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9 08:49:44

文档简介

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
                 
 春秋战国之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就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等问题进行争论。“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2.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崩溃,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5)争霸:为了争霸的需要,各国招揽人才,士人活跃,推动学术文化繁荣。
(6)士人:士人周游列国,阐发、辩驳治国平天下之策,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3.表现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特点
儒家 孔子 春秋 创始 人  “仁”“为政以德”、礼、改良思想  教育:有教无类、办私学、整理“五经”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儒家 孟子 战国 亚圣  人性善、“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选必3·P4)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选必3·P5)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荀子 战国 集大 成者  人性恶;隆礼重法  “制天命而用之”(选必3·P5)
道家 老子 春秋 创始 人  哲学:“道”是本原;天人合一、物极必反  政治: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消极应世的态度,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
庄子 战国 代表  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集大 成者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中央集权的愿望
墨家 墨子 战国 创始 人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阴阳 家 邹衍 战国 创始 人  阴阳五行(“相生相胜”)说、五德终始说  代表了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兵家 孙武 春秋 末 军事 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继承发展了战争实践经验
【知识拓展】 邹衍与五德终始说
  邹衍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立“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4.意义
(1)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现实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后世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图解历史】 儒道法三种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之科技、教育
1.中医学
(1)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选必2·P84)
(2)《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选必2·P84)
2.教育: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孔子影响最大。(选必3·P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必3·P1~7)
1.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伦理观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敬天保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家国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生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
处事观  和而不同,兼容并包  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价值 对民族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对国人  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对统一  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对治国  中华文化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探究主题一 从价值观视角探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治国思想
【史料研读】
史料1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到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史料2 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民生联系民心,民心则关乎国运,治政之要在于固本安民。养民、恤民、惠民、利民、富民等民生政策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政者因此需要将满足民众生活所需作为第一要务。统治者无论是重民、爱民,还是恤民、保民,民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但“民”居于社会下层,又被称为“庶民”“黎民”“草民”,处于与“君”相对的被统治者地位。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民本”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1)首先,研读史料,抓时空阶段特征,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进行语言转换,概括要点;最后,从阶级立场角度指出本质。
(2)关于价值,研读史料,分句分层概括要点,从治国思想上、国家体制上、实践措施上分别概括“民本”思想的价值即可。局限可从实质、内容、立场等角度作答。
【拓展延伸】
“百家争鸣”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
探究主题二 从端午节纪念视角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史料研读】
[2024·北京卷] 【端午故事】
史料1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史料2 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问题探究】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研读史料,分层概括中心主旨;联系所学基础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进行语言转换,准确概括和阐释要点。
地方卷 全国卷
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24年  北京卷:玉器与孔子思想  浙江卷1月:老子思想  河北卷:中华文化的特点  重庆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北京卷:端午文化(文化特点)  新课标卷:诸子百家的选官思想
2023年  北京卷:音乐与传统中华文化  浙江卷6月:孔子民本思想  浙江卷1月: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  广东卷:不同视角下的中华文明  新课标卷:荀子、韩非、李斯的思想共性
2022年  重庆卷:儒家思想  北京卷: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湖南卷:诸子思想传播冲击贵族政治  山东卷:法家尚法存礼  浙江卷1月:孔子与“五经” —  甲卷:帝尧与老子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近三年多有考查。以创设新情境、价值观为导引,以史料求证、历史解释为核心是考查的特点。
(2)命题预测:创设新情境,以小切口切入,把诸子百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相关联,可能成为命题方向;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可能出现。
命题点一 从政治变革视角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
1.[2024·全国新课标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命题点二 从玉器内涵视角考查孔子思想
2.[2024·北京卷] 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命题点三 从王安石天人合一思想视角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2024·重庆卷] 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命题点四 从考古发掘和建筑形式等视角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4.[2024·河北卷] 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1.【“百家争鸣”背景】 [2025·江苏南通模拟] 春秋时期,官书散入民间并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各诸侯国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并设置掌管图籍的史官。士阶层经过阅读这些藏书,进而著书立说。上述现象说明 ( )
A.图书出版行业得到发展
B.学术下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下层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D.宗法礼乐制度已经瓦解
2.【孔子思想】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
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借鉴了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4.【中华文化的内涵】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5.【中华文化的特点】 [2025·内蒙古包头模拟]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具有一贯性,数亿人数千年来在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至今。他们展示出了这种政治、文化的统一技术,并拥有一次获得成功的极为珍贵的经验,而且那种统一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的需求。”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 ( )
