一句)
师:这样唱是否更有山歌的韵味?
生:是!
师:我们也来尝试唱一唱,好吗?
教唱
又高又长的音调让歌曲响彻山谷,高低起伏的旋律线就像山峦错落有致,绵延不绝。正是因为湖北的特殊地貌,人们只有用高亢的曲调和嘹亮的歌声才能让远在另一个山头的人们听见自己的歌声,这也正是不同地区的民歌曲调受地理环境影响的这一显著特点。
(8分钟)
其实啊,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最有特色的还在于半唱半说,我们刚才学会了唱,现在就来说一说。
在说之前,老师先播放不同艺术家不同版本的“说”,同学们来听听看,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播放:刘家宜版本,俞淑琴等版本。
生回答:形式不一样,内容一样。都是用方言来说。
师:为什么要用方言说?用普通话说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用普通话说一遍
再用方言说一遍
两者进行对比,得到什么?
生:方言更加幽默、风趣。
(重点学习:妹娃,过河,哪个,并用图谱标出。)
幺妹子:妹↗娃↘要过↗河(HUO)↗,哪↗个(GUO)↗来推我嘛?
艄公:我↘就来推你嘛!
分男女声部说方言对白。
(10分钟)
其实,龙船调这首民歌,在最早的时候并不叫《龙船调》,它是由《种瓜调》收集整理而成的。《种瓜调》就是一首以歌唱农事“种瓜”为内容的传统,原词共十段,分为正歌与副歌:
《种瓜调》歌词
(正歌)
正月是新年(咿哟喂),瓜子才进园(哟喂)。
二月起春风(咿哟喂),瓜子才定根(哟喂)。
三月是清明(咿哟喂),瓜苗成了林(哟喂)。
四月是立夏(咿哟喂),瓜儿上了架(哟喂)。
五月是端阳(咿哟喂),瓜儿把新尝(哟喂)。
六月三伏热(咿哟喂),瓜儿正吃得(哟喂)。
七月秋风凉(咿哟喂),瓜儿皮色黄(哟喂)。
八月中秋节(咿哟喂),要把瓜儿摘(哟喂)。
九月是重阳(咿哟喂),瓜儿已下场(哟喂)。
十月瓜完了(咿哟喂),瓜种要留到(哟喂)。
(副歌)
今哪银儿梭
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
抱着恩哪哥
妹儿哪要过河啊
哪个来推我嘛
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啰
妹娃儿你坐稳船哪
喂呀咗
喂呀咗
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提问:歌词中括号里是什么?
生:衬词
歌词中大量使用衬词,也是土家民歌的普遍特点之一,并在不少民歌中很有喧宾夺主之势。
1956年收集整理后,曲调、衬词和副歌不变,但主体歌词却由原来的十段改成了“正月是新年,妹娃儿去拜年;二月是春分,妹娃儿去探亲”这样两段,以《龙船调》为名、一领众合或二人对唱的形式搬上了舞台。
我们来一起看看龙船调的衬词。它的衬词丰富,几乎每句都有衬词的烘托,尤其是衬词中的土家语留存。一起来找找歌词中的衬词:
(出示大歌单)
正月里是新年(依哟喂),妹娃去拜年(哟喂)
(金那银儿锁,银那银儿锁)
洋雀叫(抱着恩那果,哎抱着恩那果)
对白: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搬(哪)
妹娃我上了船
(啊喂呀左,啊喂呀左)
将妹娃推过河(哟喂)
(啊喂呀左,啊喂呀左)
将妹娃推过河(哟嗬喂)
教师解读:其中“金梭、银梭”是民歌中最常见的衬词。“阳雀叫”则是一种自然环境衬托。“包左思那果”是土家语衬词,是“看那边”的意思,
师生活动:师唱歌词,生唱衬词。
思考:在唱哪句衬词的时候需要用点力气?
学生答:啊喂呀左,啊喂呀左,(将妹娃推过河哟喂)
师:为什么要用力?
生:用力才能把妹娃推过河。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节奏感强,并且节奏固定,周期反复。具有很强的律动感。
师问:想象一下,这句具有劳动号子特点的旋律应该配有怎样的动作?请学生边唱边比划。
聆听《宋龙船调》,山歌之后的哪些旋律也具有劳动号子的色彩?
学生活动:请部分同学用沙锤作伴奏,打出劳动号子的节奏感,另一部分同学边比划边唱
沙锤:X
XX
I
X
XX
I
鼓:
X
--
I
X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