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锐角三角函数
课题 第 2 课时 余弦和正切 授课时间 班级
教材 分析 学生已有正弦的有关知识,从此引入余弦和正切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他是解直角 三角形知识体系中的基础,而弦和正切的学习具有正向迁移的作用。
课标 要求 1.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 、cosA 、tanA),知道 300 ,450, 600 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学情 分析 在学习余弦和正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这 部分内容是学习《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基础,因此学生具备学习《二倍角的 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基础知识。这种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学习余弦和正切提 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做到知识的传授上层层递进。例如,在教授余弦和正 切公式时,可以通过习题的逐渐深入,使学生的理解逐渐加深,能力逐渐提高。
教法 1.实际问题引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余弦和正切的几何意义。 3.类比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探索发现:可以让学生思考当锐角固定时,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然后,给出正切 和弦切的定义。学生可以在自我探索和发现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5.多角度练习:在教学设计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通试能力。全面锻炼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6.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创新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评判思维 协助学生理解基础概念、加大学生对公式灵活运用程度、推动学生对解题方法正确掌握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它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7.互动协作:培养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协作精神和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帮助等方式实现。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 目标 使学生认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也是固定值, 进而认识余弦(cosA),正切(tanA),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学法 1.类比正弦的概念探索锐角的余弦、正切的概念,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2.通过探究锐角的余弦、正切的概念,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 能力.
核心 素养 在直角三角形中,进一步建立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做好准备.使学 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 重点 使学生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 当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也是固 定值,认识余弦、正切,从而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隐含角度与数量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用含几个字母 的符号来表示.
授课 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活动
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1. 昨天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在 Rt△ABC 中, ∠ACB=90° , 我们把 ∠A 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 sin A 比值为 a 。(问答式) c 2. 如图所示,在Rt△ABC 中, ∠ACB=90°, ∠A=30°,设∠A 的对变为 a,斜边 为 2a,另一条直角边为 这时 。 3. 如图所示,在 Rt△ABC 中, ∠ACB=90°, ∠E=45°时,设∠A 的对变为 a,, 另一条直角边也是 a ,斜边为 这时 。 4. 归纳 角的大小变化,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变,也就是对于锐角 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 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所以 sinA 是∠A 的 回顾正弦的相 关知识, 引导学 生回顾旧知, 为 新课题的学习 做好铺垫. 为利 用类比方法学 习新课打下基 础。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值只与∠A 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 (
a
) (
a
)2a a (
a
) a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1.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锐角三角函数,请同学们打开书 64 页,认真 阅读“习题 ”外的部分,完成题签上的知识点部分的填空。 2.本课的知识点有哪些?反问:在 Rt△ABC 中, ∠C=90°, 当∠A 确定 时,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随之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随之确 定呢 师生活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并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可画 出图形进行思考,联系正弦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 余 弦 和 正 切的 概 念 是 类比正弦得到 的, 因此对余弦 和正切的教学 可以类比正弦 来进行.
活动 二: 探究 与 应用 【探究】 锐角三角函数 教师提示类比上节课的证明思路,从特殊到一般的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 情境问题的解决,学生代表板书证明过程,教师规范证明过程. 师生总结:在 Rt△ABC 中, ∠C=90°, 当∠A 确定时,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 ∠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都是确定的.我们把∠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余弦,记作 cosA, 即 cosA= = ;把∠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 ∠A 的正切,记作 tanA, 即 tanA= = . 如图 ,cosB=cos60° =,tanE=tan45° = 图 28-1-49 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交流, 类比正弦探究 的方法和过程, 经过观察 、 讨 论、验证等数学 活动, 归纳出结 论, 培养学生的 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类比 sinA,你认为对于锐角的余弦 cosA,正切 tanA 的写法、意义、值 的大小等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师生活动:学生回忆锐角的正弦知识,余弦、正切的概念,交流讨论,教师修 正补充. 