A.最早进入国家阶段 B.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C.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D.蕴含开放包容精神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
● 重点问题·突破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基本特征: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兼容趋同的趋势;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多元化、优势互补的特点;王权至上的观念贯穿古代治国思想的始终。(答出三点即可)
(2)价值:在国家治理实践上,“民本”思想体现为重视民生。在“民本”思想下,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维护政治体制的秩序。局限: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治民”,它有历史局限性。一是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二是“民本”思想服务于君主的立场,“民本”思想往往被当作统治的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实际由“民本”变成“君本”。
探究主题二
内涵:爱国情怀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倡导健康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特点:源远流长;多元融合;因时而变;民族认同。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儒家代表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墨家代表墨子也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也主张选拔和任用人才,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C符合题意。
2.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3.C [解析] 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天”都是沿着自己的道路运行变化,强调客观性、物质性以及规律性,这反映了王安石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故C项正确。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发展,而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天”的自然性、物质性以及人和“天”各自按自己的道路运行,排除A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是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材料并未涉及传统伦理观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传统天命观强调“天”的意志和主宰作用,而题干中王安石强调“天”是自然的、物质的,且按自己道路运行的,并非传统天命观的体现,排除D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可知,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本土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多样性,排除B、D项。
【仿真模拟】
1.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官书散入民间,各诸侯国设置掌管图籍的史官,士阶层经过阅读藏书进而著书立说。这体现了学术从官府向民间下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图书的流通和士阶层对图书的运用,没有涉及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图书的流通和士阶层对图书的运用,并未体现下层平民利益受到重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法礼乐制度已经瓦解的直接表述,排除D项。
2.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虽然孔子能说出夏、商两朝的礼法,但是杞、宋两国的典籍资料、知礼人才不足而难以验证这一点,这说明孔子的这一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故选C项;“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的话语没有提及礼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排除D项。
3.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孕育着一种统一的趋势。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发展,也为后来的思想统一和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故选B项。华夏认同与材料强调的思想统一趋势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无关,排除C项;“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仅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
4.C [解析] 由“中原地区……传向周边各民族……周边文化……被中原地区所吸收”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减弱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统一观念加强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5.B [解析] 根据材料“具有一贯性”“在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至今”“那种统一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的需求”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中华文明“最早”进入国家阶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信息,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
1.B [解析] 据材料“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但是孔子却用“天王狩于河阳”来为周天子掩饰其实力的下降,折射出孔子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也没有体现儒家学者对宋国国君治国理念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对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的态度,排除D项。
2.C [解析] 据材料“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爱人之心”“孝弟”可知,孔子推崇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人伦道德,故选C项;材料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伦道德层面的关系,并未侧重于说明等级贵贱,排除A项;材料虽然强调仁爱、孝悌,但并未指出这些道德品质是人性本来如此,抑或后天形成,因此无法体现“人性本善”,且结合所学可知,“人性本善”是孟子而非孔子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不涉及天人关系,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和所学可知,孔子反对卿大夫私自公开大臣所编法律,而赞扬郑人子产经过郑国最高统治者的肯定而铸的刑书,反映了孔子维护君主权威,反对政出于卿大夫,D项正确。据材料“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可知,孔子强调礼制赋予的统治秩序,并不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排除A项;铸刑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孔子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的是铸刑鼎的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用道德教化民众,排除C项。
4.C [解析] 据材料“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擦拭、清洗)桃也”“孔子则回复道:‘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可知,孔子认为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黍米地位是很高的,君子不应用尊贵的东西去清洗低贱的东西,这实质是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C项正确。孔子借黍米和桃子来主张恢复周礼,而不是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并未强调其经济思想,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黍米与桃子在周礼中的地位,无法体现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排除D项。
5.A [解析] 孔子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礼的重视,强调各个社会角色应当按照既定的礼制来行事,各守本分,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老子主张的“顺其自然”“使民无知无欲”和“无为,则无不治”,则反映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其主张统治者应当尽量减少干预,让民众自发地生活和工作,以此来达到社会的自然和谐。综上所述,孔子和老子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旨在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老子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治理国家,排除B项;“维护商周文化的地位”与老子无关,排除C项;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D项。
6.A [解析] 据材料“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可知,孔子坐马车体现了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时主张积极有为,而老子骑青牛体现了老子面对现实问题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面对社会现实,孔子和老子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都强调应对现实问题,说明老子和孔子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道两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未体现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排除B项;儒道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未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法家思想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需求,儒道思想并未迎合这一需求,排除D项。
