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8 22: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同学们,观看下列两幅图片,说说他们有何相似之处。
“平城京几乎是长安城的‘缩小版’,这种“照猫画虎”背后,藏着古代日本向外界学习的重要历史。除了城市建筑,日本还从中国借鉴了哪些制度和文化?又如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古代日本》,共同了解日本的历史。
唐都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奈良平城京平面图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道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基本情况,理解幕府统治下天皇与将军的权力关系。
东亚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岛屿众多,
山地众多,
平原狭小。
资源匮乏,
多火山地震,
北海道岛
本州岛
四国岛
九州岛
便于发展渔业,
航海业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地理环境
地理构成
自然环境
灾害频繁,
忧患意识较强。
1世纪-2世纪
3世纪
5世纪
一、6世纪前的日本
2.发展历程
结合下列时间轴,梳理日本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3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出现
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北海道
《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汉朝,日本与中国已有交往,定期向中国进贡。
“田部”
“海部”
锦织部、锻冶部等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如“田部”、“海部”。
③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
一、6世纪前的日本
3.大和的统治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的经济基础
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国家
7世纪时,日本依然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出路,于是,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从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二、大化改新
2.改革
646年,日本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苏我入鹿
中大兄皇子
中臣镰足
645年 大和皇族中改革派发动政变——乙巳之变
7世纪中叶,日本豪族苏我氏把控朝政,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史称“乙巳之变”。
孝德天皇即位后,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布《改新之诏》。
二、大化改新
3.改革内容
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
二、大化改新
3.改革内容
②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抑制了土地兼并,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大化改新
4.改革影响
结合所学,想一想大化改新“新”在哪里?这场改革对日本有何影响?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经济发展迅速。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社会矛盾尖锐;
王室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读图,说说日本的“唐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山西唐建南禅寺
日本唐招提寺
唐都长安
奈良平城京
“唐风洋溢奈良城”
日本和同开珎( bǎo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文字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中国文字
唐朝服饰
日本和服
唐朝茶道
日本茶道
读图,说说日本的“唐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要积极改革创新;改革能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三、幕府统治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不输不入”特权:
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1.背景
三、幕府统治
盛甲武士
2.武士集团的形成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 ,成员称武士。
性质
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形成
小的武士集团组成大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三、幕府统治
3.幕府统治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氏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思考:幕府与天皇是怎样的关系?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②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③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源赖朝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1192年
1333年左右
1573年左右
1868年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江户幕府
幕府统治确立了日本封建社会基本的统治秩序
幕府时代三大幕府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三、幕府统治
3.幕府统治
三、幕府统治
4.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历史上日本人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武士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武士“得主君,尽奉公之忠”,每天应该先“思念主君养育之恩,然后再顾及当天家业”,而后要知“报恩”,并且能“克己、面对死亡而有不动摇的勇气” ——《叶隐》
1—2世纪建国
5世纪,大和政权一统日本
时间:
内容:
影响:
12世纪晚期;源赖朝;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天皇大权旁落
武士崛起
幕府掌权:
武士道: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46年,孝德天皇,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
武士效忠主公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1.下列关于古代日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公元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B.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C.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D.大和政权统一后,改称日本国
D
练习巩固
2. 6世纪的日本是一个贵族联合政体,而天皇只有名义上的统治权。7世纪中期,日本开始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天皇成为实际的掌权者。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幕府统治的确立 B.大化改新的实施
C.大和政权的建立 D.土地兼并的盛行
B
3. 646年,在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革新派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 )
A.依靠贵族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B
练习巩固
4.日本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由此可知,庄园的形成发展(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抑制了武士集团
C.结束了幕府政治 D.巩固了天皇统治
A
5.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多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这表明,推动武士集团形成的因素是( )
A.庄园之间的经济往来 B.天皇权力的高度集中
C.寺院和贵族兼并土地 D.地方豪强的武力冲突
D
练习巩固
6.12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是( )
A.大化改新取得胜利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
C.幕府统治由此开始 D.天皇大权独揽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