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1课时 课件 (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1课时 课件 (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30 21: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课时)
问题探究:
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又能饮用的水,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身边尚存的食物只有1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思考·讨论:


玉米
玉米


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渐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输入
传递
转化
散失
思考: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如何?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经一个种群的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能量输入
个体1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个体2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个体3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 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能量储存
种群
能量散失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能量输入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 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能量储存
种群
能量散失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能量输入
如果将一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将概括为何种形式?
能量储存
某营养级
能量散失
能量输入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 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能量流动
吸收
散射
反射
1%可见光
有机物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样太阳能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 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能量流动
照射到植物体的太阳能
散失
生产者的同化
散失(热能)
呼吸作用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残枝
败叶
分解者
利用
初级消费者摄入
呼吸作用
散失(热能)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 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能量流动
呼吸作用
散失(热能)
散失
呼吸作用
散失
(热能)
分解者利用
残枝败叶
照射到植物体的太阳能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摄入
(初级消费者)
同化
生产者
固定的太阳能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光合作用
99%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② 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初级消费者摄入
粪便
散失
(热能)
呼吸
作用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遗体
残骸
分解者
利用
散失(热能)
呼吸作用
次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思考·讨论:
1.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括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吗?
不包括
3.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有哪几个去向?
②被分解者利用
呼吸作用散失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①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是谁的同化量?)
③未利用(活体、石油煤炭)
2.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哪一部分?
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② 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呼吸作用
散失(热能)
呼吸作用
散失
(热能)
分解者利用
遗体残骸
摄入
(初级消费者)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摄入量 = 同化量 + 粪便量(未同化量)
摄入
(次级消费者)
粪便
(未同化量)
同化
消化吸收合成自身物质,储存能量
能量在第三、第四营养级的变化,与第二营养级的情况大致相同。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② 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初级消费者摄入量
初级消费者粪便量(未同化量)
消费者同化量
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下一个营养级摄入量
下一营养级粪便量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粪便中的能量是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③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生产者
(绿色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箭头由粗到细:
方框从大到小:
随营养级的升高,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
注意: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③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Ⅰ. 能量流动的起点: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Ⅱ.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Ⅲ. 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3. 总结
输入
来源:太阳能;
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转化
散失
过程: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热能
太阳光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形式: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约占1%) 。
若为人工生态系统,还有人为补充的能量(如饲料的能量)。
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
(1)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
(2)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第二营养级能量。(  )
(3)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4)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5)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是通过呼吸作用完成的。( )
(6)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

×

×
×
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思考·讨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另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 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为什么?
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为了研究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进行了定量分析。
Raymond Lindeman
赛达伯格湖
深1米,面积为14480平方米,湖岸线长500米 。
湖底深度一致、性质均一,没有大的波浪。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思考·讨论: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图中“未固定”是指未被固定的太阳能,“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 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可以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为一份清单(“流出”的能量不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思考·讨论: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营养级 流入能量/[J/(cm2·a)] 流出能量/[J/(cm2·a)] 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464.6 62.8
植食性动物 62.8 12.6
肉食性动物 12.6 ——
分解者 146 ——
13.52%
20.06%
2. 计算“流出”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
=
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思考·讨论: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3.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
①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
②一部分以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③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④其他的才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 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坏流动。
生产者
初级
消费者
次级
消费者
三级
消费者
1. 单向流动
①不可逆转:
②不可循环:
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生物重新利用。
原因: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即,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能量传递效率
=
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
能量传递效率针对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且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
2. 逐级递减
①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
③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一部分作为排遗物、遗体或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
原因: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2. 逐级递减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A
第一
营养级
第二
营养级
第三
营养级
第四
营养级
第五
营养级
能量
1/5A
1/25A
1/125A
1/625A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太阳能或化学能)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 逐级递减
① 最多可使鹰增重____kg。
② 最少可使鹰增重____kg。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
已知低营养级同化量,求高营养级同化量:
1
4
假如现有草100kg,则:



能量传递效率按20%来算。
能量传递效率按10%来算。
3. 能量传递效率的“至少”和“至多”计算
① 最多要消耗草______kg。
② 最少要消耗草______kg。
2
已知高营养级同化量,求低营养级同化量:
200
假如要使鹰增加2kg,则:
能量传递效率按10%来算。
能量传递效率按20%来算。
50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3
多条食物链,已知低营养级同化量,求高营养级
如果A有 10000 kg,C 最多增加______kg,最少增加_____kg。
A
B
C
D
E
F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400
1
3. 能量传递效率的“至少”和“至多”计算
4
多条食物链,已知高营养级同化量,求低营养级
若人的体重增加1 kg,
最少需消耗水藻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___kg。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水藻
水蚤

小鱼
大鱼

25
100000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3. 能量传递效率的“至少”和“至多”计算
5
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需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① 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
植物
兔子
猫头鹰


900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3. 能量传递效率的“至少”和“至多”计算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②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A流向B和C的比例由B∶C=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C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倍。
A
C
B
设现有A能量为150,当A流向B和C的能量为1:1时,C获得的能量为:
75×10%×10%+75×10%=8.25
当A流向B和C的能量为1:2时,C获得的能量为:
50×10%×10%+100×10%=10.5
所以,C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10.5/8.25=1.27倍
3. 能量传递效率的“至少”和“至多”计算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③ 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倍。
设当食物比例A:B=1:1时,C的能量为x
则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 = 55x
设当食物比例A:B为2:1时,C的能量为y
则需要的A为:2/3y÷10%+1/3y÷10%÷10%=40y
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
则y=1.375x
3. 能量传递效率的“至少”和“至多”计算
A
C
B
感谢观看
202X/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