7.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高尚的品德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墨子的“节俭”也是一种个人品德的体现,他们的这些主张都着重强调了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故选B项;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同“节俭”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墨子明确主张“节俭”,不能就此说明他们都推崇节俭,排除C项;“无为而治”主要是老子的思想,孔子和墨子并没有强调这一点,排除D项。
8.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家诸子以法令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通过赏赐刺激人们逐利的欲望,以鼓励的方式诱使其行为纳入法律的轨道,通过刑罚遏制人们的不当得利,以儆戒的方式迫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这说明法家诸子的主张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齐一致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主集权的相关信息,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仅体现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以人为本是指重视民生和民意,法家思想是服务于统治阶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实行严刑峻法,因循人性并不等于以人为本,排除D项。
9.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墨子、荀子的主张冲击了宗法制、分封制,有利于平民获得官爵,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学术自由指学术界进行学术活动的自由,与材料中墨子、荀子的主张无关,排除A项;“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扩大社会统治基础”不符合逻辑,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其不是统治阶级,排除D项。
10.D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天子”由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这表明了对每个人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思想,D项正确;法家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材料中的观点与诸侯争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与天子内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这一阐释与孔子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
11.B [解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为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敬鬼神而远之”意为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这反映了孔子更注重生前现实生活、轻言鬼神的谨慎观念,说明孔子关注现实,所以该学者强调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本主义的世俗性,故选B项;“敬鬼神而远之”是尊敬鬼神,并不是站在无神论立场上反对所有鬼神信仰,排除A项;孔子的思想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先秦时期孔子对鬼神、天道、祖先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思想,无法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合理性,排除D项。
12.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周易代后,西周统治者对于治理国家和民众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人”,即民众,而非之前的“帝”或“天”。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以民众为国家的根本,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这与西周时期统治者态度的转变是一致的,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士族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儒家学派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远晚于题目所描述的西周时期,排除C项;天命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西周时期并未被破除,排除D项。
13.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氏族时代“中”为方位的中央,在商周时代“中”进一步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央,反映出中华文明在继承中发展,故选D项;“中央集权”不符合时空、史实,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强调在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凝聚力,B项与题意不符合史实,排除;“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4.A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去掉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畅通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这体现和而不同的观点,故选A项。无为而治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与材料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君为臣纲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材料强调臣子可以指出君主方案中不可行的因素,并不是君为臣纲的体现,排除C项;民贵君轻指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属于古代民本思想,材料并无此相关内容,排除D项。
15.C [解析] 据材料“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道家和佛教都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人与人的关系,排除A项;厚德载物形容人的品德十分高尚,能够如广袤的大地一般包容万物,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和方法,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6.(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3分)主张:儒家认为足食的重要性大于足兵;农业发展是实施礼乐教化的重要手段;提出“大农业”的概念。(1分,答出一点即可)法家认为发展农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提出以农养战的思想;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通过国家政策强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重农的同时要抑制商业。(2分,答出两点即可)
(2)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答出三点即可,答案要有正反两个方面,6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思想上,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第二小问,儒家,根据材料一“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可知,儒家认为足食的重要性大于足兵;认为农业发展是实施礼乐教化的重要手段;提出“大农业”的概念。法家,根据材料二“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和所学可知,法家认为农业发展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提出以农养战的思想;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通过国家政策强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重农的同时提出了抑制商业的思想。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经济上,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政治上,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不利影响方面,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
一、选择题
1.[2025·江苏扬州模拟] 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
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2.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且依照这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 )
A.贵贱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伦道德 D.天人关系
3.[2025·江苏南通模拟] 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 ( )
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
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
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
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
4.孔子曾受鲁哀公宴请,并被赐以桃与黍。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哀公指正道:“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擦拭、清洗)桃也。”孔子则回复道:“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这反映出孔子 ( )