分析:对于锐角 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 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同样 地,cosA,tanA 与角度之间也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 是∠A 的锐角三角函数. ∠A 是自变量,其取值范围是 0°<∠A<90°,三个比 值是函数, 当∠A 确定时,三个比值分别唯一确定;当∠A 变化时,三个比值 也分别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总 结 :∠A 的 正 弦 、 余 弦 、 正 切 都 是 ∠A 的 锐 角 三 角 函 数.sinA= ,cosA= ,tanA= . 例 2 I教材例 2 改编] 如图在 Rt△ABC 中, ∠C=90°,AB=5,BC=3,求,cosA, 的值.(学生说教师规范板演,提示书写注意点) 跟进练习 1. 在 Rt△ABC 中, ∠C=90 ° , AB=5 ,AC=4 ,则 cosA= 变式训练 2. 如图,在 Rt△ABC 中,斜边 AB 的长 则直角边 AC 的长是( ) 。 A 5 B 6 C 8 D 7.5 3. 如图,在 Rt△ABC 中,斜边 AB 的长 ,则直角边 AC 的长是( )。 例 3 I教材例 2 改编] 如图,在 Rt△ABC 中, ∠C=90°,AB=5,BC=3,求 tanA 的值.(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名学生板演) 及时巩固锐角 三 角函 数 值 的 求法. 对余弦教 师规范演示,学 生跟进练习、变 式训练。 例题3 学生类比 例题二独立完 成。跟进练习, 变式训练。
跟进练习 1. 在 Rt△ABC 中, ∠C=90° , BC=6 ,AC=8 ,则 tanA=( ) 。cosA ()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的长即可求出其它所有锐角三角函数值。 变式训练 2. 如图在 Rt△ABC 中,tanA= ,直角边 BC 的长为 6,则直角边 AC 的 长是( ).sinB=( )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一边的长和一个锐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即可 求出其它边和所有锐角三角函数值。 3. 如图,在 Rt△ABC 中,tanA= ,则 sinA=( ),cosA=( )。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一个函数值即可求出其它的所有锐角三角函 数值。 对每一题都进 行方法总结
(续表)
活动 三: 探究 与 应用 知识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1)什么叫做锐角三角函数 分析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2)学习本节课后,还存在哪些疑惑 1.在 Rt△ABC 中, ∠C=90°, 当∠A 确定时,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A 的 对边与邻边的比都是确定的.我们把∠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 弦,记作 cosA, 即 cosA= = ;把∠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 切,记作 tanA, 即 tanA= = . 2. ∠A 的大小确定的情况下,sinA 、 cosA 、tanA 为定值,与三角形的 大小无关; 3.对于锐角 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 、cosA 、tanA 都有唯一的 确定值与它对应,所以锐角 A 的正弦、余弦、正切叫做∠A 的锐角三角 函数。 引导学生梳理 所学内容, 提炼 学 习中 的数学 思想方法.
中考链接 中考链接,使学
如图, 以点 O 为圆心,半径为 1 的弧交坐标轴于 A 、B 两点,P 是弧 AB 上一点(不与点 A 、B 重合),连接 OP,设则点 P 的坐标是 ( ) 生学有所导向 与运用。
方法小结 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哪些思想方法?有 哪些能力得到? 运用阅读、观察、猜想、推理、证明过程。类比正弦的学习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学习 方法 , 学会学 习。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当堂测试 在 Rt△ABC 中, ∠C=90° , AC=12 ,AB=13.(65 页练习) sinA=____ ,cosA=____ ,tanA=____, sinB=____ ,cosB=____ ,tanB=____. 规律发现∠A+∠B=90O sinA= cosA = tanA. tanB= = sin2A+cos2A= 通过设置达 标测评,进一步 巩固所学新知, 同时检测学习 效 果 , 做 到 “ 堂 堂清”。
作 业 必做题:书 68 页第 1 题 84 页 1 题 2 题 选做题:练习册 B 层 C 层 巩固课堂学 习效果, 提升综 合解决问题的
小记 【教学小记】 1.本节课是在正弦函数的概念是研究基础上,研究余数和正切的 概念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引导。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它的 意义,是后续运用概念和变式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2.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和类比、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通 过复习旧知自然引入新的教学,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本节课重、难点在于比值的理解,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地: (1)从特殊到一般。对于固定的 30 度、45 度的角的余弦和正切值的 计算。(2)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始终保 持不变。(3)用比值计算特殊角的余弦和正切。(4)发现对于每一 个锐角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4.让学生在经历“ 问题情境—形成概念一应用拓展一反思提 高 ”的基本过程中,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 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 5.一例一练,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对应练习和变式训练。 梯度一:熟练公式结构;梯度二:灵活应用公式。由简到难,从简到 繁,层层推进,这样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晰学生思维特点及能力, 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独立性,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反思教学 过程和教师表 现, 进一步提升 操作流程和自 身素质.
及空间去体验学习过程。 6.师生互动良好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也朝这个方向努 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所以本节课师生互动还 可以。同时,为了给学生增加信心,每节课开始我们都有一个默认“仪 式:鼓掌,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可以提醒学生己上课!并在课堂 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7.多媒体使用恰当 在上课之前,花了很多心思在做课件上,所以课件还算精美!能 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推导变换过程,学生容易明白其中原委。并且 为了节约时间, 8.情感饱满语言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 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唤 醒沉睡的潜能,打开封存的记忆,激活僵化的思维,放飞囚禁的心情,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 放的课堂。语言幽默风趣,肢体语言丰富,这着实给课堂带来活跃的 气氛。 不足之处: 1. 上课时把学生的演算过程用投影仪投象,这样,学生既可以 看清楚同学的做题思路,又可以纠正错误的地方。 2. 如果用几何画板表示函数的变化会更加直观。 3.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时间,参与总结知识的生成。