A.主张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
B.恪守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C.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
D.崇尚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
5.[2025·辽宁实验中学模拟] 春秋末期,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使民无知无欲”“无为,则无不治”。这表明二人主张( )
A.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
B.通过道德教化治理国家
C.维护商周文化的地位
D.以民为本,缓和社会矛盾
6.《周易》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周易》中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如下图所示。这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孔子乘马车周游列国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7.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8.[2025·河北邯郸模拟] 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不将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法家思想家们要求因循人性,以奖赏诱导人们守法,以刑罚威慑民众不违法,刑无贵贱,一视同仁,功不抵罪。这说明,法家诸子主张 ( )
A.构建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
D.重视以人为本
9.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对守城有功的男子“爵二级”,荀子主张“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些主张 ( )
A.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社会价值
B.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
C.有助于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D.试图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10.[2025·海南县级单位模拟] 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结果
C.与孔子的主张高度契合
D.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11.在论及早期中华文明时,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世人应“畏天命”,对天道、祖先有诚敬之心。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都没有对人死后“天堂”“地狱”的描述。该学者强调早期中华文明 ( )
A.反对鬼神的先进性 B.人本主义的世俗性
C.封建迷信的局限性 D.多元一体的合理性
12.[2025·广东广州模拟] 商周易代后,西周统治者无论是事还是功,其最终归宿都是“食民”,当时“谋及庶人”已远比“谋及卜筮”更为重要了。此前统治者对“帝”或“天”的信仰,最后也都归结于对“人”的关注。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 ( )
A.民本思想萌发 B.士族地位上升
C.儒家学派出现 D.天命观念破除
13.[2025·河北衡水模拟] 中华文化中“中”的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14.“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材料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是 ( )
A.和而不同 B.无为而治
C.君为臣纲 D.民贵君轻
15.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
A.和而不同 B.厚德载物
C.天人合一 D.中庸之道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并分别概括其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6分)(共106张PPT)
0
3
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
基础知识·融通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春秋战国之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
派就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等问题进行争论。“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
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
政治主张。
2.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崩溃,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5)争霸:为了争霸的需要,各国招揽人才,士人活跃,推动学术文化繁荣。
(6)士人:士人周游列国,阐发、辩驳治国平天下之策,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7)奠基: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
阐述,儒家思想核心形成;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些
为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3.表现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特点
儒家 孔子 春秋 创始 人 “仁”“为政以德”、 礼、改良思想 教育:有教无类、 办私学、整理“五经”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
主统治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特点
儒家 孟子 战国 亚圣 人性善、“仁政”“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选必3·P4)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选必3·P5) 体现新
兴地主阶
级调和阶
级矛盾、
改造社会
的愿望
荀子 战国 集大 成者 人性恶;隆礼重法 “制天命而用之”(选必3·P5) (续表)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特点
道家 老子 春秋 创始 人 哲学:“道”是本原;天人合一、 物极必反 政治: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消极应
世的态度,
不适应当
时社会的
发展潮流
庄子 战国 代表 崇尚逍遥自由 (续表)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特点
法家 韩非 战国 集大 成者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 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
改革和中央集权的愿

墨家 墨子 战国 创始 人 节俭、“兼爱”“非攻” “尚贤” 代表下层平民利
益,渴望社会安定
(续表)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特点
阴阳 家 邹衍 战国 创始 人 阴阳五行 (“相生相胜”)说、五德 终始说 代表了古代对自然
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兵家 孙武 春秋 末 军事 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 事理论体系 继承发展了战争实
践经验
(续表)
【知识拓展】邹衍与五德终始说
邹衍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立“五德终始
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
论根据。
4.意义
(1)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
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现实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后世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文化形成奠定
了基础,影响深远。
【图解历史】儒道法三种主要思想
知识点2 春秋战国之科技、教育
1.中医学
(1)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选必2·P84)
(2)《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
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
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选必2·P84)
2.教育: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孔子影
响最大。(选必3·P80)
知识点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必3·P1~7)
1.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
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伦理观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敬天保民;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
家国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 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 公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自省也
人生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
处事观 和而不同,兼容并包 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续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
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价值 对民族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
动力
对国人 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方式
对统一 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
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对治国 中华文化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续表)
探究主题一 从价值观视角探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治国思想
【史料研读】
史料1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
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
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到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的法治
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
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
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
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史料2 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代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民生联系民心,民心则关乎国运,治
政之要在于固本安民。养民、恤民、惠民、利民、富民等民生政策在传
统的“民本”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政者因此需要将满足民众生活所需
作为第一要务。统治者无论是重民、爱民,还是恤民、保民,民都是处
于被动地位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但“民”居于社会
下层,又被称为“庶民”“黎民”“草民”,处于与“君”相对的被统治者地位。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民本”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1)首先,研读史料,抓时空阶段特征,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进行语
言转换,概括要点;最后,从阶级立场角度指出本质。
(2)关于价值,研读史料,分句分层概括要点,从治国思想上、国家体
制上、实践措施上分别概括“民本”思想的价值即可。局限可从实质、内
容、立场等角度作答。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答案] 基本特征: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兼容趋同
的趋势;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多元化、优势互补的特点;王权至
上的观念贯穿古代治国思想的始终。(答出三点即可)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民本”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答案] 价值:在国家治理实践上,“民本”思想体现为重视民生。在“民
本”思想下,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维护政治
体制的秩序。
局限: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治民”,它有历史局限性。一是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二是“民本”思想服务于君主的立场,“民本”思想往往被当作统治的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实际由“民本”变成“君本”。
【拓展延伸】
“百家争鸣”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
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
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
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
探究主题二 从端午节纪念视角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史料研读】
[2024·北京卷] 【端午故事】
史料1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
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
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
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史料2 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
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
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
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
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
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
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续表)
【问题探究】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研读史料,分层概括中心主旨;联系所学基础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进行
语言转换,准确概括和阐释要点。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答案] 内涵:爱国情怀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倡导健康生活和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
特点:源远流长;多元融合;因时而变;民族认同。
【问题探究】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地方卷 全国卷
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24 年 北京卷:玉器与孔子思想 浙江卷1月:老子思想 河北卷:中华文化 的特点 重庆卷:中国传统 文化的内涵 北京卷:端午文化 (文化特点) 新课标
卷:诸子
百家的选
官思想
地方卷 全国卷
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23 年 北京卷:音乐与传统中华 文化 浙江卷6月:孔子民本思想 浙江卷1月:孔子、老子、 韩非的政治主张 广东卷:不同视角下 的中华文明 新课标
卷:荀
子、韩非、李斯的思想共性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22 年 重庆卷:儒家思想 北京卷: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湖南卷:诸子思想传播冲 击贵族政治 山东卷:法家尚法存礼 浙江卷1月:孔子与“五经” — 甲卷:
帝尧与老

(续表)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在近三年多有考查。以创设新情境、价值观为导引,以史料求证、历史
解释为核心是考查的特点。
(2)命题预测:创设新情境,以小切口切入,把诸子百家思想与春秋战
国时期时代特征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相关
联,可能成为命题方向;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可能出现。
命题点一 从政治变革视角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
1.[2024·全国新课标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
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
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儒家代表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墨家代表墨子也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也主张选拔和任用人才,
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C符合题意。
命题点二 从玉器内涵视角考查孔子思想
2.[2024·北京卷] 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
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
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
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
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
格境界,C项正确;
“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命题点三 从王安石天人合一思想视角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2024·重庆卷] 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
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
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
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解析] 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与“天”都是沿着自己的道路运行变化,强调客观性、物质性以及规律
性,这反映了王安石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故C项正确。
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发展,而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天”的自然性、物质性以及人和“天”各自按自己的道路运行,排除A项;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是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材料并未涉及传统伦理观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传统天命观强调“天”的意志和主宰作用,而题干中王安石强调“天”是自然的、物质的,且按自己道路运行的,并非传统天命观的体现,排除D项。
命题点四 从考古发掘和建筑形式等视角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4.[2024·河北卷] 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
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7000年
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
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
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解析] 根据材料“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
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
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
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可知,这主要体现了中
华文明具有本土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多样性,排除B、D项。
1.【“百家争鸣”背景】[2025·江苏南通模拟] 春秋时期,官书散入民间
并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各诸侯国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并设置掌管
图籍的史官。士阶层经过阅读这些藏书,进而著书立说。上述现象说明
( )
A.图书出版行业得到发展 B.学术下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下层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D.宗法礼乐制度已经瓦解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官书散入民间,各诸侯国设置掌管图籍
的史官,士阶层经过阅读藏书进而著书立说。这体现了学术从官府向民
间下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图书的流通和士阶层对图书的运用,没有涉及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图书的流通和士阶层对图书的运用,并未体现下层平民利益受到重视,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法礼乐制度已经瓦解的直接表述,排除D项。
2.【孔子思想】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
映出孔子( )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
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虽然孔子能说出夏、商两朝的礼法,但是杞、宋
两国的典籍资料、知礼人才不足而难以验证这一点,这说明孔子的这一
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故选C项;
“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中孔子的话语没有提及礼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排除D项。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
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借鉴了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
《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
断,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孕育着一种统一的趋势。不同学派之间的竞
争和交流,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发展,也为后来的思想统一和文化融合提
供了可能,故选B项。
华夏认同与材料强调的思想统一趋势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无关,排除C项;
“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仅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
4.【中华文化的内涵】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
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
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
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解析] 由“中原地区……传向周边各民族……周边文化……被中原地区
所吸收”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
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减弱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统一观念加强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5.【中华文化的特点】[2025·内蒙古包头模拟]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比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具有一贯性,数亿人数千年来在政治上、文化
上团结至今。他们展示出了这种政治、文化的统一技术,并拥有一次获
得成功的极为珍贵的经验,而且那种统一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
的需求。”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 )
A.最早进入国家阶段 B.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C.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D.蕴含开放包容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具有一贯性”“在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至今”“那种统一
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的需求”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
具有连续性的特征,B项正确;
材料并未说明中华文明“最早”进入国家阶段,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信息,排除C项;
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2025·江苏扬州模拟] 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
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
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 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解析] 据材料“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
‘天王狩于河阳’”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但是孔子
却用“天王狩于河阳”来为周天子掩饰其实力的下降,折射出孔子对传统
礼乐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
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也没有体现儒家学者对宋国国君治国理念的态度,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儒家对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的态度,排除D项。
2.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且依照这
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
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 )
A.贵贱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伦道德 D.天人关系

[解析] 据材料“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爱人之心”“孝弟”可知,孔
子推崇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人伦道德,故选C项;
材料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伦道德层面的关系,并未侧重于说明等级贵贱,排除A项;
材料虽然强调仁爱、孝悌,但并未指出这些道德品质是人性本来如此,抑或后天形成,因此无法体现“人性本善”,且结合所学可知,“人性本善”是孟子而非孔子的观点,排除B项;
材料所述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不涉及天人关系,排除D项。
3.[2025·江苏南通模拟] 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
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
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
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 )
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 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
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 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

[解析] 据材料“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
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赞扬子产修明法度,
抑制强宗”和所学可知,孔子反对卿大夫私自公开大臣所编法律,而赞
扬郑人子产经过郑国最高统治者的肯定而铸的刑书,反映了孔子维护君
主权威,反对政出于卿大夫,D项正确。
据材料“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可知,孔子强调礼制赋予的统治秩序,并不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排除A项;
铸刑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孔子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的是铸刑鼎的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用道德教化民众,排除C项。
4.孔子曾受鲁哀公宴请,并被赐以桃与黍。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哀
公指正道:“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擦拭、清洗)桃也。”孔子则回复道:
“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
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这反映出孔子
( )
A.主张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 B.恪守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C.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 D.崇尚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

[解析] 据材料“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擦拭、清洗)桃也”“孔子则回复
道:‘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
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可知,孔子
认为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黍米地位是很高的,君子不应用尊贵的
东西去清洗低贱的东西,这实质是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C
项正确。
孔子借黍米和桃子来主张恢复周礼,而不是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排除A项;
材料强调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并未强调其经济思想,排除B项;
材料只提到黍米与桃子在周礼中的地位,无法体现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排除D项。
5.[2025·辽宁实验中学模拟] 春秋末期,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使民无知无欲”“无为,则无不治”。这表
明二人主张( )
A.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 B.通过道德教化治理国家
C.维护商周文化的地位 D.以民为本,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 孔子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
礼的重视,强调各个社会角色应当按照既定的礼制来行事,各守本分,
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老子主张的“顺其自然”“使民无知无欲”和
“无为,则无不治”,则反映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其主张统治者应当
尽量减少干预,让民众自发地生活和工作,以此来达到社会的自然和谐。
综上所述,孔子和老子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旨在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
故选A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老子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治理国家,排除B项;
“维护商周文化的地位”与老子无关,排除C项;
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D项。
6.《周易》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
奋力进取。《周易》中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
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如下图
所示。这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孔子乘马车周游列国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解析] 据材料“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可知,孔子坐
马车体现了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时主张积极有为,而老子骑青牛体
现了老子面对现实问题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面对社会现实,孔子和老
子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都强调应对现实问题,说明老子和孔子针对现
实问题有的放矢,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儒道两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未体现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排除B项;
儒道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未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法家思想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需求,儒道思想并未迎合这一需求,排除D项。
7.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高尚的品德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墨子的“节俭”也是一种个人品德的体现,他们的这些主张都着重强调了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故选B项;
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同“节俭”思想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只有墨子明确主张“节俭”,不能就此说明他们都推崇节俭,排除C项;
“无为而治”主要是老子的思想,孔子和墨子并没有强调这一点,排除D项。
8.[2025·河北邯郸模拟] 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不将追逐利
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法家思想家们要求因循人性,以奖
赏诱导人们守法,以刑罚威慑民众不违法,刑无贵贱,一视同仁,功不
抵罪。这说明,法家诸子主张( )
A.构建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 D.重视以人为本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家诸子以法令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通过赏赐刺激人们逐利的欲望,以鼓励的方式诱使其行为纳入法律的轨道,通过刑罚遏制人们的不当得利,以儆戒的方式迫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这说明法家诸子的主张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齐一致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加强君主集权的相关信息,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材料仅体现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以人为本是指重视民生和民意,法家思想是服务于统治阶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实行严刑峻法,因循人性并不等于以人为本,排除D项。
9.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对守城有功的男子“爵二级”,荀子主张“虽庶人
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些
主张( )
A.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社会价值 B.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
C.有助于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D.试图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解析] 据材料可知,墨子、荀子的主张冲击了宗法制、分封制,有利
于平民获得官爵,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
学术自由指学术界进行学术活动的自由,与材料中墨子、荀子的主张无关,排除A项;
“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扩大社会统治基础”不符合逻辑,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其不是统治阶级,排除D项。
10.[2025·海南县级单位模拟] 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
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
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结果
C.与孔子的主张高度契合 D.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天子”由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这表明
了对每个人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思想,D项正确;
法家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材料中的观点与诸侯争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与天子内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这一阐释与孔子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
11.在论及早期中华文明时,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世人应“畏天命”,对天道、祖先有诚敬之心。
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都没有对人死后“天堂”“地狱”的描述。该学者强调
早期中华文明( )
A.反对鬼神的先进性 B.人本主义的世俗性
C.封建迷信的局限性 D.多元一体的合理性

[解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为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
懂得死呢,“敬鬼神而远之”意为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这反映了孔子更
注重生前现实生活、轻言鬼神的谨慎观念,说明孔子关注现实,所以
该学者强调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本主义的世俗性,故
选B项;
“敬鬼神而远之”是尊敬鬼神,并不是站在无神论立场上反对所有鬼神信仰,排除A项;
孔子的思想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先秦时期孔子对鬼神、天道、祖先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思想,无法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合理性,排除D项。
12.[2025·广东广州模拟] 商周易代后,西周统治者无论是事还是功,其
最终归宿都是“食民”,当时“谋及庶人”已远比“谋及卜筮”更为重要了。
此前统治者对“帝”或“天”的信仰,最后也都归结于对“人”的关注。这一
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民本思想萌发 B.士族地位上升
C.儒家学派出现 D.天命观念破除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周易代后,西周统治者对于治理国家
和民众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人”,即民众,而非
之前的“帝”或“天”。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以民众为国家的根本,关注民众
的需求和福祉,这与西周时期统治者态度的转变是一致的,A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士族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儒家学派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远晚于题目所描述的西周时期,排除
C项;
天命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西周时期并未被破除,排除D项。
13.[2025·河北衡水模拟] 中华文化中“中”的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
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
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
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
映出( )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氏族时代“中”为方位的中央,在商周时代“中”进一
步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央,反映出中华文明在继承中发展,故选D项;
“中央集权”不符合时空、史实,排除A项;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强调在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凝聚力,B项与题意不符合史实,排除;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4.“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
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材料体现出的传统文化
是( )
A.和而不同 B.无为而治
C.君为臣纲 D.民贵君轻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
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
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去掉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畅
通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这体现和而不同的观点,
故选A项。
无为而治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与材料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
君为臣纲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材料强调臣子可以指出君主方案中不可行的因素,并不是君为臣纲的体现,排除C项;
民贵君轻指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属于古代民本思想,材料并无此相关内容,排除D项。
15.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
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是( )
A.和而不同 B.厚德载物
C.天人合一 D.中庸之道

[解析] 据材料“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道家和佛教都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人与人的关系,排除A项;
厚德载物形容人的品德十分高尚,能够如广袤的大地一般包容万物,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和方法,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
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
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孔子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
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
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
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
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
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
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
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
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
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
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
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
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
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
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
背景,并分别概括其主张。(6分)
[答案] 背景: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3分)
主张:儒家认为足食的重要性大于足兵;农业发展是实施礼乐教化的重要手段;提出“大农业”的概念。(1分,答出一点即可)法家认为发展农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提出以农养战的思想;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通过国家政策强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重农的同时要抑制商业。(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
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思
想上,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第二小问,儒家,根据材料一“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可知,儒家认为足食的重要性大于足兵;认为农业发展是实施礼乐教化的重要手段;提出“大农业”的概念。法家,根据材料二“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
巩固,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和所学可知,法家认为农业发展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提出以农养战的思想;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通过国家政策强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重农的同时提出了抑制商业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6分)
[答案] 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
秩序;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
展;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答出三点即可,答案要有正
反两个方面,6分)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经济上,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政
治上,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不利影响方面,加强了对民众
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方
面,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
快速核答案
第3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从价值观视角探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治国思想
【史料研读】
(1)基本特征: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兼容趋同的
趋势;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多元化、优势互补的特点;王权至上
的观念贯穿古代治国思想的始终。(答出三点即可) (2)价值:在
国家治理实践上,“民本”思想体现为重视民生。在“民本”思想下,统治
者推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维护政治体制的秩序。局限:
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治民”,它有历史局限性。一是缺乏制度和法
律的保障;二是“民本”思想服务于君主的立场,“民本”思想往往被当作
统治的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实际由“民本”变成“君本”。
探究主题二 从端午节纪念视角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史料研读】
内涵:爱国情怀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倡导健康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重视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特点:源远流长;多元融合;因
时而变;民族认同。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C 2.C 3.C 4.C
仿真模拟
1.B 2.C 3.B 4.C 5.B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A 7.B 8.A 9.C 10.D 11.B 12.
A 13.D 14.A 15.C
二、非选择题
16.(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3分)主张:儒家认为足食的重要性大于足兵;农业发展是实施礼乐
教化的重要手段;提出“大农业”的概念。(1分,答出一点即可)法家
认为发展农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提出以农养战的思想;农业生
产要因地制宜;通过国家政策强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重农的同时要
抑制商业。(2分,答出两点即可) (2)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
强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
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
观念。(答出三点即可,答案要有正反两个方面,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